北宋元祐后期政局探析
——以刘挚事迹为中心

2017-04-13 17:02
关键词:高氏苏辙新法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都 610066)

北宋元祐后期政局探析
——以刘挚事迹为中心

王 化 雨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都 610066)

北宋元祐五年,刘挚被太皇太后高氏任命为宰相。任相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巩固权位,清算异己,最终却在政争中以惨败收场。透过刘挚的进退沉浮,可以看出,元祐后期旧法派内部出现了无法弥合的裂痕,力量对比日渐朝着有利于新法派的方向演进,高氏苦心经营的“更化”路线已难以维持,中枢政局的剧变正悄然临近。

北宋元祐后期;政局;政治斗争;刘挚

元祐(1086-1094)是北宋政治史上的重要阶段,学界就此一时期政局问题有过深入讨论[1-4],然对元祐四年后的政局演进分析得尚不够充分。今笔者以该时段的重要人物刘挚为切入点撰文论述,以求有所创获。

刘挚在元祐历任台谏与三省要职,被称为“元祐政治的促进者”[5]67。关于此人的研究,平田茂树和梁思乐的论文是代表性成果,只是平田文内容全面但稍显简单[5]58-95,梁文创见颇多但基本只涉及元祐前期[4]100-123。笔者曾在吏额事件的研究中,剖析过元祐后期刘挚的活动,亦未能详述[6]36-46。本文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重点讨论元祐五至七年刘挚的事迹及其与中枢政局的关系。

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刘挚于是年九月被召为言官。他竭力地抨击新法派,推动“更化”,迅速成为了旧法派骨干。元祐元年(1086)十一月,高氏任命刘挚为尚书右丞。成为宰辅后,刘挚更为活跃。以他为核心,包括刘安世、梁焘、朱光庭、王岩叟、贾易、孙升等在内的政治集团,接连掀起风波。在影响政局走向的车盖亭诗案中,该集团便发挥着关键作用。可以说,元祐前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刘挚的地位权势都呈上升态势[4]77-87[5]105-120。

车盖亭诗案后,刘挚却遭遇了挫折。元祐四年(1089)下半年,他与左相吕大防的矛盾渐趋尖锐。五年(1090)四月,利用吕在吏额问题上的过失,刘挚集团对吕展开了围攻,意欲令时任门下侍郎的刘挚取代吕,却未能如愿。稍后,吕利用邓温伯除命事,罢黜了刘安世、梁焘、贾易、朱光庭等言路中的刘挚羽翼,令刘挚损失惨重。为援助盟友,刘挚不得不为刘安世等反对邓温伯进用的举动辩护,结果又得罪了主张任用邓的高氏和傅尧俞等。连番打击下,刘挚不安于位,于七月奏请辞职。虽然高氏没有同意,但此后刘挚的影响力大不如前[6]43。

元祐六年(1091)二月,刘挚忽被高氏擢升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7]593,登上了他觊觎多年的宰相之位。势盛时汲汲经营相位而不可得,颓势中却得偿夙愿,何种原因造成了刘挚命运的戏剧性翻转?关键在于新旧关系的变化。

高氏在处置新法派时软硬兼施。一方面,对核心人物予以清洗,如车盖亭诗案中重贬蔡确;另一方面,又试图以怀柔手段消弭普通新法派的怨气。元祐元年,她曾颁降过“慰反侧之诏”,宣布对新法派中非“罪显者”不再整肃[8]9248。诏书虽未得到彻底落实,但宋廷在对待普通新法派时,确留有余地。新法派看似退出了政坛,实则仍具不小潜能。

元祐五年后,政局演进渐有利于新法派。首先,哲宗年齿日增,政治趋向却暧昧不明。高氏为防哲宗亲政后“更化”受到冲击,不能不认真考虑调和新旧矛盾。其次,旧法派内斗日渐激烈,为了压倒对手,吕大防等旧法派首脑均不遗余力地壮大自身力量,部分新法派也成为其拉拢对象。再次,因为政争,不少旧法派官员遭到了罢黜,客观上为新法派创造了职位空缺。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具新法派背景之人,在朝中担任要职。邓温伯被视为“王安石之党人”[8]10738,却于元祐五年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元祐前期遭到左迁的王子韶、杜常、彭汝砺、盛陶等也成为了六部、寺监长贰[5]92。

以上事例虽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朝中旧强新弱的格局,但诸多具新法派背景之人布列于朝,终究是“更化”的潜在威胁。高氏在首肯上述诸人进用的同时,也不能不预加防范。刘挚是“更化”干将,之前力主对新法派加以重责,擢升他,一则可以彰显高氏坚决维护“更化”的态度,二则可以钳制新法派。任刘挚为相的同时,高氏又拔擢“龙图阁学士、御史中丞苏辙为中大夫、守尚书右丞,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王岩叟充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8]10901。苏、王亦是“更化”的始作俑者,也都曾主张严厉整肃新法派,如苏辙公开反对“调停”新旧之说[9]1027-1029,王岩叟也曾宣扬“君子小人无参用之理”[8]10911。他们与刘挚同入二府,充分显露出高氏的用意。

高氏调整宰辅人选,着眼点在新旧关系,却对旧法派内部关系造成了影响。刘挚任相以及刘挚盟友王岩叟入枢密院,必然令吕大防紧张。吏额事件后暂时平息的刘吕之争,可能再度爆发。苏辙与刘挚此前较少正面冲突,但在元祐前期的洛蜀之争中,刘挚集团成员王岩叟、朱光庭、贾易等参与了对苏轼、苏辙的攻击[8]9607,后苏辙弹奏傅尧俞、韩忠彦时,也曾“旁及吕大防、刘挚”[8]10903。双方既有宿怨,亦可能爆发冲突。可以说,刘挚甫一任相,即面临严峻形势。

任相后,刘挚采取了以下举措:第一,重新培植台谏势力;第二,调整自己在新旧问题上的态度;第三,尽量避免与吕大防发生碰撞。上述举措,增加了政局的变数。

在政争中,刘挚的惯用策略是“与言事官相表里”[8]10390,然吏额之争后,其麾下言官多遭清洗。任相时,他在台谏中唯有杨康国一名盟友,且杨一月后即被罢[5]73。如何重新在台谏中培植势力,遂成他的当务之急。

高氏为维护“更化”,起用了一批在新旧问题上立场强硬的旧法派,部分与刘挚关系匪浅者,因此进入了言路。如元祐六年二月癸巳,曾主张“蔡确、章惇有罪不宜复职”的赵君锡,被任命为御史中丞[8]10902,而赵“所论多希挚意”[8]10944。又如刘挚集团的骨干贾易,也在是年三月被高氏召回为侍御史[8]10928。鉴于之前刘挚多次驱策言官为自己鸣锣开道,已遭君主与同僚侧目,此时若大张旗鼓地在言路中树党,必给自己带来风险。故他在经营言路时,颇费了一番心思。如三月丙辰,宋廷发表叶伸为殿中侍御史,安鼎为监察御史,“挚谓执政曰:‘伸,旧所举,于例当避。鼎恐不协人望’。然竟用鼎,而伸以挚故,改他官”[8]10930。朝野皆知叶伸为刘挚故吏,刘不能不主动避嫌。安鼎表面上与刘挚无渊源,其实亦是刘挚党羽[8]11152。刘挚对安鼎加以负面评价,实为掩饰两人关系,以防政敌阻扰。其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

直接安插亲信入台谏有难度,刘挚只能退而求其次,先选用某些不属于刘挚集团,但与自己有关联之人,再设法对其加以笼络。如六年四月,杨畏被赵君锡推荐为监察御史[8]10948,“杨畏尝为郓州教授,考试南京,刘相时为南京签判,监试,见畏爱之”,“君锡荐畏,实希挚风旨”[8]10948。然杨畏与吕大防亦有交集,“因吕相之婿王谠见吕相,吕相亦爱之”,“欲得畏为助”[8]10948。故刘挚虽为杨畏之恩主,却未必能确保杨始终受自己控制。

六年四月之后,刘挚在台谏中拥有了贾易、赵君锡、安鼎三名党羽,杨畏亦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他所掌握的言路力量看似不弱,实则不可高估。首先,除贾易外,诸人的资历和威望均有限,高氏对他们亦非特别信任。其次,整个台谏群体中,刘挚亲旧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当时言路还有郑雍等数人,与刘挚无甚渊源,反与吕大防关系近密[5]73。任副相时,刘挚一度能完全操控台谏,升宰相后,其对言路的影响力反不如前,这是元祐后期政局日趋微妙的写照。然不管怎样,刘挚毕竟再次掌控了一定的言路力量,这使他有了更多的博弈筹码,也必然会加大同列对他的戒惕,进而增加政争风险。

刘挚任相后另一引人瞩目的举动,是一改往日的强硬立场,转而主张包容新法派。二月辛亥,邓温伯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固辞新命,五上章乞补外”,王岩叟劝刘挚“可因温伯自请,逐出之”,曾反对重用邓的刘挚却没有同意[8]10911。此后的明氏进状事件中,刘挚的态度转变显现得更为明显。

明氏为蔡确之母,六年四月,她“进状及诉于尚书省,乞量移确”,“三省携确母状并吕惠卿自量移至宣州年月进呈,太皇太后不许移确,独许迁惠卿。吕大防、刘挚本与确为地,乃不如本谋”[8]10954。蔡确之贬,刘挚出力甚多,此时他却赞同量移,前后反差不可谓不大。又,由上引文可知,另一名新法派首脑吕惠卿能内迁,也得益于刘挚之助。

闰八月,刘挚、吕大防谋划任命李清臣为吏部尚书,蒲宗孟为兵部尚书[8]11103。李、蒲皆为新法派成员,李更于元丰时期担任过宰辅。这两项任命因王岩叟、苏辙的反对而中止。刘、吕又打算召曾是王安石好友、车盖亭诗案中替蔡确作过辩解的王存代替李清臣。为此,王岩叟告诫刘挚应“用与今日政事意同之人”[8]11104。刘挚的态度转变,甚至引起了盟友的不满。

在新旧问题上曾持强硬立场的刘挚,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首先,他与吕大防是死敌,但任相后他并不愿立即与吕发生碰撞。吕在元祐后期主张“调停”,要避免与吕冲突,刘挚必然要调整自己的立场。邓温伯辞免礼部尚书时,“王岩叟劝刘挚,可因温伯自请,逐出之。挚曰:‘待与渠,当恶其意。’为吕大防右温伯故也。会大防谒告,挚携以进呈,既,复携以下,及大防出,始同进呈,皆相顾不言”[8]10911。此后的蔡确量移,以及李清臣、蒲宗孟任命,均是由吕、刘共同推动,吕对刘的影响始终存在。

其次,刘挚希望汲引新法派为己所用。在之前的政争中,刘挚的旧法派盟友连遭清洗,他无太多选择,不能不将目光投向新法派。如杨畏“先除监察御史,言者斥其附吕惠卿、舒亶以进,亟罢之。踰年复用,又加进焉。王岩叟移简诘刘挚,不从”[8]10948。元祐四、五年间,刘挚在言路党羽众多,不必冒风险去任用杨畏。到了元祐六年,刘挚的势力大不如前,即便有人反对,他也不能不对杨加以重用。又,若刘挚不对新法派加以拉拢,这股力量必倒向主张“调停”的吕大防,这绝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复次,刘挚还有更长远的考量。邵伯温称:“刘相既作蔡新州事,不自安,欲亦逐吕相及苏门下,独为复辟事,以防后患。”[8]10948此说并非十分确切,但它称元祐后期刘挚已在考虑防范“复辟”(即哲宗亲政)的“后患”,是可信的。高氏年岁渐老,哲宗日益长成。皇权一旦嬗递,新法派极可能卷土重来。刘挚在车盖亭诗案中力主重贬蔡确,与新法派结下了深仇,要确保自己将来不受到严厉整肃,只能尽早修补与新法派的关系。“章惇诸子,故与挚游,挚亦间与之接,言者谓挚预交惇子为囊橐,以觊后福”[10]568,“以觊后福”十分准确地点出了刘挚当时的心态。

刘挚的态度转变,加快了新法派回归中央的速度。然在朝中担任要职的新法派人数日增,却对包括刘挚在内的旧法派构成了愈来愈大的威胁。王岩叟曾质问:“公引此等人,付之此地,敢保乎?”刘挚答曰:“保则不敢。”[8]11104要维护自身权利,便不能不任用新法派,而任用新法派,又可能对自身权利造成更大损害。元祐后期的刘挚,处于两难窘境之中。

最后看刘、吕关系。刘挚入相后,与吕大防就左右二相的分工合作方式有过讨论。据记载:“先是,右仆射刘挚过都省,左仆射吕大防不至。大防为挚言,欲间日入,就当笔日故也。挚以为若此,则两揆于都省无聚议,恐未安,兼门下事简,三日一留亦无害,况旧例已如此。是日(二月丁亥)挚过都省,大防亦至”;元丰改制后,“左相日日入省,以门下无事耳,右揆间日留中书,自有法,以中书事繁也”[8]10914。若按吕大防所言,左相改为只在“当笔日”入都省,其政务处理权势必有所收缩,相对于右相所具有的优势也将大大弱化。吕如此提议,是向刘挚加以试探。而刘挚婉拒吕之建议,则是显示自己愿意尊重吕的既有权利。

在处理政务时,刘挚多与吕保持一致立场。关于新旧问题已如前述。又如吕大防欲用黄庭坚为起居舍人,遭中书舍人韩川封驳,刘挚以为“庭坚能文,于词掖为宜”,表示赞同[8]10930;神宗内臣王中正求任便居住,刘挚与吕大防均“议如所欲”[8]10944;在治河问题上,苏辙反对吕大防的“分水”之策,刘挚“以分水为便”[8]10932。上述事宜均较敏感,刘挚却均支持吕大防,明显有对吕示好之意。

某些时候,刘、吕看法不完全一致,刘挚也会尽量隐忍。如吕力主选狄谘之女为皇后,王岩叟认为狄谘女庶出,且三岁后即被其狄詠收养,可能会造成不便。刘挚认可王之意见,在御前讨论中却未发言。后宰辅聚议,经王一再催促,刘挚方抄录《通礼》中“必列外祖”之语,以证明选狄谘女为后确有不妥。然翌日吕因故未入朝,刘挚便不敢独自进呈。两日后,才将此交吕进呈。奏对之际,王、吕又发生激烈争执,刘挚则仅说了“礼须列外祖”,此外并未给自己的盟友更多援助[8]10945-10946。

表面上,刘挚任相后,刘、吕矛盾似乎渐趋缓和。事实上,两人间的裂痕在吏额事件后已难以弥合。据《长编》称:“时大防与挚各有异意”[8]10948,可谓一语破的。刘挚既有“异意”,为何要对吕忍让?原因有三:第一,吏额事件中,刘挚集团攻吕不成,反遭重创,刘挚必然心有余悸;第二,当时吕大防一方面通过力主“调停”之说,拉拢了不少新法派士大夫,另一方面则在言路中扶植了一批敢于“诋挚”的言官[8]10704,势力空前强化,增加了刘挚与之争衡的难度;第三,吕虽对刘挚不满,一时间却也没有对刘发难,刘挚因此获得了一定的回旋余地。

平静的表象之下,刘、吕也存在暗斗。六年五月,宋廷判处吏额事件“元凶”,吕大防亲信胥吏任永寿徒刑。赵君锡上奏称量刑过轻,要求对任处以“重例刺配”[8]10964。稍后,“附左相吕大防”的郑雍等言官[10]568,接连上奏弹劾刘挚的姻亲王巩[8]10969。在上述风波中,刘、吕均未直接出面,其党羽也只是针对两人的亲旧。但类似事件一再发生,说明两人不可能长期和平共处,早晚会决一雌雄。然无论如何,刘、吕关系的暂时缓和,使刘挚能全力对付另一大敌苏辙。

如邵伯温所言,刘挚在任相后有“吕相”与“苏门下”两大政敌。出于现实考量,他选择先攻苏辙,然最终未能如愿。

在《日记》中,刘挚称自己曾在六年正月向高氏推荐过苏辙[8]10888。此语即令属实,也不过是刘挚在知晓高氏有大用苏辙之意的情况下的故作姿态而已,他其实并不希望苏辙入三省。六年二月,杨康国弹劾苏辙,即反映出这一点。

二月辛卯,宋廷宣布升苏辙为尚书右丞。癸巳,右司谏杨康国上奏,称苏辙人品不端,与其余宰辅有矛盾,不应担任执政[8]10904。丁未,杨再次上奏,指责苏辙“刚很好胜,与(王)安石无异”,执政后必定“援引朋邪”,要求取消对苏的任命[8]10909。最终高氏未采纳杨所奏,反将杨调离了言路。

杨康国是刘挚集团成员[8]11154,他被罢后,刘挚多次为他说项。二月丁巳,刘挚奏称:“康国之论虽过,而其心亦忠谅,愿少宽容,只与一在京差遣。”[8]10914三月庚申,在言及杨与另一被罢言职的刘唐老时,刘挚强调:“外议一词,率以二人为是矣。”[8]10918三月乙酉,杨被外迁为知磁州,刘挚以为“太甚”,请吕大防将杨改为了知卫州[8]10928。综合上述情况,杨对苏辙的弹劾,即便不是出于刘挚指使,也定然得到了刘挚的支持。

七月以降,一批言官对苏辙及其兄翰林学士承旨苏轼发动了新一轮攻击。先是,苏轼目睹浙西水灾惨状,奏请朝廷遣使赈济。七月,贾易率安鼎、杨畏上言:“以为回邪之人,眩惑朝廷,乞加考实,治其尤者。”[8]11045此事尚未有结论,赵君锡又发难。

赵曾推荐秦观为正字,贾易表示反对。赵随即放弃前见,转而弹劾秦观。八月初,赵上奏称:自己七月二十六日上弹章,二十七日秦即来见他,在他与贾易之间挑拨离间。秦走后,苏轼又遣一亲戚来,先称不当弹劾秦观,复称言官不当攻击苏轼所述水灾事,要求他进言。赵认为,秦观敢于“离间风宪,逼臣言事”,全靠“挟轼之威势”,苏轼实为祸首。又言:“臣与贾易二十六日弹观,才一夕而观尽得疏中意,此必有告之者,朝廷之上不密如此。”[8]11050暗指苏辙泄露章奏。

八月己丑,贾易奏称:苏辙“险于山川”,“甚于蛇豕”,结党营私,欺罔君主;苏轼在神宗去世时,曾作诗表达喜悦之情,后又作文讥讽神宗。他指出,对于二苏兄弟,高氏应当“赫然发于睿断,特行斥免”[8]11055-11057。言官与二苏的争斗,至此达到高潮。

从表面上看,言路对二苏的攻击,是由贾易推动的。苏轼称:“(贾)易摇惑台官安鼎、杨畏,并入文字”,“宰相以下,心知其非,然畏易之很,不敢不行”[8]11045。赵君锡弹劾二苏,“议者以君锡为易所凌劫”[8]11051。刘挚亦称:“君锡与二苏友善非一日,忽为此举,又不能量事可否,制其要害,而去取失宜,诚为贾易逼持。”[8]11068但综合种种因素,攻击二苏的真正推手,并非贾易,而是刘挚。其理由如下。

二苏素为高氏欣赏。六年八月,苏辙贵为执政,苏轼亦为内相,弹劾他们要冒极大的风险。赵君锡、杨畏并不愚蠢,杨畏更以“有知数”[8]10948著称,必明了个中利害。又,杨畏与二苏是同乡,赵君锡更“与二苏友善非一日”,彼此间并无深仇。贾易当时的官位只与杨畏齐平,低于中丞赵君锡,单靠贾之力,绝难迫使杨、赵不顾自身前途与平时交情,对二苏开火,主谋定有他人。

攻讦二苏的主使,必位高权重,且与贾易等有密切关系。朝中唯独刘挚,符合上述条件。贾易在言路固然有一定号召力,但攻击二苏时,他能“摇惑”、“逼持”的,只有安鼎、杨畏、赵君锡等与刘挚关系匪浅之人,与刘挚无甚渊源者,皆未受贾影响。可知,安、杨、赵其实是被刘挚左右。又,言官攻击二苏失败后,杨畏立即调转枪头,帮助吕大防向刘挚发难(详后),也表明刘挚才是攻击二苏的主使。

从现存史料看,刘挚并未亲自向二苏发难,更在贾、赵等弹奏后称:“二苏虽刚喜自用,然要之自上即位首拔擢,意实向正。又其文学如此挺然,足以摧奸御乱,可谓善类。”[8]11068似乎这次政争与他无关。然而,他曾说:赵君锡“不能量事可否,制其(二苏)要害”,是“深可惜也”[8]11068。可见,他非常希望赵等能制二苏要害,将之击垮。以此推之,言官攻讦二苏,是符合其意愿的。一面驱使言官打击政敌,一面自己佯装中立,是刘挚惯用的政治手段[6]41。攻击二苏,不过是这一手段的再次施展。

刘挚与苏辙有宿怨,然刘、苏矛盾的尖锐程度不会超过刘、吕矛盾。为何刘挚任相后对吕大防一再忍让,却要攻击苏辙?元祐六年,二苏官位虽显赫,但在朝中暂无太多羽翼,势力不及吕大防,倒苏的难度小于倒吕。另一方面,苏辙享誉士林,若站稳脚跟,很容易形成又一强大派系。换言之,苏辙对刘挚造成的现实威胁有限,潜在威胁却极大,故刘挚必欲在苏辙形成气候前将其击倒。

还应指出,截止六年八月,苏辙在三省无过失,高氏与苏辙之间未出现明显矛盾,刘挚本人掌握的言路力量亦不算太强,他扳倒苏辙的成算其实不大。事后,刘挚说:“不能量事可否,制其要害”,既是指责赵君锡,也未尝不是自我批评。之前的政争中,刘挚极少贸然发难,总是要等到时机比较成熟才动手。为何此时他会有与过往风格相悖的举动?

首先,六年四月后,高氏开始为哲宗选皇后。哲宗一旦成婚,距离亲政又近一步。之后中枢权力如何重组,各宰辅何去何从,时人皆难逆料。邵伯温言:“刘相既作蔡新州事,不自安,欲亦逐吕相及苏门下,独为复辟事,以防后患。”刘挚未必有“独为复辟事”的打算,但确实在考虑“复辟”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后患”。从他的处境看,“后患”既包括新法派的报复,也包括旧法派内部的倾轧。要“防后患”,便不能不加紧清除政敌。其次,虽然刘挚暂时避免了与吕大防发生直接冲突,然刘、吕矛盾并未消失。若他不抢在刘、吕之争再度爆发前先击垮苏辙,便可能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概言之,政局走向的不确定性,给刘挚造成了压力,使他仓促行事。

此外,吕大防与苏辙在治河、吏额、新旧等问题上分歧极多[6]44。苏辙执政后,多次与吕发生龃龉。四月,两人在治河问题上有过争执[8]10933;同月,吕大防欲选狄谘女为后,苏辙不予认可[8]10946-10948;五月,两人在是否应放弃质孤、胜如二堡事上又有异议[8]10952。苏、吕矛盾渐趋尖锐的情况下,刘挚急攻苏辙,应有借力于吕之意。

贾易章疏奏进后,高氏宣谕宰辅:“(贾易)排击人太深,须与责降。”吕大防认为:“易诚过当,然若遽责降,则恐言事臣僚不见因依,定须论列。今若早欲定叠,不若并苏轼两罢为便”,得到高氏首肯[8]11060。翌日,苏轼、贾易分别被罢为知颍州与知庐州[8]11060。苏辙认为,贾易除命“太优”,“易竟改宣州”[8]11063。贾易被罢言职后,赵君锡上章为其辩护,招来郑雍、姚缅的批驳,高氏与宰辅商量后,将赵亦调离了言路,改任吏部侍郎[8]11074。刘挚集团虽赶走了苏轼,却未能撼动苏辙,且自身损失惨重,可谓失败。

刘挚之所以失败,与高氏的态度密切相关。上引高氏“排击人太深”之语,表明她异常反感贾易等人之举。这一方面缘于贾易等列举的二苏罪状并无说服力。她曾说:“先帝三月上仙,轼五月题诗,猥云轼则有意。似此使人何可当也?目前事不言,却寻许多时言,显是收拾。”[8]11074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苏辙对高氏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元祐后期,吕大防主张“调停”;刘挚任相后,在新旧问题上也改持宽容立场;三省中唯有苏辙主张用强硬手段压制新法派。高氏要维护“更化”,必然要保住苏辙。

贾易上奏攻二苏后,有执政称:“易乃王安礼所善,安礼尝以十科荐之。今群失职之人,皆在江淮,莫不与今日执政为仇,易实江淮之士,来自东南,今日之疏不惟动摇朝廷之政事,亦阴以伸群怨之愤。”将贾苏之争与新旧之争联系了起来。李焘推测奏此言者“必吕大防”[8]11061。高氏对此的反应,史无明文。结合她之前对贾易评价甚高,风波发生后却一再强调“易勿太优”[8]11061,主张重惩贾来看,此言对她确有触动。元祐后期政局的复杂性,令高氏在新旧问题上变得更加敏感,而这又影响到旧法派的内斗结果。各因素间的纠葛,诡谲如斯。

缺乏宰辅的支持,是刘挚失败的另一原因。三省方面,吕大防虽提出应罢苏轼内相之职,却赞同高氏责降贾易、保护苏辙的主张。此后,亲附于他的郑雍,又参与了攻讦赵君锡。可见,在刘、苏之中,吕还是更忌惮实力较强的刘挚。另两名三省执政苏颂和傅尧俞,平素即与刘挚保持着一定距离,高、吕表明立场后,更不可能给予刘挚援助。比较反常的是签书枢密院事王岩叟的表现。

王与苏辙在元祐前期有过冲突,与刘挚则素为密友,之前历次政争中均积极支持刘挚。但此次风波中,王一直保持沉默。八月乙未,高氏与枢密院谈及此事,王未替贾、赵辩护,仅仅称:“君锡虽无执持,然亦非恶人。”[8]11074“无执持”之语,说明他对贾、赵攻击二苏不很认可。何以如此?关键也在于新旧问题。

王岩叟此前在新旧问题上与刘挚同持强硬立场,后刘态度转变,王却依然故我。这样一来,刘、王之间出现了裂痕,苏辙反成王在压制新法派事上不可多得的潜在合作者。言官攻击二苏的风波平息后,不久,刘挚、吕大防欲用李清臣、蒲宗孟为尚书,王岩叟表示反对,并求助于苏辙,“子由宜力争”,苏辙答曰:“彦霖盍相助?”王许诺。后苏辙果然在帘前力争,推翻了刘挚、吕大防对李、蒲的任命[8]11103-11104。由此推之,王岩叟不助刘击苏,既与他对刘挚的不满有关,也是要为与苏辙的合作作铺垫。

总之,六年八月言官攻击苏氏兄弟所引发的风波,是元祐后期若干复杂矛盾与微妙关系的反映。此事结束后,中枢各派系的力量对比出现了较大变化。刘挚遭重击,元气大伤;苏辙实力也因苏轼之罢而遭削弱;唯独吕大防未损分毫。之前吕受刘、苏制约,行事尚有顾忌。刘、苏既被削弱,吕随之变得更为主动。

八月辛丑,吕进奏杨畏“宜谨择言者,虑近臣巧说,引起密党”之言[8]11080,得到高氏认可。按:杨本与贾易同攻二苏,后“一见事变”,便转附吕大防“为安身计”[8]11082。他所称“近臣”,实指刘挚。刘挚甫受重创,面对言官责难,自不敢再向言路伸展触角。吕钳制刘挚之余,更成功将其亲信郑雍推荐为御史中丞[8]11080,强化了自己对台谏的影响。权力的天平,愈发向吕大防倾斜,吕遂展开了对刘挚的攻势。

六年八月后,亲附于吕大防的言官接连上言。政策方面,他们否定了刘挚主导制定的一些法规。如九月癸丑,郑雍奏请废止了因“挚厌宾客”而由“(赵)君锡申明”[8]11151推行的执政谒禁法[8]11139。人事方面,姚缅等自八月下旬开始再攻王巩,并指责王巩与赵君锡交接,令已被罢为宫观的王巩再受冲替之罚[8]11147。刘挚受到了冲击,但尚不致命。

值得注意的是高氏的态度。郑雍等虽未明言,其倒刘之心已昭然若揭。高氏不可能全无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一再首肯言官进奏,说明她也对刘挚不满。如前述,高氏任刘挚为相,本是要用刘钳制日渐复苏的新法派,刘挚却转而主张对新法派加以包容,高氏自难认可。

刘挚令高氏不满的另一原因是结党。对于刘挚集团的存在,高氏早有察觉,且较为忌惮。吏额事件中,她骤然罢免众多言官,即与之有关。刘挚任相后,其派系势力又有重振之势,这必然会加剧高氏的担忧。她接受杨畏“虑近臣巧说,引起密党”之言,即是证明。

又,高氏不满刘挚,还与她对政局稳定的追求有关。元祐时期,旧法派内斗从未间断,五、六年间,政争趋于白热化。意在维护“更化”的高氏,不愿见此。吏额事件中,她多次介入,以求息事宁人[6]45;言官攻二苏之事发生后,她宣谕宰辅:“且要朝廷事宁贴”[8]11067;后讨论言官人选,她又强调要“平稳”[8]11082。而刘挚本人素来好斗,只要有机会,一定会在政坛上搅动风云。又,因之前的政争,刘挚与吕大防、苏辙已结下深仇,即令刘挚暂无力再度挑起争斗,吕、苏也不会善罢甘休。换言之,刘挚已成为了政争焦点,只要他在朝中,高氏就很难实现“宁贴”、“平稳”。

高氏对刘挚既有恶感,郑雍等便不放弃倒刘的努力。十月,他们觅得了良机。时邢恕被贬永州,乘船过京城。刘挚作书简给邢恕,其中有“以俟休复”之语。书简被与刘挚有宿怨的茹东济所获,茹将之交给郑雍、杨畏。郑、杨“方弹劾挚与王巩联姻事未竟,得此大喜,乃解释简语并奏之。以‘休复’为‘复子明辟’之复,谓挚劝恕俟太皇太后他日复辟也。又言挚尝馆章惇之子于府第”[8]11158。此后,姚缅、虞策亦弹劾刘挚结党营私。十一月,刘挚被罢为知郓州[7]596。

给邢恕书简中的“以俟休复”之语,是导致刘挚罢相的直接诱因。对此,刘挚曾做过辩解:“邢恕近过城外,曾一次有书来往,只是叙寒温、问安否而已。天地父母,臣不敢欺。”[8]11159究竟他是否有郑、杨所说“劝恕俟太皇太后他日复辟”之意?该书信今已不存,相关记载有二:一是邵伯温《辩诬》所记“永州佳处,第往以俟休复”[8]11164;二是刘安世为刘挚文集所作序言中记的“为国自爱,以俟休复”[11]670。若依邵说,“以俟休复”确实是“叙寒温、问安否”。然《辩诬》成文时间较晚,邵伯温与刘挚关系亦非密切,所记未必可靠。李焘即指出:“伯温所记,或多抵牾。”[8]11164又,永州在北宋被视为远恶之地,“佳处”云云不合情理,不应是刘挚原话。

若依刘说,郑、杨对刘挚的攻击便非构陷;“为国自爱”,暗示邢恕将会得到重用。而作为蔡确密友,邢素为高氏忌恨,只有哲宗亲政后,才可能获得进用。刘安世为刘挚集团骨干,对刘挚事迹相当熟悉,无污蔑刘挚的必要,其所记当不误。李焘素来审慎,其《长编》亦采此说[8]11158,从侧面证明了此说可靠。高氏对刘挚早有不满,“以俟休复”之语又犯了高氏大忌,最终令高氏彻底失去了对刘挚的信任。

罢黜刘挚,也是高氏杀鸡儆猴的手段。刘挚被罢前,哲宗代高氏宣谕吕大防:“论刘挚者已十八章,初不为王巩事,乃邢恕过京师,挚与通简,又延接章惇之子,牢笼为他日计。此何也?待与少礼数令去。”[8]11157对正积极汲引新法派的吕大防强调刘挚是因交接邢恕、章惇获罪,高氏的用意不问可知。

综上,刘挚之罢,与之前的言官攻击二苏风波类似,是元祐后期旧法派内部若干复杂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当时的宰辅群体中,刘挚具有特殊身份。如他自己所说:“元祐政事,更首尾者零落无几,独吾与微仲(吕大防)在。”[8]10732一定程度上,刘挚可算是“更化”的象征。而政局的演进,却使高氏必须罢黜“更化”的象征来维护“更化”。如此吊诡的现象,表明“更化”路线已遭遇严重危机。

促使刘挚罢相的部分言官具有浓厚的新法派色彩。杨畏已如前述,虞策“亦是张璪面上相知之人,尝受璪特力论荐”[8]11162。王岩叟认为,他们攻击刘挚是新法派对旧法派的反击,“杨畏乃吕惠卿面上人,知彼用意安在?但欲去除陛下腹心之人,便是与奸邪开路耳”[8]11161。此时杨畏等攻刘挚,主要还是为了迎合吕大防,王岩叟之语并不准确。然具新法派色彩之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旧法派首脑的争斗结果,确是自高氏垂帘以来从未有过的情况。新旧两大派系的力量对比,正悄然发生变化。

刘挚罢相,在朝中引起了连锁反应。以往亲附于刘挚的士大夫失去了依靠,在随后的半年中也遭到了贬责。如给事中朱光庭因封还刘挚罢相诏敕,被杨畏指为朋党,外贬亳州;继而监察御史安鼎亦遭杨畏、郑雍弹劾,外贬高邮军[5]92;签书枢密院事王岩叟在元祐七年(1092)五月被杨畏、黄庆基弹劾,罢为知郑州[7]599。煊赫一时的刘挚集团,元祐七年后基本退出了中央。这一集团本是“更化”的倡导者,其离去令“更化”路线更加摇摇欲坠。

刘挚罢后,余下宰执在声望、资历及依附者数量等方面均无法与吕大防抗衡,吕遂成一家独大之势。元祐五年末至元祐八年中,吕有近一年的独相时间。期间,高氏曾于七年六月任命苏颂为右相,试图对吕加以制衡,然效果不大。苏更于八年三月遭杨畏、来之邵攻击而罢相[7]604。无奈之下,高氏只得于八年七月任命曾因为蔡确辩护而被外贬的范纯仁为右相[7]607。此时,元祐之政已接近尾声。吕大防权势的膨胀,令高、吕之间的裂痕日渐加深,在维护“更化”上也愈发难以形成合力。

刘挚盟友朱光庭、王岩叟等在新旧问题上多持强硬立场。他们被罢,进一步减少了新法派复苏的阻力。吕大防最初“无党”[12]146,在旧法派中缺乏追随者,却利用杨畏等击垮了平生大敌,遂更加倚重具有新法派色彩之人。如前述,杨畏在攻罢刘挚后,变得更为活跃。另几名与王安石、黄履等新法派核心关系颇深者,如黄庆基、来之邵等,也因吕而得到任用[3]94-95。他们在元祐六至八年间屡兴风浪,多次扳倒侍从与宰辅,隐隐成为了能左右政局走向的力量。虽然其所作所为主要是在为吕大防清除政敌,但客观上大大削弱了旧法派的整体力量,为新旧关系的彻底逆转创造了条件。

面对中枢权力失衡、新法派强势复苏等难题,高氏一再拖延还政时间,以期亲自掌控局面。这又加剧了哲宗的不满,为他日后全盘否定高氏政策埋下了伏笔。总之,促成“更化”走向终结的因素,在元祐后期一一出现,政局剧变已呼之欲出。

以上,笔者以刘挚事迹为切入点,梳理了元祐后期的政局演变。旧法派内斗升级,以及新旧关系日渐朝向有利于新法派的方向发展,是这一时期最引人瞩目的现象。

旧法派在元祐前期就有过多次内部冲突,然因当时尚有吕公著等能勉强协调各方的重臣在,宰辅还能维持表面上的和平。元祐四年吕公著去世后,宰辅之间的争斗骤然公开化。车盖亭诗案中,刘挚、吕大防对范纯仁的攻击首开其端。随后,刘吕之争、刘苏之争渐次爆发,波及范围也日益扩大。对于刘挚等宰辅而言,政争成为了他们在元祐后期执政时必须首先考虑的大事。为击败政敌,这批人无所不用其极。各类政务,上至治理黄河,下至中低级官员除授,均会被用作争斗的“素材”。中枢决策的效率、质量因此均大受影响。这令本就存在正当性缺陷的“更化”路线,变得更具负面色彩。

旧法派内斗却为新法派创造了契机。较之“君子小人”等政治理念,刘挚等更看重政争的胜负。一些新法派士人遂被其旧日的死敌当作奥援加以汲引,进而在政争中扮演日渐关键的角色。元祐后期,刘挚、吕大防等旧法派首脑看似还主导着中枢,实则他们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与杨畏等新法派士人的向背有关,旧法、新法两派的主从关系逐渐接近了转折点。

总之,至元祐后期,高氏推行的“更化”之政渐渐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此后的哲宗亲政,只是加速了政局演变,而非以往所认为的是政局翻转的根本原因。当然,“更化”的终结,并不必然意味着“绍述”的开始。为何哲宗亲政后,政局会朝向“绍述”发展?笔者将另文述之。

[1]罗家祥.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方诚峰.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梁思乐.朔党与北宋元祐朋党政治新论[C]//“10至13世纪中国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宋史学会第16届年会认论文集.杭州:2014.

[5]平田茂树.宋代政治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王化雨.政事、政争与政局:北宋元祐吏额事件发微[J].史林,2016,(1).

[7]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M].王瑞来,校补.北京:中华书局,1986.

[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9]苏辙.苏辙集[M].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M].许沛藻,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刘挚.忠肃集[M].裴汝诚,陈晓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邵伯温.邵氏闻见录[M].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凌兴珍]

PoliticalSituationofLateYuanyouPeriodoftheNorthernSongDynasty:WithLIUZhiEventasACaseStudy

WANG Hua-yu

(College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LIU Zhi was appointed prime minister in 1090 by Grand empress dowager Gao. He used some tactics to strengthen his power by eliminating all his opponents. At last, LIU Zhi was defeated by his political opponents, which shows that the conservatives were divided into many factions, reformists wins gradually as Grand empress dowager Gao’s political transition failed, and revulsion of the central political structure was on the way.

the later Yuanyou period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political situation; political struggle; LIU Zhi

K244

A

1000-5315(2017)06-0165-08

2017-09-2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宋宰辅的信息收集与信息处理研究”(17BZS043)的研究成果。

王化雨(1979—),男,四川成都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高氏苏辙新法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略论辽金时期东京渤海遗民高氏家族——以高模翰家族为中心
高氏押花葫芦
吐峪沟新出写经题记残片考释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寻根之旅
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无痛肌肉注射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