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会,李玉玲
(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论荀悦的君臣观
张建会,李玉玲
(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东汉末年,社会混乱不堪,政治上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军阀混战,君臣无实。国家日益走入困境,大厦将倾。在上下迷茫之际,荀悦积极参与政治,拯救社会大厦即倾之势,在儒家“正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的君臣观,要求君主和大臣在自己的“位”置上积极加强自身德行修养,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同心同德,并辅之以制度考核,为成就“王治”之世找到了一条哲学依据。
荀悦;王治;君臣观;真实
君臣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讨论君、臣在国家治理格局中的地位、责任担当和相互关系,亦是荀悦探讨国家治理的重要部分,更是其君臣观的重要议题。面对东汉末年君臣不实的现状,荀悦在儒家的“正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1]的论断,认为君主能够真正做到符合其“位”,以身作则、勤勉从政,大臣们能够真正摆正自己的官“位”,恪尽职守忠心地辅佐君王,君臣同心同德共同治理国家,并在一定的制度保障下,那么成就“王治”之世便指日可待。基于“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这一原则,荀悦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君臣观。
荀悦一直把君、臣、民作为国家政治格局中的三个重要单元,正如其在《申鉴·杂言上》中所说:“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1]37以形象的比喻为君主、臣民规定了其在国家中的(名)“位”,不仅如此,荀悦在《申鉴·杂言上》亦有:“或问:‘致治之要,君乎?’曰:‘两立哉。非天地不生物,非君臣不成治。首之者,天地也;统之者,君臣哉。’”[1]143既然君主和大臣是国家治理格局中的重要单元,且“非君臣不成治”,因而若想成就王治之世,二者就应在其“位”置上做到“达道于天下”“达惠于民”“达德于身”,以求“治世之位,真位也。”[1]48荀悦谈的是治世之“位”,重点却在“真”上,认为只有在“道”“惠”“德”三个方面切实做到以身作则和尽职尽责,才是真正符合他们的“位”。
“天子”之号,在汉儒那里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爵称,如东汉官方法典《白虎通》开篇即指出:“天子者,爵称也。爵何以称天子何?王者父天母地也,为天之子也。”[2]将天子说成是一种“爵称”,虽然是为了论证天子禀受天命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示出“天”对“子”的失德行为,将会予以谴告甚至会收回天命的权力,正如《论语》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3]因此荀悦认为“位必称德,禄必称德”[4]这一原则和标准不仅适用于有天子爵“位”的君主,也适用于有名“位”和俸禄的大臣,而这足以看出荀悦对君臣品德的看重。正如刘隆有所说:“荀悦认为封建统治者——‘君’和‘臣’是人类历史的真正主宰,把他们的道德状况看作是社会治乱的决定因素。”[5]上述种种论述指出了君主和大臣的道德状况在古代国家治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君主,就应该在自己的“位”置上尽职尽责,做到“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1]34君主能够勤政爱民,做到美德善政,全国上下就会受益,国家也会长久安宁,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6]同样,那些在国家中起辅助作用的股肱之臣,也应依照自己的“位”置所赋予的职责和担当,尽心辅佐君主,完成政治统治。如《申鉴·政体》中所说:“治世之臣贵乎顺者三:一曰心顺,二曰职顺,三曰道顺。”[1]49可见,只有君主和大臣们真正做到符合自己的(名)“位”,并且去真正履行自己(名)“位”所赋予的责任与担当,才是真正的治世之“位”,也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
尽管君主和大臣是国家治理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单元,需要各自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担当与道德修养,然而也非各自为政、单兵作战,而是需要精诚合作、同心同德,如《申鉴·政体》:“上有师傅。下有䜩臣。大则讲业。小则咨询。不拒直辞。不耻下问。公私不愆。外内不贰。是谓有交。”[1]34作为君主,上有太师太傅,下有直言诤谏的大臣,从大的方面看可以讲习立业之道,小的方面可以咨询日常事务,君主应当作到不拒斥直言,不耻下问,于公务政事和私徳私行没有差错,便能够君臣上下同心同德,治理好天下。
既然君主和大臣是成就王治之世的必要条件,那么什么样的君主和大臣才是荀悦心中的理想类型呢?为此,荀悦将古代的君主分为王主、治主、存主、衰主、危主、亡主六个类型。“王主”是荀悦心中最为理想的君主类型,是仁智同在、大公无私的圣王,即“非所以自为,所以为民也。不得专其利,与天下同之,惟义而已,无所私焉。”[4]287这一类型的个体人格已经完全与“王”的角色相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王主”已达到完全“无私”的境界;“治主”是能够努力的践行仁道,克己恕躬,好问力行,相对于“王主”而言,他在处理政事时可能仍有喜怒哀乐等个人情感的潜伏和干扰,但通过自我克制能够做到动以从义,不以纵情;“存主”是勤于政事,道德境界中虽可能存在公与私的潜在冲突,但还是能够做到先公后私;“哀主”的道德修养已不足以保证其行为完全符合道德规范,因此表现出善恶交争、得失参半的不稳定状态;“危主”的状况比起“哀主”在程度上要更糟糕,在行为表现上,“情过于义”“私多余公”等不合规范的行为多于合乎规范的行为;而“亡主”则是有着太多不遵从规范的行为举止,如任用奸臣,放逐贤臣,放纵情欲,不遵从任何礼法规范的约束,贪图享乐,无所用心于政事,喜怒赏罚完全凭借一己之好恶,文过饰非、知过不改,杀戮劝谏忠臣等,是最糟糕的君主典型。从上可以看出,前三类君主大体可以划入“正直”而又符合其“位”的君主类型,即“王主为人而后己焉,治主从义而后情得焉,存主先公而后私立焉。”[4]287后三类君主就是典型的“名”不副实的君主类型了。荀悦对君主的六种划分,是依据品德修养下的公与私、义与情进行划分,其实质上是对君主是否符合其“位”的划分。为此,荀悦在《汉纪》中揭露皇帝昏庸害国的篇幅上也从不吝惜,有时甚至直接批评他们为“哀主”“危主”,甚至“亡主”,如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等,在荀悦看来,便是这一“亡主”类型的典型代表。
相应地,荀悦又将大臣分为王臣、良臣、直臣、具臣、嬖臣、佞臣六个类型。“王臣”最主要的特征是以道事君,能够达节通方,最终成就功业,兴盛德化;“良臣”不失忠顺之道,勤于政事,辅弼君主以成就君德;“直臣”能够坚持原则、犯颜直谏;“具臣”能够遵守法律和职责规范,并且做到不结党营私。这三种大臣都是荀悦较为推崇的大臣,亦是他心中成就王治之世的股肱之臣。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他们敢于同皇帝的越轨言行作斗争,诸如王仁、王闳、宽饶、郑崇等便是这些类型的典型代表。“嬖臣”则是阿谀奉承以求保住自己官位的大臣;“佞臣”是最坏的类型,其唯一己私利是图,不择手段,是“奸臣”“谗臣”“贼臣”“亡国之臣”的代名词。荀悦对大臣的分类基本上是采用了忠、佞二分的方式,具有强烈的道德对比性。内宠弄权、谄媚营私是我国古代政治史上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痼疾。为此,荀悦认为佞臣应当引起君主的充分重视,正如其在《汉纪·元帝纪》中所说:“夫佞臣之惑君主也甚矣,故孔子曰‘远佞人’,非但不用而已,乃远而绝之,隔塞其源,戒之极也。”因此对于汉宣帝纵容佞臣石显一事评论道“孔子曰‘远佞人’;《诗》云:‘取彼馋人,投畀豺虎。’疾之深也。若夫石显,可以痛心泣血矣,岂不疾之哉!”[4]407因此避免此种状况的最好手段就是惟贤良忠臣是任,惟正直是用。而要任用贤臣,就必须排除“十难”,如《申鉴·政体》中所说:
惟恤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失掩大美,八曰以讦奸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用臣不贤。则国非其国也[1]25。
荀悦详细分析了君主不能任用贤臣的十种可能的原因,其“贤臣不用,用臣不贤,则国非其国”的论断,直接把任用贤臣放置到国家政治得失的关键地位。在《汉纪·元帝纪》结尾,荀悦插入了一段对自汉高祖至宣帝的“治迹”的评论,其中对汉武帝的评价是:
孝武皇帝规恢万事之业,安固後嗣之基,内修文学,外耀武威,延天下之士,济济盈朝,兴事创制,无所不施,先王之风,灿然复存矣。然犹好其文不尽其实,发其始不克其终,奢侈无限,穷兵极武,百姓空竭,万民疲弊。当此之时,天下骚动。海内无聊,而孝文之业衰矣[4]407。
由上可以看出,荀悦对汉武帝的评价可谓褒贬参半,既肯定了其开创“万事之业”,“兴事创制,无所不施,先王之风,灿然赋存”的功业,同时又严厉批评其奢侈无限,穷兵黩武,使百姓空竭,万民疲惫的弊端。倘若以荀悦的君主类型划分标准来看,汉武帝在品德修养上并无太多可称道之处,那么他又何以能够成就不可否认的伟大功业呢?为此,荀悦在《汉纪·宣帝纪》中又明确将汉武帝开创功业的原因归结为“得贤为盛”。他说:汉武之世,得贤为盛,公孙弘、倪宽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卜式发迹于牧羊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斯位乎!孝武践祚,方用文武,求贤如不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偃而欢息。群士慕义,异人并出,卜式试于刍牧,桑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当时板筑牧牛之徒明矣。汉之得人,于斯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律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帅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4]359-360。
在荀悦看来,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成就万世之功业,原因在于汉武帝即位以来求贤若渴,群贤风云际会,集于一朝,各个领域都有贤才发挥作用,“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可见明君贤臣“同善则治,同恶则乱,杂则交争,”[4]287的重要性。君臣的品行关系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正因为如此,荀悦将之列为《汉纪》中最为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并告诫汉献帝:“存亡成败之机,在于是矣,可不尽而深览否!”[4]287基于此种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汉纪》和《申鉴》成了一部彰显明君良臣和昏君佞臣的斗争史。所以,荀悦通过品评和规劝约束君主和大臣的思想和行为,促使他们加强自身德行修养,最终使他们能够做到名符其实,符合“真”位,进而成就王治之世。
关于“正”,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162即为政者应当公正无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治国理政时才能有感召力。荀悦在肯定孔子“政者,正也”的基础上,给“正”赋予了新的内涵:“要道之本,正己而已矣。平直真实者,正之主也”[4]387治国理政者需要正己,而“正”的内核则是“平直真实”。具体而言,就是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有公赋无私求,有公用无私费,有公役无私使,有公赐无私惠,有公怒无私怨,”[1]39时时刻刻想着公平正义,想着国家和集体,追求公平、正直、真实、务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平直真实”,最终实现“王治”。如《汉纪·宣帝纪·卷二十》中记载张敞曾任京兆尹,因受杨恽案牵连,公卿奏收朋党,皆当免官。恰逢张敞令属吏絮舜按验某事,絮舜以为张敞应当免官,认为杨恽只剩下五天的京兆尹而已,不肯为按事。敞遂收絮舜,致之死罪。舜家于是上告张敞。宣帝“欲令敞自便利,即先下敞坐杨恽事免。敞诣阙上印绶,因从阙下亡命。”[4]351针对此事,荀悦评论说:“天子无私惠,王法不曲成。若张敞之比,以议能之法宥,可也;使之亡,非也。”[4]35荀悦并未对张敞的行为(虽然也有不妥之处)作出评论,他的批评对象直接指向汉宣帝。同时他的意见也并非反对宽赦张敞,他反对的是宣帝以“私惠”的方法暗示或者授意张敞亡命于阙下。在荀悦看来,宣帝应当遵守既已制定的“王法”的程序,倘若张敞依法被判定有罪,宣帝可以通过颁布大赦的方式赦免张敞,而不是应该通过私自的方式救他。由此可以看出,荀悦主张君主的行为,即便是动机并无过错,也当纳入社会共同体的法律规范之中。
汉代帝王标榜以孝治天下,孝道随即成了全体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在此种社会状况下,帝王对孝道的遵守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汉纪·高帝纪》中记载,刘邦称帝后曾每五日去参拜自己的父亲刘太公,然而太公家令却认为:“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皇帝虽子,乃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人主朝人臣!如此,威重不得申。”[4]43建议太公不要接受刘邦的参拜,于是当刘邦再来参拜太公时,太公则“拥篲、迎门而行,欲拜。上大惊,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4]43对此,荀悦评论道:
《孝经》云:“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王者必父事三老以示天下,所以明有孝也。无父犹设三老之礼,况其存者乎!孝莫大於严父,故后稷配天,尊之至也。禹不先鲧,汤不先契,文王不先不窋,古之道,子尊不加於父母,家令之言於是过矣[4]43。
荀悦用一句“家令之言于是过矣”,表达出对太公家令观点的不赞成,并用《孝经》中“故虽天子,必有尊也”的说法来反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在这里,荀悦并没有参照甚至认同汉儒尤其是春秋谷梁学者们认为的“尊尊”优于“亲亲”的社会原则,而是认为君王也应遵守孝道以做表率,因为既然汉代帝王弘扬孝道,把“孝”当成是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价值要求和道德准则,因而作为一国之君,更应做到“正人正己”以达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效果。
荀悦在继承孔子“政者,正也”思想的基础上,强调统治者自身的言论行为、道德水准、政绩事功等是否符合“真实”的要求,给“正”赋予新的内涵,可以看出荀悦对“众正积于上,万事实于下”[4]387理想社会政治状况的向往与追求。
第三,“谁毁谁誉,誉其有试者,万事之概量也。”
荀悦以一种高境界的自我道德修养要求君主、大臣加强自身修养,做到正人正己,以期达到预期设定的角色标准。然恰如程宏宇所说“此种设定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便会造成统治者的角色期望与自然人之间的巨大差距。”[7]177历史上或者现实中的君、臣并不总是完美的,这一点荀悦感触颇深,因此在《汉纪》中随处可见他对西汉诸帝得失的品评,尤其对西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等公认的“明君”提出了诸多批评。例如对开创盛世之功的汉武帝,荀悦也指出其“发其始不克其终,奢侈无限,穷兵极武,百姓空竭,万民疲弊。当此之时,天下骚动。海内无聊,而孝文之业衰矣。”[4]407针对这种现象荀悦分析道:
人主之患,常立於二难之间。在上而国家不治,难也;治国家则必勤身苦思,矫情以从道,难也。有难之难,暗主取之;无难之难,明主居之。大臣之患,常立於二罪之间。在职而不尽忠直之道,罪也;尽忠直之道焉,则必矫上拂下,罪也。有罪之罪,邪臣由之;无罪之罪,忠臣置之。人臣之义,不曰“吾君能矣,不我须也,言无补也”,而不尽忠。不曰“吾君不能矣,不我识也,言无益也”,而不尽忠。必竭其诚,明其道,尽其义,斯已而已矣[1]155。
从上述文字表述可以看出,荀悦已充分认识到治国理政者之“位”可能造成的这种“两难”状态:即较高的角色期望与现实君臣的自然人格的差距。在荀悦看来做为“明君”和“贤臣”必须克服这种两难状态。要消除这种个体与角色期望之间的紧张状态,在君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忠臣的辅弼和劝诫的基础上,必须辅以一定的纠偏机制作为制度保障。
不仅如此,对于官员选拔和任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奖励惩罚都要进行考察核实,因为这是度量万事的依据,正如他所说“以兹举者试其事,处斯职者考其绩”和“有事考功,有言考用,动则考行,静则考守”[1]58等。因此,荀悦认为应该在“真”的基础上对官员的德、能、罪、行、言进行核实准验,故其在《汉纪·元帝纪》中说:
德必核其真,然後授其位;能必核其真,然後授其事;功必核其真,然後授其赏;罪必核其真,然後授其刑;行必核其真,然後贵之;言必核其真,然後信之;物必核其真,然後用之;事必核其真,然後修之[4]387。
本着“真实”这一原则,对大臣的个人品质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核实,为营造一支德才兼备的治世队伍提供了制度和人才保证。正如荀悦所说“善恶要于功罪,毁誉效于准验,听言责事,举名察实,或无诈伪,以荡众心。”[1]15如若赏罚失实,未能做到实事求是,出现了名不副实的情况,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荀悦对官吏在“真实”方面的核实考察,不仅涉及到对官员的任用,还涉及到当时的吏治问题,对官员的名实、言行、职位的要求与实际绩效是否一致的考核,公开而公正,足见对官员进行考核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在儒家正名思想基础上,荀悦提出“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的君臣观,并对“真实”问题做探讨,尤其要求治国理政者加强自身德行修养进而做到名副其实,并辅之以制度考核,为成就“王治”之世找到了一条哲学依据。荀悦君臣观中所体现的真实问题,亦为当下治国理政者提供了积极的历史经验,尤其是在“正人正己”基础上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承担自己“位”置所赋予的责任与担当,脚踏实地做那些“真正”与自己“位”置相符合之事,最终实现在层起跌宕的社会变局中,寻准自己服务社会的最佳点。
[1]荀悦撰.申鉴注校补[M].黄省曾,注.孙启治,补校.北京:中华书局,2012:15.
[2]陈立.白虎通疏证[M].吴责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1.
[3]程树德.论语集释[M].程俊英,蒋见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4:79.
[4]荀悦.两汉纪[M].张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73.
[5]张建会.荀子对荀悦治思想的影响[J].商洛学院学报,2015,29(3):26-29.
[6]屈万里.尚书集释[M].李伟泰,周凤五,校.上海:中西书局2014:261.
[7]程宇宏.荀悦治道思想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177.
(责任编辑:李继高)
On Xun Yue`s View of Relations Between Emperor and Ministers
ZHANG Jian-hui,LI Yu-ling
(School of Humanities,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Shaanxi)
The last years of Han Dynasty saw the social disturbances seriously,on the political eunuchs and the relatives of imperial comorts grabbed the power in turns,confused fighting between the warlords,emperor and courtiers are no real.The country has becomes increasingly difficult,great mansion on the point of collapse.On the confusion,Xun Yue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politics,to save the building that is social tendency,on the basis of Confucian"ZhengMing"thought,put forward"Harmonious Society,will be the truth"the view.Xun Yue require the emperor and Minister actively to strengthen their own moral self-cultivation in their own"position"devices.The duties and the security of its position,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system of one heart and one mind,appraisal,find a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achievement of"Harmonious Society"in the world.
Xun Yue;harmonious society;concept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Ministers;truth
I206
:A
:1674-0033(2017)03-0051-05
10.13440/j.slxy.1674-0033.2017.03.012
2017-03-26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15SLWH13)
张建会,男,山东临沂人,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