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博物馆文物资源优势转化刍议

2017-04-13 16:05钟思远王叶
商洛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商洛市商洛文物

钟思远,王叶

(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商洛市博物馆文物资源优势转化刍议

钟思远,王叶

(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作为商洛地区最重要的文物保护与展览机构,商洛市博物馆于文物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既取得了可喜成绩,也留下了不少遗憾。而在探索新时期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商洛市博物馆正面临着如何将文物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其内涵式发展源动力的建设难题。此背景下,商洛市博物馆若围绕以历史建筑营造文化空间、以展陈建设凝练文化品牌、以学术研究推广文化教育三项中心工作重整思路、形成策略,或将会对其未来建设产生有效促进。

商洛市博物馆;文物资源;优势转化

商洛历史悠久,文物资源较为丰富。商洛市博物馆作为该地区最重要的文物收藏与展览机构,自2001年9月开馆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在文物资源保护开发与综合利用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整理和实地考察调研后,笔者发现: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和一些外部原因,文物资源优势对商洛市博物馆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尚未充分体现。商洛市博物馆仍面临着馆舍面积小、学术成果少、文化影响力低等建设障碍。而在目前新时期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如何将文物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营造文化空间、凝练文化品牌、推广文化教育等内涵式发展源动力正是其亟需问题的难题。笔者在此提出应对解决的三条思路,以期对商洛市博物馆的未来规划及管理方案提供具有一定理论价值的意见参考。

一、坚持以历史建筑营造文化空间

我国2015年3月20日起实行的《博物馆条例》第二章第十条中指出:“博物馆馆舍建设应当坚持新建馆舍和改造现有建筑相结合,鼓励利用名人故居、工业遗产等作为博物馆馆舍。”[1]其中对“利用名人故居、工业遗产等作为博物馆馆舍”的鼓励,即包含着对以营造“文化空间”的方式深入发挥博物馆功能的倡导。所谓“文化空间”泛指“传统文化从产生到发展都离不开的具体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2]49。无论是名人故居、工业遗产,还是改造使用的考古遗址、历史建筑,本质上都因其对人类文化传承发展的反映而成为传统文化依存的见证。对此类具备“文化空间”性质的环境场所进行保护、改造和利用与《博物馆条例》第二条所指明的博物馆具有“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这一根本功能充分契合。在社会现实层面,营造“文化空间”的举措更是丰富和加强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对此项工作在商洛地区的开展,商洛市博物馆所具有的文物资源优势较为明显。

商洛市博物馆成立时,其形式即为遗址博物馆,包括商州大云寺和城隍庙两处古建筑。大云寺始建于公元690年,是唐武则天时期大云寺的遗存。城隍庙始建于公元1369年,属明代初期建筑。这两处古建筑因保护较为完好,历史文化价值突出,均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2002年初,商洛市博物馆原馆长陈道久就曾提出过以历史建筑为核心,营建历史文化街区的博物馆发展建设构想。其中,对馆舍布局五大功能区的划定和博物馆环境营建两方面的构想均显出了专业研究者在“以历史建筑营造文化空间”这一问题上的前瞻眼光[3]2。虽然上述理论构想目前尚未实现,但商洛市博物馆仍秉承相关建设思路,在大云寺和城隍庙的建筑保护、文物收藏、文献整理、考古研究、展览活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绩,为“文化空间”的营造工作提供了部分基础铺垫。

步入二十一世纪后,寻求文物古迹历史价值的“当代转化”成为文博界的共识。“以历史建筑营造文化空间”正是这一思路指导下的创新实践。众多古建筑、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类博物馆纷纷利用先天优势在文化街区的营建方面积极行动,造就了许多繁荣地方文化、兴旺地方旅游的成功案例。如: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依托古建筑诸葛武侯祠打造的“锦里”文化街,浙江绍兴依托鲁迅故居博物馆打造的“鲁迅故里”文化景区,景德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在当地宇宙瓷厂遗址基础上打造出的景德镇近现代陶瓷“文化平台”,大唐西市博物馆利用建于古长安西市遗址的部分建筑景观“恢复”创建了“大唐西市”文化产业区等。就商洛本土而言,“商於古道棣花文化旅游景区”也是顺势而动、极富特色的建设项目。作为“商於古道文化景区”(陕西省2013年“十大重点文化旅游景区”之一)的“开篇之作”,棣花古镇景区在建设中正是抓住以古建筑(宋金边城),民俗民居遗存(宋金街、清风街、戏楼、魁星楼)、名人故居(贾平凹故居)、文化遗址(棣花古驿、法性寺)等核心文物资源,以点带面铺展出历史、人文、生态相互交融的“棣花风貌”,成为当今商於古道上的“亮丽起点”。自2014年10月景区开园后,其在陕西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声誉渐隆、游客数量增长迅速,目前展示出的“文化空间”价值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已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这些案例都可以成为商洛市博物馆“文化空间”营造工作的范本。

2016年4月19日,经商洛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决定,设立商洛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隶属商洛市文广新局管理,主要负责大云寺、城隍庙等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商洛市博物馆不再担任上述职能。这一政府决策客观上对商洛市博物馆因人员较少而无法全面顾及大云寺和城隍庙文保管理工作的老问题做了解决,但同时形成了不同职能机构在文物资源利用这一共同目标上必须重新协作分工的局面。商洛市博物馆和文保管理中心同为重要的地方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在地方政府“十三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倾力建设“秦岭休闲之都”这一目标任务上均担负着提升地方文化实力、繁荣地方文化产业的责任。因此,鉴于大云寺和城隍庙具备文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双重重要价值,商洛市博物馆在新形势下仍需坚持以两处历史建筑为“文化空间”核心的文物资源转化思路,在商洛市文广新局的统一协调下,与文保中心紧密合作,积极争取市政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帮助,继续充分发挥自身在商洛本土“文化空间”营造领域的重要作用。

二、努力以展陈建设凝练文化品牌

“文化空间”的最主要功能是容纳文化展示及公共活动,其实质与博物馆展陈功能高度统一。所谓“展陈”即是展览陈列,它“是博物馆开展公共服务的直接载体和最佳切入点,陈列展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博物馆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职能的体现,进而影响到博物馆的竞争实力和社会形象。”[4]

商洛地区的人类文明起步较早,不仅有旧石器时代遗迹,更存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且被收入“夏商周断代工程·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的夏商周遗址即证明了这里属于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5]此后,商洛历史文化的显赫印迹连绵不断、彪炳史册。大禹封契于商国,秦孝公授邑于商鞅,汉初“四皓”隐居商山,“商於古道”沿线从秦汉至隋唐一直位居中原王朝军事和商业的要地之列,唐朝众多著名诗人如白居易、韩愈、王禹偁等途经、寓居、长驻于此,咏歌不辍、影响深远……。明末李自成数次出入商洛群山的战争传奇和长征红军取道商洛北上会师的革命成就更倍增了此地的壮烈风情。自1996年商洛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与相关文博单位联合开展文物考古发掘和勘探保护以来,在一系列考古发现中共获得出土文物(标本)三万多件,奠定了商洛建设市级中型博物馆的资源基础[3]2。这些出土文物(标本)不仅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商洛各历史阶段的丰富文化形态,更可以展现出商洛在某些历史时期(如:商周、战国、汉、唐、明清、民国)独特的文化面貌和价值。

但迄今为止,商洛市博物馆作为地区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并未与其丰富的文物资源储量相匹配。作为地市级博物馆,商洛市博物馆在国内、省内乃至本土的知名度都并不太高。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因其未能较多举办足以凝练出自身文化品牌的高水平展览。而造成这一被动局面的原因,既出于馆舍条件有限、专业人才缺乏等客观条件制约,也由于文物整理工作相对滞后、公共文化活动推广不足等内涵建设阻碍。所以,在当前发展进程中,商洛市博物馆迫切需要举办相当数量形式丰富、水平较高的特色展览(活动),以此为抓手带动馆舍扩建、训练专业队伍、完善文物整理、繁荣公共文化活动等外部建设和内部管理工作。

博物馆展陈形式一般包括常设展(藏品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临时展(主要包含馆外设展和专题文博活动)、特设展(主要包含馆际联展、借展)等。目前,商洛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为“商洛文物精品展”,展厅单一且面积仅为244平方米(同为陕南地区市级博物馆的安康博物馆展陈面积近6000平方米),不仅不足以充分实现地市级博物馆藏品的基本陈列功能,更难以开展基本陈列之外的专题展厅建设工作。于是,馆舍新修与扩建工作是解决其展陈质量外部制约的当务之急。对此,首要工作即需比照商洛地市级博物馆的应有规模,重新设计制定其文物藏品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所需展厅建筑面积、式样、内部配置等的可行性建设方案,上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寻求人、财、物等各项支持。惟有通过馆舍新修与扩建,在满足了展陈品质提升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后,商洛市博物馆展陈工作的整体实力才能获得本质上的发展。

其次,博物馆展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由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博物馆员工来完成。这也是我国新时期博物馆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2011年6月1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率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就“博物馆建设与发展”问题在北京调研时指出:“高水平的博物馆必须要培养一支研究、收藏、鉴定、布展以至讲解的专业人才队伍,要赋予展品以鲜活的生命力。”[6]而在商洛市博物馆的现有人员中,资深从事历史、考古、博物馆管理及其相关工作者仅6人(含正副馆长),且分散在办公室、宣教部、考古队等不同部门,仅凭自身队伍力量推动高水平展陈工作的难度很大。因此,以规模适宜、精心策划的展览(活动)形式对馆内干部员工进行锻炼即成为迅速提高全馆整体文物展陈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商洛市博物馆虽已举办了“商洛石佛像展”,“商洛金石器展”等特展和临展,但鉴于文化品牌的凝练必须经过长期持续的展览推广过程方能完成,所以商洛市博物馆类似展览的数量还有待增加,频率还需进一步提高。为达成此目的,商洛市博物在完善馆藏文物整理这一展陈基础领域的工作尤其需要不断加强。

博物馆馆藏文物整理作为一项基础性、专业性、长期性、系统化的博物馆业务工作,一方面必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1985)、《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1986)、《文物藏品定级标准》(2001)、《博物馆管理办法》(2005)等政策法规的指导,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本馆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进行。其中的核心任务即是要点清库存、分类定级、登记造册、妥善保护,从而为文物藏品的展陈工作做好充分准备。目前,商洛市博物馆的文物整理工作仍在持续进行,资料整理较为完善的文物数量逾两千件,相较商洛地区已出土的数以万计的文物数量,该工作明显已经滞后。同时,相比经济发达地市的同类博物馆,商洛市博物馆的文物数字化管理工作更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也为其未来文物藏品的数字化展陈和互联网博物馆建设制造了困境。

面对上述展陈工作的不利局面,商洛市博物馆要以展陈建设凝练文化品牌还需努力另辟蹊径。除精心策划举办以自身馆藏文物为主要内容的临展、特展之外,通过联展、借展的方式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以馆内代表性的文物藏品加入外馆的大中型专题展、系列展,与界内卓有声誉的博物馆合作举办文物精品展、特设展等举措对扩大自身社会影响均有良好效果。如:将商洛发现的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借展至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或河南恐龙遗迹园,共同举办精品文物交流活动;利用馆藏较丰富的上古三代及汉唐文物积极参加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综合展、专题展、系列展;利用以“商”字瓦当为代表的战国文物与湖北襄阳市博物馆联合举办“战国秦楚文物精品展”;利用馆藏红军长征时期的革命文物与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联合举办“红军长征在商洛文化专题展”;集合商洛六县(洛南、丹凤、商南、山阳、柞水、镇安)博物馆及文博单位的精品文物资源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启动“‘商於古道’精品文物特别巡回展”……诸如此类的展陈活动不仅能对商洛市博物馆训练专业队伍、完善文物整理的建设工作产生迅速的推动作用,还能通过繁荣商洛公共文化建设的方式打造出自身文化品牌的丰富亮点。

三、积极以学术研究推广文化教育

我国《博物馆条例》第二条对博物馆的定义为:“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1]可见,对民众进行文化教育是博物馆工作的首要目的。

推广文化教育向来又以学术研究的发展为支撑。商洛市博物馆成立以来,在学术研究队伍力量较弱的困难条件下,仍凭借自身努力,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商洛学院等文博、文教单位,在商洛文物研究、文化研究及文教推广方面作出了可观的成绩。尤其是在商州东龙山夏商遗址考古、丹凤商鞅封邑考古、大云寺佛教文化研究、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等方面成果较为显著。部分标志性成果及论述被收入《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山阳县志》《大云寺与武则天》《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具有较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博专业类、地方史料类、文化科普类论著中。然而,相较于商洛地区纵深数千年不断的文物资源储量和横跨秦巴、融汇秦楚的丰富文化底蕴而言,目前商洛乃至全国文博界的对应专业研究都仍显单薄。因此,无论是为商洛市博物馆自身学术研究工作的持续开展,还是为商洛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进步,对地方文物及文化的研究都必须扩大范围、增加角度、以期涵盖更多的学术领域。

在此过程中,为取得更大的工作成效,围绕商洛市博物馆的整体建设思路,妥善划定研究重点并选取相宜的研究方式将便于扩大研究成果的价值影响。在新时期发展探索过程中,既然营造文化空间、凝练文化品牌成为了两处工作重心,那么商洛市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就应该从内容和方式上与之积极配合,形成良性互动,追求研究成果向社会效益的优质转化。

以营造商州大云寺、城隍庙文化空间为例,对两处文物保护区内的建筑风格、壁画造像、石刻碑文的整体描述研究应当先于局部分析研究。这样既利于古建筑历史面貌的生动展示,也利于受众在欣赏过程中迅速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当代价值。比如:大云寺壁画《五戒本生》经由研究者释读后,相关解说内容即可启迪参观者“今后在人与人或人与自然的相处中多一点慈悲,少一点贪婪,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7]其中对于个人良行善举的倡导与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对公民“诚信、友善、敬业、奉献”的道德品质要求相辅相成。同理,对大云寺、城隍庙本身所承载的传统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应当优先进行价值研究、传承研究和推广研究。这样既有利于增强文物古建作为旅游景区的资源优势,也有利于推动当代社会公序良俗的建设。

另就凝练文化品牌而言,学术研究的范围除馆藏文物和相关古迹外,尤需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因为,要实现文物古迹历史价值的“当代转化”,不仅在于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更要夯实其保护与传承的基础。做好这一基础工作的前提是充分认识到一切文物资源均具有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辩证统一的根本特征,即:“只有当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非物质的文化要素被理解和尊重的时候,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可能得以保存,同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须通过物质的手段才能得以展现并持续地传承下去。”[2]50高品质的博物馆展陈工作绝不仅止于对文物的静态展览和说明,更应包括对文物所含知识与技艺的恢复与演示。惟知识与技艺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得以持续,相关教育的核心内容方能得以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五条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理等工作规定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基本职能,正是指明了它们在教育服务目标上的一致性[8]。

商洛自古坐拥秦、巴、楚三方山水,民众南北混居,风习多地杂糅,是典型的文化交汇带,以民俗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由此丰富多彩。仅就目前学者初步整理表明,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者2项,进入陕西省级非遗名录者8项,列入县级非遗名录者122项[9]。正如当今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该民族原始、纯粹的深层文化基因,体现出特定民族、群体的文化精神,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对特定地域内的民众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与地方民众的身份认同、根性情感和精神归属一脉相连,是乡土凝聚力的体现和表征。因此,商洛市博物馆加大力度开展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将会是一项极具综合社会效益的学术工作。例如:商洛花鼓、洛南静板书、商洛道情、柞水渔鼓等民间曲艺本身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较广泛的群众基础,相关学术研究可以寓教于乐地助推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商州黑龙口豆腐干制作技艺、柞水杏坪皮纸制作技艺、丹凤刺绣、丹凤石刻等民间工艺与地方民众日常生活具有传统的紧密联系,相关学术研究将促进其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以“活态化”(传承人继承创新)的方式葆有更强的生命力,且能充分实现其所用工具(具文物属性)的当代价值。此外,商洛孝歌、商洛民间故事、商洛民间谚语等口头文学和话本文学成果,不少内容主旨与当代公民道德教育要求相符,相关学术研究也将对之去芜存菁,实现其时代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四、结语

当前正值商洛“十三五”各项事业蓬勃开展的历史新时期,作为本地民众认识故乡历史的“城市之眼”和外地民众了解这片人文沃土的“城市之窗”,商洛市博物馆在以文化建设宣传地方、教育民众、服务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工作中理应大有作为。虽然与国内以及陕西省内高水平综合博物馆相比,其目前的许多工作仍处于落后状态,但商洛丰富的文物资源储备将会给予此地文博建设的支持者们坚定的信心。若能够通过以历史建筑营造文化空间,以展陈建设凝练文化品牌,以学术研究推广文化教育等发展思路积极打开商洛文物资源优势转化的种种渠道,商洛市博物馆势必在集思广益、团结奋进的历史新征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最终走向事业蒸蒸日上的康庄大道。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博物馆条例(国务院令第659号)[DB/OD].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5-03/02/content_2823823.htm.

[2]单霁翔.民俗博物馆建设与非物质遗产保护[J].民俗研究,2014(2).

[3]陈道久.商洛博物馆发展构想[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4]龚青.陈列展览与博物馆建设[J].东南文化,2011(4):90.

[5]陈道久.商州有望跻身历史文化名城[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3):7.

[6]张春莉.博物馆建设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J].人民政协报.2011年6月13日第A01版.

[7]陈道久.大云寺壁画《五戒本生》释读[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11.

[8]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令第四十二号),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

[9]王思怀,王海青,陈道久.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2.

[10]李海梅.非遗传承与保护:当下博物馆建设的一个重要面向[J].博物馆研究,2016(1):34.

(责任编辑:彭治民)

A Study on Strategies on Superiority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in Shangluo Museum

ZHONG Si-yuan,WANG Ye
(School of Humanities,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Shaanxi)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relics collection and exhibition in Shangluo City,Shangluo Museum has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conservation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At the same time,some defects were left behind.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Shangluo Museum is facing the problems about how to transform its advantages of cultural relics resources to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power.In this context,if Shangluo Museum can catch three central work include building cultural space with historical architecture,creating cultural brand with exhibition and promoting cultural education with academic research,perhaps it will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effectively in future.

Shangluo Museum;cultural resources;superiority transformation;strategies

K872

:A

:1674-0033(2017)03-0030-05

10.13440/j.slxy.1674-0033.2017.03.007

2017-04-20

商洛学院根植地方项目(gz16107)

钟思远,男,四川锦江人,博士,讲师

猜你喜欢
商洛市商洛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柞水县委书记崔孝栓专访——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
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陕西商洛:创出菌蔬轮种发展新模式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商洛市旅游精准扶贫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的是故乡商洛
商洛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商洛加快培育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