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忠德
(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沈从文贾平凹乡土文学比较研究综述
白忠德
(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沈从文与贾平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乡土文学创作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乡土文学有着相似的创作心理、审美追求、价值取向、生命意识、乡土情结,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跟进研究,取得很多成绩,但也存在亟待深化开拓的地方。
沈从文;贾平凹;乡土文学;比较研究
作为中国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沈从文与贾平凹把他们精心营造的乡土文字世界推向了世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对虚构的小说世界很精通,同时对真情流露的散文创作很擅长,而且能够打破文体界限,进行融通式、开放式创作,被冠以“乡土作家”“文体作家”“多产作家”等多种美誉。有趣的是,翻看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许多作家的创作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要研究的贾平凹与沈从文的乡土文学,就有着诸多相似性,具体表现在审美追求、创作心理、生命意识、价值选择、乡土情结等方面。
上世纪30年代出名的沈从文,不幸被埋没了半个世纪,50年代逼迫搁笔转行服饰研究,直到80年代,再次声誉鹊起,甚至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为数不多的“大师”级作家。这也证明了真正的文学,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阅的。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作家之一,出版80多部作品集,以《边城》《长河》《湘西》《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为代表构筑出文学中瑰丽的“湘西世界”。其出手速度之快,作品数量之多,令同时期文坛同仁惊讶,著名作家苏雪林评论沈从文,“这是一个以作品产量丰富迅速而惊人的作家”[1]。沈从文的作品是抒情田园诗,以优美细腻的笔调和丰富真挚的情感,生动构画出20世纪30年代的湘西世界,折射出旧中国的社会面貌与乡土人情。他以文字建造起瑰丽特异的“湘西世界”,奠定了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为他赢得巨大的国际声誉,对世界华文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汉学家马悦然对其有过极高的评价,“鲁迅与沈从文则完全有资格跻身诺贝尔文学奖……沈从文是五四以后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2]。
与沈从文的坎坷多舛命运相比,贾平凹就幸运顺遂多了,仅仅因为《废都》的出版受到点波折,但那没有影响他的创作之路向前延展。作为新时期文学史上的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影响毋庸置疑。其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存在,一人“兼具数美”,诗歌、散文、小说样样精通,似乎不同文体经他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不同凡俗。从步入文坛至今,发表各类作品一千多万字,出版著作六七十部,仅长篇小说就有《浮躁》《废都》《秦腔》《古炉》《带灯》《老生》《极花》等15部,先后斩获茅盾文学奖、施耐庵长篇小说奖、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法兰西金棕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等国内外100多项大奖,众多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广播、戏曲、话剧,还被译为英、法、德、日、朝鲜、台湾等60多种外文。文学评论家雷达惊叹道:“我们很难想象,这个躯体绵薄,头颅也不硕大的人,何以蕴蓄着如此惊人的创造能量,仿佛一座采不尽的矿床。”[3]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贾平凹用诗意的想象与瑰丽的文字建构的“商州世界”,确立了他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世界声望。文学也成就了他的家乡商州,让偏僻闭塞的商州名扬天下。贾平凹既传承了鲁迅的乡土写实风格,又承接沈从文的乡土浪漫派传统,在20世纪乡土文学的两大母题(“田园诗风”与“国民性批判”)间锲而不舍,勤奋耕耘,将乡土文学推进到一个新高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秦腔》,是贾平凹以商州为背景写出的一部重要作品,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败与乡土世界的凋敝,乡土文明在剧烈的时代变革中断裂衰败,整个乡土生活秩序悄然瓦解,现代化与城市化销蚀掉乡土文明的最后一根柱石。当年沈从文以《边城》建构起一个多姿多彩、人人向往的乡土乌托邦;七十多年后,贾平凹用一部《秦腔》给消解得干干净净。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大轮回,真可谓世事无常。显而易见,它既是现代化大潮冲击下乡土中国颇为吊诡的宿命,也是贾平凹借鉴沈从文所要承领的文学使命。
文学史告诉我们,初学写作者往往走过一条模仿成功作家的路,贾平凹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他先后向庄子、苏东坡、沈从文、张爱玲、孙犁、福克纳等大作家学习,吸收他们的艺术营养。笔者以为,对贾平凹影响最大的要算沈从文,因为从这两位作家的作品中看到相似的创作心理、文化意识、审美追求、价值取向、乡土情结。对此,贾平凹多次坦承他对沈从文的学习借鉴,研究者也多次论及这一点。著名文学史家陈思和在2007年5月7日常熟召开的贾平凹作品研讨会上发言,认为“贾平凹是文学史上沈从文的重复和延续。沈从文书写美好的湘西社会,抗战时期出现了残酷,他就没有写这种残酷。贾平凹的成功是他把沈从文后面没走完的路走下去了,他的长篇小说《秦腔》就是一曲乡村衰败的挽歌”[4]。
贾平凹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沈从文的热爱与赞赏,他在读完《沈从文文集》后,敬佩不已地写道:“信手来写,放得开,收得合,而开合间的圆润之处,沈氏大知。此等文法,必得天资好的人用之,必得文笔补救,其没骨写意法。文章作得随意如水,沈氏是大天才也。”[5]
沈从文与贾平凹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作家,人们对他们的研究已成“沈学”“贾学”之势。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对二者乡土文学比较研究的关注度不够,表现在这方面论文极少,专著目前还没有。根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统计数据(截止至2017年3月30日),以沈从文、贾平凹乡土文学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仅仅11篇。最早进行研究的论文的当属赵学勇教授刊发在《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7期)的《人与文化:“乡下人”的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比较论》,最近的是湖南大学2016届研究生曾婷撰写的硕士论文《主题人物叙事——沈从文与贾平凹都市小说创作比较》。这期间,有赵学勇《“乡下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创作心理比较》,季雅群《从田园牧歌到乡村挽歌——谈长篇小说〈秦腔〉与〈长河〉》、陈非《贾平凹早期小说中的“〈边城〉图式”》、叶君《乡土乌托邦的建构与消解——解读文本中的湘西和商州》、王妮《匪性·人性·生命——沈从文、贾平凹“匪性”精神之比较》、田耿辉《两个“乡下人”创作中的城乡文明——沈从文与贾平凹对城乡的审视》、苏州大学2005届研究生苑旭兰硕士论文《美化的乡土和乡土的美化——沈从文与贾平凹乡土散文比较论》,以及西北大学2009届研究生白忠德硕士论文《都市里的乡土歌者——沈从文贾平凹乡土情结比较论》等。
上述论文从沈从文、贾平凹的文化意识、创作心理、审美追求、审美呈现、生命意识、城乡文明、乡土情结,以及具体文本等角度进行了多层面解读分析。贾平凹早期的多部中长篇小说套用了沈从文的“《边城》图式”,如“一老一小”的家庭结构、“一女二男”的爱情模式、以“绳渡”为支撑的叙事平台以及将爱情故事与民俗传奇血肉交融。叶君通过分析沈从文、贾平凹笔下的湘西与商州,探讨中国文学中的乡土乌托邦的建构与消解历程。田耿辉就两位作家创作中对城乡文明审视和批判的情况进行比较,认为沈从文作品中更多地凸现了对城的批判与讽刺和对乡的自然与美的赞扬,对乡的审视更多几分理想色彩,而贾平凹的作品中则对城乡更多一些双向的审视和批判,更多了几分厚重与苍凉。白忠德的硕士论文围绕乡土情结展开,分析沈从文与贾平凹乡土情结的形成原因及其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认为他们的乡土情结在文本中有以下两种呈现形态,即对美好乡土的歌赞与对现代都市的拒斥。两位作家饱含深情地赞颂湘西和商州那优美神奇的自然风光,弘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健康纯净的道德品质;作为游走在都市里的“边缘人”,他们以理性的眼光警醒审视、疏离排拒现代都市文明。然而,由于个性差异及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两位作家的姿态又有所差异。这表现在,沈从文的态度坚决彻底,以回归原始文明来抗拒城市文明;贾平凹的作品好比海绵里的水,机敏圆润,试图游走于主流话语与艺术自由之间,摆脱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建构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这种同与不同,使其乡土文学作品呈现出丰厚独特的精神意蕴与审美价值。
这些研究更多是从某个侧面展开,就其广度与深度而言,赵学勇教授的研究无疑走在了最前面。他的这两篇专论(《人与文化:“乡下人”的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比较论》《“乡下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创作心理比较》),以其独特的视角、高远的立论、深刻的见解,成为沈从文与贾平凹比较研究者争相模仿却很难逾越的文本,后以《人与文化:“乡下人”的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的比较》为标题,收入他的专著《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该论文从地域景观与乡俗风情、现代文明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文化价值与审美追求等三个层面,对沈从文与贾平凹的乡土文学进行了深入精准的比较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赵学勇认为,沈从文与贾平凹的乡土作品是风俗画和地方志,他们对湘西、商州的地域风光和民情乡俗的发掘垫高了中国乡土文学的意蕴和品位,也使他们成为上世纪30年代、新时期乡土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与扛鼎角色。他们致力于现代文明与传统观念相冲突的领域,精耕细作,深入推进,发掘出中国乡土文明进程的历史趋向,试图建构出“古典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汇的崭新的文化心理结构。就是在这种宽阔的文化视野上,“湘西世界”与“商州世界”共同增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神高度,而这“两个世界”(“湘西世界”“商州世界”)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对立参照、交替互补,突出地显示出对峙两端的文化价值。他们以“乡下人”的眼光审视民族文化,以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忧患精神注视着民族命运的走向,眷恋着湘西与商州那片热土,倾注着对民族文化心理、人类文明前景的忧患与沉思,因而具有了其他作家无法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从文学作品对待民俗文化的视觉观察,我们能得出沈从文与贾平凹对于中国乡土文学做出的一大贡献。这就是,“乡下人”沈从文最早对湘西民俗文化的礼赞,改变了“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对它的批判;50多年后,“乡下人”贾平凹则沿着沈从文的路子迈进,以对商州民俗文化的颂扬,改观着当代文学对它的遮蔽。他们的文学理想与创作实践,使20世纪文学发展潮流中的缺憾谬误得以校正,增添了艺术审美的新质与活力,为中国文学的走向世界添砖加瓦。
读者和历史是作家及作品最公正的裁判。沈从文已经经典化,而贾平凹正走在经典化的路上,他们都得到广大读者和文学史家的高度认可与充分肯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们的作品不断受到读者热捧,迅速飙升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最大的热点之一。研究发表出版他们的论文、论著非常之多,能在同时期出其右者恐怕也只有鲁迅等屈指可数的几个。然而,与各自研究的红火热闹相比,他们的比较研究则显得寂寞冷清。面对这两座文坛“大山”,他们到底有哪些相似与不同,贾平凹是怎么学习沈从文的,是否实现超越?所有这一切,都有待研究者继续深入挖掘。这种挖掘,既有利于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脉络,实现沈从文与贾平凹之间的文学传承与学理贯通,也为今后的写作者学习借鉴文学大家进而走向成功指明了一条坦途。
[1]苏雪林.沈从文论[M]//王珞.沈从文评说八十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
[2]沈从文.沈从文作品集·前言[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
[3]严军编.现代散文选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4]陈思和.贾平凹作品研讨会纪要[J].华语文学,2007(5):12.
[5]程光炜.商州如何成为了贾平凹的起点?[N].文汇报,2016-06-02(11).
(责任编辑:李继高)
A Review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hen Congwen and Jia Pingwa's Local Literature
BAI Zhong-de
(School of Liberal Arts,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Xi'an 710061,Shaanxi)
Shen Congwen and Jia Pingwa are important writers in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Their local literatrue writing great affected the 20th centuary Chinese literature.Their local literature has similar creative mind,aesthetic pursuit,value orientation,life conscience,local feeling.There are stiu obvious differeces.Scholars have made many studi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and made many achievements.But,there are still areas to be explored.
Shen Congwen;Jia Pingwa;local literature;comparative study
I207.6
:A
:1674-0033(2017)03-0012-03
10.13440/j.slxy.1674-0033.2017.03.003
2017-04-16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5JK1268)
白忠德,男,陕西佛坪人,硕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