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双重使命,实现教学目标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原理》课教学研究

2017-04-13 15:59:54王晓平周静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办原理应用型

王晓平,周静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教改与教材教法

坚守双重使命,实现教学目标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原理》课教学研究

王晓平,周静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肩负着科学知识传授和党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双重使命,但实际教学效果与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多管齐下,特别是重视开展对《原理》课在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研究,通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增强《原理》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民办应用型院校;原理;教学研究;课程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属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是每一个本科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旨在使大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在高校教书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该课程也被认为是高校思政课里最难讲、学生最不易学的一门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与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在应用型学科为主的学生中系统讲授,既坚持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又有针对性、有特色地吸引绝大多数学生乐于学、听得进,真心接受,受益终身,这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原理》课程必须正视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原理》课教学肩负着科学知识传授和党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双重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对教育发展方向与要求的战略规定,也是对教育知识增长与德性养成双重功能的深刻揭示,说到底是回答了当代教育工作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力量。当前,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一体化的急剧变化、现代科学技术与应用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入、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不断出现,各种文化和思潮在校园汇聚和碰撞,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在高校表现的复杂而激烈,大学生群体出现了思想认识多元化、发展诉求多样化、价值判断复杂化等趋势,特别是一些非主流甚至错误思潮和观点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那么,《原理》课就是思政课中较为系统地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课程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学好《原理》课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明白抵制什么、反对什么;清楚坚持什么、发展什么。解决好社会生活中、思想认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学好《原理》课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从根本上坚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使他们善于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代社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并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丰富发展了的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20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必要性、科学性和正确性。高校“立德树人”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此意义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目的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课无疑直接承担和贯彻着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但无法否认的是,它首先是以一门大学课程的形式存在的。既然它是一门课程,那么在开设、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就必须遵循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要求。要尊重教学大纲,尊重知识的完整、系统;要研究学科特点,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的考量;要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材体系设计教学体系、教学方法、重难点、阅读与讨论、社会实践、作业与考核等;要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图片、著作,身边的人与事、社会的热点,使其成为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还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班次,灵活设计教学形式和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我们不能表面化《原理》课的育人功能,更不能将知识传授与新闻宣传混淆不清,如果过度强调《原理》课的政治性,将其简单理解为实现国家政治统治职能的意识形态灌输的一种方式,从而在授课中出现“假、大、空”式的说教现象,就会使学生觉得整个教学过程枯燥无味甚至无用。总之,《原理》课是通过课堂丰富、生动的知识与情感传递,以理论的逻辑力量吸引和征服学生;是学生通过对意识形态的一种知识性了解和情感接纳,确立起的对意识形态自觉自愿的认可与归属。教学质量是本科教学的生命,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原理》课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抓好课堂教学质量, 加强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原理》课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根据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在原来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内容后形成的。它是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民办高校,最初大多属职业技术专科类学校。随着发展,有些学校逐步升格为本科院校。《原理》课程是专升本后的学校都要开设的一门新课,如何在民办的、应用型学科为主的学生中系统讲授,既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又能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有效实现育人目标?在此方面,这些学校普遍存在积累不够、经验不足的问题。与公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相比较,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有着自己的种种特点。在开设《原理》课程上存在着薄弱的一面,如学校整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氛围较为薄弱;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校突出特色专业学科发展而对通识课教学满足于一般;教师流动性大致使学科核心团队难以形成;部分学生满足于技术性思维而对理论思维的重视不够等。学术界、教育界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原理》课教学的科学研究也比较欠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部分学生对《原理》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如:认为学了对就业、工作没有帮助,学不学无所谓;认为是政治学科只是讲“大道理”,是少数从政者的事,与自己无关;认为书上所讲的内容与现实相差太远,对理论怀疑、轻视;认为是文科,考试前看看原理、定义即可,不需平时下功夫,等等。加之该课程规律、范畴、概念多,相对抽象、不易理解,学生理论基础、自学能力普遍较差,老师赶进度等原因,不少学生对该课程产生了应付、厌学情绪。课堂上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看其他书籍,有的玩手机,有的干脆趴在座位上睡觉,课堂上能自始至终认真听课的只是一部分学生。况且,《原理》课的教学大多采用大班授课形式,虽然教师也都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但仍然是以教师讲和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受到局限。

从教师的方面来看,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背景参差不齐。从事 《原理》教学的有马克思主义原理背景的,有哲学背景的,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有政治学背景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授课重点放在与自己专业背景相关的内容上,而忽视了教材的整体性;教学理念不一致。《原理》课内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范畴以及各种原理之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现实都要高度概括在有限的课时中,对学科基础缺乏的学生阐述。这对于教学来说充满了挑战,有的教师注重体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的教师注重讲重点而略过一些内容;教学研究不够。由于教学、科研任务比较重,教师花在教学研究上的时间精力相对不足;授课情绪受到影响,由于学生对该课不感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老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充分发挥。

以上种种状况,与《原理》课的教学性质和目的不符,影响到和谐的求知课堂氛围的形成,更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多管齐下,提高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原理》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提高《原理》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是一个涉及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教师与学生、教材与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多维要素的系统工程。

要重视开展对《原理》课在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研究。既包括教学内容的研究,也包括教学方法的研究;既包括对老师“教”的研究,也包括对学生“学”的研究;既包括校内教育的开展,也包括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既包括《原理》课教学的普遍性问题,更重视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殊性问题。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结构优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平台,其中,政治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要通过全方位地、深入地调查,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原理》课教学做出客观的分析研究,尤其注重加强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现实思想政治素质的总体把握,杜绝简单照搬和“想当然”。要以深入的科学研究做依托来为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使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更具科学性。

加强《原理》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组织保证,面对形势发展和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仅凭教师个人的学习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强化教学组织的团队合作理念。教学团队建设也是针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因个别骨干教师离职而导致教学质量下滑的应对策略。教学团队以《原理》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教学重点、难点攻关,实现经验交流与知识共享,科学开发教学资源,形成教学方面的整体合力。其关键和经常性的工作是组织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互帮互学,形成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重难点的统一认识和掌握,提出对教学目的、教学进度、实践教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方面的统一要求。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实施同步教学和优化教学,从起点上保证教学质量,并能通过对大纲、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很快获得教学中准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集体备课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授课时既遵守集体备课形成的基本教案,又发挥个人特长灵活运用。

建构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原理》课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全国统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是《原理》课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是,高等学校教育实际教学过程中都要面对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好这一矛盾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与基础。教材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完整的结构和相对的稳定性。教学体系则是依据教材体系的目的、要求、重点,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特点做出的具体实施的体系。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原理》课教学,要以统编教材为基础、以学生实际为切入点、以院校特点为依据优化教学设计。

同时,建议《原理》教材再次修改时,可进一步概括基本原理,在理论系统化的基础上突出主干和重点,精缩内容。或者,可考虑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使用繁简不同的两种教材版本。

改革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原理》课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课程,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近年来中央和省级主管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和规定,出台了相关政策,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指导和保障作用。现在的关键在于认真贯彻落实好各项政策,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如既要对思政课教师入职和管理严格政治与专业素质要求,也要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学特点的激励与考核机制,深造学习机制和职称评聘机制等;对学生的平时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等;对学校思政课教学的组织、经费、政策的落实与评估机制等。通过切实有效地改革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真正提高、吸引和稳定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教学实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2016-10-05]http://education.news.cn/2015-01/19/ c_1114051345.html

[2]姜虹.提升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影响力[EB/OL].(2016-06-03)[2016-10-0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603/c40531-28408363.html

[3]陈勇,陈雷,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9-14.

(责任编辑:孙建华)

Adhere to the Double Mission to Achieve Teaching Objectives: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Principle" in the Private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WANG Xiaoping,ZHOU Jing

(Guang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China)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Marxism Doctrine has a dual miss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ideology of the party, but there is a large gap between the actual teaching an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eaching. To be multi-pronged, especially pay attention to carry on a study of the teaching of "principle" course in private application colleges, through deepening the teaching reform, teachers should promote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principle" course.

private applied college; principle; teaching research; course construction

2016-10-20

2015年广州工商学院科研课题“民办应用型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研究”(KA2O1525)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晓平(1957- ),女,甘肃兰州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642.0

A

1671-4385(2017)02-0034-04

猜你喜欢
民办原理应用型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成才(2023年13期)2023-10-24 08:48:32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保健医苑(2020年1期)2020-07-27 01:58:18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