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探析

2017-04-13 12:36陈九朋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育者话语主体

陈九朋 姚 红

(淮南联合大学 安徽 淮南 232038)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探析

陈九朋 姚 红

(淮南联合大学 安徽 淮南 232038)

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全新视野和动力,也触及其本身架构和机制的革新问题。自媒体所特有的极强交互性,使得作为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实现“屌丝逆袭”,一跃成为教育主体的“一极”。如何正确认识和定位“新主体”,如何建构教育主体的新生态,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旨趣。

自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

1.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困境

1.1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认识误区

自媒体时代,人的主体性得到极大的扩充和发展,“屌丝”实现了“逆袭”,“草根”变成了“网红”,这些不是神话,而是活生生的现实。自媒体所带来的变革和影响在大学校园蔚然成风,悄然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技术手段,以及主体的构成。面对这种变革和冲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管理者未能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主体”问题上的观念认识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

(1)关于教育者的“本位”观念。传统观念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能而且必须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者,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完成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这种认识脱胎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强调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驾控力、主导性、权威性。在高校机构设置、体制运行方面无不体现“高居在上”的单向传递教育模式。“我讲你听”、“我的话你遵照执行”是对该模式的最好解读。

(2)关于受教育者的“客位”观念。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处于受动状态。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几乎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按照规定范式所传授的知识、信息,所框定的规范、制度、准则。受教育者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所塑造的“标准化产品”。“从理论和经验到实践”的教育路径没有顾及到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主观认知,更不用说,为大学生量身打造适应当前大学生需求和时代性的教育新模式。

上述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认知与当前自媒体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无法回应自媒体时代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也无法适应自媒体所带来的教育思想的革新。这种建立在“主体-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观基础上“造物”式理念,必然造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和主体地位的被忽略,主体性话语权也必然缺失,影响大学生主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的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同样会带来实践主体的缺位。

1.2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实践缺位

自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海量资讯”、便捷的信息通道、丰富的话语表达途径,打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占有的信息和话语权威优势,换句话说,其作为教育主体的主导优势不复存在。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获取资讯而不再依赖于教育者,使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无论教育模式还是教育效果都处于尴尬的境地,教育主体的实践缺位现象突出:

一是教育者恪守传统教育思维,在自媒体时代大潮中未能顺时而变,面对“资讯满天飞”的复杂外部环境无所适从,作为教育主体的担当能力缺失。同时缺乏通过驾驳自媒体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形式的能力,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出现“师无可言”、“生无可听”的话语断裂和主体缺位现象。

二是作为自媒体新宠的大学生,虽然掌握丰富的自媒体信息、话语资源和娴熟的操作技巧,但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教育体制培养下,存在“先天”主体能力缺失。相较于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他们更愿意绕开当前教育模式结构开辟自己的“小众社群”和话语路径。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语境下,如何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困境,革新教育者的认识理念,提高传统教育主体的技能、境界、视域,扭转大学生“先天畸形”的主体现状,是当前学界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要课题。也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陈规和思想枷锁,树立自媒体时代教育新视域。

2.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新视域

由于自媒体开辟了人人都可以传播信息、主导话语的新时代,造就了“人人媒体”,实现了人人皆可成为专家,成为话语的主体权威。而“去中心化”,使得知识、信息、话语权不再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人的主体性在不断扩充中变得界限模糊,不再是从上到下一块板,而是星罗棋布无数个点。这就需要高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树立教育主体新视域,正确定位教育主体新格局。

2.1 大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历史必然性

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大学生能否作为教育主体持有“欲说还休”的模糊遮掩态度,无论是“受教主体”、“客体的主体性”等等说法都给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笔者认为,对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界定是当时特定时代的产物,符合实际。但网络和移动互联技术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信息传递的路径,改变了教育主体的话语权和话语表达方式,大学生理应在现时代作为教育主体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主要基于如下考量:

首先,大学生具备成为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驾领自媒体时代的弄潮儿,大学生在追求个人价值感和自由平等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建构丰富的“主体生活”,他们通过创设话语潮流、发表对热点敏感问题的观点评论、建立志趣相投“微社区”等方式现实的影响着社会和大学生校园主流生态。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这股“洪荒之力”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定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的“奇葩”。

其次,便捷及时的话语表达平台为大学生成为教育主体提供了技术支撑。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不在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育、面对面的说教、强制式的规范等,自媒体提供了形式各样的交流互动平台,信息发受双方可以实现即时信息传递和话语表达。而且,大学生熟悉各种自媒体操作技巧和运用各种信息资源的方法,能够极大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舞台和空间。

再次,大学生成为教育主体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路径创新。话语形式多样是自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利用大学生的主流话语形式,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和传播路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2 重视教育主体的交互性

把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能仅限于学者的理论探讨和高校为“博人眼球”而出台的政策文件里,要把这个“主体”鲜明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切实发挥这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也明确一个观点,即教育者、大学生两大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是各自为阵,“单打独斗”,而是要促进主体双方的良性互动。

这里借用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来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大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指两个主体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关系的体现,它超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表现出来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而是表现在人类社会内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承认、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以及主动对话的交往关系,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和融通,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2]笔者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两大主体之间应在自由平等基础上实现交互式的影响和渗透。具体来说:

一是教育者要放下“身段”,多学习和研究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网络话语表达,要掌握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并将这种话语形式在与大学生互动交流中实现推升,生成成熟的话语模式和教育方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通过自媒体平台与大学生自由平等交流,赢得他们的信任和认同,进而引导大学生提高学习和生活能力,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二是大学生主体要改变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思想与格局,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势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信息、话语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和新鲜血液。同时增强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参与社会问题讨论、话语设计等的主动性和时代责任感。在主动参与和良性互动中,把大学生的话语、风格、时代特点和需求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

3.跨界融合: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新生态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挣脱制度与体制的束缚,用“大思政”的视野关注教育者自身的发展,关注教育者与社会、教育者与大学生的良性交互关系,实现教育主体的跨界融合,构建教育主体新生态,并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总之,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要以“跨界”为逻辑起点,以“沟通理解”作基础,以“教育内容”为核心,以“对话”为形式,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提高实效。[3]

一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笔者称之为“自由平等下的主导”关系。自媒体不仅赋予交流双方便捷性,更渗透了自由平等的时代特点。使得交流双方能够摒弃社会地位、身份等方面的差异,以“自由洒脱”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当然,这种自由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主导权,而是在师生自由平等基础上建立高度价值认同,并进而升华为主导型的教育方式。比如,教育者通过自媒体平台的深度互动进入大学生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了解他们的喜好、兴趣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教育者丰富的理论修养、成熟的社会认知形成人格魅力和话语主导,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反过来,大学生同样可以通过自己对时代的认知、对社会热点的阐释为教育者提供新鲜观点和素材。通过自媒体平台的联结为教育主体架设平等交流的桥梁,让教育者从传统控制者、支配者转变为与大学生真诚交流的对话者,促进教育者与大学生的进一步融合。

二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和资源增加课堂教学的新颖性和时代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对于高校而言,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而如何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果,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笔者认为,要让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资源搜集中来,激发大学生利用自媒体扩展课堂教学效果和影响力,让课堂教学不再按“先行预设”的模式,单向传递。也使得大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参与教育教学中的价值感、成就感。

三是突出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离不开充满鲜活与灵动性的大学生,尊重大学生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旨趣回归的重要体现。自媒体时代,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把大学生主体地位摆在重要位置,理解并认同大学生时代需求,鼓励大学生表达不同的思想观点,同时教育者要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实现由“传达信息-宣传教育”向“传达信息-推销自我”的转变,真正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思考和表达话语,使大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真切感受到教育者真诚的关爱与帮助。[4]这也是增进与大学生的和谐教育关系切实体现大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关键,对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新生态至关重要。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自媒体语境下锻造了双方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使之在互联互通的网络世界和实体教育中联袂共舞,共同书写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篇章。

[1]赵贵臣.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

[2]郝连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6.

[3]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5.

[4]孙维鹏.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改革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G220

A

2095-7327(2017)-04-0010-02

本文系2016年安徽省人文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自媒体时代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项目编号SK2016A0842)的阶段性成果。

陈九朋(1980—),男,就职于淮南联合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姚红(1975—),女,就职于淮南联合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者话语主体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