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外语系 山西 临汾 041000)
从功能对等理论分析朱自清《匆匆》英译
杨帆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外语系 山西 临汾 041000)
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即译者用形象的词语翻译原文中非形象化的词语,从而获得译文与原文最贴近的自然动态对等的效果。本文以尤金·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朱自清《匆匆》的英译,有助于发现更完善的文学翻译技巧。
尤金·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朱自清;匆匆
在文学翻译领域,译文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译文读者所接受到的内容。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能够使译文与原文在语言和文化上达到动态的对等,从而能够使不同文化之间能够很好的交流,也帮助了读者更好的领会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尤金·奈达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并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该理论的具体含义以及其意义,在该书中,奈达将功能对等理论从最低效应到最高效应来判断读者对译文的不同接受程度,并强调译者应该把功能对等理论运用到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是一项文化交流活动,译文的得当与否,不仅取决于词汇、语法特征以及语篇结构,而且取决于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重视语言的生动性、具体性,重视对于语言环境和情感内容的深化和表达,是真正基于语言情感的一种呈现,是翻译中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内容,因而需要翻译者予以极大的重视。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师,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其创作旨在抒发作者对于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他的作品具有质朴自然、构思缜密、语言清新和情感真挚等艺术特点,朱自清先生创作的散文都称做“随笔”,其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和《匆匆》等。
我们选取了《匆匆》中的片段,具体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其中的翻译应用。
原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译文:
If swallows go away,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willows wither,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If peaches shed their blossoms,they will flower again.(张培基译)。
在原文开篇第一段,作者用了三个排比句,描绘了时间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译文中,译者使用了三个 “if”从句以及 “go away”,“wither”,“shed”等词语和词组,使译文与原文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对等,也让译文读者很容易感受到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译者对这篇散文的翻译很成功。这样的翻译表述能够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将读者带入到具体的情景之中,感受到语言表述中的情感色彩,使得全文的表现力提升起来。
在下文的表述中也有相对应的词语表述,尤其是在时光描述的词汇运用上显得生动,对称和完整。例如,作者从多个维度具体阐述了时间“匆匆”,时间的流逝,在下文的表述中词语表现较为生动,而且符合功能对等分析的特征性。我们根据散文原文和英文翻译进行对照分析,比如“斜斜的太阳”、“轻轻悄悄地挪移了”以及后面对应的三个连续的“过去”,从我“躺在床上”的“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从叹息里闪过了”一日,每天如此。在译文中,张培基翻译为“slanting sun”,“edge away”,“flow away”,“vanish”,“pass away”,“brush past”,“stride over”,“flit past”,“flash past”,表现了时间从人们悠闲的时光里“匆匆”流逝,表达了作者失望、彷徨、失落但是又不甘心沉沦的复杂心情。作者在原文中三次重复地使用了“过去”,译者用了三个近义词“flow away”,“vanish”,“pass away”,避免了重复。这样翻译的好处在于让人们能够结合不同的词语语言环境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受,通过翻译能够深化情感内容,达到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实现情感共鸣。
类似于上述表述的语句在文中并不少见,而在下文中的翻译也采取了多样性的对应变化,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的特点,为英汉翻译表述增添了文学的色彩。不仅如此,在语言情感态度上也体现为逐步的深入的特点,文章翻译的语言情感程度也在加深。
原文: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朱自清《匆匆》)。
译文:
...what can I do but waver and wander and live a transient life? What have I been doing during the 8,000 fleeting days except wavering and wandering?...why should I be made to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for nothing at all?(张培基译)。
作者写时间的流逝很客观,不管你在做什么,时间总是不停地流逝,所以作者感叹“逃去如飞的日子”、“只有徘徊”、“只有匆匆”,表现了作者的失落与彷徨。张培基把 “匆匆”和“徘徊”翻译为“fleeting days”和“waver and wander”,充分表现了时间飞逝,我们却只能不断徘徊。作者又冷静反思,时间又去了哪里,还有“我能做些什么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也将赤裸裸的回去”,接着作者猛然反问自己“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译者对这三句话翻译的非常得体,用词也很准确到位,其中最后一句“...for nothing at all”的意思为“什么都没有”,作者是在警示我们不能,也绝对不能“赤裸裸地回去”白活一场,让时间白白浪费,绝对不能无所作为。
从朱自清的文笔中能够清楚的看出来,朱自清对于生命的热爱和珍惜,朱自清强调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正如其在《给俞平伯的信》中所说的那样“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这一句也是全文的重点,张培基将时间流逝翻译为“..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不仅如此还深刻的反应出了内心那种不平静和哀愁忧思之情,对于“五四”时期知识青年内心中较为普遍的情感波动较为深刻的呈现。
本文以朱自清《匆匆》的英文翻译为例,对照张培基翻译的版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情感体验,形成较为丰富、生动的散文翻译内容。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于功能对等理论的体现较为充分和具体,而且在语言的表现上能够起到增色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对于功能对等理论的实际运用应该讲求技巧性和灵活性。通过分析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散文英译,本文发现了散文翻译中的更完美的翻译技巧,译者在散文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使译文保持其原有的风格,在结构和内涵上更加贴近于原文,使译文的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也更加和谐流畅。
[1]Nida,E.A.Languageandculture:contextin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 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二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朱自清.月色背影[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u Ziqing's"has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Yang Fan
(School of linfen,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hanxi Linfen 041000)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Functional Equivalence)by theAmerican linguist Eugene Nida(EugeneNida)isproposed,i.e.the translator with non visual image of the word translation of the original words,so as to obtain the natural effect of dynamic translation with the closest equivalence.Based on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of Eugene Nida(EugeneNid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rush"by Zhu Ziqing,which is helpful to the discovery of a better literary translation technique.
(Eugene Nida);Functional equivalence;Zhu Ziqing;"Hasty"
I046
A
2095-7327(2017)-04-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