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欧伯曼山谷》的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

2017-04-13 12:36周蕾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八度乐段李斯特

周蕾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4)

李斯特《欧伯曼山谷》的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

周蕾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4)

《欧伯曼山谷》是李斯特的钢琴曲集《旅行岁月》第一集《瑞士游记》中的第六首作品。本文通过对整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该作品的音乐内涵,帮助演奏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演奏提供建议和提示。

李斯特;《旅行岁月》;《欧伯曼山谷》;音乐分析

1.《欧伯曼山谷》创作背景及动机

钢琴套曲《旅行岁月》,是李斯特在欧洲各国游历时把所见到的大自然风景、历史以及作曲家的个人感受寄托在钢琴上加以音乐化的作品集。全套共有三集,从1835年开始创作,至1877年整体修订完成。在作品集的序文中,李斯特说:“最近,我走过许多新的国家、不同的地方,并拜访一些因历史与诗而圣化的场所。这些大自然的变化和景色,并不是只以空虚的印象在我眼前滑过,而是在我的心底唤醒深刻地感动。于是我就把一些自己强烈的感情和活生生的印象,试图通过音乐,把它再现出来”。

《欧伯曼山谷》是第一集《瑞士游记》中的第六首作品,创作于1835-1836年间。然而这首乐曲并非描写瑞士的美丽风光,而是用音乐表达李斯特在读塞纳库尔创作的书信体作品《欧伯曼》后而引起的强烈情感体验。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天才的青年,因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而苦恼万分。它记录了无神论兼禁欲主义者的作者20年代内心世界,曾与歌德的《维持》一起挑起19世纪前半叶欧洲的自杀风潮。谱前引用了该作品中的两段文字和拜伦的一段话,其中第一段文字(“我在盼望什么?我是什么?对自然期求什么?……”)和第二段文字(“我认为,我的存在会被无法克服的愿望耗尽,被虚构的世界诱惑而陶醉,被酒色的诱惑所击倒”)都表达了其男主人翁沮丧、疲惫、孤独和自我存在的质疑等情绪,这正是《欧伯曼山谷》创作的情感源泉。

2.《欧伯曼山谷》的作品分析

2.1 曲式分析

《欧伯曼山谷》是一个带有尾声的二部曲式。第一部分是一个并列三段式,具体为第一乐段1-8小节,第二乐段9-25小节,第三乐段26-33小节。第一乐段是全曲的第一主题,其后两个乐段都是基于第一主题的变形发展,主要调性为e小调。34-74小节为第一部分的整体反复。

第二部分是一个边缘曲式,具体分为74-94小节,95-118小节,119-169小节,170-179小节,180-187小节,188-194小节,195-199小节共7个部分。200小节以后是尾声部分。其中74-94小节是全曲的第二主题,调性为C大调;119-169小节是第一主题的变形发展,调性为e小调;170小节至尾声部分都是第二主题的再现,调性为E大调。

2.2 音乐内容分析

《欧伯曼山谷》的音乐内涵与塞纳库尔创作的书信体作品《欧伯曼》有着紧密的联系。作品始终围绕着两个音乐主题:第一个是青年自我质疑、厌世的主题(1-8小节),带有悲剧色彩;第二个是青年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心灵得到救赎的主题(74-94小节),带有光明温暖的色彩;这两个主题在作品中不断交替出现。

全曲以左手沉重的、如同厌世步伐的下行旋律开始,描绘出一幅孤独忧郁的画面。青年人仿佛努力想冲破什么,却发现困难重重。于是他开始思索,我该怎么办呢?我该走向何方。音乐中细微的停顿似乎包含了其怀疑、痛苦与无奈的内心情感,与谱前的第一段文字(“我在盼望什么?我是什么?对自然期求什么?……”)所表达的欧伯曼对人生的自问自答,找不到人生意义而苦恼万分的情绪是相符的。这是全曲的第一个主题并贯穿始终。

全曲的第二主题(74小节)由e小调转为C大调,音响色彩由暗转明,右手的高音声部透亮、柔美的旋律使情感由沮丧转变为希望,仿佛唤起了人心中的光明、温暖和渴望。

第二主题在持续了20个小节之后,再次回到第一主题(94小节)。与开头相比,在情绪上少了一些沮丧和沉重,增添了坚强和摆脱现状的决心。音乐表现形式由最初的在同一音区上的自述转变为高低两个音区的对话,仿佛是青年内心矛盾的争斗。

随着音乐的发展越来越急促和激烈,似乎是青年开始了自我抗争。在暴风骤雨般的宣叙调(119小节)中,音乐表现形式为不协和震音的伴奏声部和八度旋律声部,紧张的情绪随着音乐的发展不断攀升,最终在左手长串的八度旋律进行中到达了情绪的最高点。仿佛是青年人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

随即音乐再次回到第一主题(161小节),旋律是主题的变形。随后,第二主题再次出现(170小节),相比第二主题的首次出现,音乐更加平稳和安定。其光明的色彩在其后的音乐发展中逐步加强,大量的柱式和弦和八度音程的使用、音域的扩宽使织体加厚的同时也让音乐更加辉煌壮丽,仿佛寓意着青年人的心灵最终得到救赎。但尾声中第一主题的回归让情绪似乎再次倾向悲观。

3.《欧伯曼山谷》的演奏解析

《欧伯曼山谷》不同于李斯特技巧华丽绚烂的《匈牙利狂想曲》及他的各类练习曲,其悠长的旋律线条、复杂的和声以及细微的音色变化使个人情感体验转化为音乐而显出另一种难度。

3.1 细微的和声色彩变化

在慢板和广板部分,李斯特运用了大量和声变化来表现细腻的感情色彩。例如乐曲第一主题在8小节内从e小调(1-2小节)转到g小调(3-6小节)最后结束在降b小调(7-8小节)。每一次转调时,音乐在情绪上都显得更加低沉,苦恼,因此弹奏时要格外注意转调的特征音即第3小节的降e和第7小节的降g,触键的音色相比前一句要更暗淡一些,并随着乐句的下行越来越暗,以表现出男青年沮丧沉重的心情。再如作品的第26-31小节,第一句是降g小调,第二句转成了a小调,痛苦和怀疑的情绪在音乐的每一次转调中持续扩张。这里的力度虽然标注的是P,但声音必须有一定的紧张度,弹奏时手指不能松懈。

3.2 悠长的旋律线条

优美绵长的旋律既是作品特点也是难点之一,需要演奏者对音乐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作品的第二主题(75小节),李斯特在谱面上的高音声部旋律标注了很多小连线,由于连线断开的地方需要换指,因而弹奏时容易在连线断开的地方因换指而造成小停顿,以致无形中切断了旋律的整体性使整个乐句变得断断续续。在练习时,演奏者应有意识的在连线断开处尽量减少换指所带来的间隙,使句子连贯成一个整体。

3.3 八度和震音

八度和震音是李斯特这位炫技大师常用的两种音乐表现手法。在这部作品中,八度和震音主要用于表现紧张或辉煌壮丽的音乐。例如在宣叙调的部分(119小节),李斯特通过在旋律声部使用快速八度,在伴奏声部使用极度紧张不协和的震音,并让两个声部在音域上不断的交替从而造成一种抗争的效果,使整段宣叙调始终笼罩在动荡不安的情绪中。弹奏时手指不能松懈,使音色保持紧张度来营造不安的情绪。

李斯特常在作品的结尾处频繁使用八度和弦,《欧伯曼山谷》也不例外。从188小节开始,李斯特运用了大量的八度和弦让音乐情绪步入辉煌,但弹奏时要注意不能将它和纯炫技类的八度混为一谈,须注意乐句的线条感和连贯性,同时控制下键速度,弹奏出柔中带刚的音色。

3.4 乐段之间的衔接

李斯特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很多微小的休止和停顿,主要分布在乐句之间和乐段之间。用于乐句之间的停顿主要是语气或情感上的表达,如在慢板和广板的部分,李斯特用了大量休止和无限延长记号,有的仿佛是表现青年在沉思(28,31小节),有的似乎表现了青年内心的疲惫(66小节、73小节)。

用于乐段之间的则多是情绪上的转换,例如74小节的休止,音乐摆脱了之前的沮丧和疲惫,转变为温暖与希望;160小节休止,音乐由极度的紧张不安回到了最初疲惫沮丧的情绪中。在处理这些休止时,既要注意音乐的延续性,段落与段落、乐句与乐句之间要做到声断意不断,同时也要及时转换情绪,表现不同的音乐内容。

4.结语

《旅行岁月》是李斯特对人生的感悟之作,他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和感悟同时也体现在他创作上的不断革新。《欧伯曼山谷》是他将塞纳库尔的小说《欧伯曼》的思想内容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是将深刻、富有哲理的音乐内涵与浪漫主义风格完美融合的杰作。演奏和理解该作品除分析音乐结构和掌握技巧,更重要的是理解李斯特的精神世界。

[1]赵丽辉.《浅析李斯特钢琴套曲旅行岁月》,《剧影月报》,2005(03).

[2]姜德山,岳红译.《李斯特传》,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郑艳.《通向死亡与启示之旅——李斯特最后六年的钢琴创作》,音乐爱好者,2006(01).

[4]布鲁斯莫里森,赖慈芸译.《李斯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亚科夫.米尔什坦.《李斯特》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6]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7]张巍.《李斯特》,东方出版社,1997.

[8]刘智强.《宗教理想主义音乐家—李斯特》,音乐天地,2005(1).

[9]辛丰年.《钢琴文化三百年》,北京音乐出版社,1995.

[10]Lawrence Kramer:《Musical Meaning——Toward a critical history》,2002b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1]Stanley Sadie:《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Macmillan Publishers,1980.

Study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Lester"Ouboman Valley Music"

Zhou Lei
(College of Arts and educ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ei Wuhan 430074)

Vallée d'Obermann is the sixth piece from Liszt's collection Années de Pèlerinage,Première Année:Suisse.The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osing background、musical forms、performance,which explore the music connotation and help players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this work,provide suggestions for performance.

Liszt;Années de pèlerinage;Valee d'Obermann;Musical analysis

J65

A

2095-7327(2017)-04-0169-02

周蕾(1984.05—),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就职于华中科技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八度乐段李斯特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探究李斯特钢琴曲《魔王》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保持肃静
音乐作品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非常规”曲式类型
——以乐段范畴为例
爱之梦
Elght Below《零下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