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香锋,汪银峰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汉字形体演变的文化透视
罗香锋,汪银峰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文字,包括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与中国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主要从字形方面将汉字形体演变分为古文字形体演变、近代汉字形体演变以及汉字繁简演变三个阶段分析汉字形体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此透视中国文化。
汉字;汉字形体;中国文化;文化透视
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汉字以其符号性特征记录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研究社会,对汉字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不应该单纯地把汉字作为艺术的珍宝来“供养”“观摩”,更应该看到汉字本身所隐藏的“社会密码”。汉字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关于汉字的起源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如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然而汉字到底是何时形成,至今仍无十分确切的答案。目前我们只能在考证相关文献资料后,将甲骨文视为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而后出现了金文(又叫铭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伴随电脑、印刷机等先进电子技术而产生的印刷式的黑体、宋体、仿宋体和相继出现的艺术字体。纵观汉字形体的演变及特点,以此来透视中国文化。
1.古文字形体演变的特点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最早被发现于殷墟遗址之中,主要用于记录商朝时期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大事,以及巫术之士占卜后的卜辞的文字,此时的文字具有图画性。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字在字体上总体呈现出笔画细瘦、多方笔的特点,而其笔形各不相同,字迹笔画粗细不一,各笔画之间的连接不紧密,这则要归因于当时的写作材料。通过对甲骨文字体特点的研究我们发现,当时的社会主要运用的书写材料是龟壳(龟腹甲)、牛骨(牛肩胛、腓骨等)等动物的骨骼,用刀刻在这些材料上就形成了具有上述特点的甲骨文的字体。虽然商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刻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但是商朝的金文只有寥寥数字,其真正得到繁荣发展是在周王朝时期。金文,又叫“铭文”或“钟鼎文”,是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记录当时的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金文的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与甲骨文相比无论是内容还是字体均有所不同。从字体上看,金文笔画较肥粗,弯笔、团块较多,从侧面反映出了金文的写作材料,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拿最为典型的金文来说,字体之所以呈现出上述特点,是因为金文是刻铸在金属材料上,反映出当时社会已发现了金属材料或者说已经制造出了青铜器并且广泛应用于生活,成为人们普遍运用的工具原料。
而后盛行的是隶书,秦汉时期一种具有变革性意义的汉字形体。其字体主要以长方形为主,这与其书写在竹简上有很大关系。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形成的,又有所发展,它改变了小篆圆转的笔划而写成方折,书写速度更加快,这与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有很大的关系。相比甲骨文和金文,隶书的书写材料发生了变化,而且从隶书的字体变化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汉字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记事和占卜,而是作为一种艺术来发展。隶书的书写笔画在原有的汉字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它的笔划改“连笔”为“断笔”,多波挑,这就使得隶书的形体具有了不同以往的特点,尤其是到了东汉时期,隶书笔划中的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富有艺术的美感,对后代书法发展颇有影响。
2.古文字形体演变的文化透视
甲骨文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是因为龟甲、骨骼等都十分坚硬,刀也十分锐利坚硬,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很难把握,这就造成了字体的笔画粗细各不相同等特点。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当时的社会主要使用石器和骨器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十分原始的工具,当然从人类进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已经相当进步了。我们不能排除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些金属器物,但从汉字的字体特点推测出的书写材料来看,金属材料并没有在商王朝时期普及,人们普遍使用石器或者骨器。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的落后,农业并不发达,狩猎在人们的生存方式中是不可或缺的。相比于原始社会,人们所取得的进步,仍不能使他们摆脱饥饿的折磨和野兽的袭击,由此可知,当时的人们一定会对自然存在畏惧或盲目的崇拜,迷信自然,相信命运,将任何事情都视为是神的旨意。于是,巫师充当起重要角色,占卜成了皇族乃至寻常百姓的生活必须。出门狩猎需占卜时间是否适宜,建造房屋甚至小小的修补也要占卜宜或不宜。从文化艺术角度,可以猜想当时的普通百姓大概流行佩戴一些通过打磨而成的石制或者骨制的小饰品,这一猜测在相关文献中也可找到依据,从现在的殷墟遗址中发现的陪葬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尤其是贫寒的普通百姓或许会有一些玉器,但大多数的陪葬品仍是石制的或者骨制的。从甲骨文的字体特点可以看出它所产生的商王朝的社会状况,金文的字体也同样如此。由此可以推测,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比于商王朝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从我们的现实实践中可以看出金属材料相比于石器或者骨器更为耐用,有更大的杀伤力,人们在农业活动中的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对而言,对狩猎的依赖也就越来越小。
除此之外,用青铜等金属材料做武器,还可以更有力地驱赶猛虎野兽,生活也就变得更加安定。人们一步步地开拓生存领地,对自然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对“自然的神力”产生怀疑,对自然的盲目崇拜有所减轻。当然,当时的社会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人们对自然依然存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但相比以前,已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分析隶书的形体特点可以进一步推断,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人们不再为了生计发愁时才有闲暇的时间来顾及美丑,包括汉字形体这一较为隐性的方面。秦汉时期,天下一统,人们过上安定的生活,统治者注重休养生息,减轻人们的苛捐杂税,人们真正的从生存变为生活。隶书引起了后来的草书、行书、楷书的发展,字体逐渐向书写更加方便快捷和更加注重艺术感的方向发展,具有了更加多样的色彩。
楷书作为现代汉字的标准字体,却有着多种多样的特点,有的楷书字形比较小,线条较细,结构上笔画与部首之间分布均衡且比例适当,这是用钢笔书写出来的楷书字形的大体特色。由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书写工具也多种多样,有毛笔、圆珠笔、铅笔等。楷书笔画总体有提顿、藏露、方圆、快慢等用笔方法,且字体干净工整又规范,因此历代书法家都主张将楷书作为学习书法的第一步。用毛笔书写出的楷书与用钢笔书写出的楷书的字体有细微差别,相比可看出毛笔使用起来不如钢笔灵活方便。无论从字体,还是书写材料,都具备多样性的特色,这足以体现社会的进步发展。
产生于近现代的如印刷式的黑体、仿宋体等汉字字体,更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真实写照。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对新技术的应用。印刷体体现了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使得文化快速传播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知识的传播速度,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黑体字、仿宋体等字体是在计算机出现后才产生的,它们的运用更是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并且已经逐步开始与世界接轨的步伐。通过以上按照汉字的主要几种字体的特点的罗列,以及对汉字字体所反映出的写作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变化发展状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字字体的演变史就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史。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刷体等发展过程,字体普遍呈现一种越来越美观、越来越简便的发展趋势,从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就可以感觉到,汉字书写一直都是沿着方便快捷的方向发展的。这其实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趋于方便快捷的信号。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人们有了追求美观和精神生活的条件与要求。汉字的形体特点对社会发展的侧面记录是不可否认的,从甲骨文到金文,直至现代的各种字体的演变,我们推测出了各个时代的主要书写材料,进而推断出了我国在各个社会发展时期的社会状况,汉字的字体演变无疑是我们研究历史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我们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1.汉字的简化
(1)人为地对汉字加以简化。中国自古以来汉字字体就有多种写法,笔画多的称为繁体字,笔画少的称为简体字。近代以来,出现了一种为旧字创造新的写法的字,这些字在音和义上与旧字完全相同,但是在字体笔画上比旧字更加简单,书写也更加方便。陆费逵于1909年发表在《教育杂志》上的《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中,首次向国人阐明了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的观点后,汉字简化运动真正开始,而这种在民间流传又被称为俗字的简体字也开始逐渐取代了他们相对的旧字即繁体字,占据了汉字的正统地位。后来相继又出现了多次汉字的简化改革。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于1922年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正式进行汉字简体字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并通过了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划案》,强调了汉字笔画简化的重要性;1935年,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术讨论和准备,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是由于保守人士的阻挠而夭折。但是这一运动仍然在人民群众中缓慢进行着,特别是在解放区,故又被称为“解放字”。新中国成立后,文字改革提上日程。1949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在此基础上,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并在1954年10月,将经过四次大的修正的《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开展初步试验。同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根据国务院的决议,此方案通过四批完成,合计517个简化字,文改委于1964年编印了《简化字总表》,对《新华字典》收录的8000个汉字进行类推简化。《简化字总表》标志着中国第一次简化字运动最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近代以来政府对汉字字体的多次改革总体呈现出简化趋势,明显反映出我国汉字字体的发展趋势,汉字简化运动的最终成功更加表明了这个决策的正确性,看来汉字字体的简化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2)汉字自身发展规律导致的简化。在实际的汉字演变史中,我们就可以明确的看到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明显具有简化的特点。例如,“马”字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大篆等发展而来的形体特征明显可以看出,其笔划的形状有所变化,甲骨文的“马”字多曲笔,而且因其象形性色彩浓厚而含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笔画数目相比也较多。从隶书开始“马”字的笔划有了确定的名称,通过整理统一后的笔划数目也更加精炼,这样也使得汉字看起来更加精简。
2.汉字简化的社会进步性
(1)汉字繁简之争。历代关于汉字是保持繁体的还是应该简化的问题就有很多争议,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就说过,“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1]如今台湾把繁体汉字视为“正体字”,还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都认为大陆也应该保持繁体书写形式,保持两岸文化一体。然而,也有一大部分学者是支持汉字简化的。“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文字采用的秦国小篆。小篆华美,整齐,观赏性很强。但小篆的最大缺点是不便书写。战国时代许多纵横家,他们往往一天之间就要书写几千字的文章以说服君王,用小篆书写显然不现实。当时,使用最多的应当是大篆的一种简便书体,就是隶书。我们今天看到的秦简中大量存在的隶书恰恰是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失败的证明。”[2]清楚地说明了汉字简化的实用性及以后汉字的发展趋势,这也正是我所支持的观点。
(2)汉字简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汉字字体的简化是必然的趋势,是人类发展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这从人类的实际活动来看也是大势所趋,汉字字体简化的作用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从最为浅显的方面来说,我们要学会一个繁体字的写法很难,而且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记忆,尤其是对于刚刚学习写字的孩子而言,学习繁体字无疑是一件吃力的事。这对于幼儿教育无论是于老师而言还是于学生而言,都将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可能会造成幼儿学习懈怠等诸多问题,不利于祖国教育的长远发展。通过教育实践可以证明字体简化是十分必要的,教一个学生学习写“变”字要比教他写变字的繁体字“變”要容易得多,而且记得又快又牢。即使我们学习写繁体字并加以练习,仍然还是会选择运用相应的简体字,这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汉字字体的简化正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总趋势,汉字字体由繁到简的发展趋势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同时也反映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总而言之,汉字的形体变化与中国的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很深的渊源,任何事物都是彼此联系、息息相关的,汉字与文化和社会发展也是如此。在中国的各个时期,汉字一直在发生着或细微或巨大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又反映出了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我们都知道,汉字不仅仅是在字体上发生着变化,而且在字音、字义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变化,我在这里所阐述的主要是从汉字字体的变化上来讲的,而且主要涉及汉字字体变化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代汉字字体的演变,一方面是汉字字体由繁到简的变化。其实,汉字字体变化是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反映,还可以从很多方面来探究,如异体字的产生原因和状况从汉字的象形性到符号性都可以作为汉字形体变化对文化社会发展的反映这一问题来加以探究,这里就不再做详细的阐述了。通过上述内容对这两方面做出的细致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汉字字体的变化毋庸置疑是属于社会文化与发展的一部分,但是也不可否认,汉字字体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趋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汉字又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是中国文化得以繁荣昌盛、影响世界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我们的汉字有深刻的认识,发扬我们的汉字,使之走向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潘庆林.恢复使用繁体字[J].贵阳文史,2009(2):55.
[2]佛 音.关于文字简化的评论[J].华夏文化,2012(4):51.
[3]尹京子,杨柳青.韩国文化外交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启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6(1):85-90.
(责任编辑 伯 灵 校对 伊人凤)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LUO Xiang-feng;WANG Yin-fe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Chinese characters are ideographic writing system,including the three aspects of pronunciation,shape and meaning,and the Chinese culture has a deep origin.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glyph will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 evolution to evolve into a form of ancient inscriptions,modern form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and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evolved three stages form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each stage of the analysis,this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haracters;Chinese characters form;China culture;cultural perspective
2016-09-1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YY113);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6lslktziwx-15)
罗香锋(1991-),女,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
汪银峰(1978-),男(蒙古族),吉林白山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汉语文字学研究。
10.13888/j.cnki.jsie(ss).2017.01.018
H109.4
A
1672-9617(2017)01-0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