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伊,李皓楠,杜向奎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发展区域文化,提升辽宁文化产业竞争力
杜晓伊,李皓楠,杜向奎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文化产业作为辽宁省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引领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担负着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分析辽宁省独特的文化发展特征以及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借鉴其他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结合辽宁自身特点,探索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创意文化产业的思路与建议,助力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实现转型。
辽宁;文化产业 ; 区域文化
在创新、创意文化不断转化为生产力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创造新经济增长点,助力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转型
辽宁省2015年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按照国家《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战略部署进行的产业结构转型工作进行得不是很顺利。根据辽宁统计信息网所公布的《二〇一四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一产业增加值2 285.8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14 384.6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11 956.2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1∶51.3∶40.6变为8.0∶50.2∶41.8。由此可见,辽宁省多年产业结构调整后,第二产业仍然在经济产值比例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力扶植第三产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的效果不明显。
第二产业的疲软,使得辽宁的整体经济水平停滞不前。未来以智力为主要生产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主流。创意文化产业作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代表,可以为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转型带来巨大的帮助。通过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无需庞大的硬件投资成本的情况下,即可以产生实际的经济价值。而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另一个用途还在于延缓传统企业产业转型步伐,为更加彻底、现代的经济结构形成争取时间。
2.有利于创造新的文化符号,提升区域文化整体实力
辽宁省在新中国成立的67年间,不断强化自身的工业生产能力,建成了诸多集聚型的工业生产基地。然而长期的工业导向型发展,使得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新时期辽宁省工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遇到障碍之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的经济发展导向模式就变得十分重要。创造新的文化符号,依靠创意文化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成为新趋势。
国内外众多的成功经验皆可说明,依靠文化输出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的模式非常有效。韩国在创造了经济上的“汉江奇迹”以来,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便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模式并完成了文化输出,如今韩国的电视剧、音乐等一整套的“偶像文化”成功地对外输出了韩国的生活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商品贸易。
辽宁省作为东北三省改革开放的窗口以及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省份,应当创造自己的文化符号,通过不断的努力,提高文化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占比,提升辽宁省自身的区域文化影响力,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潮流。辽宁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将其与现代的、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业相结合,就可以为城市功能改造开拓全新的思路。
3.有利于创造非对称优势文化
以文博业、旅游业及大众传播媒介为支撑的传统文化,受到巨大的地缘因素影响,是在漫长历史时期中逐渐凝结下的民俗、艺术等的结合体。传统文化因为地域的不同,其核心竞争优势也不尽相同,但是整体上是少变化的,是具有传承性的,是相对凝固的。因此地方期望依靠发扬地域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种种措施,短期效果是不显著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应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应追求非对称优势。例如,发展势头良好的动漫产业,地方手工艺,都可以迅速地为辽宁文化产业在全国打开知名度。
辽宁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资源的大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工业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为辽宁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东北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
辽宁发展核心文化城市与文化带的策略使得本已强势的东北乡村文化在整个辽宁占据主流地位,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发生碰触,甚至同化与融合。
东北乡村文化的强势地位体现在大众传媒渠道和文化产业层面。近年来出品的一系列描写乡村生活的电视剧——《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刘老根》系列电视剧等成为辽宁文化的名片,甚至将辽宁独特的乡村文化通过电视推广至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东北民间艺术以大秧歌与二人转作为典型代表,在广大农村区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受众群体。沈阳市多次举办“国际秧歌节”,以东北秧歌为基础,发扬秧歌文化,如今东北秧歌与山东秧歌并列为秧歌的两大主要构成,对于宣传推广辽宁省地方风貌与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辽宁省在整个二人转的推广及现代化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辽宁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二人转不断与新的城市现代文化融合,成功将民间艺术巡演模式植入城市文化消费体系中来,形成了以城市剧场演出为主体的各个民间艺术团。
以乡镇文化为代表的辽宁文化,具有根植生活、朴素写实、受众群体广泛的特点,成为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对外的特色名片。
2.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与强势的多民族文化大融合
辽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境内有满族、蒙古族、锡伯族、朝鲜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这其中,因为辽宁省毗邻内蒙古,外加近代长期的满蒙汉民族人口流动、融合,使得蒙古族特色文化成为辽宁文化的一面特色旗帜得以保留下来。满族是辽宁的第一大少数民族。辽宁有丰富的满族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以上满族物质文化遗产1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1]。 沈阳作为清朝的前期首都“盛京”,在历史中拥有重要的地位。闻名于世的一宫两陵、皇寺、清初四塔等,以及完整的满族饮食文化、生活习俗,使得沈阳(辽宁)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这些都成为了辽宁丰富的、开发潜力深厚的文化资源。
3.外来文化的强力渗透
辽宁省浓郁且相对全面的日韩文化也成为了辽宁文化产业的另一显著特点。这种文化传播特色主要是由辽宁省所处的地缘因素和历史因素所决定的。随着辽宁省的消费结构逐步调整,生活消费支出比例降低,娱乐消费支出比例上升,文化消费多元化已是主流趋势。在这样的大潮中,日韩强劲的文化输出(电视剧、饮食、动漫等优势文化产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和更好的消费市场。
(1)韩日文化的地缘优势传播。相较于东部沿海城市发达的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快速、深层次的国际化,辽宁作为拥有工业传统的省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少且层次较低。又由于辽宁省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导致西方文化渗入的速度不是很快,从2012年起辽宁全省范围内核心城市掀起的咖啡馆热潮,和随后带来的新兴咖啡馆大量倒闭,很好地说明了文化惯性对“舶来品”的抵触作用。
辽宁的地理位置毗邻朝鲜半岛,在沈阳市内拥有东北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西塔 ,地理上的靠近,频繁的贸易再加上韩国综艺、电视剧方面的强势推广,使得辽宁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融入了大量的韩国文化元素。这种特殊的文化产业融合现象,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而日本文化的融入,则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地理位置等原因。大连由于城市发展更加依赖于港口与进出口贸易,有大量的日资企业与日本侨民生活于此,形成了与沈阳工业生产型城市完全不同的文化特色。大连市以及以其为代表的辽宁沿海文化带的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更高,外来资源整合得更加深入,依靠地缘优势,形成了日韩文化与本土文化高度融合的文化特色。由于长期受日韩文化影响,在省内发展出了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动漫产业链,包括动漫的全流程制作、推广以及其相关的软件培训开发基地。
这种陆海风格的不同,也为辽宁省建设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带奠定了基础。
(2)抗战文化 。因辽宁特殊的历史地位,其保存着丰富的抗战文化资源:有“记载日本侵略罪行的九一八遗址,中山广场及周围建筑群、柳条湖爆破地点纪念碑、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等”,还有本溪抗联纪念馆,有关于抗战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 ,此外“还有在图书馆和档案馆以及民间保存的一大批抗战时期的文艺作品和档案资料等。”[2]
4.工业文化对辽宁省文化产业的巨大影响
工业文化是辽宁区域文化特色,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心,整个辽宁区域的初期城市化全部围绕着资源需求及工业需求开展的。工业文化对整个辽宁省文化产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这种根植于生活中的影响不仅仅是北京798文化产业园所表现出的厂房、烟囱、齿轮等外在体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文化,是依托劳动者所传承的“劳模精神”和工业遗存所体现的。
辽宁为数众多的工业遗存,可以很好地反映新中国工业化各个阶段的特点,沈阳的铁西区是老工业区,在工业遗产的文化重建方面堪称典范。铁西区的鼓风机厂、玻璃厂等被很好地保存下来,同时构建起铁西工业文化走廊、重型文化广场、劳模园、1905创意文化园、铸造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人物馆等工业文化保护利用格局,从这些工业遗迹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辽宁工业文化特色。
长期以来第二产业在辽宁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形成了庞大的工人群体。数量庞大且成分单一的工人群体,将自己的生活牢牢地与生产联系在一起。辽宁从1950年开始评选劳动模范,通过树立孟泰、姜桂芳、魏凤英、郭明义等一系列典型人物,完成了劳模精神的传承过渡。在现代文化多元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以劳模精神为支撑的辽宁工业文化单体没有被削弱,并一直作为整个文化领域的主流被人们所接受与延续。这种由工业生产所产生的精神,现在又反方向起到了促进、维系生产的作用。既是工业文化的显性表现,又是老工业基地振兴所必须推行的核心价值。
5.文化产业成分构成逐步改变
辽宁的文化产业发展较其他区域封闭,国有资本在文化产业资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外资、民营资本在文化市场的占比极低。文化产业并不发达。以2004年辽宁省文化事业统计年鉴数据为样本,沈阳文化产业投资基本依靠政府拨款,国有资本一家独大,财政拨款占到所有文化总经费的51%。这种状况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而逐渐发生着变化。根据2007辽宁省文化事业统计年鉴数据,2007年后民间资本在院线、剧场、演出等方面有所突破并呈现比重逐年增长的状况。而立足辽宁本省的本山传媒集团,在民艺、影视剧方面也有着迅速的发展,大连万达集团在影视院线方面市场占比不断增加,它们都逐渐成长为具有辽宁特色的文化品牌。经过近十余年的努力,文化产业多元资本格局逐渐形成。
辽宁省是中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比例构成具有地方特色,第二产业占比突出,第三产业整体发展程度相较南方省市有差距。辽宁省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破除思想上的壁垒,逐渐改变居民文化消费习惯,打造辽宁自己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1.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制约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消费习惯相对保守。根据《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可以看出辽宁的文化消费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成长速度很快。国家从2004年开始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辽宁着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扶植新兴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文化产业的市场容量不断变大。之前长期存在的“工业文化性格”被迅速多元化,庞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了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沈阳、大连两个核心城市商业演出、电影以及图书市场的火爆即可发现。然而辽宁的高速增长的文化支出,有很大一部分被应用到了教育领域,真正的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并不明显。传统的读书、看电视仍然作为主流的文化消费途径,消费习惯相对保守、消费观念相对滞后。社会主流消费群体不愿意在演出、电影等快速文化消费方面花钱,与此相反,在书籍等方面的文化实体消费却逐年增加。
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也是辽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东北文化产业的发展相较于中原地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地缘劣势。东北地区在历史上被称为“关外”,历史文化方面相对中原地区有自己的特色但又与主流文化相异。由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致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引领东北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略显“后劲不足”。辽宁的文化产业在文博业、旅游业和区域特色文化为基础的产业构成缺乏新的增长点,长期处在了缓慢发展的阶段,无法发挥文化产业应有的引领作用。
2.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发展文化产业,应当合理利用资源优势、注重区域特色,可以参考其他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形成具有高识别度、特征明显、不可复制的文化产业。为了达到以上目标,辽宁省可以以点带面,逐级提升文化产业层次,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工业文化遗存以及现代创新创意文化发展契机,走快速复合发展道路。
(1)都市辐射战略,完善大型文化产业带。如同其他区域文化发展特性相同,辽宁省处于城市化、工业化二次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相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毗邻韩国、与日本的距离也相对较近。因此辽宁具有非常明显的地缘优势可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外向型文化。从宏观的角度上看,辽宁省的文化产业更是处于环渤海文化产业带之中,成为东北文化特色与中原内陆文化的衔接区。环渤海文化产业带与长江文化产业带及珠三角文化产业带共同构成我国最重要的文化产业中心。其中因为包含衍射京津冀地区,环渤海文化产业带同时发挥了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对于辽宁,则在于利用环渤海文化产业带的整体帮带作用,按照都市文化辐射战略,完善和发展辽宁“五点一线”重点文化产业区域,整合中小型城市,扩大重点城市文化辐射范围,使点、线为主的文化产业带变为片状发展。
依托环渤海文化产业带发展辽宁省的文化产业要侧重创意文化发展和社会效益,注重文化导向性,避免以政治为中心发展经济文化而出现的“形而上”现象。平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发展侧重,因东北区域的乡镇文化、工业文化所具有的牢固的传统文化属性,可能在与现代文化对接时出现问题,片面地以传统特色文化或现代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部分,都会导致文化发展的单一化或同质化现象。
(2)发展海洋文化 。拥有较长海岸线及重要贸易港口是辽宁省相较于东北区域其他省份的突出优势。因此辽宁省可以凭借港口和海岸线发展海洋文化,依靠沿海城市拉动内陆经济发展。通过打造海洋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群,类似鸭绿江边境游,大连海滨休假,葫芦岛温泉休假等具有海洋特色的旅游项目,推动海洋性生活方式发展。通过构建特色海洋餐饮文化,推动以海产品为主导的消费及出口。因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通过深度整合到“一带一路”大战略布局中,深度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逐步扩大外向出口经济、文化在整体经济文化中所占的比重,进而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转型,通过海洋文化创造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
(3)发展文博业。老工业基地转型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变快,辽宁利用自身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工业文化特色鲜明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博业。以沈阳为例,近年来“一宫二陵”成为主要的历史旅游线路。此外张氏帅府和日伪时代的建筑残留也被大力开发。沈阳铁西工业区较好地保护和重塑了工业文化,建有国内领先的工业博物馆和完整的工人生活博物馆,这些工业文化遗存,完整地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工业化缩影,很好地讲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奋斗历史,成为了沈阳(辽宁)特色鲜明的名片。除此之外,独居辽宁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抗战文化、红山文化等,皆是其他省份不具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藉由辽宁省工业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储备丰厚的优势,辽宁的文博业成功进行了云端整合,所有的历史文物和博物馆、图书馆资料全部上线联网,信息化程度全国领先。全国知名的红山文化遗址,更成为了文化旅游的重点培养项目。
(4)发展动漫产业。藉由辽宁省工业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储备丰厚的优势,发展计算机依托的动漫产业及周边整套生态链。沈阳至今连续举办六届中国动漫展,对全国动漫展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及深远的影响力。这种以树立文化品牌为目的的展览展销,是发展创意文化软实力的良好举措。
(5)发展文化创意区。结合辽宁省的文化发展战略,借鉴全国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区域文化发展,创办文化聚集区。如北京以工业文化为背景的北京798创意园区,现已成为影响力巨大的先锋艺术区,成为北京市的新旅游景观之一。而成都亦有宽窄巷子、锦里这样依托历史风俗建立起的商业景区,全部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以及客观的经济效益。沈阳铁西区拥有规模庞大的工业遗存,例如将沈阳原红梅味精厂厂区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将铁西区重工街老厂房改造成具有民国文化特色的创意园区,进而集聚起辽宁甚至更远地方的手艺人、文化人,对于传承地方民俗文化特色,打造辽宁省文化新名片,都是非常有力的措施。
[1]乌凤琴,司廷才.论辽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8-42.
[2]于桂荣.保护开发抗战文化资源打造沈阳城市文化品牌[Z].东北抗联史学术交流会文集,2011(10):124-125.[3]叶 朗.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辽宁省统计局.二〇一四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2-27].http://www.ln.gov.cn/zfxx/tjgb2/ln/201502/t20150228_1595506.html.
[5]叶立群.基于地域文化的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J].理论界,2009(8):75-76.
[6]李 静.结合文化创意产业,谈辽宁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J].价值工程,2013,32(4):172-173.
(责任编辑 伊人凤 校对 祁 刚)
Developing Regional Culture and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Liaoning Cultural Industry
DU Xiao-yi,LI Hao-nan,DU Xiang-kui
(College of Literature,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136,China)
As the leading industry of Liaoning Province in its process of economic transition,developing the cultural industry shoulders a significant responsibility of creating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s and enhancing cultural soft power.This study analyzes the unique feature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Province and problems it is confronting,applies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 regions in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and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aoning Province to explore new ideas and suggestions in developing cultural industry,especially creative cultural industry,facilitating the transition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of Liaoning Province.
Liaoning;cultural industry;regional culture
2016-11-13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课题(2015slktzdian-11)
杜晓伊(1988-),女,沈阳人,硕士研究生。
10.13888/j.cnki.jsie(ss).2017.01.010
G127
A
1672-9617(2017)01-00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