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范和生
(1.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230039)
大数据革新高校“双创”教育实践难点研究
宋玉1,范和生2
(1.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230039)
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教育也必将受其影响并进行革新。大数据与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的融合必要且意义重大。但在大数据视阈下,高校双创教育实践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难点,需要通过加大人才技术支持、提供体制机制支撑、构建完善制度保障、共建共享生态环境等途径,来提高大数据时代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的实效。
大数据;高校双创教育实践;难点
近年来,大数据(Big Data)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推动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自2011年麦肯锡公司首次提出“大数据”概念,并宣告“大数据将成为全世界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提高的前沿”[1]以来,经过数年的发展,大数据已不仅仅代表一种信息处理技术,更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决策能力和创新资源。
2015年“大数据”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亦被定义为新常态下推动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双引擎”之一[2],同年5月和9月,国务院相继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3],“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4]。因而,促进高校双创教育实践与大数据的融合,从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进一步激发我国双创热潮提供新动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数据背景下,由于思想观念陈旧、技术力量薄弱、信息利用率低、机制保障缺乏等原因,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的状况并不容乐观,亟需创新和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模式主要有三种[5],一是以高校为主导,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培养、选拔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或创业模拟实践,来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双创实践能力,由于成本低、受众面广而成为目前最为普遍的做法。二是校企合作,通过一定的平台,将高校的教育、潜在人才资源与企业的市场经验、机会等相融合,共同培养具有双创精神和能力的优秀创业者,因风险较小,利益分摊,目前也得到不少企业和高校的青睐。三是高校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打造或加入大学生产业园等创业孵化机构,鼓励、帮助有较强意向和能力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实战指导和资金帮助。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大学生的双创热情,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但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数据急剧涌现、广泛交叉和相互关联的时代,有着明显的弊端。
第一,信息获取、传播渠道狭小。由于高校在所有实践模式中均处于中心枢纽位置,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与大学生的培养相对接,都必须通过高校进行了解和沟通,一方面,高校的信息和资源的来源有限且单一,不能有效梳理、整合利用来自学生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为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服务。另一方面,学生、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由于传播手段和容量所限,容易各自形成信息孤岛,相互不兼容,供需相矛盾,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二,信息更新、反馈缓慢滞后。社会经济是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所依托的重要背景和空间,其发展瞬息万变,相对于管理者的政府和参与者的企业而言,大学生和高校对市场信息的接收、更新和反馈都相对缓慢滞后,不能对此作出及时、恰当、准确的反应,高校、学生与市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高校双创教育实践成本增加,但效果却大大降低。
第三,信息整合、利用效率低下。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实践模式虽不多,但参与的主体多样,数量大、变化快,所涉及的资源、信息庞杂且杂乱无序,高校以其现有力量难以对其进行科学、深入的整合、分析和利用,导致信息的质量差、可用性低,双创教育实践的特点和规律难以摸索,进而影响双创教育实践的顶层设计、实践方式、考核评价及后期预判等一系列相关环节,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如何深化大数据在高校双创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驱动其深度变革,从而提高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的质量和科学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1.大数据为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变革提供动力。大学生是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的落实者,具有显著的个体性和差异性等特点,而基于学生行为、偏好、意愿与评价的数据采集形成的大数据和模型的构建,能够准确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高校双创教育实践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提升实践效果。同时,利用大数据的开放和共享,高校可以快速掌握市场创新创业热点和动态,据此及时做出反应、采取行动、创造机遇,改被动为主动,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针对性,提高成功率。
2.大数据为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变革提供依据。一方面,根据数据的集成、挖掘和分析得到的结论,相较高校依据实践过程、社会评价和既有经验得出的判断更加客观、科学和直观,能够在缩短市场调研周期、预测创业项目等方面为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的设计、决策和预判提供可靠的依据,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形成的分析报告,可以使指导教师和大学生个体及时了解双创教育实践中的不足和弱项,从而不断调整完善实践方案和计划,促进大学生双创素养和能力的自我提升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
3.大数据为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变革凝聚合力。高校双创教育实践需要社会、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参与和支持,彼此互通有无,相互协作,而大数据可以通过对所采集的有效数据进行分类归纳,按照不同维度、不同层次,形成档案资料,方便不同的使用者按需即时取用,以数据为纽带,加深各双创教育实践主体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扩展相互合作和沟通的渠道,通过大数据发现新的关联点和利益共通点,共同汇聚成提高高校双创教育实效的合力。
4.大数据为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变革严控质量。高校双创教育实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由大数据3V(Volume规模大、Variety种类多和Velocity速度快)特性[6]为基础的全样本研究,能够帮助我们透过数据发现隐藏的真实信息和内在关联,找到数据背后的教育规律,使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的设计更加细化、可行,提升可操作性。同时,根据大数据提供的即时更新的反馈信息,在实践实施过程中实施动态监测,并进行科学预测,以便发现问题,未雨绸缪,保证双创教育实践的高质量。
作为新生事物,对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而高校双创教育实践是一项过程复杂、形式多样、见效较长,囊括师生、高校、行企、政府、社区等诸多不同诉求的利益相关体的活动,使二者的有效融合及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一定困难,面临以下难点。
1.数据混杂。各高校的双创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和灵活性,没有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和流程,且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将会更加多元和不确定,造成数据来源分散,并呈大规模、非规律性地涌现,数据类型、结构和格式复杂,这种割裂的多源异构性给大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处理带来极大的挑战,进而影响到数据的可用性、真实性和融合度,给实际运用带来风险。
2.人才缺乏。较之高校其他课程,双创教育实践更加复杂,参与社会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更大,而大数据的研发和运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模式对齐、实体链接、冲突解决和关系推演等关键技术[7],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并取得突破,因此,要使大数据在高校双创教育实践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有一大批既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又掌握大数据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而这正是目前制约我国大数据在高校教育领域运用的重要因素。
3.动力不够。一方面,多数高校对大数据运用于双创实践的预期不够高,或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主动性不强,且目前缺少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可供学习的成功案例,故而满足于现状,处于观望等待或理论研究的较多,真正实际运用的较少。另一方面,政府虽大力倡导和推动大数据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但能够具体落实和可操作的政策较少,可配置的资金、设施、技术等资源有限,使得各方回应并不如预期的热烈。
4.协同困难。市场经济中,高校、社会、企业和政府都有各自追求的宗旨和目标,仅在教育领域,各研究机构之间亦无协作,而是各自为战[8],没有强有力的能够统筹、协调相互之间利益、矛盾的机构或平台,各主体之间难以达到无障碍的沟通和协同,数据不可共享。同时,由于各高校双创教育实践情况相异,管理系统、数据格式、存储方式等都不尽相同,这种不兼容也导致了大数据运用的实际困难。
1.加大人才技术支持。大数据以人为服务对象,但同时人也是大数据运用中重要的参量,决定着数据提取、运算、使用、展示等重要环节,大数据要变革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就必须加大对人才和技术的支持。因此,一方面高校要依托现有相关专业或增设专业,抑或与行企合作,共同开设大数据课程,加快高端专门人才的培养,缓解当前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不断研发创新有效的工具、算法和模型,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开拓新的研发方向,解决大数据“量增质弱”、可用性不强等技术难题。
2.提供体制机制支撑。从社会角度来说,应由政府牵头或督办,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担负起统一范式、制定规范、统筹协调等职责,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双创教育实践各主体的优势,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质量,避免形成信息孤岛,造成不兼容和资源的浪费。从高校角度而言,需主动促进校内外主体间的交互和沟通,搭建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的云平台,实现信息和资源的互通合作,促进数据来源的多样与开放,凝聚双创教育实践的合力。
3.构建完善制度保障。为加快大数据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不仅要在宏观层面上制定远景目标、规划发展战略,更要在微观层面上尽快出台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让大数据与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的融合有据可依、有事可为。同时,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和规范,以确保大数据运用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避免双创教育实践中因学生活动透明化产生的隐私和伦理道德问题,造成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4.共建共享生态环境。通过优化市场结构,使大数据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提供者、数据规范和安全标准制定者以及公众、高校、机构等用户终端进行合理分工,创造优良的行业生态。同时,通过大数据平台,以可视化展示为途径,将用户群从高校、学生和科研机构拓展到广泛的社会普通公众、团体、企业和机构,提升社会认知度和公众参与度,使之兼具利益相关的数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角色,创造多元主体共赢互利、融通共享的新局面,共同为高校双创教育实践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数据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包括中、美、英、法、日等国在内的国家战略[9],但其应用实践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为满足对大学生这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10]的培养需求,使创新创业真正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继续前行的新动力,迫切需要将大数据运用到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的变革中来,实现高校双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国家建设输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质人才。
[1]南旭光.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循数治理”解析及实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8):21.
[2]中国政府网.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5lh/premierreport.
[3][10]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2015-05-13.
[4]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htm,2015-09-05.
[5]刘若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键在人才的“破茧成蝶”[J].人才资源开发,2016(7):26.
[6]王元卓 靳小龙 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6):1126.
[7]孟小峰、杜治娟.大数据融合研究:问题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6(2):235.
[8]王娟、陈世超、王林丽.杨现民.基于CiteSpace的教育大数据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6(2):7
[9]徐鹏、王以宁、刘艳华、张海.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J].远程教育杂志,2013(6):11.
Research on the Challenges of Big Data Innovation in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Practice
SONG Yu1,FAN Hesheng2
(1.Department of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Hefei Anhui 230031;2.Schoo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s 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1)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we have to put more efforts on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It is necessary and significan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big data and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practice.But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we still have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We should add more human resources and technical supports,terms and regulations,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in the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practice.
Big data;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practice;Challenges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7)-05-0171-04
宋玉(1981-),女,安徽合肥人,安徽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范和生(1961-),男,安徽无为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政治社会学、行政学、社会心理学。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践模式研究”(SK2016A0256);安徽省2017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编辑:崔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