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以藏区为例

2017-04-13 10:25:45郝儒杰张丽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藏区城镇化传统

郝儒杰,张丽君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四川 成都 610017;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以藏区为例

郝儒杰,张丽君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四川 成都 610017;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藏区人民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独具魅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繁荣与传播,藏民族文化受到了巨大影响。保护与传承藏区人民的传统文化,成为藏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藏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藏区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了。几千年以来,藏区人民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独具魅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藏区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区传统文化对藏区人民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养成与延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藏区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对藏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我国藏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延续藏区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灵魂的重要途径。

1 藏区传统文化概述

藏区同胞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特文化的成果,并且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藏区同胞的传统文化主要分为民族特色文化、自然与人文景观、多元宗教文化,三个大的类别。藏区同胞至今依然较为完整的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比如藏区的语言文字、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手工艺品、民族服饰、体育竞技等等;藏区地区由于其独特的高原地理位置,使其拥有不同于世界任何地区的独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比如珠穆朗玛峰、纳木错湖、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藏布巴东瀑布群等自然景观,以及布达拉宫、大昭寺、甘丹寺等人文景观,数量众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汇聚,使得青藏高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成为非常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藏区地区的文化还具体浓厚的宗教色彩。西藏的宗教结构十分多元,主要由雍仲本教、藏传佛教、民间宗教构成,此外,还有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经过长期的发展演绎,佛教吸取并融合了多种文化,形成了多种外来教派和本地教派的多元文化的融合。藏区地区兼容并包的宗教文化对整个地区与民族的和谐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业。对于藏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关系着藏区同胞的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关系着藏区地区的安定的繁荣,关系着祖国边疆的稳定与统一。藏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主题。

2 藏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

各界一致认定对于藏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这个难题却一直困扰着相关部门。时至今日,在我们已经进入以数字化电子信息为代表的21世纪,这个难题不但没有因为技术的发展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困境。

2.1 保护与传承的人才缺乏

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人才,藏区文化也不例外。藏区传统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其承载的主体是藏区的普通群体,但是整个藏区的文化传承人在日益减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大量藏区青年进城务工;同时,不少藏区学生在专心准备参加高考,使得藏区青年中学习、传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数在不断减少。随着原有的文化传承人不断老去、逝去,目前呈现出来的主要情况就是传承人的年龄严重老龄化。另外,社会进入了以网络传播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现代化的多元信息通过网络飞速传播,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强大攻势下,影响范围显得越来越小、阵地越来越小,这对藏区传统文化的延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藏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本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但是目前在现代技术支撑下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制作者、传播者和运营者都很少。目前对于藏区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主体,还是各级文化部门。极少有高校、企业参与到藏区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播、运营环节中,造成该领域缺乏高素质人才、缺乏有市场运营眼光的人才。

2.2 传统文化保护经费投入不足较为普遍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对地域辽阔、底子薄、基础差的藏区来说,文化遗产保护经费还严重不足,急需配备文物保护执法人员、专业保护人员以及各种保护设施。[1]笔者查阅了《西藏自治区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报告指出:“西藏自治区政府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2016年度的重点工作。在具体工作方面,主要包括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实施;落实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综合文化站的免费开放;利用重大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推广宣传活动;对文化创作活动进行补助等。201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共计拨付4.93亿元用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将近5亿的资金用于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确实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相对于2016年西藏自治区155亿元的政府总开支,却也只占到了3.2%。”[2]同时,由于藏区地区传统文化遗产分布的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资金投入的效率明显没有人口密度高的其他省份高。

到目前为止,由于资金的严重缺乏,藏区的基层保护组织建立还十分的不完善,有些基层保护组织硬件设备是配备了,但是却还没有专门的文化保护工作人员。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环节众多,主要包括人员培养、文化普查、资源挖掘提炼、资料整理,文化抢救利用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支撑。虽然各级政府在传统文化保护经费投入方面逐年有所增加,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3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保护得不到重视

目前,藏区的城镇化建设的主流是健康有效的,极大的改善了部分藏区同胞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整个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必要的保护,如何使城镇化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能够相互兼顾的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忽视对传统文化遗存的保护,重硬件建设、轻文化特色;历史建筑、人文景观、名人故居被拆被毁,拆旧建新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城镇化建设过程的破坏性开发现象屡禁不止,破坏了传统文化遗存、地方特色的完整性、延续性等等。在城镇化建设中,忽略对传统文化保护,将使当地失去原有的文化气质与神韵,使新型城镇化变得庸俗化,进而可能阻碍城镇化的真正有序发展。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西藏农牧民占全区总人口的76.7%,2014年城镇化率仅为25.75%,比国家平均水平低29.02个百分点。”[3]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城镇化建设将是藏区发展的一个重点工作。因此,当地政府急需在传统文化破坏还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在藏区的城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城镇化建设既能为藏区的人民带来物质生活的富足,又能使藏区的传统文化传承得到繁荣。

2.4 保护与传承的手段单一,缺乏对新技术的利用

当前的藏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主要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包括建立博物馆、建立文化类标志性建筑、建立档案馆等方式。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利用开发旅游资源的方式,保护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形式,这些形式都是保护藏区传统文化的好方法。但,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技术时代,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给社会带来的变化极大。新媒体的绚烂多彩,一方面由于其巨大吸引力带走了很多年轻人的注意力,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另一方面,如果能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开发文化产品、传播文化信息,其实是能起到积极效果的。因此,在新时代开展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积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保存历史记忆,以供相关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能全方位的学习、了解与研究;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信息作品,使其能够利用新媒体在网络上快速而广泛的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藏区的传统文化,爱上藏区的传统文化,进而成为藏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3 加强藏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4]藏区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藏区同胞的精神食粮。保护和传承藏区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于整个藏区社会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维护我国多民族文化结构的稳定。藏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树立科学的观念,通过政策、法律、教育和经济等多种手段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健康、长远和有序的发展。

3.1 保护和传承藏区传统文化,需要树立科学观念

藏区同胞创造的文化多彩而灿烂,得到政府极大的重视,也收到了国内外很多爱好者的青睐。但是,相比起全球主流传统文化的繁荣活跃程度,藏区文化的被保护与被传播程度都显得十分不足,受众群体整体数量显得很小。在藏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的就是科学的观念。必须强化运用法律保护传统文化的理念。随着中国法制化建设的进程的推进,依法治国的理念不断深入,普通民众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藏区同胞的法制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藏区的“依法建城、依法管理”的观念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可。对藏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能只是口头和政策上呼吁要重视、要加强,而要重点抓紧制定和完善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保证破坏藏区传统文化遗产的行为将受到追究与制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相关部分保护藏区文化的义务与责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保护藏区文化的具体程序与规范。另外,还要树立保护与开发并举的观念。今天,在传统文化保护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是,现有的一些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播者、继承者,由于他们本身就只是由于偶然的因素成为了一个普通的文化传承人,不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而学习的传统文化,因此他们自身就缺乏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的意识,对于传承文化的重要性缺乏理解。普通的传统文化传承人意识不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的资源。藏区各级政府应该运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去运营传统文化产业,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利用藏区文化艺术的资源优势,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开发出具品类齐全、经济价值高的文化艺术产品,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而使整个藏区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与发展。

3.2 政府主导,促进藏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是藏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抓手。各级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对藏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统一规划,分级负责。藏区各级政府应单独设置负责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工作机构,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责,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并重视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通过内外交流不断提高本地区专职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对社会参与藏区传统文化的保护,政府加强引导,使藏区同胞和其他社会群体重视、参与藏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比如,可以对从事藏区文化事业的相关行业和个人实行政策优惠,放宽从业限制、减轻行业税负,提供其他必要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关于增加经费投入,各级政府有必要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并重点扶持濒危项目。笔者认为,只有政府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文化保护的资金需求,应该重点吸引民间资本投入藏区传统文化行业,利用民间经营者的智慧盘活藏区传统文化,利用市场的力量使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绽放出无限光芒。同时,也要加大对城镇化的监管,减少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在以往的城镇化过程中,藏区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受到了一定层度的冲击和破坏。但是,城镇化又是改善藏区同胞物质生活条件的必由之路,是促进藏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衡量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的两难选择下,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使之既不影响藏区城镇化进程,又能有效保护和传承藏区传统文化。目前,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个条道路的理念更为科学、目标更为和谐,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能。“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城镇化建设路子。藏区在进行城镇化建设中,可以根据这一全新的发展建设理念,主动发挥藏区传统文化的主体作用、推进本地区人文生态的作用、重视藏区优势的自然生态作用,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有效,共同推动传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保护与传承,使新型城镇化建设变成保护和发扬藏区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机遇。

3.3 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重视教育

在古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靠教育,今天也一样。对于保护和传承藏区的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教育,培养藏区传统文化传承人。由于传统文化很多都是通过以老带新、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因此藏区现有的部分民族文化传承人缺乏必要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这使得文化的后续传承效率低、范围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的危险局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改变这一现状,具体包括:在开展中小学生的义务教育过程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普遍提高藏区同胞的民族文化素质,使得每一位藏区同胞都具有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针对现有的民间艺人,政府可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培训与教育,增强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使他们有意识的主动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藏区高校应自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民族传统文化教师队伍,让他们成为本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力量,引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队伍中。另一方面,依靠教育资源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对于藏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应坚持重视学校教育,坚持双语教学,让民族传统文化进入课堂,让传统文化伴随着藏区孩子成长;政府鼓励现有的文化传承人、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加强对藏区文化的研究力度,开发出优质的教育资源并进行宣传推广;在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在各个藏民聚居区招聘一些技艺精湛的传统文化传承人到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文化特长与丰富的文化积淀,可以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资料库,同时还能以来带薪、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有序的开展起来,从而通过教育链条使传统文化不至于被忽略、遗忘;各级政府应该采取实质的措施鼓励优秀教育和文艺工作者到藏区工作,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实地调研,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研究藏区地区独特传统文化,促进藏区的文化创作的繁荣兴盛,使文艺工作着自觉、自愿的承担起藏区传统文化传播者的重任。

3.4 发展旅游业,促进藏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如果在社会中失去必要的功能,也就会因为无用武之地而自动消失。对于传统文化丰富的地区,通过开发旅游资源,能较好的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藏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对于藏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一,依托自然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业。藏区同胞聚居的青藏高原,是一个奇特的高寒地区,平均海拨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和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上矗立着很多巨大的山脉,这些山脉的的平均高度超越了世界上任何一座山脉,而且主要的山峰终年白雪覆盖,形成世界上最为壮观、独特的雪域风光。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空气稀薄且交通不便,因此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青藏高原上的大部分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了基本的保护,这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条件。如珠穆朗玛峰、三江源,青海湖,可可西里,唐古拉山,阿尔金山等,这些地方都收到了来自全国甚至全球各地的旅游者们的青睐。

第二、依托人文历史特征发展特色旅游。藏区拥有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人文风光,一是独特的寺庙、佛塔等文物古迹等,据不完全统计西藏本地区有1800多处各类人文景观点,近年吸引了为数众多国内外游客入藏。二是独特的文化艺术产品。藏区由于其特殊的文化氛围,也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艺术产品。如藏区绘画、藏区饮食文化,竞技体育文化,热贡艺术等等。青海塔尔寺的“唐卡、酥油花、堆绣”,被称为三绝,也是藏区传统文化艺术品中闻名于世界的典型代表,至今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都享有美誉。

第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通过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藏区地区近年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同时藏区的传统文化也被更多人所熟知,藏区的文化艺术品也被传输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藏区传统文化的喜爱者和传播者。比如,从“2016年1-9月,西藏自治区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10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0.4%;实现旅游总收入287.7亿元,同比增长25.9%。”[5]藏区的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发展成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的重要支撑。

[1]辛峰.藏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10,(05).

[2]西藏自治区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N].西藏日报,2017-02-15.

[3]西藏特色小城镇示范点建设:喜看老镇风貌新[EB/OL].中国西藏新闻网,2016-07-12.

[4]魏俊玲,朱明霞.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N].人民论坛,2013-08-01.

[5]普其梅.“十三五”推动旅游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转型[N].西藏商报,2016-11-10.

G 122

A

1672-2094(2017)05-0068-04

2017-05-18

2015年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年度项目“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四川藏区为例”(编号:WHCY2015B31)

郝儒杰(1985-),男,山西左权人,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张丽君(1986-),女,四川绵阳人,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

邓荣华

猜你喜欢
藏区城镇化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西藏研究(2020年1期)2020-04-22 00:38:00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人民调解(2019年5期)2019-03-17 06:55:30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8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