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朝阳
(安徽省蒙城县委党校,安徽 蒙城 233500)
传统家风及其当代价值
卢朝阳
(安徽省蒙城县委党校,安徽 蒙城 233500)
中国传统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根基和宝贵财富,其中所蕴含的以廉勤为本、仁慈待人的治国之道;举止安和、言语诚实、交友辅德、只取其长、弗计其短、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的为人处世之道;重视家族团结、强调学习、孝悌为本、勤俭持家的治家之道;尚品重德的立身之法。对于拯救当前教育偏失、和谐社会风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传统;家风;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凝聚着祖宗先贤们对子孙的教导,尤其是一些优秀传统家风更是现代社会进行家庭教育的范本,形成我国独特的民族精神。优秀传统家风不仅是家庭教育的经验之谈,也是先人们留给后人的光辉一笔财富,极富有哲理性、实践性,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社会学家称之为“家庭文化”,心理学家称之为“精神风貌”[1],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家风一词,语出“才如宋玉、貌比潘安”的晋代诗人潘安的《家风诗》。南北朝时期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陆游反复嘱告子孙,不要贪图富贵,要永远保持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清白家风,如:“为贫出仕退为农,二百年来世世同。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2]陈少平的《题载敬堂》有一副对联是:“克绍箕裘世泽;长传诗礼家风”。当代作家巴金在《家》中也有家风的记述:“让这个女人住在客厅里,不仅侮辱了这个尊严的地方,而且会在公馆里散布淫乱的毒气,败坏高家的家风。”
因此,对于家风的内涵,我们可以借用我国伦理学大师罗国杰的定义,“所谓‘家风’,一般是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3]我国家风有些是通过文字诸如家训、家礼、家书等展现出来,有些口耳相传、家庭成员举止言行的家规、家训也构成家风。
传统家风的发展经历了先秦时期到当代中国,它始终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
1.2.1 先秦时期,是中国家风的“发轫期”
先秦时期家风雏形存在于个体家庭,这些个体家庭的家长对家庭成员的教育,与整个宗族家长实施的教育一致的,一个宗族的家风是统一的。[4]
这一时期的家风主要是以口头训诫活动的家训为主,如周公对长子伯禽、侄子成王的训诫,孔子对孔鲤的庭训。
1.2.2 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家风的“成长期”
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家风经历了先秦,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便出现了记载家庭教育经验的家训。汉代时流行诫子书,据《三国志》注记载:“三国杜恕著家诫。”诸葛亮的《诫子书》成为后来的家风家规的典范。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的《诸儿令》清楚地表明了他对儿子孝道品行的严格要求。北齐颜之推作《颜氏家训》被后人称为家风家训之祖。家风这个词到西晋开始出现,从此以后,家风家训文化开始盛行。
1.2.3 隋唐和宋元时期,是中国家风的“蓬勃期”
进入隋唐和宋元时期,家风呈现出现了蓬勃发展局面,如唐代李恕的《戒子拾遗》、宋若莘的《女论语》、宋代司马光的《家范》、陆游的《放翁家训》、范仲淹的《家训百字铭》、包拯家训、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颜氏家训之亚”的袁采的《袁氏世范》、“元代包公”苏天爵的《滋溪文稿》等,这些家风家训涉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1.2.4 明清时期,是中国家风的“兴盛期”
明清两代有关家风家训的作品很多,如明代姚舜牧、孙奇逢、何伦、王夫之、杨继盛、方孝孺、杨慎、傅山、张履祥,清代爱新觉罗·玄烨、汪辉祖、郑板桥、焦循、曾国藩等都有家风家训著作问世。这些家风家训影响深远,是中华文化思想的宝贵财富。
1.2.5 近现代时期,是中国家风的“没落期”
清代后期开始,家风开始走向没落,“五四”运动以来,家族传统观念逐渐被看成是一种思想和道德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想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家风文化的影响力已逐渐减弱。旅美学者慕朵生说: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国家积贫积弱、挨打受欺的替罪羊,被弃之如敝屣,传统家风是重灾区之一。[5]
1.2.6 当代中国,是家风的“淡化”与“重兴”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革时的破四旧、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风成为冷僻词。改革开放后,家风开始重新提起、很快又归于消逝,此时的家风对于文革造成的家庭伤痕、弥补疏远已久的亲情,成为一剂有效的良药。
2006年,家风再次走进了公众的视野,这种既熟悉又陌生、仿佛只存在于一些影视剧中家风的成为干部廉政的见证。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将干部廉政与家风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家风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当代社会的流传和发展,家风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家风中,讲治国的人生理想与信念随处可见。如为官从政者要“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为官德。赵鼎的《家训笔录》认为“凡在士宦,以廉勤为本”。《贞观政要》上面有“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周公在《戒伯禽》曰“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自周至清,汉高祖刘邦的《手敕太子文》、汉武帝刘彻“尝而后知其甘苦”的家训、宋太祖赵匡胤“仁慈待人”的家训、清高宗乾隆“以德遗后者昌,以奢遗后者亡”的家风家训等等,正是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家风家训,让历代的封建帝王和各级官员们实现了有效治理国家的目标。
传统家风把读书治学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有“寒可无衣,饥可不食,读书一日不可失”、“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氏家训》讲“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等家风家训,以此来说明从小教育儿孙治学读书的重要性。
传统家风能作用于家庭的所有问题,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孝悌人伦是传统治家的重要内容,无锡《钱氏家训》认为“大孝者为百行之源”,休宁洪氏《洪氏家谱·继述堂记》写道:“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南宋杨万里的《诚斋文节公家训》有“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中讲,“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西晋王祥“著遗令训子孙”道:“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在勤劳持家方面,如朱子治家方略提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宋代杨万里在《诚斋公家训》中告戒子孙“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早鸡一声,全家早起。”
在节俭方面,如李商隐在《咏史》中也提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名贤集》谆谆告诫儿童“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清代梁章钜在《退庵随笔·家诫》训诫子弟“治家者最忌者奢”。
在团结家族方面,曾国藩把“兄弟不和者败”列为居家四败者之一。明朝徐渭说“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无锡堠山钱氏《箴三公家训》“兄弟乃一体所分,全要休戚相关;不可以床第主言致伤手足之谊。”《朱子家训》中也有“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家风的涵盖了为人处世的各个层面。以《谢氏家训》为例,其中“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交友所以辅德也。须亲直谅、多闻者,远便僻、柔佞者”。[6]温璜的《温氏母训》教训子孙“汝与朋友相与,只取其长,弗计其短。如遇刚愎人,须耐他戾气;遇骏逸人,须耐他罔气;遇朴厚人,须耐他滞气;遇佻达人,须耐他浮气。”《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中列举了为人处世的原则:“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古代家风建设注重立德修身,注重对家庭成员“德行”的教育,如认为一个人品德有亏是一件辱身败家的行为,可谓“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7]。在谈到谦恭时,有“恭为德首,慎为行基”的论述;窥人隐私,借物不还,与人争利等“皆无德之一端也”;在谈到人际关系时,认为“忍让为居家美德”,“论人之非,当究其心”。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不少优良家风日渐流失,一些消极落后风气不断滋长,家风的指引和约束作用日渐弱化,很多好的传统家风、家规被淡忘。然而,家风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并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失去其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有必要发掘家风的当代价值。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留守儿童问题;社会上一部分“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丑闻”、“恶行”不断见诸报端,早已引起了社会公愤;“全家赌”、“全家腐”“、全家黑”的现象一天天增加。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的家风家教几乎完全蜕变成了知识教育,许多父母在家风家教中,往往偏重对知识的追求,而忽略了道德方面的引导。
面对当前教育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先人的智慧遗产中找到答案或获得启迪。我国传统家风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感恩教育、良知教育以及知行关系教育的思想,深入总结传统家风中的经验与规律,可以开启这些教育的思路。特别是感恩教育,感恩是需要学习的,学会感恩,才能具有责任意识。只有懂得感激父母,感激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兄弟,才能感激自己的老师、自己的朋友。进而,才能拥有对社会、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良好家风不单单是一种家庭风尚,更是社会风气的折射。封建社会的皇帝、诸侯们用人的策略是“忠臣常出自孝子之门”,《周易·家人》中提出了“教必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这些都说的是家风可以影响社会风气,在自己家庭中表现出来的品德会带到庙堂之上。
家风可以对社会风气的变化、形成发挥作用。家风醇则社风正。好的家风会化解社会中存在的戾气。在社会风气不好的情况下,如果能重视家风的建设,那么,良好的家风也能够对社会上的污浊空气起到很好的净化作用,有利于整个社会和谐。[8]
“爱子有道,养正于蒙”,传统家风非常重视早期儿童教育。《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从一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有研究表明:知识性的东西对人的影响,仅占7%;父母行为的影响,占38%;家庭环境、特别是氛围的影响,占55%。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一家人在一起营造的氛围,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9]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良好家风是人生幸福生活的“第一组密码”。[10]一个正常的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直与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家庭是这个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个人与社会的中间桥梁。“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优良传统家风不仅是儿童行为规范的“调节器”、儿童陶冶情操的天然“熔炉”,而且也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每个家庭成员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每一个人的成长,不管走多远,伴随一生的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都会一直在潜移暗化地影响着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优秀的传统家风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在一个国家中,家风正了,社会风气也就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在每一个公民心中生根发芽。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是集国家、社会、个人价值观精髓的有机结合。
[1]刘晓峰.家庭教育专家戴燕萍:家风是孩子成长的“熔炉”[N].珠江晚报,2016-10-26.
[2]陈延斌.汝曹切勿坠家风——陆游的家训诗文[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12-19.
[3]孔霖.中华家风: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N].中国青年报,2016-07-11.
[4]陈璧.家风家训雏形的起源: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N].北京日报,2015-12-29.
[5]刘斌.家风的沿革(图)[N].山西晚报,2014-4-3.
[6]戴楠,廖春敏.传世家训[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1.
[7]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陈晓辉.建设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时代家风[J].德育教育,2014,(30).
[9]杨富荣,陈霞.那个熟悉而遥远的“家风”[EB/OL].http://rufodao.qq.com/a/20140812/037223.htm.
[10]李智勇.做培育良好家风的表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25/c_129174675.htm.
Traditional Family Trait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LU Chaoyang
(The Party School of Mengcheng County Committee of CPC,Mengcheng Anhui,233500)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trait is the moral foundation and precious wealth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t contains the wa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based on incorruption,diligence and the kindness to the people,the way of doing things by a harmony manners,honest words,and making friends to learn the strong and ignore the weak without the heart of suspicion and the language of alienation, the way of running a family by emphasis on family unity,study,filial piety,diligence and thrift,and the way of conducting by goods and virtue.It has a unique func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cuing the bias and loss of current educatione,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actic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t.
Tradition;Family Trait;Contemporary;Value
邓荣华
G 641
A
1672-2094(2017)05-0061-03
2017-08-17
卢朝阳(1975-),男,安徽蒙城人,安徽省蒙城县委党校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社会史、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