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东新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沈阳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034)
埃德蒙·威尔逊的历史写作研究
——《到芬兰车站》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书写
戴东新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沈阳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034)
美国文艺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的作品《到芬兰车站》,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做出的历史诠释,揭示马克思主义是吸收了社会和历史方面的思想,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在整体上加以融会贯通而形成的系统理论。今天《到芬兰车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史论、方法论等方面也会让人深思。这部作品代表了威尔逊在历史写作方面的观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历史写作主旨和历史的写实性;“历史即时间”——人格的多重书写;历史书写的主角——英雄和人民群众;文史兼容——史学与文学关系的探讨;抓住历史和时代——伟大思想形成的历史融合性。这部史学著作表明,马克思主义绝对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哲学思想,而是通过对威尔逊的历史观和历史写作的探讨及分析能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撑。
马克思主义;历史写作;历史主体;文史兼容
美国文艺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在其批评作品中对社会、历史、心理学、艺术及政治等方面进行批评研究,在批评主题的广度与批评风格的独特方面,让批评界较为关注。这使其在美国文艺批评史乃至西方批评史上都占有了一席之地。他将文艺批评触角深入到社会和历史中,同时另辟蹊径,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探究,著有《到芬兰车站》,并深入到俄国体会这种理论指导下建立的制度。在此作品中,威尔逊从法国革命创造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开始打开了通向未来的道路,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孕育、成形和结实的过程,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母体起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激进(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综合,《到芬兰车站》在这三方面都有所呈现,这说明此书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写作既是威尔逊历史写作“自我确定的一种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批判的实践”[1]。这也进一步证明:对马克思主义要具有批判性。“与其说……是一个学派或一种理论体系,不如说它是一种开放的思想精神”[1]28。
威尔逊从米什莱、维科那儿深切意识到了一部作品中的“突出之力量和视野构成的想象力”,让人领悟“人类社会的有机特性,同时了解到透过历史重新去诠释人类生活的各种力量和要素的重要性”[2]。笔者旨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威尔逊在《到芬兰车站》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诠释,从而进一步对威尔逊的历史批评进行探究,以期今后对威尔逊历史批评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历史学家对历史探讨时,表现出不同的史学主旨和主张。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提出了两种史学主张。其一,认为历史学是门科学,运用材料包括早期的报告或经过考证过的史料档案等扩展到历史研究;其二,史学要呈现过去的事件,以及其后隐藏的意义。这就向历史学家提出:获得的原始材料并不是历史本身,需要透析其中蕴含的实际的、内在意义的真实。威尔逊在写《到芬兰车站》时,通过其对史料的考证和对一些历史学家观点的剖析,表明其对历史学科的理解和对相关资料进行叙述的同时,就事件发生时代的背景进行评析,即《到芬兰车站》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
(一)特定人物的人格多重书写
《到芬兰车站》在描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者形象时,展示了他们的多重人格,他们是有血有肉的真人。威尔逊在评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相结合,暴露出他们的某些性格弱点。威尔逊指出,马克思的弱项之一是对无产阶级不接触,不主动参与工人运动,而是从图书馆中查阅资料。威尔逊对马克思这样评价:“他的个性是特立独行那种,绝不为资产阶级社会所威胁或诱惑,他生性多疑善妒,但同时却又孤傲不群,……他要不是这样的人,而是个和善而温文儒雅的人,就不可能地完成那么艰巨的工作……”[2]136。
威尔逊在这一点上和米什莱对人物形态的多重刻画方面比较相似。“米什莱的重要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年代及不同的场合会给予人不同的印象”[2]128。威尔逊认为,米什莱用戏剧手法呈现历史人物,让这些人在时间中穿梭表现自己,是因为他深入到历史人物的历史情境中,明白这些人某时某刻的行事动机,能够和他们一起聆听时代的声音。
(二)对历史人物复杂关系的多重书写
威尔逊就历史行动方面,较为细致、独到地分析革命同事之间的关系,强调历史的前进不是哪位大英雄的功劳,而是各种社会和历史因素相互作用,成就了历史进步。威尔逊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进行比照,突出了他们在态度、行事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并指出:只有这样,革命者才能在事业的发展和视野的开阔方面互补,才能在思想的总结和磨砺中彼此支持、互通有无。恩格斯在工厂管理上比马克思更了解无产阶级知识缺乏的一面,他在《一八四四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呈现的广阔社会背景,拓宽了马克思的视野,让马克思意识到了工业的繁荣和萧条的周期性。马克思的作品极具煽动力,而恩格斯的杰作即使像《一八四四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也不能让人义愤填膺地去战斗。“对恩格斯而言,马克思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航行中的罗盘,让他不偏离航道。”[2]137但是恩格斯并不是始终在理论上依附于马克思。威尔逊认为“恩格斯的文风显得很清晰流畅,马克思则截然不同,他经常使用长篇大论来嘲弄他的对手,一路鞭打到底,丝毫不肯松手,有时也爱引用黑格尔的辩证法,说的似是而非,喋喋不休,直到把读者逼入梦乡为止,但我们无法否认,其间还是充满了真知灼见。”[1]139
威尔逊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作用进行了评价:他们引领了国际上的反抗力量,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阶级的宏伟目标挺进;并特别提出:作为他们事业生涯的分水岭——《共产党宣言》提出后,两人扮演了崭新的英雄式角色。他们没有阶级之分,并带有国际性格的社会思想先知;他们对政治、哲学,以及对工人劳动进行详尽研究[2]253-300。
威尔逊用米什莱的观点重申历史真正的主角是人民群众。米什莱在《法国大革命史》中写道:“……我们要强调且奉为真理者则是,人民群众永远比在位者重要。……我发掘的越深,就感觉到最好的东西乃是藏在底层……”[2]18所以米什莱在写法上除了对那些与群众关系紧密的杰出人物进行重笔描写外,对其他人物也有描写,以便让整个历史概貌得以呈现。
威尔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来源,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并非由“某一特殊族类的伟大人物”创造,其产生有一定的背景和基础,有的“来自于一些街头暴动者,有的来自于无名的政治家或新闻记者,有的则是来自一些宣传小册子或市井百姓的闲谈,有的甚至是来自一些含混无意识的想法等。”[2]128威尔逊在《到芬兰车站》中较为理性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由当时大环境下的一些思想的结合和发展而来的。
《到芬兰车站》体现了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统一。威尔逊对整部书的设计,包括其文笔、情节和场面等方面的设计,旨在让读者直接面对发生的事件和事实,让读者作为参与者亲身体验有关历史的场景和经历,极力缩短现在和过去的时间距离。这也证明了史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按照实际面貌呈现过去,不仅意味着尽可能准确地确立事实,还意味着用一种使它们重演的方式将其置于时代语境中。”[3]这就会唤起读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去除罗列史实这种较为呆板的著史模式。
(一)作品结构和想象力
文学作品需要有相对完整的结构和故事。《到芬兰车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作为核心主题,其结构分为三部分。米什莱、勒南等的历史作品中对法国革命精神的叙述作为第一部分;乌托邦的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思想,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改造世界需要理论加行动的认识作为第二部分;列宁、托洛茨基、马尔托夫,以及普列汉诺夫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俄国革命作为第三部分。
这种对历史和文学兼容并蓄的历史书写观,也体现在威尔逊对米什莱这方面的认同上。威尔逊提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描写中,米什莱的历史书写透露出的气氛和时代相得益彰——历代王室兴替中透露的寒冷和空旷,恐怖时期的人心惶惶,死尸遍地的不寒而栗;另外,米什莱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对于中世纪伟大的故事,使用自己的特殊手法把故事处理得栩栩如生。威尔逊和米什莱在“文史兼容”方面的写史方法论让人不免有如此感触:“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我们要警惕,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4]。
(二)刻画生动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威尔逊善于用对比法展现历史人物。威尔逊对比了马克思和列宁,分析了两个人在理论和行动上的关联和差异。“列宁写的所有东西都有其特定功能,都是针对当下设定的直接目标而写。”[2]333马克思的作品中蕴含着引经据典的丰富学问,马克思本人似乎是传统的满腹经纶的学者。
威尔逊还进一步分析了列宁的风范,虽然列宁带有独断不民主的作风,但从整体分析看,威尔逊对列宁持有赞赏和钦佩的态度。列宁争取别人信服,通常以老师和兄长的姿态来进行,但往往不留讨价还价的余地。威尔逊以诗性和又不乏逻辑理性的笔触分析了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的掌门人自居……多少带有一种宗教使徒的姿态,他企图以一种神学系统的方式来昭告他的追随者,……人类必须靠自己来创造自己的未来。”[4]339他认为,即使列宁成为俄国的独裁者,也不是像别人那样去追求自己的名利和荣耀,他是“少有的没有私心的伟大政治人物”[2]340。当社会民主工党的两个派别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持有不同观点,列宁被孤立,最后离开了中央委员会被剥夺了一切时,威尔逊这样评价列宁:他“产生了一种肃穆的喜悦。……扫尽小圈子的利益、情感和传统,然后制造出公共机构来,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器官”[2]348。这时我们看到了不畏困难,毅然前行的列宁。
史学家探讨历史,必须知古今,因为古今关系是双向的——对历史无知,会造成对现实的曲解;对现实的无知,想了解历史只会徒劳无获。这说明,历史学家,一方面对历史过往的熟悉,另一方面与现在保持接触,包括对生活各个领域的接触。威尔逊对于法国革命史的系统深刻阅读,再加上他自身在俄国体会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表明他深深洞察了历史书写的严格要求。《到芬兰车站》第一部分中,威尔逊对有革命思想的历史学家维科、米什莱、勒南和丹纳等进行详细介绍,说明他大量阅读并精通法国史。这些也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是历史性的。威尔逊一方面在横向上展示马克思、恩格斯、普鲁东等同时代人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在纵向上分析了维科、米什莱、勒南、恩格斯、马克思及列宁等人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这种思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贡献。决心要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列宁和想要历史认同的托洛茨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起到的作用是独特的,但他们又组成了一个统一体。
伟大的思想体系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思想有关。马克思主义和德国哲学的关系是不言自明的。黑格尔指出:历史的进步是伟大的革命人物以其过人的意志撼动山河,但他们背后有重要的社会要素对此行为推波助澜。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了欧洲社会的状况,并指明颠覆现有社会秩序的革命行动方针等,也就是说,他们脱离了德国向来的形而上的抽象理论研讨,而把矛头对准社会实际问题,提出了“能动性原理”,通过它,“个体得以自觉本身在历史进展中的地位,并促使自己去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2]142。
“埃德蒙·威尔逊对促进社会进步的文化因素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进行了具有人文关怀的评价,这也反映了他在文艺批评中的社会历史性。”[5]一方面,威尔逊把文学批评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等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把历史和文艺批评结合起来。“无论你从事什么专业,若要了解和正确评价自己的研究方法,就必须看到他们与其他领域同时代的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方法论是一种专门的学问。”[4]18《到芬兰车站》除了描述这些革命人物的革命行动和思想外,威尔逊就他们的个人生活、性格和偶发事件等诸多方面的描述,既体现了相对的历史发展必然性;又对人物的评判趋向于某种无限的或然性。“任何门类的研究,其分析能力都是这样的。科学将现实分解成部分,这只是为了研究的便利,专业化犹如聚光灯,其光束应不断地互相交叉,互相聚合。假如每一个操作聚光灯的人都声称自己已洞悉一切,每一个学科都妄称自己是至高无上的真理,那就太糟糕了。”[4]109因此,威尔逊在文艺和史学实践中不但没有片面地把持研究的范围,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
威尔逊的《到芬兰车站》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时代性、创新性、系统性、实践性和人民性,最终增进了当时乃至现今人们对这种理论的认识。在这部史学作品中,他没有进行道德说教,也没有用它来指导政治行动,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动力。直至今天,这项在史学、方法论等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值得人们深思和借鉴。总之,历史的书写是对历史的再创造,不是对历史的被动模仿,所有的历史都是讲述中的历史。
[1]宋伟.批判与解构:从马克思到后现代的思想谱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4.
[2]埃德蒙·威尔逊.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M].刘森尧,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
[3]利克斯·吉尔伯特.历史学:政治还是文化——对兰克和布克哈特的反思[M].刘耀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7.
[4]马克·布洛.历史学家的技艺[M].张和声,程郁,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0.
[5]戴东新.社会历史发展观和人文关怀的融合[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07-110.
Analysis of Historical Writing by Edmund Wilson——On Marxism Development in To the Finland Station
Dai Dongxin
(College ofLiberal Arts,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6;Department of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
To the Finland Station written by the American critic Edmund Wilson is considered to be a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Marxismdevelopment.Marxismis an interconnected and systematic theory,in which some idea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are combined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This study about Marxism is worth thinking in historytheories as well as methodology.The works represents Wilson’s views in historywriting.There are five aspects as far as Wilson’s historical views are concerned:I.Main purpose ofhistorywriting and historic realism II.Leading role in history——Stands-out and the people III.Historyis time——multiple personalities describingIV.Compatibilityofliterature and history——the relationship ofthe twosubjects V.Understandingthe past and the present——historic compatibilityofthe great idea.The historyworks proves that Marxism is never an incoherent philosophy.The author expects the essaycan motivate the studyabout Wilson’s historywritingand offer a certain support for the studyconcerned.
Marxism;historywriting;historical subject;compatibilityofliterature and history
I01
A
1674-5450(2017)03-0108-04
【责任编辑:王凤娥 责任校对:詹 丽】
2017-02-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CYY062)
戴东新,女,辽宁新民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文艺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