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伟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对接
王英伟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政课的引领作用,必须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为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宗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化机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与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引导体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外化途径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等五个关键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每个公民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教育是关键。就大学生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探索和推进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教学过程的有效对接,既是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
思政课是使人成为人的育人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是思政课的教育主线。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成为思政课教学宗旨的应有之义。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动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1]。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与思政课教学宗旨的有效对接是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是思政课更好发挥其教育作用的必然要求。为此,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宗旨的定位上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维度。
第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思政课教学改革应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政课的引导作用,并在思政课教学宗旨的定位中加以体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江泽民曾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面的重大问题。”[2]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能否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否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生机与活力。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使大学生面临着思想困惑和艰难的价值选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帮助大学生走出思想困惑、进行正确价值判断的基础和准则,是全面提升大学基本素养的根本方式。思政课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核心,并将这一要求贯彻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公民价值追求是高校思政课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3]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其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既是思政课的核心任务,也直接关乎思政课的教育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诉求。对于思政课而言,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理念的引导外,倡导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此为着力点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将是工作的重点。思政课教学改革也应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宗旨的设计和安排中,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落实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的全过程,在大学生中形成价值共识,并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化机理与思政课教学规律的有效对接,能够使教育工作者加深对思政课教学规律的科学认知,从而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过程的研究。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提出历程、基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时代特征进行准确定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和发展方向进行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规律,从认知、评价、选择和践行四个基本环节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就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不断内化为个人价值观的过程,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选择和认同固化五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要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只有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化机理,并将其与思政课教学规律对接起来,才能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规律特殊性的研究。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独特需求和标准。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而言,存在着理论认同度高但情感认同度低、接受易但固化难等基本特征。思政课教学应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努力探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规律,从现实需求、动力机制和外化途径三个层面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化机理与思政课教学规律的有效对接,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提升行为固化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教材内容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二者的有效对接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根本要求。实现二者有效对接的关键,就是使教材内容既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规范,又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二者对接的基点,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把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融入到现有思政课的教材内容中去,使之成为思政课教材中稳定的、连续性的内容,在坚持理论上与时俱进的同时密切联系实际。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以经典原著为基点,凸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构成了思政课教学的核心。思政课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入马克思主义作家的经典话语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将其作为给学生答疑解惑的理论基础。以经典原著为基点,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此同时,在现有教材中还应增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问题分析,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发展道路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个人价值准则与国家核心价值理念的关系等,以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是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排思想之忧、解价值之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各种思潮激荡,各种主义充斥着大众传媒,即便身在“象牙塔”中,大学生也受到诸多不良影响,甚至出现价值扭曲、信仰缺失等现象。思政课教材编写应该从学生面临的现实思想困扰和价值选择难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完善教材内容。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注意将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去分辨各种社会思潮和现象的本质,使学生在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自觉领会教材传递的价值观念,进而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澄清思想认识。从日常生活的答疑解惑入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指导生活的作用。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引导体系与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有效对接,就是通过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立场和观点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进入思政课的教材和课堂,更要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和观念当中,进而体现在行为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引导体系与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有效对接,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度。一方面,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体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单向理论灌输转变成学生愿意接受和主动学习的模范精神感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校风校纪传承等多种形式,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生活化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理性认知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4]。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要围绕“如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知识所蕴含的深层价值意蕴挖掘出来”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如马克思主义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人格提升有何价值?实现“中国梦”对国家和个人有何价值?这些问题直接关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判断,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效果。思政课教师应当围绕核心任务,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和改革,将传统理论教学与学生讨论、情景模拟相结合,由单向灌输向交互式学习转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最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信念。
其次,驱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转化。由单纯的课堂教学向复合教学转变,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思政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线上与线下的良性互动,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让大学生去亲身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驱动大学生将在课堂上形成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上升为具体行为,自觉加以践行。
最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固化。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促进大学生行为固化的关键。为此,思政课考核应努力实现以下两方面转变:一是由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把试卷考试与平时考察、课堂教学与课外表现结合起来,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为表现纳入重点考核内容。二是由僵化考核向动态考核转变。要具体把握不同学生因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差异引起的思想认识、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重点考查学生的思想动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情况。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在于行为转化。就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5]。“青年大学生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可见,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就是如何实现思维方式向行为方式的转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外化途径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对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
为此,思政课应当重视并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创新:一是改变传统的形式单一、缺乏实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努力拓宽实践教学的内涵和途径。可以通过增设有关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分析评价社会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大力推进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生活实际,选取实践形式,使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连。要持续开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调查,参加专业实习和社会服务、理论宣讲,参观教育基地或展览馆,开展访问社会名人等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观察分析方法,在明辨是非、价值判断的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3-12-24(1).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
[4]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2):21-24.
[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Effe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ang Yingwei
(College ofMarxism,Shenyang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034)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main channel and important carrier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In order to fully embody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we must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them.To achieve this goal,we must seize the followingfive key links.Firstly,the cultivation goal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teachingpurposes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ourses.Secondly,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teaching law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Thirdly,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contents of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ourses.Fourthly,the guidance systemof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Fifthly,the external approach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practice teachingof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ourses.
socialist core values;colleges and univeris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ourses;connections
G 641
A
1674-5450(2017)03-0083-04
【责任编辑:张立新 责任校对:赵 颖】
2017-02-10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5WSZ002)
王英伟,女,辽宁盖州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科技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