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华,朱亚洲
(1.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政治广角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优势
李春华1,朱亚洲2
(1.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举国体制最初是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一种概括,因其带有明显的举全国之力、行政统一管理、单一垂直体系等特点,因而被认为是一种“举国”性质的体制。近年来,围绕“举国体制”问题,无论在体育界还是其他领域,都存在不少分歧和争议。对此,应科学界定、准确理解和把握举国体制的内涵、实质和特征。举国体制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国家意志、全民动员、整合资源、关键突破,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举国体制;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制度
举国体制最初是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一种概括。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事业从投入方式、管理手段、运行机制等方面带有明显的举全国之力、行政统一管理、单一垂直体系等特点,因而被认为是一种“举国”性质的体制,简称“举国体制”。多年来,围绕举国体制这一概念却存在不少争议。2016年8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体育代表团时强调指出,要更好发挥举国体制在攀登顶峰中的重要作用[1];同年8月30日,在视察战略支援部队时再次强调,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2]。于是“举国体制”再次引发人们关注和议论。但在专家学者和领导讲话中,大多把其当作一种经验和现象来讨论,对“举国体制”这一提法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却很少有人去做深入分析和严格界定,因而容易产生一些分歧和错误认识。面对时代条件变化,我们有必要在理论层面对“举国体制”这一提法做科学归纳,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实质、特征,使基本经验上升为科学概念,从而更好地发挥我国举国体制的核心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创造活力。
尽管“举国体制”早已不仅仅局限在体育事业,但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体育领域。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由政府动员和调配相关人力物力,选拔和培养有天赋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在这种制度下,运动员严守纪律,刻苦训练,求胜欲望强烈,这是在国际高水平竞赛中致胜的关键。“举国体制”这一提法的出现大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0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体育纳入国家计划,能够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调动各个地方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按比例、有重点地分配财力、物力。这样就能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使体育上得快一些。”[3]报告中没有正式提及举国体制,但是对其特点做了比较权威的解读。2001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体育得益于举国体制,改革开放后又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举国体制的实质,就是发挥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利用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把丰富的体育资源挖掘出来、充分利用起来,通过竞争和协同,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到国际赛场为国争光。”[3]我国《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对举国体制作了这样的诠释,“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与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相适应而逐步形成的。我们实行举国体制,就是要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上下形成合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国争光。”[4]从新中国成立时体育事业百废待兴,到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高居金牌榜首位,我国的竞技体育在短短半个多世纪时间内,从基础差、底子薄跃升至世界第一集团,举国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体制为一个体育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竞技体育的迅速崛起找到了现实可行的途径,为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作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见,举国体制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行政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其主要特点是以政府作为组织和监管的主体,在资源有限的约束条件下,通过行政手段集中配置有关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发展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关键领域或重大项目,以实现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举国体制不仅具有理论依据和产生的必然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旧中国不卫生状况和传染病严重流行的现实,我们在全国普遍开展了群众性卫生运动。抗美援朝期间,为粉碎美军细菌战的图谋,在中央防疫委员会的领导下,各地迅速掀起了爱国卫生运动的高潮——“除四害运动”。仅半年时间里,全国就清除垃圾1 500多万吨,共捕鼠4 400多万只,消灭蚊、蝇、蚤共200多万斤,还填平了一大批污水坑塘,广大城乡的卫生面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5]。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从抗击SARS疫情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举国体制展现出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根本性体制机制保证。这充分证明,我国举国体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蕴含中国创造。中国特色举国体制,追根溯源,起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依据中国革命特点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国情,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是创造性运用举国体制的光辉典范。工农武装割据就是由中国共产党实施统一指挥、集中管理、全面动员,把军事斗争、根据地建设、唤醒和武装人民群众结合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小胜为大胜,最大限度削弱打击反革命力量,从而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建国以后,我们以“重点工程”“国家规划”等各种形式集中力量办大事。由此,形成了广义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与应对公共灾害事务的举国体制。
总结分析我国举国体制不难发现,中国特色举国体制是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完成国计民生相关重大紧急任务中制定形成的体制机制;我国举国体制不仅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又服务于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战略,它紧跟时代条件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调整完善,在国家各项事业中提供根本依托和持久保障;举国体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体制机制,为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发挥了关键作用,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无法复制和不能模仿的独创体制。准确界定“举国体制”这一概念,从其适用范围来看,不仅局限于体育界,而是应用于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一种管理体系和机制;从其地位和作用来看,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体制机制。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所谓举国体制,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下,为应对紧张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完成国家民族生存发展战略,在一定时期内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与创造力,科学有效配置资源,全国上下形成合力,为在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形成的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
举国体制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国家意志、全民动员、整合资源、关键突破。
(一)国家意志:举国体制的根本目的
举国体制是应对紧张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完成国家民族生存发展战略而形成的运行机制和体系。应对紧张复杂外部环境,包括激烈的国际竞争、综合国力的各方面较量、国家主权和安全、经济利益、发展利益等,这是实行举国体制的客观因素;应对外部压力,完成国家民族生存发展战略而形成的体制机制则必然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体现国家意志,这是举国体制的应有之义,是举国体制最本质的特征。从竞技体育的“为国争光”到国防科技事业中“国家利益至上”,无不强调了举国体制的最高目标,而政府作为代表国家利益的实际主体,也是组织协调各方面资源的主导力量。
(二)全民动员:举国体制的基本动力
在一定时期内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力,就是指为了行使国家意志,要把国家各个方面力量集中起来,把蕴藏在全体国民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调动起来,这是举国体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动力。所谓举国体制,一是举全国之力;二是集全民之志,也就是全民动员。没有全民动员,举国体制就失去了维持自身“生命周期”运转的力量源泉和前进发展的基本动力。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全民动员不是动员所有人参与举国体制,而是动员相关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骨干力量。全体人民应各司其职,全国一盘棋,以各种力所能及的形式为国家贡献力量,为举国体制的实施保驾护航。
(三)整合资源:举国体制的根本优势
举国体制的根本优势,就在于科学有效配置资源,全国上下形成合力,也就是所谓的整合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决定了举国体制最终能形成的“合力”大小,判断一种举国体制的优劣,就要看这种体系能不能做到整合资源,善不善于整合资源。整合资源应该包括组织分配“即插即用”式的有效资源,开发利用沉淀多年的后备资源,挖掘吸收潜在资源,从而做到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有行政直接调配,市场化运作,政府、社会、个人多主体投入,单一垂直体系与多级分散结构结合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实现各种要素的最优组合,从而达到整合资源、发挥举国体制最大优势的效果。
(四)关键突破:举国体制的功能和作用
为在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是运用举国体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举国体制实现的关键突破,一是要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利益的重大项目上取得突破;二是指在制度设计、管理体系建构、体制机制选择和运用层面有一个全新的突破,这是举国体制的本质功能和作用。也就是说,从短期静态角度来看,举国体制要解决当下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从动态、长远角度来分析,举国体制能形成一种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全新的制度设计及相应的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实行举国体制的真正意义所在。
当前,不论是体育界还是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举国体制”这一提法还存在很大争议和分歧,一些错误认识有待澄清。要全面准确理解举国体制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就要进一步回答举国体制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在当下中国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可见,认清并理解我国举国体制的重大现实意义十分必要。
(一)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迫切需要我们坚持举国体制
“国家意志”是举国体制最突出的体现。从制度属性上分析,我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举国体制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基础,可以认为,举国体制的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加以证明的科学真理。当今世界,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所预言的即以资本主义制度为架构的现代国家逐渐走向衰落,新兴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发挥其制度优越性,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全面进步的时期。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导致世界资本主义阵营从来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遏制、瓦解、分化。如果我们不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赶超和发展,必然使国家发展利益受制于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坚持举国体制。从世界范围来看,为实现国家政治目的和利益而采用举国体制的做法并非我国独有。被美国总统赋予“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的原子弹研制工程——“曼哈顿”计划,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6]。这项复杂的工程成为美国科学的熔炉,该项目提出的系统工程方法和思路为美国今后的科技发展开辟了新时代,大大提高了美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进一步巩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霸主地位。与之对照,在20世纪5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党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勒紧裤腰带”的号召。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洲际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粉碎了帝国主义威胁和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改革发展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这一制度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在特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制度生命力和优越性,举国体制正是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形成的体制机制。
(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举国体制
有一种观点认为,举国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展起来的垄断性体制。体育是一项社会主义公益事业,如果过多强调其政治功能,必然会限制其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发挥,因此也必然排斥商业化经营和市场机制,这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道而驰[7]。还有人认为,举国体制让政府过度干预体育事业发展,造成国家负担过重,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动力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竞技体育发展脱离了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动基础,变成了社会超前的产物,举国体制完全不适应如今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产生这些错误认识的原因在于把举国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立起来;把举国体制的本质特征与某些具体机制的弊端、缺陷混淆起来。体育管理体制包括训练—竞赛体制、选拔—竞争机制、保障—激励机制、监督—管理体制等一系列体系和机制,把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中的弊端和缺陷简单归咎于举国体制的观点是十分片面的。伦敦申奥成功后,英国政府总计投入约10亿英镑用于备战奥运,在体育发展模式上形成了一套英国特色的举国体制。实践上,以政府机构改革和支持民间组织发展为前提,其主要内容包括政策平等协商、组织协调配合、政府契约购买和鼓励志愿者服务[8],从项目拨款、人才选拔、训练计划等环节都围绕奥运金牌展开。得益于英国特色举国体制,在里约奥运会上,英国以27枚金牌超越中国,排名金牌榜第二,跻身世界体育强国的行列。由此可见,以整合资源为特征的举国体制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趋势和潮流。从先进生产力发展趋势来看,科技要素和与之适应的现代化管理已经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表现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之间密切的协作关系,要保证这种分工与协作的高效运行,就需要整合资源,全民动员,在社会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体制机制,要看是否符合本国实际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没有放之四海皆可用的标准模式。经过60多年艰苦奋斗,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30万亿元[9],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的果断决策和快速调整机制,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那种认为举国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兼容的观点在逻辑和实践中都不能成立。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继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这充分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举国体制有利于释放和发展生产力,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从举国体制的本质上来看,有利于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有人认为,“举国体制”这一提法所标示的旧体制,以国家政治利益为目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10],举国体制与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对立。恰恰相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形成的举国体制,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马克思在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论述中指出,造成个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旧的社会分工等完全剥夺了人们在发展自己多方面才能的权利和自由[11]。对比资本主义国家的举国体制,我国举国体制的本质不同就在于贯彻实施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统一起来,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各方面才能,完成最广泛的全民动员,为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如建国初期我们普遍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不仅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拥护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显示出它“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伟大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突破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狭隘格局和妨碍社会化大生产旧的社会分工体系,我们既能做到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充分保障个人权利,增进人民福祉。正如我们坚持把民主和自由的实现化为具体的行动,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举国体制是一种工作机制,更是一种政治优势,从根本上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找到了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
[1]习平会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EB/OL].(2016-08-25)[2016-09-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6-08/25/c_1119456264.htm.
[2]习近平视察战略支援部队: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EB/OL].(2016-08-30)[2016-09-10].http://military.china.com/ important/11132797/20160830/23418826_all.html.
[3]郝勤.论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特点与功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7-11.
[4]鲁飞,秦勇.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几个重要理论问题的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1):45-47.
[5]爱国卫生运动[EB/OL].(2016-09-10)[2014-02-02].http://www.nhfpc.gov.cn/jnr/agwsrzsxx/201404/185fef4d1cde420a 847740533546a65f.shtml.
[6]翠屏山,左阳.著名项目范例简析——曼哈顿工程[J].经济,2010(9):124-127.
[7]杨建国.“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及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37-39.
[8]汤晓波.当代英国体育发展模式的转变——基于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的视角[J].体育学刊,2013(3):55-60.
[9]温家宝.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09-03-14)[2016-09-10].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9-03/14/ content_17444081.htm.
[10]狐鸣.建议停止“举国体制”的提法[J].体育学刊,2007(2):1-3.
[11]柳海民.简论“个人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2):1-4.
The Nationwid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 Chunhua1,Zhu Yazhou2
(1.MarxInstitute ofChinese Academyof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 2.Graduate School ofChinese AcademyofSocial Sciences,Beijing102488)
the system is initially a generaliz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because of its obvious for national resources,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unified single vertical system,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a“nationwide system”in nature.In recent years,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and disputes around the theory of“the nationwide system”.In this regard,it is necessary to define scientifically,accurate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connotation,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the whole nation system.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hole nation system can be summed up as“the national will,the mobilization of the whole people,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and the key breakthrough”.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we must continue to uphold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the whole country,and give full playtothe superiorityofthe socialist system.
nationwide system;basic characteristics;socialist system
D 601
A
1674-5450(2017)03-0074-05
【责任编辑:赵 伟 责任校对:詹 丽】
2017-01-10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2014mgchq025)
李春华,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