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电影研究的一个视角
——名人微电影与草根微电影的比较研究

2017-04-13 09:03:49李建强
关键词:草根名人

李建强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中国微电影研究的一个视角
——名人微电影与草根微电影的比较研究

李建强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当下,中国每年生产的微电影作品已经破万,每年发表的研究文章亦有数百篇之多。饶有兴味的是,中国微电影创作从面世伊始就呈现两路人马齐头并进的态势,一路人马是草根大众,一路人马是电影(文化)名人。参与创作人员之多、之广,在世界电影史上(或其他国度)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从选材、创意、类型开拓上看,名人微电影和草根微电影互有长短、各有千秋。前者需要更接地气,更少顾忌,更重开拓;后者应该更经淬炼,更多创意,更出思想。而两者的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和并进,将开创中国微电影生产的新局面。

名人;草根;微电影;比较研究

近十年来,中国微电影研究与微电影创作如影随形、方兴未艾。研究的主要焦点可以归类为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微电影本体论的辨析,二是关于微电影审美特征的认知,三是关于当下微电影创研中存在问题的追问,四是关于微电影未来发展的展望。可以说,微电影发展中的诸多重要问题都在近年的研究中得以爬梳和深化。这些或新的开拓,或更有力度的阐述,既拓展了微电影研究的范畴,促进了微电影创作的发展,也呈现了理论批评界的眼界和胸襟。对于这一宏大态势和格局,笔者将作专文阐述。本文则想选择一个相对窄小的视角,着重对名人微电影和草根微电影作一比较研究。

饶有兴味的是,我国微电影从面世伊始就呈现两路人马齐头并进的态势,一路人马是草根大众,一路人马是电影(文化)名人。大众参与,万众创造;花开两朵,各呈千秋。这在世界电影史上(或其他国度)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解析两路人马各自的创作特点并进行多方位比较,对于认知我国微电影的整体生态及其未来走向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曾提出:比较不只是一种方法,甚至不只是一种学术技巧,而且是一种话语策略。这一策略的施用对于正在快速成长的中外微电影也是普遍契合的。不过,为了论述的集中,本文把比较的范围限定在中国大陆地区,并以选材、立意、类型三个范畴作为主要的观测点。另外应当说明,名人本身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泛指那些因为卓有成就而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人士。本文所指的名人主要是那些与电影发生关联的文化名人。

一、选材

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样的生活,与创作者本身的经历阅历相连,也最能见出创作者艺术喜好的走向。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选材之法,当如染匠之受衣,有以白衣使漂者,受之,易为力也。”就是说,选材要顺势而为,有自己可以发挥可以开拓的天地。作文如此,微电影创作何尝不是如此。所谓扬己之长、事半功倍。名人微电影的选材基本上是沿着这个路数展开的。无论是被称作“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等人的创作,还是更年轻的如贾樟柯、王小帅、陆川、宁财神等人的作品,都在题材的选择上显得相对执着和谨慎。除为广告商定制的广告片,名人微电影的选材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大类:一是纪念电影诞生和诠释电影创作,如张艺谋的《看电影》、陈凯歌的《朱辛庄》、徐峥的《一部佳作的诞生》等;二是表现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冲突和人的心理嬗变,如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孟京辉的《西瓜》、吕乐的《一维》等;三是探索和思考人生意义,如顾长卫的《龙头》、宁财神的《灵魂中转站》、沈严的《江湖再见》等;四是展示生活美好及其曲折多样性,如刘浩的《有钱难买乐意》、黄渤的《特殊服务》、陆川的《最美好的时光》等;五是表达生活情趣和人间情谊,如姜文的《看球记》、王小帅的《寂静一刻》、贾樟柯的《在那里》、黄建新的《失眠笔记》等。看得出,名人微电影的选材指向是相当明晰的,主要的兴奋点滞留在他们更着意的“大文化”范畴。

与之相比,草根微电影的题材则要宽泛和灵活得多,除了名人微电影选项中的第一、第二项较少涉及外,其他三个选项都有大量的作品。此外,表现家庭伦理、流年岁月、校园青春、生活奇遇、屌丝逆袭、爱情魔方、励志奋斗、风物忆旧、都市情怀,以及公益服务、模范人物、老年生活、儿童成长,等等,也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上述每一种类的题材,都有各种各样的视角,都有各个不同的切入点。几乎人世“大社会”的所有方面,尤其是草根阶层的苦甜酸辣,底层民众的喜怒哀乐,现实生活的艰难往复,蛰伏民间的百般情愫,尽收眼底,乃至我们很难在一篇文章里将其罗列齐全。同时因为直接来源于民间底层,它们的生活趣味横生,信息容量庞大,各式人物毕现,组成了一卷还原世俗生活的现代艺术万花筒,传递出人性特有的关怀和感动。

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名人微电影与草根微电影在选材上有重合之处,也有差异之处。这里的“同”,其实是时代精神、社会导向之同;这里的“异”,其实是艺术视野、人生际遇之异。因此,“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整体性的;“异”是必然的、绝对的、个体性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思想道德对社会成员的精神风貌具有引领作用。名人微电影与草根微电影在选材上的“重合”,正是这种社会规律和意识形态作用使然。特别是在中国社会面临转型的当下,变革时代的精神品格、转型的社会潮流、主导的生活态势不可避免地嵌入和影响创作者的心理和行为,形塑一个时期的艺术走向,使之呈现共同关心的话题和生活素材。但这绝不等于说,在同样的社会形态下,人们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只能是趋同化的。艺术是人类用感性形象的手段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必然和个性的知觉、情感、理想、意念及心理相联系,必然和个体的身份、地位、境遇、经历及命途相胶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特别是互联网语境下的当代中国,社会变革造成的利益格局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呈愈益显性状,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艺术趣味和追求总是要顽强地体现出来,这又使“差异”成为可能和必然。具体说来,名人微电影的创作者都是在影视(文化)专业领域里的卓有建树者,是文化艺术工作者,他们的目光主要为“大文化”所牵动,这既和电影(文化)名人已有的知识结构与生活经验相吻合,也更易于体现他们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长;而草根微电影的创作者多为社会的“三教九流”,他们的视野主要为“大社会”所吸引,这既和草根作者根植于社会底层、本身属于社会基本细胞相联系,也和他们的艺术素养以及艺术提炼生活资源的能力相关联。一部人世百科全书,名人们更多看到的是方正自重,草根们更多体验的是风土流俗。这种差异的存在,不仅没有使微电影的选材显出尴尬,反而显得愈加开阔、完整和生动。正像爱因斯坦晚年一再倡导的:“我们不仅应该容忍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差异,而且我们确实还应该欢迎这些差异,把它们看成是对我们存在的丰富。”①试想,如果只有“大文化”的眼光,我们所能看到的微电影是否太单调、太“曲高和寡”了一些?同样,如果只有“大社会”的视角,我们所能得到的艺术享受会否因为“感光不足”“缺乏纵深”而大打折扣?现时这样的“文化”归“文化人”“地摊儿”归草根,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不仅形成了大致合理的艺术分工,使微电影创作题材既能“上天”,又能“落地”,形态纷呈,应有尽有,而且使微电影作品获得了远比传统电影更为广大的观众群。一部微电影,动辄几千万、上亿的观众,这在传统电影的领域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2013年全年电影观众为6.1亿,2014年为8.36亿,2015年为12. 6亿,而一部微电影《老男孩》的观众就超过一个亿)。当然,两者之间的界限不应该、也不可能是绝对的。从创造完美艺术的角度来说,“文化”嵌入“社会”才有生机,“社会”包孕“文化”方能出彩,两者从来都是犬牙交错、互为表里的。特别是近年来各类文化名人的积极参与(如 “情歌天后”梁静茹、著名主持人翟中梁、“话题女王”阿朵等均跨界做微电影),将使“文化”的视域不断拓宽放大,文化的材质日益坚实厚重;而草根经由历练,则可以不断提升文化素养,使社会素材得以灌注更多文化成色与能量。如是,在提高的基础上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终将为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名人微电影与草根微电影只是一个当下的概念。互联网使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气象一新,新的审美认知和艺术生产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对精神文化和社会人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特别有助于各种人造神话的解构和祛魅。因此,尽管目下名人微电影与草根微电影花开两朵,在日常往后这种分列还将存在很长时间,但它们最后的归宿应该而且可以殊途同归。这是艺术的需要,也是人类历史地、文化地、审美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必经路途。

需要说明的是,草根微电影较之于名人微电影,选材要丰富开阔得多(因为丰富,而现灵动;因为开阔,而见生机)。这当然和草根微电影创作者身在民间,感同身受,容易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有关,其实也是和名人微电影的数量极其有限相连。目前,名人微电影在整个微电影创作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都带有试水和玩票性质,但实际影响却不可小觑(当然,名人们除了从事专业不一,文化素养和专业成就也不尽一致,他们创作的微电影也有文野、高下之分,不可一概而论)。正如有专家已经指出的:名人相当于带头羊,“名人作品可以引起众人的兴趣,甚至激发平民与之比试和挑战的勇气,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从而促进微电影的发展”。②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文化名人放下身段,积极参与到这一新时代的“全民狂欢”中来,为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尽心献力。

二、立意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艺术有内外之分,境界有高低之别。“入乎其内”是艺术成为艺术之前提,“出乎其外”是艺术追求韵外之致的目标。其实,用这两种标尺来评析现时名人微电影与草根微电影在立意上的差异,大致也是合适的。

名人微电影大都为受邀而作,偶尔为之,因此一般都很注重立意。像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在短短的十分钟里表现了虚与实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传承,以及对于过往细腻而繁杂的怀恋”,③个中寄予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历史不可阻拦,传统何以续接?看后使人浮想联翩,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再如顾长卫的《龙头》,以纪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现生与死这一重大命题,看后让人深长思之,不禁耽于人生之思考。对这两部作品,人们已经分析较多,这里不做详论。我们以不常为人谈起的刘浩的《有钱难买乐意》作为例证。故事其实特别简单: F5、老P、F6三人都是外企的高级职员,整日繁忙的工作,使他们经常失眠,焦虑不安。一天晚上,三个人相约去吃鱼头火锅。这三位智力出众的聪明人在一起,吃火锅都能弄出名堂来!为了尽快吃到火锅,F5自告奋勇:我去要锅底。老P紧随其后:我去弄活鱼。F6自然不甘其后:我去搞主食。三个人来到餐厅,以各自的聪明智慧顺利完成任务。当他们各自端着自己的成果走向停在不同方向的三辆豪华汽车时,人们不禁想要发笑:各行其是的三位大能人什么时候才能吃上火锅啊!最绝的是,豪车扬尘飞驰之后,有个乞丐正在广告牌下悠然自得地吃鱼头火锅……尽管导演一再表白:“主要是一个故事。没有太大命题,就是逗你玩。”④相信观众从中看到的,决不是一个“玩”字所可了的。人生的乐趣从来不是只由金钱地位来决定的,特别是在当下拜金主义盛行、常常“有钱就任性”的社会语境下,这部微电影所传达的韵致是可以余音绕梁的。实事求是地说,草根微电影中达到这种境界的是极其稀少的。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名人微电影和草根微电影常常为不同的人物故事所吸引,哪怕叙述相近或相同的故事内容,这种差距依然难以遮蔽和掩饰。

比较也许更有助于说明问题。名人微电影《失眠笔记》(黄建新导演,2015大师微电影作品)和草根微电影《如果爱忘了》(姜锡涛导演,首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参赛作品),都是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此类故事人们早已司空见惯,怎样表意就成为关键。前者娓娓道来,轻轻游走,几个生活片段,一段流连忘情,情窦若隐若现,故事似断似连,导演几乎连主人公的名字都没有告诉我们(只有梁先生和周小姐),着力在纯洁无瑕感情的营造上下功夫。特别是最后的开放式结尾,空灵幽远,像在人的心底打进一颗楔子,直教人心旌神摇,充满期待。相反,后者心急火燎、忙乱不迭,从分居、约法三章、蟑螂骚扰,到夜深哭泣、楼台摊牌、分手聚餐,再到扪心自责、重归于好……事件一件接着一件,情变一次接着一次,让人目不暇接、无心旁骛。画外音的过度使用更是雪上加霜,使整个故事一览无余、索然无味。因此最后,当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说出“我是爱你,可是我很累”时,作为观众,我也一样有“很累”的感觉。故事演完了,观众也好像终于解脱了。同样的男女情感故事,差别正在于:《失眠笔记》是以传情为主,《如果爱忘了》是以说事为主;前者着意营造了情意绵绵的意境,后者只是陈述了一个爱恨故事;前者情以物迁,紧紧扣住一个情字,后者意在笔先,急于表达一种意念。由此,立意的文野深浅,也就立见高低了。很多时候,草根缺少的不是找寻故事的能力,而是故事背后引人入胜的东西;不是捕捉生活的敏锐,而是凝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像这样的例证还可以举出许多。只要我们把这些同类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名人微电影常常“环顾左右而言他”,深入发掘、鞭辟入里;草根微电影往往“一根筋扭到底”,就事论事、浅尝辄止;前者常常余音袅袅、耐得咀嚼,后者往往点到即止、韵致不足。或许,正应了品特的一句老话:愈是深刻的感受,在表达上就愈含混不清。从容可以致远,欲速则不达。

那么,为什么名人微电影的起点一般都比较高,总能在表面日常的生活形态中寄予和潜藏一些弦外之音,而草根微电影总是略逊一筹呢?我认为,此中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名人作为成功者,已经声名在外,这种声名大都来之不易,自然不愿轻易在新媒体的战场上失分,对于微电影,他们是有些心存敬畏、审慎较真的(这一点对于几乎所有文化名人都是适用的)。二是因为经过传统电影的大浪淘沙,他们对电影艺术规律大都烂熟于心,基础厚,眼界高,在传统电影受制于消费的强制逻辑之时,微电影成为他们转战的一个新的平台,要么不上手,上手就想弄出些新的模样——内心的追求成为一种强力的支撑(这一点对于以电影为业的名人尤为适用,有陈凯歌、贾樟柯等的表白为证)。三是技术设施因素,名人微电影是电影正规军,使用的都是大电影的成套设备,武器精良,加上技术成熟、团队配套,天时、地利、人和倶备,资金资质常常水到渠成(对于电影名人可称近水楼台,对于跨界文化名人则可谓资源优势)。而草根微电影与之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天然的优势,创作者们大都凭借兴趣和爱好走上微电影创作之路,是一批怀着电影梦的发烧友,虽有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攀登高峰的意愿,终因功力不逮、技不如人、设备简陋和资金、人脉方面的限制,常常只能勉力为之、位居下风。加上不少草根微电影急功近利、仓促上阵、敷衍成篇,缺乏思想的沉淀与提炼,立意的消减不可避免。这其实是一种不对等的抗衡,也是草根微电影同名人微电影的最大差距之所在。依照拉康的镜像理论,人对自己的镜像容易发生自恋式的认同,人更需要他者的眼光完成自我认同。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我以为,草根微电影时下最需要就是破除这种“自恋式的认同”,用“他者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也许这种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消解的,也不是一个艺术感觉和生活概括能力的问题可以穷尽的。但如果草根微电影能够知耻而后勇,努力在提升自身思想和艺术修养上狠下功夫,同时不断积累创作历练,认真学习和借鉴名人微电影的创作经验,相信随着时日的推进,这种差距是可以逐步缩小的。可喜的是,我们在近年面世的一些草根微电影中已经看到了此种端倪。他们的成功经验,理应引发理论批评界更多的青睐和观照。

三、风格类型

斯宾格勒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均有其基本象征物,此乃各民族艺术风格类型的内在依据。具体到微电影,风格类型也可以用来作为品评、鉴别两类不同微电影的重要视角和内在根据。

从风格类型上看,名人微电影的重要特色是不拘形迹,自成一格。吕乐的《一维》很有代表性。影片改编自鹿桥先生的小说集《人子》,用以古喻今的穿越方式探讨如何分辨人性的善恶。用导演自己的话来说:“《一维》是一个分辨善恶的故事,我希望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复杂的主题。”⑤影片巧妙融合了中国水墨画神韵以及皮影戏元素,以童声旁白贯穿全片,因此更加凸显影片的实验性和寓言性(使人想起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和《黑草莓》)。《一维》的风格色彩相当繁复:第一部分平实开头,寥寥几笔就把托托王国选任太子的由来介绍清楚。第二部分是过渡,当太子虔信看见恶少欺负贫困的父女,内心的愤恨之火顿时燃烧起来,一怒之下开了杀戒,师傅借机面授机宜:“记住,这相杀的事与习练不同,你只有一击的机会,一击不中,你自己就要被击,就要丧生。丧生固然悲哀,仍然只是一生一死的事。若是判断错误,杀了善,纵了恨,这悔恨将是千古的事,几生几世都不能平歇。”——此时,一股神秘色彩便弥漫开来。第三部分是高潮,导演采用了魔幻手法,虔信与师傅渡船过河,突然狂风大作,天地混沌一片,师傅刹那间失去踪影,诡异船夫的一番说教充满禅机,让人狐疑不解,太子力挽狂澜,奋力将船摇向岸边,师傅却在岸边的大树下悠闲地等着他。奇否?诡否?令人难料的还有,此时编导安排几个现代人直接跳入电影中进行论辩:甲鼓吹儒家的观点,乙宣扬道家黄老的思想,丙拥趸基督的宗教——魔幻加上后现代,穿越古今中外,解构生命哲学。影片的结局更是出人意料,师傅带着太子回到托托国都城,万民跪拜迎候,师傅欲当众教授太子最后一课——决断善恶。面对师傅,太子一时犹豫不决,犹疑之中他丢下宝剑,却被师傅拾起,师傅长叹一声“太子,你不宜做国王啊”,便一剑击中太子。太子倒地死去,继而,又在万民簇拥中升天为佛。影片的表现形式别具一格,喜剧耶?悲剧耶?正剧耶?神话片?悬疑片?寓言片?荒诞片?可能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一维》就是《一维》,是一个“这个”。《一维》不唯典,不唯书,对于微电影类型疆域的开拓功莫大焉。该片最终荣获2014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金鹏奖“最佳网络短片”“最佳系列短片”“评委会主席褒奖”三项大奖,看来是实至名归的。

孟京辉的《西瓜》也很有说服力。孟京辉是当前亚洲剧坛最具影响力的实验戏剧导演。他的电影客串,本身就是一件颇为有趣的事儿。在只有三分钟的影片里,人的梦境成为直观表达的中心。西瓜、啤酒、废墟、厕所、青蛙、小猫、如厕遭人监视、怎么也走不出的现代化城市的包围……这些无厘头的生活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奇异纷呈、混沌未开的世界。孟京辉说: “我这里面是一个梦境,车银灰色和一片废弃的瓦砾的感觉有一种冰冷的质感。我想造成一个男主人公梦境后的疲惫感。”⑥先锋的构思,混搭的风格,抽象的意念,尽情展示了这位新锐导演的个性追求,以致把这部微电影归在哪一种类型可能都不合适。

实际上,诸多名人微电影都在风格上具有可圈可点之处,或轻车熟路、绘声绘色,或一唱三叹、运斤成风。从总体上说,名人微电影数量不多,风格类型变异不少;往往独树一帜,常常追求极致。我想其中的原因在于:着意探索是其一。相对于传统大电影需要规行矩步(主要受制资本逻辑和商业路线,眼下从好莱坞到中国大陆电影,都在资本和票房的捆绑下苦苦挣扎),微电影这一新的艺术样式颠覆了传统电影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提供了更多别出心裁的天地,成为一块不可多得的影像实验田(门槛低,成本小,灵敏度高,参与性强,主要在网络、手机终端播放,很少受资本和强制消费的制约),使创作可以更加恣肆奔放、更加自主自在,形成传统电影无可替代的优势。我以为名人们所以热衷于客串微电影,并乐此不疲,与此关联甚大。创作自信是其二。敢于将个性风格推向极致,建立在对于影像操控能力的高度自信之上。名人之为名人,必有其超人的修行和强项,因才力而生自信,因禀赋而有底气,要么不做,要做就要非同寻常,就要做出模样,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其风格极致的效应和价值也正借此体现出来。由此看,名人微电影之博眼球、赢得分,委实是不无道理的。但同时需要指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名人有时也会受声名之累,拘囿于原有的艺术经验不能自拔,而且仅仅只是玩票和客串,缺乏持久深入的关注与探究。名人们对与微电影的规律、特征、作用其实并非完全了然,对微电影的各种可能性和艺术张力亦未必全面认知,因而时常心存顾忌,放不开手脚。还以类型样式为例,名人微电影大多是正宗的剧情片(就是表现阴间生活的《灵魂中转站》亦是如此),别说犯罪片、恐怖片、歌舞片、恶搞片、科普片,就是喜剧片也很难看得到。从整体的风格类型看,难免显得有些单调、寥落。

草根微电影因为没有声名的包袱,满腔热情地投入,毫无顾忌地探究,“如新出之犊,而无求其故”。⑦加上人多势众,在类型创造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于是,我们既看到了如《男生日记》《女生日记》《星空日记》(陈宇导演)、《远方的来信》(杜凯导演)等一批洋溢浪漫情调的作品,又如《最后的年》(曾帧导演)、《生日》(张晓颖、张从玮导演)、《小偷》(朱思溢导演)、《孝行天下》(刘逸云导演)等一批几近写实的作品,也看到了如《红领巾》(向歌导演)、《婚纱照》(卢正雨导演)、《爬树》(张大尉导演)、《电梯口》(王若珊导演)等一批讽刺意味浓烈的作品,还如《变形记》(周圣葳导演)、《小强快跑》(易小星导演)、《某一次超市袭击事件》(唐欢导演)、《魔鬼理论16号》(廖琦立导演)等一批夹杂荒诞色彩的超现实、后现代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喜剧片,有的是推理片;有的是剧情片,有的是惊悚片;有的是风光片,有的是动画片;有的类型纯正,有的杂糅不一;有的初露锋芒,有的尚显稚嫩。总之,形态各个有异,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它们在类型上的开拓,足以令人欣喜。

也许,更能体现草根微电影在类型开拓上勇气的是恶搞剧。且不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2005年,胡戈导演)实际开创了我国微短视频的先河,单就《万万没想到》连续两季引发的全民激赏与热议,就很值得玩味。《万万没想到》以夸张而幽默的方式描绘了屌丝代表王大锤意想不到的传奇故事。 王大锤实际“代表着在大社会和各种压力下生活的普通群众,他面对的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而我们每一个人也确实都承受着世间的千奇百怪和万万想不到的意外。影片从王大锤开始,幻化出你我他的普通生活,教会我们对挫折一笑而过决不妥协”。⑧其实,写屌丝并不足奇,难的是插科打诨、嬉笑怒骂而不失艺术本真,形式夸张、人物变形而基于生活纹理。特别是连续数十期不间断地推出,这就需要一定的意志和勇气。其独树一帜的浓郁风格,张弛有度的节奏,亦庄亦谐的群像,类似《人间喜剧》一样的百科全书,一经推出便风靡网络,被称为“网络第一神剧”,至今播放量已接近10亿次。恶搞剧,本来名不见电影的经传,还多少背负猥亵低级的恶名,硬是凭借草根微电影的坚守与拓展,昂首挺胸地步入艺术的殿堂,成为亿万观众喜爱的审美对象(据此改编的大电影,票房累计达到3.3亿元)。

值得一提的还有科普微电影。它是“以科普创作为目的,将科普内容以优秀剧情故事的形式展现,受众观影后获得科普体验和教益的微电影”。⑨按理说,这应该是一种专业行为。过去的科技影片都是由专门厂家制作的。如今,草根们也积极参与并创作出一批如《神九你好》(江苏吴江科协拍摄)、《寻找爸爸》(新疆鄯善县第一中学科技辅导员阿布都热木·斯提导演)、《时光相册》(影视工业网孙武导演)、《双生疑云》(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学生拍摄)、《保卫蜜蜂的战斗》(湖南省麻阳市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一学生龙点点导演)等优秀作品。我们看到,在科普微电影的行列里,有网络工作者,有大中学校的学生,有中学教师,还有基层的科技工作者。草根微电影创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由此可见一斑。其他如体育微电影、战争微电影、音乐微电影,等等,都有草根的创造。说他们在类型的开拓上较名人更积极、更勇猛、更少羁绊、更有成绩,大概是不为过的。

四、结语

比较,当然可以有更多的角度,如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所说:“超越单纯对于个体的探讨,将帮助我们揭示作为系统的电影艺术。”⑩从系统性的角度说,本文的探讨还只是初步的。但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大致已经可以看到,名人微电影和草根微电影互有长短、各有千秋。为未来计,名人微电影需要更接地气,更少顾忌,更重开拓;草根微电影应该更经淬炼,更多创意,更出思想。而两者的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和并进,将开创中国微电影生产的新局面。

注释:

①《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海南出版社2014年版,见www.jiaoqiche.com/6/57.html。

②胡克:《名人微电影美学特征及发展之路》,《当代电影》2012年第6期,第102页。

③www.docin.com/922.html,2013-08-18。

④新浪娱乐,ent.sina.com.cn,2005-07-07。

⑤《吕乐新作〈一维〉上线》,《长春晚报》,2013-8-17。

⑥《著名新锐导演孟京辉作客明星在线谈电影》,见yule.sohu.com,2005-07-12。

⑦见《庄子·知北游》。

⑧www.kaixin001.com/rep,2015-06-09。

⑨程昆:《科普微电影推动推动科普创新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3期,第46页。

⑩大卫·波德维尔:《德莱叶的电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版。

(责任编辑:陈 吉)

A New Perspective of Micro-Film Studies in China——A Comparative Study of Celebrity Micro-Film and Grass Root Micro-Film

LI Jianqia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The number of micro-films produced in China is more than ten thousand, and the number of relevant papers are also over several hundred every year. It is noted that the producers of micro-films in China ar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grass-root producers and celebrity producers. The number of micro-film producers is unparallel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other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selection, creativity, type exploration, celebrity micro-films and grass-root micro-films are complementary and they have their own merits. The former should be more close to the general public and be more explorative, while the latter should be more innovative.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two groups should lesson from each other and integrate each other so as to promote micro-film production in China.

celebrity, grass-root, micro-film, a comparative study

2016-03-24

李建强,江苏太仓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影美学、电影文化与电影批评研究。

J969

A

1004-8634(2017)01-0108-(07)

10.13852/J.CNKI.JSHNU.2017.01.014

猜你喜欢
草根名人
名人摔跤后
舔名人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26
草根诗文集第三卷征稿启事
中华诗词(2019年9期)2019-11-15 03:53:48
名人摔跤后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02
校园“三剑客”
哈哈画报(2018年4期)2018-09-10 08:36:43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探索科学(2017年5期)2017-06-21 21:16:16
名人書系列
现代出版(2017年3期)2017-06-15 15:03:21
这些名人死的很“冤枉”
侨园(2016年5期)2016-12-01 05:23:42
草根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5:46:29
草根
财政监督(2016年21期)2016-03-27 02: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