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2017-04-13 09:03杨燕华
关键词:幸福观马克思劳动

杨燕华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418)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杨燕华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418)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同的幸福观就有不同的幸福追求。传统西方幸福观主要有两种路向,即感性主义幸福观和理性主义幸福观,分别强调人的自然欲望和理性。马克思倡导劳动幸福观,通过劳动使幸福置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从而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当前,部分青年出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幸福观倾向。应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青年尊重劳动、参与劳动、享受劳动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

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当代青年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每位社会成员都有追求幸福的渴望。青年,作为当代社会的重要构成,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更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发展机制的不健全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等因素,导致当代一些青年对幸福的认识产生误区。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应该成为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形成的指导思想。当代青年应该树立尊重劳动、参与劳动、享受劳动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一、传统西方幸福观的两种主要路向

幸福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千百年来,幸福问题一直是被思想家们关注的重要命题,无论东西方莫不如此。学界通常把西方幸福观大致分为感性主义幸福观和理性主义幸福观。

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人的自然欲望,认为人的感性生活是其幸福的来源,着眼于感官和感觉层面上自我体验的快乐。伊壁鸠鲁认为,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快乐,享受快乐。他指出:“我们认为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1](P95)爱尔维修认为,人要认识自己,得到幸福,就必须自爱。关于自爱,他认为:“人是能够感觉肉体的痛苦和快乐的,因此,他逃避前者,寻求后者。就是这种逃避和寻求,我称之为自爱。”[2](P503)边沁同样把人的幸福规定为求乐避苦、趋利避害,即把幸福理解为快乐。

理性主义幸福观则强调理性的作用,认为追求感性的享受是对幸福的亵渎,主张抑制人的欲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就曾明确提出“德行即幸福”的观点,[3](P261)他们认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有德就有幸福,失德便无幸福,道德是人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人们只有道德上的高尚与完美,幸福才能随之而来。亚里士多德在此基础上强调幸福的本质,他认为“幸福是至善”,[4](P286)至善是由各个具体的善积累形成的,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德行的活动而达到;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道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康德则强调,要享受幸福,除了道德外,还必须有其他条件。他认为,人作为感性的存在,有追求物质利益以及幸福的权利;但是,人同时又是理性的存在,要有德行,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是有局限的,人的这两方面追求都是正当的。他企图将感性世界的幸福与理性世界的道德相结合、统一,但始终没能找到适当的方法。后来,费希特把自我分成“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两个方面,前者追求幸福,后者追求德行。他认为人不断由经验自我上升到纯粹自我,试图从人的主观精神出发实现两者的统一。

但是,他们都没能找到实现幸福的真正途径,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把实践原则引入幸福范畴,导致幸福问题的神秘化。正如马克思所讲:“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5](P499)同样,传统的幸福观也只是从客体或者主观的形式去理解“幸福”,而不是把其当作实践去理解。在他们看来,幸福或者只是一种低级的、动物式的感官享受,或者只是一种纯粹概念意义上的本体论式的承诺,而缺乏现实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幸福既不是单纯的肉体欲望的满足,也不是脱离人的基本生存条件的纯粹精神追求,而是根植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之中,通过人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摆脱劳动的异化,通过实现个体幸福最终达到全人类幸福的过程。马克思明确提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6](P459)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幸福的真谛,也生动地诠释了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即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自我价值和本质,这才是幸福的源泉。

二、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内在逻辑和本质内涵

马克思一生致力于人类的解放事业,尤其是强调“劳动解放”,其主旨就在于把人的异化劳动还原为人的真正自由自觉的活动,使劳动真正成为自我的存在形式和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能通过劳动实现自我,获得幸福。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体现着对幸福的深刻思考,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是一种鲜明的劳动幸福观。

首先,劳动使幸福置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凭借工具改造自然物,使之适合自己需要,同时改造人自身的有目的的活动”。[7](P742)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反复论述人与劳动的关系,认为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劳动;劳动使人成为人,劳动是人生存的根本方式。恩格斯明确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8](P559)劳动也是人类社会联系的纽带。人与人在劳动过程中结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劳动促进了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世界的产生。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P501)人是存在于社会中的,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个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幸福的获得提供了基础和环境,没有社会的整体幸福,个人幸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个人幸福的获得是以社会幸福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的,个人只有在社会中、与社会和集体利益相一致时,才能实现真正的个人幸福,两者是统一的。

可以看出,马克思通过劳动将人的世界重置于人,从而也将幸福置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他认为幸福不是感觉主义的,更不是心理主义和先验主义的,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在马克思看来,幸福是人对自身现实生活的良好感受和愉悦体验,是来自劳动实践中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他从现实生活出发考察幸福,从人的生活意义维度理解幸福,认为人的幸福就其完全可能的现实性上来说始终是有条件的,不是由人的主观绝对生成,而是人对客观环境或客观要素的主观感受。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意识是由人的实践和生活所决定的,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将人类的幸福与其劳动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坚持生活第一性的主张与原则,强调人类的劳动实践是人类幸福之源泉。人类的幸福只能在人类自身的历史生产中生成与实现,必须依存于劳动实践,而不能从范畴与观念中去寻找。因此,人的幸福只能现实生成于人的生活世界,人对幸福的追求只能在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展开并实现;人怎样劳动实践并怎样理解劳动实践,关乎人怎样理解幸福并怎样获得幸福。幸福总是在积极的劳动和有意义的生活中实现。

其次,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与享受相统一,是实现幸福的基础和前提。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的过程。人的类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即“改造对象世界”的劳动。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5](P162)幸福的获得是通过人的劳动实践获得的,是人的自由自觉的行为;这种劳动不仅成为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也是人的幸福最深刻的发源地。“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8](P311)人不仅通过劳动获得享有幸福的基本条件,而且能够在劳动中充分地健全、发展身心,积极挖掘自己作为人的潜能,实现自己内在的本质力量,切身体验生命的存在价值,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获得自身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从而成为真正的人,获得更为深沉的幸福感。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劳动本身就是最高意义上的享受。“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5](P196)通过劳动形成的现实世界构成了人之生存幸福的全部根基和基本条件,人类的劳动就是不断发现幸福、创造幸福和实现幸福的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本来就是人的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活动,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也是人们满足需要、获得幸福的源泉。但是,如果劳动不能成为通向幸福生活的桥梁,那便是劳动的异化。劳动本应是人的类生活的现实表征,直接表现为人的生活和实现幸福的实践方式。而异化劳动却是维持个人生活,甚至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很难让人体验到幸福。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异化状态下,人是不幸的。在异化劳动中陷入贫困的劳动者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从事摧残自我身心的强制性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是自身外在的束缚和链条,他无法真正从中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实现自我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他甚至不认为劳动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相反,对于他来说,劳动就是牺牲自己的生活。……在这种活动停止以后,当他坐在饭桌旁,站在酒店柜台前,睡在床上的时候,生活才算开始。”[5](P715)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5](P159)劳动者在这样的异化劳动下毫无幸福可言,甚至会出现劳动者创造的幸福生活条件越多,而他自己获得幸福生活的可能性越小的局面。马克思认为,劳动成为幸福的现实前提和源泉,是在我们从事的自愿劳动的基础上,而非在外在的、被迫的或强制的条件下。人只有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才能真正实现劳动的价值并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享受和幸福。因此,要彻底摧毁一切有悖人性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障碍,把人从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5](P11)中解放出来,才能使人类幸福得到最终的实现。

再次,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获得幸福的基本来源和现实保障。幸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具体而言,人的幸福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克思从人的需要出发,反对传统理性主义者重视片面精神生活的禁欲主义,也反对传统感性主义者只重视物质生活的享乐主义。他强调人们可以享受适当的物质生活,物质生活是幸福的基础,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人们必须首先解决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工作,他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9](P126)但马克思也认为,物质生活的满足和享受,绝不是幸福的唯一内容,而且相对于精神生活的满足和享受而言,它是较为低级的满足和享受。“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么消费音乐就比消费香槟酒高尚。”[10](P312)人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必须劳动,因此,人对幸福的追求是在劳动实践中展开和实现的。“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11](P289)人不仅通过劳动创造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更是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产生作用的同时,也使他的思想发生着变化,人在劳动的过程中肯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加了自身的精神财富。因此,人的需要不仅指向能够满足其需要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而且指向生产这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本身。人通过劳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为自己创造着幸福,产生了进一步追求幸福的动力,也形成了进一步追求幸福的能力。

总之,幸福不是既定的存在,不是人们的凭空想象,而是现实的劳动创造,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事物。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且在于人并不是把劳动仅仅作为满足生存需要的手段,而是把它当作使自己更全面地发展、不断地超越其自身局限性的手段。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5](P163)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对人的意义已经不仅是人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而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使人的自由潜能不断地发挥出来。在劳动的过程中,人创造了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进而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和美好。享受劳动成果是一种幸福,改造世界、创造新的幸福也是一种幸福。也就是说,人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释放自身的潜能,体验着自身的存在,彰显着生命的意义。幸福要通过劳动创造活动才能实现,只有通过劳动实践,人们才能获得持久稳定的幸福。

三、劳动幸福观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幸福对普通民众,特别是对青年来说,是一个充满着诱惑的名词,也是为之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追求幸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青年对幸福的不同理解与追求,是他们的幸福观在现实社会的体现。然而,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产生幸福并未成为青年广泛接受和推崇的观念,相当一部分青年陷入价值观的误区,出现价值主体的个人主义倾向、价值标准的拜金主义倾向、价值取向的享乐主义倾向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对这些倾向的纠正,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一种倾向就是个人主义幸福观。个人欲望的释放与满足是个人主义幸福观最为流行的解读。崇尚个性张扬的青年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崇尚“个人至上”的幸福观,淡化群体、强化自我,认为幸福是个人的私事。每个人都可以以各自的感觉、欲望为依据,去追求自己认为的幸福。在这种观念下,一些青年对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缺乏足够的认识,一味索取而疏于奉献。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不顾他人的幸福,认为别人的幸福与自己无关,甚至有时为了追求个人幸福而不惜牺牲他人或社会的利益。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如果一个人只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12](P292)幸福不是纯粹个人的迫切需要的满足,而是建立在有利于自己且无害于他人的基础上,即个人幸福的获得不能以损害他人和社会幸福为代价。从个人主义出发追求幸福是片面的,事实上也是行不通的。

又一种倾向是拜金主义幸福观。追求金钱、认为有了金钱就有了幸福,是拜金主义幸福观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收入的巨大差距使得崇尚金钱具有了社会现实的土壤,财富和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乃至一切事物的根本价值尺度。有钱就有一切,对财富和金钱的追求成为生活的全部意义。有钱就有幸福的观念在当代青年中有着相当大的市场。他们把金钱看得越来越重,认为没有金钱就没有幸福,金钱才是幸福的首要构成。当然,幸福不是纯粹的主观感受,的确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从来不否认物质财富对于幸福的基础性地位,幸福的生活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财富;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才是幸福的精髓之所在,幸福不是能够用金钱来简单衡量的,更不是用金钱就能够购买的。陈独秀曾直言:“金钱虽有万能之现象,而幸福与财富,绝不可视为一物也明矣。”[13](P365)他以此劝诫世人应正确理解金钱与幸福的关系。

再一种倾向是享乐主义幸福观。崇尚享乐的青年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单纯地追求肉体感官方面的满足,及时行乐似乎成了人存在的唯一证实与唯一追求,把人的劳动和创造活动排除在人生意义之外。尽情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认为只有物质上的享乐才是幸福,使人“对任何其它事物的影响便麻木不仁。他们对理智的高度幸福既无能为力,就只有沉迷在声色犬马中,任意挥霍,求得片刻的感官享受”。[14](P7)这种幸福观往往忽视理性、精神、理想对人生意义的作用,而把无度的物质消费欲望和贪婪的享乐看成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和体现人生幸福的标准。他们有的追求感官快乐,不求将来;有的以不劳而获、奢侈浪费为幸福;有的把待遇、名利等个人享受作为衡量个人幸福的“参数”。这些现象并没有给青年带来真正的幸福,相反,使人备受精神空虚、信仰丧失的折磨,从而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

以上几种状况是当前青年对幸福观的理解偏差。正是基于此,重新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科学理解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有利于青年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培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幸福观,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其一,培养尊重劳动观念。马克思倡导的劳动幸福观主张把尊重劳动放在首位。这是因为,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幸福不是谁的赏赐,也不是既定的存在,更不是个人纯粹主观的感受。劳动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唯有劳动实践才是走向幸福的正确途径。在劳动中主体性的人不断生成,人的素质不断提升,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从而获得自我享受,感受幸福。尊重劳动是一种质的概念,而不是量的概念。只要有劳动的付出,都应该得到尊重。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劳动中获得幸福感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对所从事劳动本身的认同,即肯定自己的劳动能够促成自身价值的实现。虽然,当代社会的劳动内涵和劳动形式与马克思所处的年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劳动的价值和地位依然值得肯定和颂扬。劳动仍然是当代社会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个人能力的唯一真实前提和现实基础,仍然是确证生命价值、维护个人尊严、实现个人幸福的最好方式。没有劳动就不会创造价值,就不会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更不会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因此,只有劳动,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主张之一,尊重劳动展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是一切人的价值和幸福的源泉。习近平同志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5](P44)可以说,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幸福时刻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动,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最终到达幸福的彼岸。要让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成为体面的存在,让人们能够尊严地劳动和生活。但是,当前一些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由于劳动待遇差、工资低、劳动环境恶劣,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他们在劳动中体会不到尊严和享受,更无幸福可言。在劳动还无法超越谋生手段的当下,所能做的就是切实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益,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让劳动变得体面和光荣,让人们在劳动中体会到切实的幸福;要让全社会认识到劳动只有内容和形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分,在质上劳动都是平等的。马克思说:“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脑工作,有的人当经理、工程师、工艺师等等,有的人当监工,有的人当直接的体力劳动者或者做简单的辅助工,于是劳动能力的越来越多的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直接概念下。”[16](P521)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平等的,即可以这样总结说:劳动面前,人人平等,这些劳动都可以为人们带来幸福。因此,要树立青年正确的劳动观和幸福观,使青年切实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幸福,让劳动幸福观成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尊重一切劳动,尊重一切劳动成果,尊重从事不同劳动的一切劳动者,让劳动者体面地劳动,从而引导青年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幸福。

其二,树立参与劳动观念。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只有劳动,才能不断使人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本质。无劳动将使人失去实现其本质的机会,也使幸福遥不可及。在他看来,在现实性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又产生于人的具体劳动实践中。“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5](P519)这就是说,生产劳动是区别人与动物的重要标志,如无劳动,人类将与动物趋同,便无任何幸福追求可言。同时,劳动也是人的一项权利和义务。在生产力水平还没有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劳动还是一种谋生手段。劳动是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曾说,一个普通工人,如果他的工资高,他就可以“雇个仆人,或者有时去看看喜剧或木偶戏”。[10](P268)

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虽然不同于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但资本、商品、金钱也被民众普遍推崇。由于资本的强大作用,有时使“非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而“劳动者”却常常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貌似“非劳动”成为社会的风尚和幸福的来源。当前很多青年不愿劳动,特别是不愿进行体力劳动,误以为劳动只会带来劳累和痛苦,倾向于通过其他非劳动的形式例如“啃老”获得金钱和享受,认为它们是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他们没有认识到劳动才是获取幸福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唯一途径,更没有意识到劳动也才是自身发展和本质实现的活动。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多青年过分注重物质形式,摈弃了最基本的劳动乐趣。虽然当前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不能让他们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和观念,否则他们将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幸福也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需要用劳动去创造的。一个人付出越多,幸福就离他越近。劳动创造能使人实现幸福,在劳动创造过程中,人们可以不断地使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因此,要积极引导青年参与劳动,让他们在劳动奉献中体会快乐和生命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悟到幸福的真正内涵。

其三,树立享受劳动观念。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人类能够进行创造性活动。在劳动是自由自愿的前提下,劳动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要从劳动中获得幸福,就要摆脱异化劳动的束缚,让劳动具有“体面”与“尊严”的样态,使民众享受劳动。亚当·斯密理解的劳动让人痛苦,他是以默认强制条件的劳动为前提的。恩格斯批评这种现象时说:“如果说自愿的生产活动是我们所知道的最高的享受,那么强制劳动就是一种最残酷最带侮辱性的折磨。”[5](P432)当一个人在劳动中是主动的、可以自我控制的时候,他就能够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与他人交往的乐趣,获得共同体安全的保障以及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等。自由自主的劳动让人幸福,它能使人的创造性本质得到真正体现。劳动如果仅仅是人谋生的手段和方式,而不是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和本质的一种生活,那么,劳动者就不能感受到劳动对象化的主体性力量的存在,更无法切实体会主体实践性的快乐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因为,“仅仅作为一种存在的生活只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17](P187)在生存目的下,劳动无法使劳动者真正投入劳动过程,劳动者只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报酬关心,而无暇顾及劳动过程的感受,幸福也会成为劳动的奢侈体验。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要真正成为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人的幸福源泉,就必须摆脱异化劳动,摆脱片面的、不自由的社会分工,让劳动恢复“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本性。

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劳动的强制性、生存目的性越来越淡化,青年一代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和可能享受劳动、享受生活。他们不应再局限于生存、谋生的目的而劳动,应该更好地享受劳动,让劳动成为实现自我、创造价值的手段。唯如此,劳动才不会成为负担,而成为快乐的源泉和生命的乐趣,在劳动过程中,在创造“物”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人”的主体力量的增强。这样,劳动在自由的条件下便会成为人的渴望行为,成为人的目标行为。这时,劳动便不再是单调的、重复的活动,而是让人感到幸福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劳动不再是满足于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本的增值目的,而是为了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己,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生动地展现了自己的全面发展。因为,只有“人”才是劳动的目的,人的劳动要服从于人的意志和目的,而非屈从于资本逻辑。财富的增长和资本的增值只是为了人的发展和实现人的幸福的手段,而不是人的发展目的和幸福价值本身;只有这样,人的劳动热情和劳动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人们才能真正占有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在劳动中真正体会到享受、快乐和幸福。

[1]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 高兆明.道德生活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

[4]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陈独秀,等.新青年:民主与科学的呼唤[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14] [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8.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 奥德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M].王贵贤,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何云峰)

Marx’ Ideas of Labor Happiness and Its Inspiration to Contemporary Youth

YANG Yanhua
(College of Marxism,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 China)

Ideas of happiness ar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different views of happiness lead to different pursuits of happiness. There are two ideas of happiness in Western tradition: happiness as an emotion and happiness based rationality. Those who hold happiness as an emotion lay emphasis on one’s natural desire, and those who advocate happiness based on rationality stress rationality. Marx proposed the ideas of labor happiness and held that happiness lay in the real life and resulted from labor. Only in this way can one’s happiness be integrated with social happiness. Currently, wrong views on happiness such as individualism, money-worship and hedonism are arising among youth. Contemporary youth should be educated, guided and cultivated with ideas of respecting, participating, and enjoying labor to establish Marx’s ideas of labor happiness.

Karl Marx, labor, ideas of happiness, contemporary youth

2016-09-05

杨燕华,上海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A81

A

1004-8634(2017)01-0020-(07)

10.13852/J.CNKI.JSHNU.2017.01.003

猜你喜欢
幸福观马克思劳动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