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梅山丧歌探析

2017-04-13 09:02金鹃飞刘叶波
关键词:梅山湖南文化

○金鹃飞, 刘叶波

(邵阳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湖南梅山丧歌探析

○金鹃飞, 刘叶波

(邵阳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梅山文化是长江流域绵延不断的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是长江流域文明发祥、发展、变化过程的文化浓缩,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本土特色。梅山丧歌是湖南梅山文化极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了解湖南梅山文化、梅山民俗的一个重要窗口。梅山丧歌因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传统长河中形成了它特有的艺术特色,是绚丽多彩梅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文章从梅山丧歌的分布及其历史渊源,梅山丧歌的艺术特征,梅山丧歌的主要价值及其传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示抛玉。

湖南梅山; 丧歌; 梅山文化

湖南梅山的丧葬习俗是一部民族文化积淀厚重的历史画卷, 在这部历史画卷之中蕴涵着丰富、厚重的音乐文化内涵。丧歌是丧葬活动中为吊唁死者而演唱的仪式歌, 湖南梅山丧歌是梅山文化长期积累的结果,更是梅山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音乐文化底蕴和民族心理,揭示了梅山人民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贯穿着传统的伦理道德。梅山丧歌在当地叫夜歌子、夜歌、打夜鼓的,因为当地人民群众以孝为先,所以丧歌也叫孝歌、孝堂歌、孝歌子。

一、梅山丧歌的分布及其历史渊源

“梅山”一名源于汉代。《辞源》“梅山”条注云:“山名者在湖南新化县、安化县内,在新化者称上梅山,在安化者称下梅山。宋神宗熙宁中章惊开梅山,置安化县,即此。”梅山,春秋战国时始称“荆蛮”,汉代时称“长沙蛮”,隋代时则称“英摇”,至唐宋时称“梅山蛮’,后代沿用至今。据此可见梅山历史的悠久。而梅山的地理位置,以元脱氏纂的《宋史·西南溪峒诸蛮下》的《梅山峒》记载最为准确:“其地东接潭(潭州,当时长沙的称号,辖益阳、湘乡、宁乡),南接邵(邵州,即今邵阳市,当时辖邵阳县),其西则辰(辰州,今辰溪,当时辖溆浦),其北则鼎(鼎州,今常德,当时辖武陵、桃源)、澧(澧州,今澧溪),而梅山居其中。”这个“居其中”就包括了今天的安化、新化、冷水江、涟源四县市和新邵、隆回、溆浦、桃源等部分。而安化、新化则是古代“梅山蛮”聚居之地。《宋史·列传·梅山酮》记载:“梅山桐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今长沙市),南接邵(今邵阳市),其西则辰(今玩陵市),其北则鼎、澄(今常德市),而梅山居其中。”梅山因旧不与中国通,生存空间相对来说比较封闭,族群之间相对来说也比较独立,才形成了神秘而古老的巫文化,也正因为梅山与外界的隔绝,所以较完整地保存了该地区的固有文化与生活习俗。几千年来,随着巫楚文化和历代移民的融入,梅山地区才逐渐成为汉、苗、瑶、土家等多民族杂居之地,慢慢形成了独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梅山文化。梅山丧歌是梅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是梅山各族人民智慧和孝道的体现,现主要流传于安化、新化、冷水江、新邵、涟源等地。

生与死是人视为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人们一直尊奉着传统的人生礼俗——生要大庆,死要厚葬。在现实生活中,死的礼俗比生的礼俗隆重、繁复得多,但凡有人故去,乡里邻里之间为祭奠故人,会举办隆重而有地域特色的丧葬仪式与活动。《湖南黔阳县志·卷十六》记载:“丧家每夜群聚而讴,鼓歌弦唱,彻夜不休……”梅山丧歌由此因运而生,从婚嫁祭祀到节日庆典,梅山形成了与其经济形态、生活习性相适应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俗,产生了内容丰富而极具民族特色的婚丧音乐文化。丧歌是梅山人民在丧葬仪式活动场合直抒胸臆、吊唁死者而演唱的歌曲,人们在歌唱时或哭或哀,边说边唱,亦忧亦悲,整个歌唱透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清新的生活气息。丧歌涉及的范围较广, 从古到今, 从天到地,从人到物, 从人到事,丧歌内容里面都有所呈现,但歌词的主要内容是缅怀、歌颂死者, 大都由一到两位巫师演唱, 有时还有两、三个人伴唱, 随着时间的推移,死者的亲戚朋友也参与其中。在丧葬过程中,大家唱得悲天怆地, 声震如雷,死者的亲属或凑热闹的乡邻街坊亦与之同悲同哭,表现出丧葬过程中梅山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及其当时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

二、梅山丧歌的艺术特征

的确,梅山丧歌是梅山各族人民生活、环境、信仰、习俗、历史和文化的折射,是该地区杂居民族心理、习性、精神理念的反映。梅山丧歌古老, 曲调非常简单,伴奏乐器多以鼓、锣、钵、笛子为主,具有群众性、广泛性、自由性和口传性等特点,其中口传性是其中的一大特点。

梅山丧歌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但唱词内容多以灵魂不灭、孝道为先、历史人物典故和民间故事为主。原法国国家科学院东南亚暨华南人类研究所所长雅克·勒穆瓦纳(中文名为李穆安)在法国一支东南亚移民后裔中发现了一本中文版的《又到逰梅山三十六洞念》的巫教手抄本经,手抄本上的内容有:瑶人死后灵魂需回梅山归宗认祖,人要有孝道,里面还有一些民间传说与故事。在民间普遍流传的梅山丧歌曲目有五百余种,曲目内容繁多。其中,梅山丧歌唱灵魂不灭较有代表性的曲目有《招魂》《请神》《五方退煞》《送十殿》等,主张孝道为先的曲目有:《二十四孝》《董永行孝》《王祥行孝》《目连救母》《十月怀胎》《十叹亡老》《叹生老病死苦》等,以历史人物典故和民间故事为唱词的丧歌有:《出师表》《封神榜》《瓦岗寨》《三国演义》《秦香莲》《孟姜女哭长城》《问答孔明》《唐僧取经》《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另外,还有一些劝人向善、品德高尚之类的丧歌,如《劝世文》《劝善文》《存心歌》《戒淫歌》等,当然,还有一些是唱死者的生平事迹、人品德行的一些丧歌,但因要求演唱者各方面的水平要高,加之大都靠临场发挥,所以没有留下来的版本与典目。

丧者,哀也。哀者因自己至亲至爱的亲人告别人间,今世再也不能相见,乃人生最哀最痛之事。所以所唱内容大多表示哀悼之情、尽孝之心, 多侧重“哭”,为表现沉稳、庄重、悲伤、苦痛的情绪,所以绝大部分的丧歌都以慢速来诠释这种情绪。为渲染出葬礼严肃、凝重、肃穆的气氛,歌曲速度较为平缓迟沉,多为慢板,节奏舒缓,音韵婉转,音调较低。为使听者听得清楚,字疏而腔长,一般唱几个字就拖长声音,断断续续,以抒发生者对逝者的悲痛不舍之情,亦更符合唱者悲伤欲绝、泣不成声的演唱要求。梅山丧歌调式以民族调式为主,音域不是很宽广,一般在一个八度之内,句式结构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基本上是七言一句,都用本地方言演唱,浅显易懂,形象生动,韵脚流畅,节奏明快,感情色彩浓郁,所以广为流传。

梅山丧歌的伴奏乐器一般由鼓、锣、钹、笛子等组成。鼓在梅山丧歌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祭祀乐器,因为在古代巫术盛行的梅山,鼓是驱邪镇鬼的法器,具有神秘的力量和威慑力,所以不管是重大的节假日还是隆重的祭祀场合,都会用到鼓,这种习俗一直沿用至今。而梅山丧歌主奏旋律的乐器则是笛子,在很多的梅山丧歌当中,都是由笛子来担任领奏的任务,这是梅山丧歌有别于其他地区婚丧音乐的标识之一,极具本土地域特色。

梅山丧歌演唱形式主要有四种:一,从头唱到尾,中间没有其他形式,将整首歌一气呵成地唱完,这是梅山丧歌最常见最普遍的形式,如《读祭文》;二,念白——唱词——念白,即开始用本地方言说,然后才开始唱歌词,最后又以说作为结束,如《夜歌子》;三,边哭边唱,哭亲人时,情到深处,会一边哭一边唱着,即所谓的长歌当哭;四,边打鼓边唱,这种演唱形式主要是指请来的歌师,歌师在做“道场”时,一般会一边打鼓一边演唱,以示敬神与助兴。

三、梅山丧歌的主要价值及其传承

梅山丧歌蕴含着梅山人民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风俗习惯、孝道内涵、心理结构、审美情趣等在内的群体意识和民族精神,是人们研究梅山地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它本身更是多重价值的集中体现。

1.梅山丧歌蕴含着历史、地理、民俗、文学、艺术、宗教、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梅山丧歌从一定角度上说是一部记载梅山历史的史书,具有很高的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价值。

2.梅山丧歌充分展现出梅山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了梅山人民优良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3.梅山丧歌很多歌词来源于历史人物典故、民间故事和民间的诗歌,隽美而典雅,语言天然本色,口语入诗,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4.内容丰富,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演唱形式多样,朴实、自然、清新,未经雕琢,采用原生态唱法演唱,真正回归了歌唱艺术的本真,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审美观念的转变,梅山丧歌赖以生存传承的文化场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梅山丧歌的语境正在逐步消失,梅山丧歌的生态性、地域性、民族性远不如当年。针对这种现状,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了对梅山丧歌的扶持力度,各方大力宣传与普及,与此同时给予相应的经费进行梅山丧歌的研究调查与整理,还组织录音录像以及开展各种演出等。当然,梅山丧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古老而神秘的梅山丧歌,传承与保护工作路漫漫其修远矣,这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各界、个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将大大促进梅山丧歌的传承与发展,对于解读梅山地区民族历史,继承梅山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马铁鹰.中国第一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深圳:珠江文艺出版社,2013.

[2]李新吾.别具风格的梅山挽歌[J].邵阳师专学报,1996,(1):50-54.

[3]石瑾,周邦春.梅山丧葬仪式中的器乐研究[J].大众文艺,2014,(4):152-153.

[4]朱艳林.湖南丧歌论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Z1):57-61.

AStudyoftheFuneralSongsinMeishanofHunanProvince

JING Juanfei, LIU Yebo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The culture of Meishan is known as a “living fossil” of the long and ancient civil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t condenses the origi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Yangtze River civilization and vividly represents divers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with distinct nation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Meishan funeral songs keeps as a special component of Meishan culture in Hunan province and becomes an important medium to understand Meishan culture and customs. Because of their deep-rooted historical origin, Meishan funeral songs have their particular artistic features and turn to be a miracle of gorgeous Meishan cultu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stribution and historical origin of Meishan funeral songs, thei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hief values and inheritance, in hope of arous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m.

Meishan Hunan; funeral songs; Meishan culture

2017-04-06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5YBX053);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5YBX054)

金鹃飞(1961—),女,湖南邵东人,邵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授。刘叶波(1978—),女,湖南武冈人,邵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J642.22

A

1672—1012(2017)03—0110—03

猜你喜欢
梅山湖南文化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梅山
谁远谁近?
游梅山龙宫
梅山情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