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性别学科建设刍议
——以首批高校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为中心的考察①

2017-04-13 08:42李乾坤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培训基地妇女基地

王 晶,李乾坤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24)

·女性学建设专题研究·

妇女/性别学科建设刍议
——以首批高校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为中心的考察①

王 晶,李乾坤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24)

2006年至2016年的妇女/性别研究以基地为依托,学科建制有序推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此前无固定专职人员、无经费、无场地的落后状况;妇女/性别学术研究日益精进,成果丰硕,开始影响、推进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社会性别教育与培训、社会服务初见成效,其行政合法性、学术影响力、社会认可度逐步上升。但仍存在基地机构建制变动不居、经费来源少且不稳定、主攻方向不凸显等阻碍妇女/性别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亟需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探讨突破这些发展瓶颈的策略,以推动妇女/性别学科深入发展。

高校;妇女/性别研究基地;学科建制;主流化

妇女学是西方女权运动第二次浪潮的产物,女性学可以说是妇女学中国化的产物,而妇女/性别学则是在全国妇联授予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成立后使妇女学抑或女性学进一步学科主流化和学术化的产物。因此,回顾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10年来在促进妇女/性别学科主流化中的成就与努力,总结经验与不足,对于进一步促进妇女/性别学科建设将大有裨益。

一、妇女/性别学科建设研究述评

关于妇女/性别学科建设的研究,学界已有不少成果,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对妇女/性别学科理论的探讨。丁娟、彭珮云、谭琳等认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和基础理论优先的原则”[1],“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运动新实践不断推动理论创新”[2];魏国英、杨永忠等认为“女性学学科建设要增强理论的原创意识,走‘综合创新’之路”[3],“注重跨学科领域中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4]。二是对妇女/性别学科价值及意义的探讨。李慧英、杜芳琴、畅引婷等探讨了高校妇女研究组织在“妇女理论研究队伍的形成与研究方式的转变”“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学术横向联系”“提高妇女素质与生活质量”[5]与“社会性别学学科和课程建设的使命”[6]等方面的作用和使命。三是对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历程的回顾和评述。祝平燕、罗婷认为中国妇女学经历了“注重女性特色教育和引入社会性别理论两个阶段”[7];孙晓梅、仪缨、杜芳琴等梳理了高校妇女研究组织“从拥有‘三无’编制的女性研究虚体学术机构到实体机构”[8]的曲折发展历程、各自特色及其本土化发展。四是对妇女/性别学科建设面临问题的研究。学者们认为,这一阶段高校妇女研究组织面临着“机构设立不统一”“管理松散”“普遍存在着无固定专职人员、无经费、无场地的状况”[9],“妇女研究落后于妇女发展和妇女需求,不能引起妇女和社会的强烈共鸣”,“尚未建构起自身的理论和方法,难以进人学科主流”[10],“还不能充分地影响政府决策与社会各界”[5],“投入政策不足”[11][8],“主流学科阻力”[12]等挑战。五是对妇女/性别学科发展策略的探讨。学者们认为应从“立足现实,开发传统”[11],加强“妇女/性别学科理论建设与实践的结合”[7],“进行知识的批判、重建和传承,实现妇女学学术的合法化”[13],“以机构和机制创新实现妇女学的行政合法化”[13][14],“以良好的学术信誉与服务社会取得妇女学的社会合法化”[13][15]。

综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妇女/性别学科理论、知识批判与建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等学科制度层面的探讨较多,且研究成果发表时间大多在基地成立之前,而对基地成立后关于妇女/性别学科建设的新成就与新问题关注比较少,缺少从学科建制层面探讨学科建设的发展与问题。学科建设是个综合系统,它涵盖了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图书资料设备、社会服务平台基地建设等一系列硬件和软件建设。尽管现有研究指出的妇女/性别学科建设的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宏观性的建设对策仍然有效,但是,伴随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建设的发展壮大,我们还亟需在总结首批高校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10年建设成就经验的基础上对该学科建设给予再思考,全面总结基地在促进妇女/性别学科建设上的作用,并针对基地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困惑,接续探讨有助于学科发展的对策,以助推妇女/性别研究的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妇女/性别研究行政合法性的增强

正如学者杜芳琴所说:“在中国的语境,妇女学主流化和可持续的真正动力在于学校的内部建制、机制创新,然后(或同时)被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目前,行政合法化比学术合法化更要紧迫。”[13]首批高校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建成之前,高校系统的妇女研究机构一般都是自发性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行政合法性较弱,其“人员一般为兼职的,研究经费或主管部门拨款或自筹”[10],受权威性人物和重要活动的影响较大。在一些高校的妇女研究中心,在’95世妇会妇女运动热潮后,“一部分教员离开了女性研究,回到本专业教学与研究中去,这也影响了妇女研究在高校系统的进一步发展”[9],甚至一度诱发其组织危机。

自从2006年6月全国妇联首次与高校合作建设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以来,妇女/性别研究机构的行政合法性骤然上升,引起了合作高校及相关行政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之前机构建制“三无”的状况大为改观。例如东北师范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成立后,学校增加了编制,基地设一个专职副处级行政副主任和1个兼职副主任,两名兼职秘书长,中心主任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兼任并由挂靠院属机构重新归属校管研究机构,截至目前已有3任校级领导兼任,有效调动了学校各部门资源支持妇女/性别学科建设。2016年,该校基地机构体系进一步完善,增设了科研部、课程部、培训部3个职能部门。此外,由学校领导兼任基地主任的还有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湖南女子学院等。厦门大学基地设立了教学部、学术部、培训部、交流合作部、信息部和社会实践部6个部门协同推进基地的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在基地之下组建了8个研究中心,创新了基地组织模式。建成后的基地接受全国妇联的业务指导,改变了之前“各自为战搞研究与教学,缺少宏观的统一指导”[9]的被动局面。10年来,高校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自发轮流组织召开了8届基地与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每年的妇女学年会也设基地建设专题论坛,分享交流基地建设经验,探讨学科建设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助推基地发展。全国妇联还通过设立中国妇女研究个人奖、优秀组织奖激励基地建设,并通过组织专家进行定期评估督促基地的发展。总之,全国妇联对基地的领导力以及各基地组织机构的完善,为妇女/性别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妇女/性别研究的主流化提升

妇女/性别学与以反思批判主流传统学科并游离于主流学科群体之外,以一种超然状态使该学科始终处于边缘化状态的西方妇女学有所不同,它一开始的存在就是为了改变这种边缘弱势状态,以增强妇女/性别学科的主流化和学术合法性。为此,高校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就如何促使该学科学术研究主流化作了很多努力。

第一,妇女/性别研究议题纳入了社会科学研究主流。基地成立以后,每年全国妇联通过基地征集有问题意识和有理论研究价值的妇女/性别研究议题纳入国家以及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比如“2006~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4年累计批准立项的妇女/性别研究课题达86项(是1999~2004年6年立项总数的3.07倍),累计资助金额达635万元。”[16]“2010~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批准立项妇女/性别研究课题147项,资助金额2442万元。”[17]“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与妇女/性别研究直接相关的课题达43项,占今年全部立项课题的1.14%,比去年增加了0.43个百分点,增幅为历年最大”[18];“2016年立项项目共42项,资助金额总计为840万元”[19]。国家、教育部及大多数省市社科基金项目的持续资助有力地支持了全国各地的妇女/性别研究。如东北师范大学基地教师及其培养的博、硕士研究生共出版妇女/性别研究学术著作、教材18部;发表学术论文208篇,其中CSSCI刊物以上论文126篇;完成调研报告16篇。

第二,各高校为妇女/性别研究设立专项基金。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的项目2013年被列入厦门大学繁荣计划中,并给予为期5年的专项经费的支持,每年投入30万用于基地项目建设与实施。东北师范大学基地争取到基地建设资金,学校社科处设立了妇女/性别研究专项特色扶持项目。

第三,搭建妇女/性别多学科研究平台。厦门大学基地组织、规划、整合了校内分散的女性/性别研究力量,在基地之下组建了性别与文化文学研究中心、性别哲学研究中心、性别与教育研究中心、性别与政治研究中心、性别与法律研究中心、性别与经济研究中心、性别与医学(健康)研究中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中心8个研究中心,将性别视角纳入多学科领域,促进了妇女/性别研究的繁荣。

第四,加强学术交流与研讨。基地成立以来,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韩国启明大学开展3校长期学术研讨活动,每一年半在其中一所大学召开学术研讨会,还与两岸四地部分高校建立了有关妇女/性别研究的长期稳定合作机制。东北师范大学举办了8次妇女/性别研究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策划并筹办了亚洲妇女学与亚洲国际传媒会议5次,成为亚洲妇女学中国参与的活跃成员,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及基地的学术弱势地位有了较大改观。

总之,10年来高校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成为对内凝聚妇女/性别研究力量与资源、对外开展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催生了一批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推动了本土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声音开始为国内外学界所关注和倾听,一改此前“无声”和“被忽视”的状态。

四、妇女/性别教学的体制化发展

妇女/性别教学的体制化是其嵌入主流教育教学体系,培养本学科方向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妇女/性别学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基地的建立加快了课程建设步伐,探索开设了许多新课程,扩大了高校性别课程的覆盖面和普及程度,有力地推动了本学科及跨学科方向学位点的设立,进一步融入了学科主流。

开展面向高校学生的社会性别教育,传播和培育先进的性别文化,推进性别平等进程既是高校基地的职责所在,也是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可喜的是10年来拥有基地的高校性别课程建设实现了量和质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高校性别教育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如武汉大学基地开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视角”课程被列入“武汉大学创新课程建设项目”。东北师范大学基地在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面开设了妇女/性别课程。课程性质有全校通识课、专业必选课、专业选修课、博士研究生方向课。全校通识课程由基地成立前的1门发展到5门,其中有1门面向全校研究生的“性别与教育”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有3门本科通识课程纳入学校教务处设立的核心课程建设项目中。本科专业必选课程和选修课程有6门,其中,在社会学院开设了“性别社会学”“婚姻家庭社会学”“女性社会工作”3门专业必选课程,妇女/性别研究一直被列为该学院学科建设特色方向;在多个院系还开设了多门性别视角的渗透课程。有些硕士点、博士点也开设了妇女/性别研究方向专业选修课程。中华女子学院作为女子院校的龙头从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外围课程3个层面精心打造了41门性别课程,妇女/性别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此外,很多基地开设的妇女/性别课程诸如复旦大学的“视觉文化与社会性别”“性别与历史”享誉校园内外。在课程建设基础上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教材,诸如佟新的《社会性别研究导论》、韩贺南的《新编女性学》、叶文振的《女性学导论》等。

另外,学位点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如2006年教育部批准了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本科招生计划,实现了女性学全国首次本科招生;北京大学申报、教育部审查通过,北京大学设立了女性学硕士点,女性学成为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硕士专业。云南民族大学首次将“性别社会学”列为社会学博士招生方向之一。东北师范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党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专业招收性别研究方向博士生。2012年厦门大学获批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点,下设性别与公共管理、性别与语言文学、性别与法学、性别与教育学、性别与哲学5个专业方向,这是国内首创,是妇女/性别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至此,涵盖各个学历层次的妇女/性别人才培养体系初步成形。

五、妇女/性别研究社会服务功能的提升

首批高校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的建立改变了此前高校妇女/性别研究机构单纯的学术研究导向,积极关注并推进改善现阶段妇女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为相关群体提供专业性帮助,提升了其整体社会服务功能。

一是开展面向多元的性别意识培训服务社会。如厦门大学基地尝试在面向女干部、女职工的研修班和其他各类研修班中嵌入妇女/性别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基地成员不仅配合江苏省妇联儿童部到南京、扬州、无锡等市区县进行儿童防性侵等培训,还携3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自2012年起多次为南京外来工子女举办“青春期教育”的主题夏令营,社会影响广泛。北京大学10年间共举办妇联系统的针对妇女干部的各类培训项目30多个;中央民族大学在2014~2016年间与国家民委人事司、民族干部培训学院举办女专家科研工作与人才成长高级研修班,先后培训少数民族女性专家约150人。

二是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政府各类与妇女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及相关政策的评估工作,积极助推社会性别平等。如北京大学基地的马忆南教授参与了《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的修改与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的制定与北京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制定。东北师范大学基地成员的《吉林省百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查分析》报告,为地方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了现实依据;“吉林省高层女性人才状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为吉林省组织部出台女性高层人才管理办法实施方案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吉林省“女村官成长状况及发挥作用研究”项目成果转化成2015年吉林省两会议案,基地还承接了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吉林省数据扩展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基地成员在2015年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的关于“加大对公共场所设置母婴室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公共政策建设,保障全面二孩政策顺利实施”“调整产假制度,切实保障女性平等就业”等议案,受到广泛关注,《扬子晚报》还为此作了专题报道。湖南女子学院基地在《湖南省防拐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基础上草拟了《湖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2008—2012)》,为湖南省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积极建言。

六、妇女/性别学科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妇女/性别学科毕竟是新成长起来的来自多学科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历史比较短,没有从多学科领域独立出来,学科发展仍然面临困境。

首先,学科建制缺失。“所谓学科建制(也称学科外在制度)主要指大学内部机构层面的东西,如组织机构、行政编制、资金资助等。”[14]由于妇女/性别学科的多学科性,缺少独立学科建制,因此组织机构不健全。目前,高校妇女/性别学科发展主要依托基地,虽然10年来高校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有力地推进了学科建制的发展,但由于基地没有统一的建制,多为非实体组织,挂靠在某一学院之下,而兼职教师隶属于不同的院系,使得基地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不稳定性,影响了基地的凝聚力,使大多数基地呈现“低迷徘徊”的发展状态,同时基地的经费来源不足,可持续发展令人堪忧。

其次,学科制度不够成熟。“所谓学科制度(也称学科内在制度),主要指学科规范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如特有的研究对象,完整的理论体系(特别是特有的概念体系),公认的专门术语和方法论,代表性的人物和经典著作等等。”[14]虽然妇女/性别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用相同视角和理论以及话语方式分析问题,表明该研究领域的基本范式已经形成”[20],但是,该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分散还不够整合,学科名称仍处于分化多元状态,妇女/性别研究对象、社会性别研究范式与多学科范式关系尚待梳理,学科范式仍处于多学科、跨学科状态,知识批判解构多于建构,新兴交叉学科生成不足,学科依附性强,独立性欠缺。

鉴于妇女/性别学科目前的发展现状,学科独立还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建设,凝聚整合多学科妇女/性别研究与教学学术力量,成为当下妇女/性别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加强与完善全国妇联、教育部和高校对基地的三级领导,三者为促进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及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而努力,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以及经费上的支持,有效调动校内校外资源,以增强新兴学科发展动力。二是充分发挥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功能,加强妇女/性别研究与知识生产,创新知识,同时健全与完善妇女/性别知识传承的教学体制,加大性别教育与性别意识的培训与普及,充分发挥高校基地培养具有先进性别意识人才的教育功能。

总之,高校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经过10年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妇女/性别学术研究、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广社会性别教育、实施性别平等培训,提供具有性别意识的特殊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增强了中国大陆妇女/性别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及其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力,成为践行、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重要阵地。因此,只有加强与巩固基地建设成就,才能建成一个有保障的妇女/性别研究学术平台,使之成为凝聚学术力量,生产新知识,传播先进性别意识,具有代代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学科增长点。

注释:

① 本文以2016年10月15日召开的“纪念全国高校首批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成立十周年暨第八届建设会议”的基地工作汇报材料为基本依据,重点考察首批高校基地的突破性发展及发展瓶颈,其他高校的女性/妇女/性别研究中心和2013年新授牌的高校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不是本文考察的重点。但两者内外环境的相似度很高,希冀通过对前者的研究为后者提供一些鉴借,共同推进妇女/性别学科建设。

[ 1 ] 丁娟.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维度与构建的思考[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3):1-6.

[ 2 ] 谭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J].妇女研究论丛,2016,(4):5-7.

[ 3 ] 魏国英.女性学学科定位及理论发展[J].妇女研究论丛,2002,(3):42-44.

[ 4 ] 杨永忠,周庆.女性学的学科地位及其发展[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4):69-74.

[ 5 ] 李慧英.我国妇女研究机构的作用、问题和对策[J].妇女研究论丛,1995,(3):10-11.

[ 6 ] 杜芳琴.“运命”与“使命”:高校妇女研究中心的历程和前景[J].浙江学刊,2000,(3):90-94.

[ 7 ] 罗婷,胡桂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子院校妇女/性别学科建设回顾[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1):47-51.

[ 8 ] 黄河.女子院校女性学学科建设回顾[J].妇女研究论丛,2008,(6):30-34,39.

[ 9 ] 孙晓梅.发展中的高校系统妇女研究机构[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7,(4):68-71.

[10] 仪缨.当代中国妇女研究组织初探[J].妇女研究论丛,2000,(2):34-38.

[11] 魏国英.我国女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进展与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47-49.

[12] 杜芳琴.妇女学在中国高校:研究、课程和机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46-52.

[13] 杜芳琴.妇女学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4-46.

[14] 王珺.学科制度视角下的“妇女学”[J].妇女研究论丛,2005,(S1):101-103.

[15] 王金玲,王平.从意识觉醒到社会关照:中国妇女学的发展(1995~2011)[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46-55.

[16] 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三届会员大会工作报告[EB/OL].http://www.cwrs.ac.cn,2014-04-12.

[17] 中国妇女研究会第四届会员大会工作报告[EB/OL].http://www.cwrs.ac.cn,2016-05-24.

[18] 中国妇女研究会2015年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思路[EB/OL].http://www.cwrs.ac.cn,2017-03-10.

[19] 中国妇女研究会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思路[EB/OL].http://www.cwrs.ac.cn,2017-03-10.

[20] 刘坚,彭程.社会性别:媒介性别形象传播的一个分析范式[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4-97.

(责任编辑 王 灵)

On the Construction of Women/Gender Research and Training Base in Universities

WANG Jing, LI Qian-ku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Over the last ten years(2006~2016), women/gender studies have been taking root in college women/gender research and training bases. Its institutional system is developing orderly, greatly changed the previous situation of lacking fixed full-time staff, money, or location; its women/gender academic researc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ophisticated and fruitful, influencing and promoting the decision-making of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ts social gender education, training and social services have achieved initial success; their administrative legitimacy, academic influence and social recognition have gradually increased. However, some problems remain unsettled: the base institutions are unstable, the sources of funds are scarce,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major concern is not obvious, which have hinder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base. We need to draw on the useful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explore strategies to break through bottlenecks,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women/gender disciplin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omen/gender research bas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mainstreaming

2017-07-01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妇联工作的创新发展研究——以吉林省妇联为例”(项目编号:2017A6)

王晶(1963—),女,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妇女/性别问题研究;李乾坤(1986—),男,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妇女/性别问题研究。

C913.68

A

1008-6838(2017)05-0031-06

猜你喜欢
培训基地妇女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国外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认证实践的特点与启示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证的启示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估与认证一体化实施的思考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
我的基地我的连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