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辉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北京 100730)
·性别平等理论研究·
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理论内涵解析①
刘晓辉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北京 100730)
澄明和把握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理论内涵是关涉男女平等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确立、践行的根基性的理论前提问题。男女平等价值观,是不同于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强女弱、男外女内等落后陈腐性别观念的一种具有平等理念的性别观。男女平等价值观指人们对男女两性的人格与尊严以及两性在家庭和社会领域中的能力与价值、角色与分工、权利与责任、机会与结果进行认知和评判时持平等的态度和看法。其包含有机统一的5个方面:第一,女性是具有独立人格、尊严、价值和社会贡献的人;第二,男女两性是平等、和谐、包容、共享的依存关系;第三,男女两性全面参与平等、文明、和谐家庭建设;第四,男女两性全面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第五,女性是生态环境保护不可缺少的重要生力军。
男女平等;价值观;理论内涵;性别观
男女平等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对“男女平等”基本价值的取向和追求。在我国,男女平等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始终遵循的价值原则和坚持不懈的价值追求,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价值观基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男女平等价值观的提出与确立,对于实现男女两性平等、自由、协调、全面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秉承男女平等价值理念,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及舆论等多种措施持续推进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我国宪法的基本价值原则;1995年,男女平等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12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被写入十八大报告;2012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男女平等价值观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设专节专章对“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作出了部署。可以说,在我国,男女平等已经在制度层面得到确认。但是,在日常生活和大众传媒中,不尊重女性,贬损女性价值和作用,误解两性之间的关系,不公平定位、评价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与分工、权利与责任、机会与结果的观念、言论仍时隐时现。可见,当下,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仍时时受到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强女弱、男外女内等落后陈腐性别观念的挑战,两者的较量从未停止,男女平等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确立和践行仍需不懈的努力。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理论前提便是需澄明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到底是什么,因为只有首先知晓男女平等价值观为何物,才能进而谈认知、认同、培育、确立、践行的问题。
价值观指基本价值在人们思维中的观念,即人们看待和处理个人、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和各类事务时所表现出的认知、判断、看法和观念的总和,常常表现为人们的好坏观、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得失观、利弊观等,是人们向往、追求、拥护、反对、舍弃什么的观念系统。
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价值基础,一方面表现为一种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另一方面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在家庭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价值观是深藏于人们内心的准绳,成为人们处理事情、判断对错、选择取舍的价值标准,对人类群体及个体的思维与行为的动机、内容、方式及目的,均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而且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同时,价值观又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又具有历史性和可变性。
男女两性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关于怎样看待、评价作为个体的女性、男性,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男女两性与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以及生态环境的关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态度和观点,其总和构成了不同的性别价值观。
男女平等价值观,说到底,是一种具有平等理念的性别观。可以从5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即:一是人们对男女两性个体的人格、尊严、能力、价值等持有平等的态度和看法;二是人们对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持有平等的认知和评判;三是正确认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四是正确看待女性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关系;五是准确判断女性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简言之,男女平等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男女两性的人格与尊严以及两性在家庭和社会领域中的能力与价值、角色与分工、权利与责任、机会与结果进行认知和评判时持平等的态度和看法。
具体来讲,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包含以下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5个方面。
(一)女性是具有独立人格、尊严、价值和社会贡献的人
对女性作为一个社会人作出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不仅关系到女性自身发展,对实现男女平等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人类历史上,自私有制产生以来,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贬抑与否定之词便不绝于耳,迄今为止,这种对女性不公正的看法、评价与观念仍根深蒂固。这对女性来说,是一种不公正的误识和偏见。作为人,女性同男性一样,是平等的社会主体,男女人格与尊严、智力与能力、贡献与价值均是平等的。
1.男女两性人格与尊严平等。作为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生而自由平等。男女两性生理结构不同,但这种不同不能作为存在社会地位差距的依据,在生命的尊严与人格上男女两性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优劣的差别。
在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中,父权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从根本上压抑女性的主体性,经济生活中强调“男外女内”,政治生活中强调“君君”“臣臣”,家庭生活中则强调“父父”“子子”,国家用法律等意识形态确立男子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提倡“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使得女性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依附和依赖于男性,无独立人格与生命尊严可言。正如波伏娃所言,“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女人的被动与依附并非生就的,而是父权制度与文化造就的。妇女解放运动,男女平等的目标就是要“脱离夫奴隶之羁绊”[1]。人格与尊严平等是一切平等的基础,意味着把社会中的男女两性作为平等的人予以尊重,充分肯定男女两性同样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和道德价值,反对并消除任何领域基于性别的偏见和歧视,是男女平等的第一步。
2.男女两性智力与能力平等。人首先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人,具有自然属性。同属自然人的男女两性,具有生理方面的不同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尚没有任何研究报告或其他确凿无疑的事实,能有力地证明男女智力与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以致可以从总体上科学地断言男女智力、能力孰优孰劣。相反,大多数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两性智力与能力的差异并非人们观念中普遍认为的那样大。男女智力总体上具有平衡性,不存在谁高谁低、孰优孰劣的评判。社会上流行的“女性智力与能力不如男性”的“女性弱智论”的观点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
其实,无论思维习惯、行为方式,还是能力水平,整个男性群体和整个女性群体之间平均水平的差异,远远比不上一名男性与另一名男性之间的个体差异,同样也比不上一名女性和另一名女性之间的个体差异。可以说,真正将人与人区别开来的是个体差异而非性别差异。但现实却往往是人们放大了性别差异,而忽略了两性在很多方面并没有差异。而且,人与人、男性与女性之间即便有差异,也并非是由先天的生理差异造成的,而是后天环境影响和塑造的结果。
在阶级社会中,女性被囿于家庭樊篱,失去了在广阔的社会天地发展能力的权利与机会,势必思维狭窄,目光短浅,如井中之蛙,不了解井外之天。柏拉图说,“如果我们想让妇女做与男人相同的事情,我们必须交给她们相同的事情”。传统固化的性别分工只交给女人家务和生育,却说她们只会生育和做家务。社会要女子“无才便是德”,剥夺了她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权利,却又贬斥她们什么都不懂[2]。这对于女性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污名化与蔑视。其实,女子智力与能力并不差于男性,她们一旦接受教育,了解了天下大事,开阔了视野,智力被开发了出来,则“往往男子所不能穷之理,而妇人穷之,男子所不能创之法,而妇人创之”[3]。
3.男女两性贡献与价值平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女性同男性一样,是家庭和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主体,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男性中心社会,男性的作用被有意识地强化与抬高,女性的社会贡献和社会价值却被有意识地贬低甚至抹煞,女性的伟大作用被淹没了。
作为平等的社会主体,男女两性同为伟大的人力资源,是实现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繁荣昌盛不可或缺的主体力量。女性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贡献者。女性在与男性共同承担物质资料生产的同时还承担着人类再生产的神圣使命。现代社会中,女性不仅是家庭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参与者与贡献者,更是心怀天下,勇担时代使命,活跃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生态、军事等社会各领域、各方面,以卓越的才干和贡献,在社会变革、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撑起半边天。
总之,女性同男性一样,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勤劳勇敢、蕴藏着无穷智慧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体。那种无视女性作为平等社会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无视女性智慧与力量的社会偏见,不能对女性的贡献与价值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不仅造成女性的潜能无法充分发挥、女性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女性个体发展受到抑制,而且也不利于男性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
(二)男女两性是平等、和谐、包容、共享的依存关系
人类社会由男女两性共同组成。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最自然、最基础、最必然的关系。然而,关于两性关系的认识、评价与定位,一些人总是执着于“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男高女低”的等级观念,难以摆脱对立、对抗、疏离的思维模式。一些人认为,女性解放,就是“要压制和打倒男性,建立女性统治男性的女权社会”;男女平等,就是“女性向男性争权夺利,争资源,抢地盘”。
纵观两性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伴随着人类社会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这几个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两性关系经历了朴素的男女平等、男性统治、女性解放这样几个状况。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男女两性之间是统治、压迫、对抗的等级关系,两性的关系是畸形、扭曲的,不仅女性能力得不到发挥,男性同样受束缚、受压抑,人的自由发展程度很低。近代工业文明吹响了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号角,今天的男女两性,正逐步迈向平等和谐、包容对话、共享融合的时代。可以说,男女两性关系,并非人们认为的那样是统治与服从、此消彼长的对立对抗关系,而是非等级、非对立、非对抗的平等、和谐、包容、共享的依存关系。
1.尊重差异、平等依存。男女两性共同构成人类世界,共同缔造人类社会历史,共同繁衍人类,使人类生生不息。男性并非女性天生的压迫者,女性也并非天生是男性奴役的对象,男女之间具有天然的平等关系。
男女两性虽然自然属性不同,但差异不是差距,正是生理构造不同的男性与女性,共同创造着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的美丽世界,成为两性和谐的基础和两性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前提。男女两性不是对立、对抗的等级关系,而是平等依存、相互促进的伙伴关系。
正视男女两性不同的生理属性,尊重两性的生理性别差异,就意味着不以优劣好坏来评价男女两性的性别特征,不主张绝对的“男女都一样”“男女等同”,女性不以“男性价值”为标尺达到男性在现实中的水准,成为“男性化”的人。同时,主张消弭两性的社会性别差距,促进男女两性协调发展,推动女性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使女性与男性在家庭、社会各个领域角色与分工、权利与责任、资源与收入、机会与结果等方面平等。
2.携手前行、共同发展。第一,女性发展关系着男性的发展与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女性发展、男性发展同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女性解放与发展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女性不解放,男性也得不到解放,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得不到实现。女性的落后,阻碍的不仅是女性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而且将阻碍男性的全面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
第二,男女平等关涉两性共同的解放与发展,离不开男性的支持与参与。父权制度和文化不仅伤害和禁锢着女性,也束缚和限制了男性的解放与发展。男女不平等是男女共同的发展羁绊,摆脱历史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强女弱传统观念,已经不仅仅是女性解放的需要,更日益表现为男性人格健全与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男女平等、女性解放,不是女性向男性的“夺权复仇”,不是以女性来代替男性、压迫男性而造成新的不平等,而是旨在追求和实现男女双方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男女平等、女性解放,是两性共同的解放与发展,需要男性的支持与参与,需要两性共同协力完成。
第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男女两性的精诚合作。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效益,将取决于男女两性合作的程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需要男女两性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充分展现,需要两性的良性互动和高效合作。在家庭和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两性互尊互爱、平等相待、各展所长、共建共享、携手前进,才能推动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明天。
(三)男女两性全面参与平等、文明、和谐家庭建设
在漫长的传统封建社会,基于性别形成了固化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分工模式,“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男性被定位为从事公事、外事,参与社会公共领域的“养家者”,他们尽情遨游于广阔的社会天地,建功立业,女性则被视为无公事、只能从事内事和私事的“被养者”,固守家庭,做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专事家务,被认为是女性的天职。近代工业文明以来,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广泛参与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生态等各个领域,以卓越的能力与业绩,与男性一起成为社会生产的参与者和家庭收入的贡献者,承担起养家的责任。然而,挣钱养家主要应该是男人的责任、男人应该是家里的顶梁柱、男人应该有自己的事业、男性的职业发展权优于女性等等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依然顽固地深植于人们的头脑中。时下,人们在择偶结婚时,依旧固守着“男高女低”的传统婚配标准,希望年龄上“男大女小”,学历、收入、身高上“男高女低”,要求男方有房有车、出具高额彩礼。妻子即使出来工作承担了养家责任,可做家务、照顾老人孩子也还是妻子的主责,必要时,要牺牲自己成就丈夫的发展,夫贵妻荣;女性天生就适合、擅长做家务和带孩子,一个女人如果在家不做家务,那便是个“无女人味”的人,是个懒女人;“男做女工,一世无功”“好男不问家务事”,男人在家里做家务,照管孩子,就是无能和窝囊的表现,这些认识偏见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在人们的头脑中,无酬的家务劳动与有酬的社会劳动相比,是不创造社会价值的。内外的区分不仅是家庭与社会界限的区隔,更意味着社会地位的尊卑等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4]。家庭,是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组成、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的命运共同体。平等、文明、和谐家庭建设离不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尽心参与、悉心经营与精心呵护,是男女两性共同的权利与责任。
1.男女两性同是家庭建设的参与者、决策者、贡献者与共享者。作为平等的社会人,男女两性都扮演着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都要参与家庭与社会建设,也都是家庭权利与社会权利的享有者、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女性并非如人们认为的那样天生隶属于家庭,天生适合、擅长做家务与照顾孩子。传统“男外女内”的固化分工,剥夺了两性的自由选择权和发展空间,女性失去了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权利,承受了太多的家庭重担;而男性则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和压力,失去了在家庭中享受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权利与乐趣。时下依然流行的“男高女低”的择偶观,实质依然是“男强女弱”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定型在起作用,反映的是一种依附与被依附、从属与被从属、供养与被供养的不平等的两性关系。
当前,女性已然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传统固化的劳动性别分工已然松动和改变。因此,无论自觉与否,男女两性都需要从性别角色态度到性别角色期望、从权利与机会到义务与责任,适时作出及时的调整。
从经济来源上来讲,在一个家庭中,挣钱养家应该是男女两性共同的权利与义务,男女双方都应该为家庭作贡献。男性不再是唯一的“挣钱养家者”,女性以广泛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贡献与业绩同样成为家庭经济的支持者与贡献者,与男性一起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从家庭权力上讲,男女两性都是家庭的主人,共同成为家庭发展与家庭建设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对于家庭的生产经营、投资、贷款、购房/盖房、购买大件商品、子女升学/就业等重大家庭事务及家庭生活的日常开支等,男女应共同商量,共同规划。从家务分工上讲,从事家务劳动是男女两性共同的权利与责任,男女两性应共享共担养老、育幼、家务劳动等家庭照料的权利与责任。从家风传承和家庭环境营造上讲,男女两性应以身垂范、言传身教,共享共担子女的家庭教育、良好家风培育传承的权利与责任。男女两性在生活中应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积极构建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平等、民主、和谐、包容的家庭关系。
2.尊重、肯定和认可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家务劳动是家庭成员在家庭内部为满足其成员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需要进行的劳动[5]。其特点在于以家庭为场所,以家庭成员为服务对象,既包括为成年人自身生活服务的劳动,也包括为家庭老人和未成年子女生活服务的劳动;既包括劳动者自身再生产的劳动,也包括人类社会人口再生产的劳动;既包括维持家庭成员生存需要的劳动,也包括满足家庭成员发展、享受需要而进行的劳动。
家务劳动虽然在家庭内进行,受益者是家庭成员本身,但这种劳动却是从事其他劳动的前提条件,进而是整个社会劳动的基础。可以说,家务劳动不仅是一种家庭劳动,更是一种社会劳动;不仅是一种生活劳动,更是一种生产劳动。家务劳动是社会生产劳动在家庭中的继续,是社会生产、交换与消费过程的构成部分,如果没有家务劳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可能中止。家务劳动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一样,不仅创造了使用价值,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据估计,家务劳动占工业化国家所创造财富的25%~40%,家务劳动对国家经济的贡献显而易见[6]。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无论家庭形态、家庭功能怎样变化,自古至今,女性始终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家务劳动特别是女性的家务劳动对家庭成员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家庭被视为私人领域,家务劳动被认为是婆婆妈妈、琐碎复杂的私人事务,与社会无关,且家务劳动的成果不在市场上进行经济交换,家务劳动是无酬劳动,其经济和社会价值被严重忽视,得不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承担繁重家务劳动的女性,在人格、就业等方面受到不应有的歧视,女性的家务劳动在分配上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与补偿,在社会上,女性失去了她们应该占有的重要位置,造成事实上社会和家庭中的两性不平等。
公允地对家务劳动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使全社会认识、尊重、认可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男性更多地投入家庭,享有家庭权利与女性共担家务劳动,将不仅推动妇女解放事业,更带来人性的解放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反,固守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无视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不管是何种性别,都仍将生活在束缚和不自由当中,两性的全面均衡发展无从实现。
(四)男女两性全面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传统社会对男性的要求与期待是参与社会、成就伟业,对女性的要求与期待则是固守家庭,做好贤妻良母,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几千年来,女性被禁锢在家庭,参与社会生产与社会活动的权利被剥夺。现代社会,女性虽然已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然而,女性参与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阻力与障碍仍远超男性。社会和文化总是极力讴歌伟大的母亲,赞颂无私的母爱,渲染母亲是女人最神圣的天职,却忽视女性应享有的平等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权利,抹煞女性作为生产者、职业者的智慧、才干与力量,忽视女性对于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忽略女性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舆论把在社会参与中取得成就的女性描述成生硬死板的“女强人”,极力渲染这些女性在家庭、情感生活中的失落与自责,强调她们因过于注重事业而忽视了家庭责任,是缺乏女人味的,与贤妻良母的形象不符。当社会面临就业压力与困境时,“女性阶段就业”“妇女回家”的主张和呼声就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女性为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她们同男性一样,除承担着物质资料的生产外,同时还承担着人口再生产的重大责任。这本来应当成为女性受社会尊重与认可的理由。然而,一些人总是认为并强调,母亲是伟大的,母职是神圣的,但女性、母亲终究是隶属家庭这一私人领域的,女性承担的人口再生产也被认为是家庭、女性个人的私事,不具有社会价值。不仅如此,生育责任还被当成了女性天生的弱点、女性的特殊负担和社会的累赘,变成了女性求职、晋升的主要障碍。当前,面对与男性发展相比女性发展相对滞后的社会现实,有人将此归因于女性素质低,或者认为女性解放与发展就是女性自己的事情;还有人认为,经济发展了,女性自然而然就解放了。这些认识偏见都需要澄清和纠正。
1.女性同男性一样,是国家建设不可缺少的主体力量。作为平等的社会人,男女两性享有平等的参与国家建设的权利,并平等地履行社会义务,承担国家建设的责任。在社会中,扮演好社会角色,从事社会工作,通过参与社会生产和各种活动在为国家、社会、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作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解放与发展,这不再只是男性的事情,同样也是女性应享有的社会权利和应尽的社会义务。
社会发展离不开生活于其中的男性、女性的平等参与和贡献。女性在发展中的作用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目标直接有关,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女性同男性一样,是推动国家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主体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离不开男女两性的共同奋斗。广大女性全面参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生态等各个领域建设,不仅是其实现经济独立,提高综合素质与竞争能力的需要,更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活力的需要。
我们再也不能固守传统性别观念,无视女性这支伟大的人力资源,忽视女性的智慧、才能与创造力,看不到女性的重要作用与贡献;再不能借口女性应尽母职,承担家庭责任,主张女性退出社会、回归家庭。否则,不仅是漠视女性的主体权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而且会造成女性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进而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2.尊重、肯定和认可女性人口再生产的社会价值。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两种,一种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为了世代延续而进行的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口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人口再生产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是物质生产的基本要素和能动力量[7]。两种社会生产互为前提,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共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力量。任何社会都是两种生产的有机统一,人们为这两种生产付出的劳动构成了社会的总劳动。可以说,无论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人口再生产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都是社会劳动,都具有社会价值。
女性不仅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参加物质资料的生产,还同时承担着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存在与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作出了特殊贡献。当前,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价值是得到公认的,而人口的再生产却由于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因而传统观念一直把生育、养育子女看成是女性、家庭的私事,其社会价值被忽视和抹煞,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全社会应尊重、肯定并认可女性在人口再生产中的社会价值,并给予其公正评价和合理补偿,不使女性因生育责任而被歧视和限制。
3.强化国家责任,保障女性发展。男女平等、女性发展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而然地实现。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社会中人的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物质条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纵观人类历史不难发现,正是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女性的社会参与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但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带来女性的解放与发展。男女平等、女性发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存在多方面的制约性因素,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男女平等、女性发展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昌盛的重要目标与体现。男女不平等、女性发展滞后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仅是女性个人的问题。因此,男女平等、女性全面发展的实现,不仅需要作为主体的广大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不懈的坚持与奋斗,更需要国家力量的强力保障,创造一种良好的支持性的社会环境。
当前,在男女两性实质上还存在发展差距的社会现实中,国家需要通过坚持不懈实实在在的努力,在出台法律、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部署工作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男女两性的现实差异和妇女的特殊利益,为开发妇女这支伟大的人力资源提供制度保障。离开国家的积极作为,男女平等的实现将更为漫长曲折。
(五)女性是生态环境保护不可缺少的重要生力军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和自然界须臾不可分离。人类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也承担着管理和保护地球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自然永续和谐相处的责任。人类应该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呵护自然,同自然共生共长。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伟大事业,是男女两性共同的权利与责任。女性同男性一样,对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未来肩负着重要职责,这不仅是女性不可剥夺的权利,更是女性不可推卸的伟大使命。
然而,长期以来,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性别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受传统性别观念影响,女性在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角色与作用、知识与经验、能力与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甚至被忽视,女性的声音、权益与需求很少得到倾听与关注。一提起女性与环境,人们往往就把女性定位为生态环境恶化的受害者,女性是极其脆弱的,是需要被救助与被保护的。即使注意到了女性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贡献,由于传统性别角色定型的影响,也只是突出强调女性在家庭生活领域以及作为消费者的作用,而忽视了女性参与经济与社会发展多样化的社会角色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事实上,女性不仅仅是环境恶化的受害者,更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贡献者,是应对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的重要力量。人类是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在这一点上是不分性别的,男性女性没有谁可以幸免。只是,由于妇女的自然生理特征及她们在社会繁衍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8],加之传统劳动性别分工及女性所遭受的制度性和结构性的歧视,环境恶化会对女性的健康、工作和生活质量造成更大的损害和更直接的影响。环境恶化导致女性生活更加贫困,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还会通过怀孕、哺乳影响到下一代。我们既要看到女性在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面前所具有的脆弱性、敏感性,也要看到女性同男性一样在促进生态环境优化与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力。由于女性承担着人类再生产的使命,因而母亲的爱与责任使她们对生态环境有着更为深刻的感受力与洞察力,更能体会到环境恶化对人类及子孙后代造成的严重影响,会更深切地关注生存环境的质量,从而积极采取保护环境的行动,为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1.作为消费者,女性是推动形成绿色消费方式的重要力量。作为家庭消费的主要管理者、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和家庭照料的主要力量,妇女在日常消费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妇女对消费品和消费方式的选择,不仅在改变家庭生活方式、推动节能环保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且能促进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女性能否考虑环保因素,采取一种低消耗、低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将直接影响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和生产结构,进而促进环境状况的改善。女性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用布袋购物,选择绿色产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废旧物品循环使用,注意节水、节电、节约燃料等等,就会带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反之,如果采用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就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女性对环境的作用还体现在她们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力上。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用自己“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理念和行动影响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就可以大大增强下一代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作为生产者,女性是推动形成可持续生产方式的重要力量。女性作为广泛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领域、各行业的生产者,在节约资源、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进绿色发展、环保发展、低碳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妇女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我国80%以上的农业劳动、70%的家庭种植业和养殖业都由妇女承担[9],她们能否在生产中注意生态保护和可持续经营,能否注意保护土地资源,科学选择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科学处理废弃农膜、秸秆、家禽粪便等,都会直接影响生态环境。
3.作为决策者,女性是推动形成科学环境决策与管理的重要力量。女性参与环境决策与管理,对于提高环境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平公正具有重要意义。《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妇女在环境管理和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她们的充分参加对实现持久发展至关重要”[10]。《行动纲领》指出:“健全的环境管理所需的战略行动应采取一种整体的、多学科和部门间的对策,妇女的参与和领导对于这一对策的每个方面都至关重要。没有男女共同参与的环境政策终究不会成功。”“除非承认并支持妇女对环境管理的贡献,否则可持续发展就将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11]环境决策与管理中纳入性别视角,让女性全面参与其中,参与家庭、社区及国家各个层级关于生态环境的法律、政策、项目、方案的制定、实施、监测和评估的各个阶段,充分肯定和采纳女性环境知识、经验及技能,重视倾听女性的声音,关注女性的权益与需求,并将它们反馈到环境决策中,对于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 本文的写作,得到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领导的悉心指导及妇女理论研究室马焱、黄桂霞、马冬玲老师的宝贵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 1 ] 陈独秀.敬告青年[EB/OL].凤凰网读书, http://book.ifeng.com/special/wusiwenrenpu/list/200905/0501_6351_1135138.shtml,2009-05-01.
[ 2 ] 孔岩.社会分工与女性角色变迁[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39-43.
[ 3 ]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3.
[ 4 ]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15年2月17日)[N].人民日报,2015-02-18.
[ 5 ] 刘爱玉,庄家炽,周扬.什么样的男人做家务——情感表达、经济依赖或平等性别观念[J].妇女研究论丛,2015,(3):20-28.
[ 6 ] 张赛玉.性别回归:社会性别视野下的和谐家庭建设新探[J].湖南社会科学,2016,(1):106-109.
[ 7 ] 苟建忠.对妇女生育价值及其社会补偿方式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探索,1989,(6):71-75.
[ 8 ] 中国妇女环境宣言(草案)[J].中国妇运,1994,(8):5-6.
[ 9 ] 关夏.重视女性主体性 以生态文化建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妇女报,2012-11-13.
[10]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J].环境保护,1992,(8):2-3.
[11] 联合国大会.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EB/OL].中国妇女研究网,http://www.wsic.ac.cn/internationalwomenmovementliterature/66149.htm,2009-06-15.
(责任编辑 鲁玉玲)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Gender Equality
LIU Xiao-hui
(Women’s Studies Institute of China, Beijing 100730, China)
The clarification and grasp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gender equality values is basic theoretical premise for the cognition, identification,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e of gender equality. Gender equality values are a set of views of gender equality, different from the obsolete views of “men are superior to women”“men are dominating”“women are subordinate to men”“men being responsible for external affairs and women for internal” and so on. In short, gender equality values are beliefs in judging or evaluating the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roles and division, right and responsibility, opportunity and results of men and women in family and society. Concretely speaking, its connotation includes five integrated aspects: Firstly,females posses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dignity, value and social contribution. Secondly, men and women are mutually equal, harmonious, tolerant and sharing. Thirdly, men and women fully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qual,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families. Fourthly, men and women both devote to the great cau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fthly,females are an indispensable forc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gender equality; value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views of gender equality
2017-06-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男女平等价值观研究与相关理论探讨”(项目编号:12&ZD035)
刘晓辉(1980—),女,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女性发展理论、男女平等基本理论研究。
C913.68
A
1008-6838(2017)05-0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