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地关系新视角透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2017-04-13 03:48赵小
关键词:私家车城市交通矛盾

赵小

(沈阳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从人地关系新视角透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沈阳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由来已久,已成为阻碍城市健康发展的“城市病”之一。从人地关系全新的视角阐释城市交通拥堵根源在于人地矛盾衍生出车地矛盾、车车矛盾、车人矛盾,形成车与车争地、车与人争地之势。基于人地关系理论,从私家汽车为何增多、交通用地为何不够两方面透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其影响。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解决交通拥堵的经验,相应地从减少对交通用地需求和挖潜增加交通用地两方面提出相应规划治理路径。

城市交通;交通拥堵;人地关系

一、引言

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促使城市人口积聚和城市空间规模扩张,带动了城市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1]。在城市区域,人口高度集中、土地面积有限,人地矛盾本身就十分尖锐。然而,由于城市规模不断呈圈层式向外扩展延伸了人们出行距离,而且城市工薪阶层居住地与工作地往往不在同一个地方,加上居民汽车购买消费和使用能力提升,从自身购买力内部、社会外部环境两方面决定了公众对私家车的需求增加,导致私家车数量急剧攀升。城市由以往的人山人海演变为如今的人山人海和车山车海,到处都是车的海洋。为此,由人地矛盾所衍生的车地矛盾、车车矛盾、车人矛盾在每个城市区域悉数上演。

车地矛盾主要体现在行驶中交通用地不够而发生交通拥堵,停车位严重不足,进而占用本不宽敞的交通用地,形成堵上加堵的恶性循环;车车矛盾主要体现在车辆行驶或停驶过程中争抢道路、争抢车位,车辆剐碰经常发生,实际上还是车地矛盾;车人矛盾主要体现在车与人争地,车辆行驶过程中开到人行道上时有发生,停驶占用人行道、自行车道更是司空见惯,实际上也还是车地矛盾。无论车车矛盾、车人矛盾,还是车地矛盾,归根结底是人地矛盾。因为车是人的衍生物,在本不宽敞的城市活动空间,车辆的快速增加无疑加剧了城市的人地矛盾。

基于上述分析,解铃还须系铃人,从人地矛盾上透析城市交通拥堵,治病治本,方可找出其根本原因,并对症施策。

二、人地关系理论在城市交通方面的应用

在人地关系理论中,“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异化的地理环境[2][3]。

随着城市和区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资源消费层次也逐步提高,现代和新兴的资源消费越来越多,资源空间分布和消费的这些特征,决定了资源供给和需求在空间上必然会形成一对矛盾[4]。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土地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城市发展出现了土地利用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及消费水平的变化,城市布局日趋复杂,人们对土地的需求不断扩大,从而造成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发展。而我国交通发展正是在这种不断变化的人地关系中发展起来的。随着科技水平提高,人类活动受地理环境的限制程度有所下降,但交通运输布局并未充分考虑到人地之间关系。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正是由于城市人地关系各要素中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因此,当前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应是从人地关系角度考虑,解决“人”与“地”之间矛盾,并作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才可使城市交通畅通无“堵”。

三、从人地关系视角看城市交通拥堵原因

(一)私家汽车为何增多

1.社会外部环境

城市规划布局层层外扩。城市、城镇呈圈层式外扩,致使市民工作区与居住区距离越来越远,给居民工作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这种外延式城市扩张延长了出行距离,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私家车的购买量。虽然汽车产业可以短期带动城市GDP的增长,但堵车耗时、尾气排放也给城市管理和环境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同时降低了市民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需注重民生需求,为此缩短上下班路程和减少上下班耗时及其引起的工作倦怠,显得很有必要。

绿色出行方式受到挤压。由于我国城市目前正经历着经济迅速发展及机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关键时期,城市交通建设方面主要还是着力于车行道路和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忽略甚至挤压了对于城市步行系统和自行车道路系统的建设。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出行方式日益萎缩,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在人们的出行方式结构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小[5]。相比之下,当我国正忙于建设高铁同时,国外发达国家正在抓紧建设高速自行车公路,这点值得借鉴和学习。

2.居民内部因素

购买力和出行观念。随着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已经足够有能力购买私家车,于是小汽车逐渐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居民追求更加舒适、灵活、方便的私人出行方式,以至于私家车出行方式流行开来,迅速增加的私家车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以私家车为主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交通资源浪费,给道路交通带来很大压力。

攀比、从众心理。除了购买力增加外,城市居民攀比、从众心理,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私家汽车销量的增加。看到身边的同事朋友、昔日的同学都买了车,出于随大流心理,也都进入了添置私家车行列。私家车在中距离范围出行确实相比其他交通工具便捷,也正因为如此,在经济允许情况下,添置汽车理所当然。

(二)交通用地为何不够

1.交通用地供给有限

包括通行道路、停车位在内的城市交通用地土地资源数量固定性,决定了交通用地自然供给的有限性。其经济供给虽然有一定弹性,但弹性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扩张。而且,过去城市规划和建设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致使城市交通微循环不畅通、停车位也严重不足,这些都促成了城市交通拥堵的恶性循环,给提高和改善交通用地经济供给带来了较多困难。譬如,早期的居住小区配建停车泊位的缺陷,使得原本应该由居住小区配建停车场来解决的停车需求,却占用了社会停车泊位,使得本就不足的社会停车泊位更加供不应求[6]。又如,由于停车收费或无位可停等原因,致使居民车辆在可能的支路、小巷、次干路,甚至干道上占道停放。许多道路实际上已成为全天的停车场,严重影响车辆、行人的正常通行,使得交通用地供给短板愈发显现。

2.交通用地需求无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客流交通总量也会增长,导致交通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人们对交通出行方式的需求也发生变化,私家车因其便捷、自主、私密性等而受到多数购买者的青睐。为此,居民购车更多是出于自身意愿或需求,并不会考虑因为堵车而不添置车辆,往往是寄希望于政府、公共交通部门进行管理。“你买、他买、我也能买;我堵、你堵、大家都堵,居民心理也都能求得平衡;再说,今天堵、明天堵、天天堵,已经习惯了,哪天不堵倒暗自庆幸。”总之,无论如何,车是非买不可,甚至一人或一户同时拥有几辆车,对交通用地的需求及其压力不言而喻。

3.车车矛盾、车人矛盾加剧车地矛盾

主要问题是:在本不宽敞的城市道路上,车辆乱停乱放占据通行道路,行车与停车争地;车辆停车或行车占据人行道,导致车与人争地;车辆或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引发交通肇事。这些因素都会引发交通拥堵。

四、人地关系视角下治理拥堵的路径

(一)需求侧改革:减少私家车出行需求量

1.控制私家车上路增长数量

针对目前城市交通拥堵状况,通过限购、限行、错时出行、提高用车成本等管理方法限制私家车出行的需求总量、严控上路增长数量,从而达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矛盾的目的。北京、上海、广州、贵阳、天津等城市已经实施了机动车限购政策,我国其他部分地区也已实施限行政策。

同时,应做好对私家车使用的合理引导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高用车成本,如规定先买车位才能买车、征收交通拥堵费、提高停车位管理费等,从而控制私家车的使用量,避免由此导致的交通拥挤问题的发生。

2.抑制城市规模,减少长距离出行需求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路径应考虑圈层式分布与卫星式分布相结合的新型城市规划,规划和建设卫星城、副城,将城市功能向卫星城、副城辐射和转移,将旧城市模式下的公共服务设施、办公区和商业区分散到卫星城内。效仿日本、新加坡等人口密集型城市国家的地铁运输系统,将各个卫星城市串联成整体,即单独成一体,各个卫星城又形成整体式系统,使各卫星城间相互呼应。这样,可将原本汇聚在一起的人流分散开,不但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更减少了城市堵车[7]。

另一方面,合理规划城市居住区和工作区距离,不是无限制地往外延伸,以缩短市民工作出行路程。出台政策鼓励市民在工作区附近居住或者在居住区附近工作,这样可以有效缩短市民工作出行路程。此外,要在郊区发展和配置与市中心区一致的公共配套设施,以达到职住平衡,使产业、土地、人力资源、居住、配套等各要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使得市民愿意从市中心区向郊区移动和搬迁,以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问题[8]。

3.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回归自然

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宣传和政策引导,鼓励市民生态出行、环保出行,重拾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步行、骑行等出行方式。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重视交通工具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自行车作为绿色交通工具之一,在环境保护方面占有巨大的优势。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以步行、骑行等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出行方式也将被更多市民接受。

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行人和自行车的道路交通环境。首先,保障行人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应积极采取措施来改善行人和自行车的道路交通环境,进一步加强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其次,针对城市交通拥挤、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严重的问题,应该充分利用那些与主、次干道平行的大街小巷,设计科学合理的自行车道路网,充分发挥自行车短距离出行的优势。再次,充分利用人行道、人行横道、天桥等立体过街设施、步行街及步行广场等步行交通设施,实现人车分离,保证群众出行的便捷与舒适。

(二)供给侧改革:增加交通用地供给量

1.向自然供给要地,拓宽城市宏循环

一方面,着眼于全局,大力发展卫星城市、发展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和城镇,将经济产业、社会保障、人口规模等适度、适量向卫星城市或郊区转移,既盘活了臃肿的城市中心区交通,又发展了周边中小城镇,也适应了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

另一方面,盘活城市现有交通用地,打通断头路、接通无骨路,发挥出现有交通用地的最大可能作用。同时,增加停车位,逐步推进住宅小区停车位向社会开放、错时停车。应积极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住宅区采取错时停车等方式向社会提供经营性停车服务,逐步推进住宅小区停车泊位对社会开放。晚上停泊居民车辆,白天的闲置车位可向社会开放[9]。

2.向经济供给要地,打通城市微循环

一是发展立体交通,建设高架桥、地下轨道交通等向空间要地、向地下要地。该思路已为城市管理者所接受和采用,当前国内一些大城市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和建设地铁、高架桥,已取得很大实效。

二是建设立体停车场、试点将闲置房产改造为立体停车房等。立体停车场、立体停车房,有别于平面停车位,属于经济供给增地范畴,其具有占地面积小、容积大、选型多样等优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停车难”问题。尤其当前商品房供大于求,把部分商品房或部分楼层改造为交通房产,以此作为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可以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同时解决房地产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出台政策扶持、引导开发建设立体停车场、立体停车房。

五、结语

城市交通拥堵,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当前悬而未决,甚至愈演愈烈的城市问题。其可以看成是“城市病”之首,因为它几乎每天都在各地发生。为何我国城市交通拥堵之“病症”久治不愈,反而越来越严重?治病需要治本,应该从根源上解决。

本文指出交通拥堵的表象包括车车矛盾、车人矛盾、车地矛盾,实质上是人地矛盾。笔者基于人地关系全新视角,从外因、内因即社会外部环境、居民内部因素两方面阐释了私家汽车为何增多,从交通用地供给有限、交通用地需求无限及车地矛盾加剧等三方面阐释了交通用地为何不够,系统分析了城市交通拥堵产生的原因,并相应从人地关系观,提出包括需求侧改革减少私家车出行需求量、供给侧改革增加交通用地供给量等两大方面的解决预案。

城市交通拥堵归根结底在于人的需求与土地供给的矛盾,为此,笔者提出减少对交通用地的需求,同时增加交通用地的供给,双管齐下,以期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矛盾,而如今城市交通拥堵是“城市病”中的“富贵病”。由于土地的供给有上限,为此更需要从人的需求着手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这需要人类顺应自然、回归生态、道法自然、调整需求。

[1]杜萍.治理交通拥堵的公共管理学思考[J].学术论坛,2015(3):110-115.

[2]郑林昌,张雷,程晓凌.中国人地关系演进中交通运输发展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22.

[3]郝晋珉.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303.

[4]陈国鹏.“互联网+交通”视角下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私家车共享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105-109.

[5]张智林,蒋海荣.我国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交通通达性比较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495-498.

[6]朱永中,宗刚.出行时间价值视角下交通拥堵收费可行性研究[J].软科学,2015(4):124-128.

[7]姜策,赵慧娥.沈阳经济区一体化交通运输能力的实证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27-131.

[8]古杰,周素红,闫小培.居民日常出行时空集聚视角下的城市交通拥堵形成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2(8):921-932.

[9]何玉宏,谢逢春,郝忠娜.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分析及借鉴[J].城市观察,2013(2):136-142.

A New Perspective on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 an and Nature Zhao Xiaofan

(CollegeofManagement,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

The problem of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has been long-standing in China,which has become one of“urban diseases”thathinder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ities.With a new perspective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land,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the root of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lies in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vehiclesand land,vehiclesand vehicles,vehiclesand humanwhich derived from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and land,which forms the tendency of fighting for lands between vehicles,vehicles and human.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land,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impacts of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from two respectswhy thenumbersofprivate carswere increasing and why the land for transportationwere notenough.Finally,by taking theexperienceofhomeand abroad to solve the problemsof traffic congestion,it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path for reducing the demandsof traffic landsand increasing the potentialof traffic land.

urban traffic;traffic congestion;man-land relationship

C931

A

1674-5450(2017)02-0056-04

【责任编辑:赵 伟 责任校对:詹 丽】

2016-10-20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2017lslktzd-018);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5BGL026);沈阳师范大学科研课题(XNW2016016);沈阳师范大学优秀科技人才项目(201403)

赵小,男,江西临川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生态学博士,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公共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私家车城市交通矛盾
乘坐私家车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思考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图说
上海城市交通大数据研究与实践
私家车将逐渐消失
契合城市交通需求 推进单轨交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