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设,胡晓梅,谭洪波
(1.沈阳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2.沈阳农业大学 党委统战部,辽宁 沈阳 110161)
党外代表人士政治认同的提升策略
宋建设1,胡晓梅2,谭洪波2
(1.沈阳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2.沈阳农业大学 党委统战部,辽宁 沈阳 110161)
党外代表人士分布于社会各领域,是党和民众沟通的重要纽带,做好他们的政治认同工作具有意识形态建设引领功效。现实中,党外代表人士所处领域众多、价值诉求不一,处于利益认同向价值认同过渡阶段。实证调研中详细分析了党外代表人士政治认同现状并建议提升对策,如加强政治、技能培训,提升参政议政能力;相互尊重、包容,打造“和而不同”的政党关系;积极利用网络载体,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同时,引导党外代表人士发挥政治认同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巩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助推民族复兴伟业目标早日实现。
党外代表人士;政治认同;提升策略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党外知识分子为8986万人,占中国知识分子总数11964万的75.1%,他们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曾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做出强调——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作为党的合作者、同盟者,党外代表人士对当前社会政治的认同状况关乎中国意识形态战略安全。为掌握党外代表人士政治认同状况,课题组于2016年走访沈阳市部分政府、高校、企业,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868份,有效率96.4%。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党外代表人士和党的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利益取舍上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例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情况问卷中,82.1%(713人)选择“熟悉,且常常用到”,仅有8.5%(74人)表示“不关心,和我没有关系”。当然,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价值观亦呈现出多元特征。
(一)个性突出,强调学术与人格自由
“知识分子天生倾向怀疑和批判,使其与政治权威具有一种微妙的关系。”[1]一方面,党外代表人士身上拥有知识分子的传统品质,如坚持学术、人格自由,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没有自由精神,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2]。问卷结果显示,84.8%(736人)表示学术领域应该没有权威,不受政治干预,他们在学术领域坚持自我,敢于挑战主流学术理念、成果,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党一直以来的明确、坚定主张。另一方面,现实中有少数党外知识分子忽略所处国情、世情,在学术期刊、研讨会及网络平台上发表一些未经验证的言论观点。一旦得不到积极响应,便会产生政治的不信任——对政治不关心、不讨论、不作为。这种片面认知必然导致少数党外代表人士过度强调人格自由,认为远离政治才能做到真我,满足于制度化政治参与,即完成上级文件、精神的学习与传达。不难看出,特立独行的个性使少数党外代表人士有意无意和党保持距离,与当前主流政治存在一定差异。
(二)社会责任意识强,诉求表达自由化、情绪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知识分子政策的广泛落实,绝大多数党外代表人士能以“针砭时弊、月旦社会”为己任,对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存在问题提出批判和建言[3]。与此同时,存在少数党外代表人士过度强调自我,存在理想化、理论化的价值判断,诉求表达自由化、情绪化。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党外代表人士在困难打击下质疑精神与批判力锐减,政治活动中选择疏远、逃避,工作中不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才智。近年来,全国各省市人大、政协会议上党外代表人士的“声音”有变少、变小倾向。具体来说,由于担心不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不能正确领会党中央时政精神,部分党外代表人士在人代会、政协会上行使建言权、投票权时习惯从众。甚至,部分党外代表人士在自我诉求上出现情绪化特征,在实践工作中不能理性、务实地肩负党与人民赋予他们的责任。人民日报就曾专门撰文指出:“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刚性监督权,在实践中很少被采用,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人大代表认识不到位……不敢质询,不会质询”[4]。
(三)受全球化、网络化冲击,意识形态领域异质文化增多
近年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出现年轻化、知识化转型,大多数党外代表人士视野宽广、头脑灵活。面对传入国内急剧增多的非本土异质文化,党外代表人士思想活跃的特质对其进行了必然的本能回应,即世界观、价值观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模式,开始主动吸收一些自我判定对个体生存、发展“有用”的东西,利己化和实用化在意识形态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部分党外代表人士思想上呈现“西方现代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的二元分裂”[5]特征,传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所依托的本土文化在外来异族文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潮冲击下有弱化倾向,甚至出现局部角色异位现象。少数党外代表人士赞成西方政治道路、宪政民主,“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6]。如若我们不能积极出台有效对策,对党外代表人士进行规范引导,势必将他们推到敌对势力一方,成为西方国家“和平演变”中国,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帮凶”。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理念,政治体系在感情和意识上的趋同意识,根本上是主体对政治权力的认可和同意。”[7]不难看出,政治认同状况是行为主体对现实社会的客观反映。
(一)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结构性变化的体现
知识分子群体本身“对思想文化有较高的接受、认知能力和敏感度”且“受单位、组织的约束度小”[8],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有较常人超前、独到的理解和判断。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结构年轻化、学历高层化。例如,80后党外代表人士有574人,占总数的66.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716人,占总数的82.5%。整体看来,他们生活、成长在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价值观必然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具体来说,一方面,队伍年轻化、学历高层化的特点使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思想活跃,受传统思维限制较少,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能力强,为新时期党的统战工作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另一方面,年轻化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社会阅历较浅、实践经验较少。例如,80后党外代表人士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苦难史、抗争史了解相对较少,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相对薄弱。因此,年轻一代的党外代表人士就容易被以“自由”“民主”为幌子的西方普世价值观迷惑,认可西方议会制、多党制管理模式。研究结果显示,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三观”发生动摇,与当前主流政治发生错位的情况,多发生在80后群体。殊不知,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各有不同,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简单照抄照搬。中国近代历史早已证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只能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社会多元发展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人是社会化产物,每个个体都不可能不受所处社会影响,正如达尔所言,“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太可能置身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9]党外代表人士尽管身处执政党体制之外,但不可能完全游离于社会政治之外。具体来说,他们身处社会各领域,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高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较好,政治态度因此相对独立、分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社会评价、政治认同突破生存需求,对党的执政理念、路径,尤其是对存在的问题发表各种“独立”评议。例如,部分有过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党外代表人士,受国外管理机制影响,对当前社会环境、民主建设有所不适应,就可能发表一些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建设的抨击性言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频繁流动,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党外代表人士亦呈“碎片化”分布特征,即工作地域、行业越发分散。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如微商、网络意见领袖等,他们在物质、精神领域的追求不尽相同,反映在思想领域即为价值多元,这种多元与当前主流政治必然有所差异。除此之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流动特性还使党在这些新兴领域的组织建设稍显滞后,与相关党外代表人士联系较少,部分党外代表人士对党的认可度、对当前政治的认同感下降。
(三)现代网络传媒普及的负外性产物
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10]。不难发现,以网络为载体的现代传媒已深入我们生活、工作的每个角落,它的普及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与效率。与此同时,网络传媒的出现与普及也“打破了原有的国家控制传媒与信息的渠道”[11],它使人们获取知识、信息途径拓宽的同时,又以“极强的解构性冲击着国家对信息的控制”[11]。更何况,西方国家拥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绝对优势——“互联网上以英语为语言的内容约占90% ,中国对互联网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仅占0.1%和0.05%,美国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12]。在此背景下,境外敌对势力对互联网有很大的干预性,他们借互联网积极宣传西方“民主”“政治”理念,攻击中国民主政治。部分党外代表人士难以有效区分网络信息的真伪良莠,在某些问题上与不法敌对分子产生“共鸣”,进而重新审视,甚至否定自己的原有价值取向,进而上升到对党、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质疑。除此之外,网络传媒还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往模式,虚拟化、符号化成为当前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它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质朴关系,彼此身份认同变得更加谨慎,在此背景下打造全民族共同的中华民主政治认同自然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作为党与广大民众联系的重要纽带,党外代表人士的社会角色不可替代,我们必须积极引导他们提升其对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度,这是巩固新时期统一战线,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所在。2016年7月,中央统战部首次设立正局级部门第八局,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局”,足见国家、党中央对党外人士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积极响应,从如下三方面予以完善,进一步提升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认同感。
(一)加强政治业务培训,提升参政议政能力
党外代表人士作为执政党的合作者,需要拥有较高的社会认知与参政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及时发现问题,提炼出科学、系统、可行议案。正如习近平所言,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被历史抛弃。现实中,少数党外代表人士不能认真履行人民赋予的“代表”职责,究其根源是觉悟不高、业务不精。对此,我们应制定针对性对策,如加强政治培训、制定学习制度,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交流会①2015年9月8日上午,辽宁省党外知识分子“我为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献良策”座谈会在沈阳召开。各领域专家学者110多人参加会议,无党派人士、留学人员提交44篇建言献策成果,另有35篇建言献策文章进行了书面交流。与会人员就40多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100多条意见建议,受到社会一致好评。,提升党外代表人士群体思想觉悟和专业技能。一方面,重温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史、抗争史与改革开放38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教、民生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用事实教育党外代表人士,认清推翻三座大山、缔造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协同努力。教育党外代表人士科学认知自身群体在历史变革中不可或缺的社会角色,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依然需要他们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历史自豪感,提升其政治认同感、社会责任感,进而使党外代表人士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加强党外代表人士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其参政议政能力。具体来说,各级党政部门根据地方实情分批组织优秀党外人士代表到国家、省市地方党校进行业务学习,借助知名专家、学者对国际国内时事热点讲解,对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研读,以提升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大局观和工作预判、处置能力。只有做到这两点,党外代表人士才会从内心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唯一性。
(二)打造“和而不同”的政党关系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认同是“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13],不能依靠权力、资本等外力强迫性支配。我们应科学定位执政党与党外人士关系,“坚持求同克异、求同缩异、求同存异、求同尊异,在多样的思想观念中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人心。”[14]打造二者“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同盟关系。一方面,加大党内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正确认识党外代表人士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学会同党外知识分子打交道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15],“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16]对其中的优秀分子予以重用,安排实职、正职。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解除心理障碍,最大限度发挥其社会影响力,即团结和影响其身后的相当身份认同的群体。另一方面,引导党外代表人士正视参政议政的盟友角色,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旗帜,这是原则,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在此前提下,允许党外代表人士有自己的价值主张。因为,社会的多元存在决定我们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搞“舆论一律”,即“非友即敌”的二元对立思想。党外代表人士“声称代表公众来监督执政党的行为”,他们“对执政党目标设定或是实施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敏感”[17]。我们应坚守政治的底线,即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构建以“马魂、中体、西用”为特征的“和而不同”的政党关系,力促党内外双方在互相尊重基础上增强政治认同与互信,在民族复兴大道上协力同行。
(三)积极利用网络载体,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众所周知,网络已深入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角落,它是人们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沟通方式,也是当前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渠道。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有效利用这一工具,因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18]。具体来说,我们应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打造优秀的网络工作媒体平台,对党外代表人士进行动态管理。例如,针对党外代表人士分布“碎片化”特点,建立党外代表人士流动人员网络信息系统,借助手机QQ、微信等方式保持沟通,确保党组织对他们的实况信息准确把握、及时更新,实现有效管理,增进彼此盟友关系。针对党外代表人士政治诉求增多的现实,开发、完善党外代表人士可以时时参与的网络意见反馈、监察举报系统。当然,由于网络信息具有一定负外部性,即内容的虚假性、腐蚀性等,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严格管控——净化网络空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积极、有效利用网络载体,我们还应该积极打造各种发展平台,帮助党外代表人士提升综合素养,做好外围保障工作。例如,动员、鼓励各领域优秀分子加入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中去;帮助党外代表人士按照中国共产党管理章程,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士民主评议制度、竞争上岗机制,真正选择那些责任心强、业务能力精,愿意、敢于代表民众的党外人士做“代表”;加快权益保障建设,确保党外代表人士行使监督、建言权过程中免受不法侵害;通过挂职锻炼形式分任务、压担子,在实践工作中提升觉悟、认知与才干。针对党外代表人士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可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通过恳谈实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到“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只有这样,党外代表人士方能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增进政治共识、加强团结工作,共建和谐社会。
总之,党外代表人士分布于社会各领域,对基层民情了解最真切,是政府和民众联系的重要桥梁。这个特点使他们在社会意识形态宣传、建设中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群体的发展,不断扩大他们在党政部门重要岗位的任职数量。然而,市场经济发展、网络传媒冲击等因素使部分党外代表人士在政治认同上与党产生一定距离,不能同心同德、共谋发展。对此,我们应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如打造“和而不同”的政党关系、积极利用网路载体。只有如此,党外代表人士才会消除心理芥蒂,在政治上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以“中国梦”为奋斗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凝聚广泛共识、汇聚强大力量,团结一切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统一战线,捍卫马克思主义舆论阵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小宁.知识中国——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21.
[2]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EB/OL].(2015-05-25)[2016-10-12].http://wenku.baidu.com/view/60f0a4778e9951e79b 892781.htm l.
[3]宋建设.新形势下党外知识分子思想现状调查和工作方法创新[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3):34-40.
[4]人民日报评论员.该质询时就质询[N].人民日报,2002-06-12(11).
[5]张清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知识分子谱系[J].粤海风,2007(5):53-59.
[6]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05-01)[2016-10-15].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501/ c64094-28317481.html.
[7]练庆伟.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48-52.
[8]刘继华,姜朝晖.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6):69-75.
[9]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5)[2016-10-16].http://www. 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11]王梅.网络化趋势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7(4):33-35.
[12]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88.
[13]Erik H.Erickson.Identity and life Cycle[M].New York:Norton,1959:118.
[14]同言.巩固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J].中国统一战线,2015(12):1-3.
[15]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N].人民日报,2015-05-21(1).
[1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327.
[17]唐丽.党外知识分子的类型与统战工作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37-41.
[18]人民日报评论员.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二论学习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2(1).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Non-party Representatives’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Song Jianshe1,Hu Xiaomei2,Tan Hongbo2
(1.CollegeofMarxism,Shenyang Agricultural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161;2.The United FrontWork DepartmentofParty Committee,Shenyang Agricultural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161)
The non-party representativesare distributed in allareasofour society.It’san importantbond between thepartyand people,whose social influence isvery big.To do agood job of their political identity has the leadingeffect on national ideology construction.In reality,because of themany areas and differentvalue demands of the non-party representatives,the political identity is reflected in the group personality,namely in the transition stage of interest identity to value identity.In thispaper,we analyze the statusquo of political identity in detailofnon-party representativesand put forwardmany innovative countermeasures,such asstrengthen Political trainingand academic stud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bility;mutual respect,tolerance,building a harmonious but not the same relationship;usenetworkmedia toolsactively,innovating ourwork thoughtsandmethods;guiding the non-party representatives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political identity,consolidating patriotic united front in the new period,boostingnational revivalgreatgoalassoon aspossible.
non-party representatives;political identity;promotingstrategies
D665
A
1674-5450(2017)02-0033-05
【责任编辑:王凤娥 责任校对:赵 颖】
2016-10-22
沈阳市统战理论研究课题(SYTZ-2016056);沈阳农业大学统战理论研究课题(SYTZ2016001)
宋建设,男,河南温县人,沈阳农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统战工作研究;胡晓梅,女,辽宁义县人,沈阳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党建理论研究;谭洪波,男,辽宁建平人,沈阳农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