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夜白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电影《搜索》中的哲学隐喻风格
郑夜白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电影《搜索》讲述由一个让座视频所引发的全民搜索,进而拷问社会舆论和人民道德的故事。电影的显性线索下有一条颇具导演个人风格的隐形叙事线索。影片通过电影本身色彩鲜明的影像构建出完整的电影隐喻体系,不仅冲击了观众的视觉感官,更深化了电影的主题,从而使观众愈加深刻地体会电影本身的内涵及意蕴。
《搜索》;哲学;隐喻
电影《搜索》讲述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女主人公叶蓝秋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秘书,体检过程中意外查出已经是淋巴癌晚期,内心痛苦焦灼之际坐上公交车,拒绝为老大爷让座,并且一时气愤之下说出了“要坐坐这儿”——叶蓝秋的大腿上,而这一幕恰好被电视台的实习记者杨佳琪用手机记录下来,并且马上发给了她的未来嫂子陈若兮,凭着资深媒体人的敏锐直觉,陈若兮将这则新闻有意夸大,引发了全社会对叶蓝秋的人肉搜索。电影《搜索》展现了导演强烈的个人隐喻风格,贴近生活的电影故事与深刻的社会主题,使得这部作品在艺术性与社会性上取得了既叫好又叫座的不俗效果。
《搜索》的核心不是当代网络生活的现实写照,也不反映职场商界的勾心斗角,更不是述说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是在拷问那些早已习惯盲从网络的人们,敦促其反思、顿悟。作品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艺术魅力与社会效果,主要在于陈凯歌导演的隐喻风格和丰满的作品主题,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作品的内涵。隐喻是陈凯歌导演一贯的叙事风格,这种鲜明的风格在《搜索》这部电影中得以深化与发展。
隐喻也称暗喻或简喻,作为一种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明喻不同,通过隐蔽的比较进行比喻,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下体验、感知、理解、谈论和想象此类事物的语言行为、心理行为和文化行为。隐喻比明喻更加形象和灵活,能起到使表现手法更加生动、简洁和加重的表达效果。在电影语言中,隐喻手法增强了镜头的表现力和张力,使观众对电影思想的理解超越具象本身,表达出更深刻的内在涵义。历经电影百年的发展,隐喻已然成为影视作品中常规的表现手法。经过多年的演进,隐喻与象征已形成体系,这个体系超越了民族、语言,横贯东西方文化,使电影兼具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等方面的多元要素,继而变得更加妩媚迷离,楚楚动人。
陈凯歌导演作品中的隐喻风格由来已久。成名作《霸王别姬》为其带来无数赞誉,如199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电影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获得世界级电影奖项。在《霸王别姬》中,陈凯歌导演隐喻的个人风格就已经开始初露锋芒。影片通过京剧艺术家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隐喻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同时也试图展现历史的更迭对艺术本身的深刻影响。陈凯歌导演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挑选了京剧艺术及艺人的生活细节作为电影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所有传统的艺术中,京剧是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最复杂、最难以表现的。作品本身的隐喻性通过京剧艺术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无极》是陈凯歌导演作品中饱受争议的一部,本文不想点评《无极》的是非,只想从中找出陈凯歌导演电影作品中一直以来所具有的隐喻风格。如《无极》中一些场景的设计:迷宫般的城,隐喻尔虞我诈的尘世;永远穿不透的时间墙,隐喻时间如覆水难收;还有出现在电影中各种亮丽的色彩,无一不是某种隐喻,白色的苦寒、黑色的残忍、红色的胜利。由此可以发掘导演电影作品中惯常的隐喻特征。
《搜索》是陈凯歌导演隐喻风格阐扬光大的又一力作。我们要有一双能看透导演一贯隐喻风格的慧眼。原本很容易把影片误解成是“一段‘视频搜索’引出的混乱”,但直至结尾才发觉这根本不是混乱,而是灾难:它包含了离婚、破裂、去职、分手、死亡。电影本身不是一个喜剧,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主人公叶蓝秋因对生活的妥协而放弃了生存,电影的悲剧本质从看似喜剧性的情节中浮现出来。一个擅长悲剧影片的导演却用尽了喜剧的噱头,这都体现了其作品显而易见的隐喻风格。正如叔本华心中的悲剧:“最悲惨的不幸不是什么例外,也不是由罕见的境况或魔鬼般的人物所导致的;它自动产生于人的行为和性格,或者说几乎是人的行为和性格之本质。这使得悲剧令人恐怖地紧靠着我们。”[1]至此,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影片围绕一个误会视频所展开的情节,而应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深入挖掘主线背后导演所掩藏的隐喻内容。最终我们发现导演内心“搜索”的隐含意义也许就是“搜出绳索”。
绳索真的存在吗?其实这世界是有着绳索的,只是常人看不到,所以陈凯歌导演要“搜索”出绳索来,否则影片就不会起名《搜索》而叫《绳索》了。关于世界的绳索,马克思称为“异化”,尼采称为“侏儒”,海德格尔称作“常人”,鲍德里亚叫做“消费社会”,鲍曼叫做“集体无意识”。在“绳索”的束缚下,人沉沦于世,为名衔、地位、出身和声誉所累而非本真地存在。海德格尔这样描述绳索束缚的常人的非本真境况:“常人只识得‘一般形势’,丧失了切近的机会,靠总计‘偶然事件’维持此在,而常人又误认‘偶然事件’,把它们当作或说成自己的功业。”[2]《搜索》这部电影就是在一个“误会视频”叙事的“壳”中来“搜索”世间形形色色束缚人自由的“绳索”。至于“搜索”到“绳索”后该怎样处理,陈凯歌导演在电影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所以影片片名也只能停留在“搜索”这一动词,并无对象。此片结局只能如网络舆论的特点一样:陈凯歌导演作为“网络推手”掀起一轮网络潮汐,以期在现实中掀起波澜。而这也是导演个人隐喻特征进一步发展的体现。
《搜索》中另外一个隐喻是通过陈红出场交代的。陈红作为隐喻的揭秘者在《无极》中就曾以跟情节毫不相干的满神出现,可见此隐喻设计之用心良苦——有些寓意只有“头发长见识却不短”的满神才能传递。因此陈红奇怪的出场是导演的隐喻手法,而此手法寓意又很难尽言。陈红观看郭德纲的相声隐喻了时尚和庸俗的关系,但实质是导演所要表现的一种超前意识,一种世人可能误读的意识。《搜索》既说明世人的坚持无非是庸俗之物,也说明世间真假的混淆难辨,导演的隐喻表达了自己对艺术操守的坚持,也是对可能的嘲弄的宽容。陈红看相声时夸张的笑声仿佛来自洞悉的自信,这是召唤与倾听向死而生的自由的勇气与豁达,也是影片真正隐喻的主题,可以说影片的所有情节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向死存在标识为向着一种可能性的存在,也就是向着此在本身别具一格的可能性的存在。”[2]299
电影《搜索》围绕主线的隐喻,紧抓作为辅线的多条绳索,表达出陈凯歌导演对网络生态下社会的反思和担忧。作为爱的归宿——婚姻,应该是自由的,但婚姻却因为名分、利益成为束缚自由的绳索。电影《搜索》中,当莫小渝能摆脱“副卡”的荣华富贵、虚假的举案齐眉,面向已死亡的爱情驾车远行时,我们才能体会到陈凯歌慨言中的隐喻:(拍摄)最困难的并不在于技术,而是我们究竟懂不懂这个时代的人心。
世俗之理也是一条绳索,生活在它面前败下阵来。《搜索》中,当杨守城的三个不讲理说出之时,就知道我们离本真的距离,世俗要按“理”办事,那是功利、算计、得失,却也言之凿凿,冠冕堂皇。但杨守城在知道叶蓝秋将死,进而爱上她,并不再在乎如何向世俗、恋人解释时,陈凯歌导演作品的隐喻在讲述:我们的生活也许并不需要道理,你的主观选择,你的决心就是真理更是自由。爱情、生活不就应该简单一点,直接一点,少一点理由和羁绊吗?
《搜索》中另一条副线讲述了一直运筹帷幄的沈流舒赢得了商战却失去了婚姻的故事,这同样是一个隐喻,暗示被绳索绑住的沈流舒之流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而他们还是自我感觉良好,并对此浑然不觉。他们视妻子为宠物,视员工为仆从,视合作为交易,视发薪为开恩,视良心为名誉。他们乐于趾高气昂、居高临下,也乐于施恩施惠、展现仁慈,以事业成功自居,以博得上位为荣。其实他们迷失自己很远、很久了。老子有云: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不能舍弃“名”“货”是人生之大患。电影中沈流舒就是导演对于“沉流俗”的隐喻——沉沦于流俗之中。
影片中另一位女主人公陈若兮,因为动用公共资源公报私仇,最后逼人致死而被迫离职。有评论认为陈凯歌跟媒体有仇,所以才会在情节设置上如此安排,其实这只是片中沈流舒栽赃陷害的托词而已。但影片成功表达出这样一种隐喻:掌握传媒话语权的也会被话语伤害。按照媒体规则敬业努力的陈若兮成了伤害他人的罪魁祸首,导演以此警示一切公共资源的使用者,如果没有对人的尊重,仅仅按职业操守而不是人的原则行事,那你的敬业就是绑人绑己的绳索,就是杀人的武器。影片本质上对于是自杀还是逼人致死并无意澄清,也没给出明确答案,导演真正目的是展现“闲言”这个绳索:到了今天这个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拥有利器的自媒体,每个人都有把无形的枪。人人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人人也可能成为新的加害者。
当今,在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闲言社会中,媒体及其他公共资源就是绳索,这一点从杨佳琪冷漠的眼神和干练的头型就表现出来了。她由一个柔弱、善良、温顺且长发飘飘的单纯女孩变成一个自信、敬业的职业女性,她能否变成第二个陈若兮?电影屏幕后的陈凯歌导演也许还会有隐忧:杨佳琪仍然为了所谓“以正视听”的客观公正(仍是一条绳索)坚持播出对大家已无益的真相。而这一切都是在隐形的绳索下完成的,她自己并不知道。正如海德格尔所说:“闲言并不是这样一种存在方式:有意识地把某种东西假充某种东西提供出来。”[2]197隐含的闲言绳索早已决定了人们的无意识行为:“公众讲法的统治甚至已经决定了情绪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决定了此在借以同世界发生牵连的基本样式。人们先行描绘出了现身情态,它规定着我们‘看’什么,怎样‘看’。”[2]197至此,导演在电影中的主题隐喻得以深化,似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电影《搜索》中,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叶蓝秋拒绝让座的一段视频,这既是显性线索,也是贯穿电影始终的隐形线索——女主人公向死而生的爱与自由。当叶蓝秋无惧死亡而勇敢面对,并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导演的隐喻——向死而生的爱与自由通过杨守诚更新“蓝秋绽放”的微博得到最终的表达,这是对本真生命热爱的隐喻。
“吃人”二字背后的仁义道德是电影《搜索》搜出的又一道绳索,也是陈凯歌导演展开向死而生主题必须面对的现实背景的隐喻。正如他自己在影片宣传时所说:“我想强调的是对个体的尊重,摒弃以集体意志为个人意志的作风。”[3]影片中叶蓝秋在死亡面前抛弃了一直束缚世人和她自己的仁义道德这条绳索,这必然是惊世骇俗的,必然会在常人众所周知的道德观念中成为道德败坏的人,但也正是在叶蓝秋的“不道德”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叶蓝秋在直面自己死亡后选择了做她自己,一个真实的自己在常人之中“脱颖而出”了。这是叶蓝秋对自己死亡之畏看透后才有的生,向死而生。没有死亡,没有对死亡的畏惧,人们会一直沉沦,会一直以常人自居,会一直在需要挺身决断之时溜走,会一直推卸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责任。
电影中揭示常人社会的现实背景并不是陈凯歌导演的真正目的,否则就不会安排叶蓝秋之死这个结局了。陈凯歌导演认为,只有死亡才能达到向死而生的自由,其一贯隐喻的风格也要求叶蓝秋必须要死。只有认识到死,自己的死亡才不会在乎世间的虚伪,才不会为名利牺牲生命,才会向死而生、会摆脱羁绊,从沉沦的常人中倾听良心的召唤,本真、自由地生存。叶蓝秋就是向死而生的写照,更是陈凯歌导演假借隐喻之名而真实推崇的一种精神——为自由向所谓的“正义”申辩[3]。
电影中叶蓝秋的行为就是导演的申辩,不让座却问“我怎么了?”“我不让你座就无理了吗?”“要坐坐这儿”,这是对世俗道德的责问。“我怎么了”其实是责问你们更道德吗?“要坐坐这儿”其实说明坐在腿上未见得比坐在座位上更荒谬。只有向死之人才敢如此藐视世俗地说话。这里让不让座已不是问题的焦点,对常人的责问、对侵占的疑问、对本真生存的刻画才是真正的关注之点。后来电视里关于隐私权的辩论,沈流舒“挺有个性”的评价,中学老师的嗫嚅,所有这些都隐喻着陈凯歌对此行为的肯定。
《搜索》这部作品表明陈凯歌导演的隐喻风格不仅走得更远而且还取得了突破。在商业片中,陈导演首次摒弃精英话语模式转向现代性与多元化,正面束缚常人的绳索。死亡不是一个绳索,无视死亡、逃避死亡才是绳索。电影中,当面对死亡时,叶蓝秋开始她脱离常人的、本真存在的自由。她拿回了公司应给的医疗费,这不是欺骗而是作为常人不敢提出的正当权益;她辞职的勇气,体验没有工作的悠闲生活;她租车去蹦极、看日出,去过本真的自己向往的生活。这是不同于休闲的自由,因为休闲者还要回到工作中去,甚至那只是一种炫耀性消费的迷失。但叶蓝秋的行为明显使我们感受到这才是人的真正生活。这就是影片贯穿始终、向死而生的真正的主线,也是导演个人隐喻风格的升华。
这些隐形线索和隐喻风格是否会一直在陈凯歌导演的作品中延续和自觉并不重要,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在一切良知经验中充耳所闻或充耳不闻的是:呼声向此在进言说,它‘有罪责’”[2]321。陈凯歌是“有罪责”的,他自惭:中国电影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集体逃避现实。但他又说:我理解同行,面对苦难的生活处境和艰辛的创作环境,不能完满地表达自己[4]。因此,倾听良知呼声的陈凯歌导演还是执着地坚持了他颇具哲学思想的隐喻创作风格。陈凯歌导演隐喻的风格在其力作《搜索》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把被各种舆论充斥的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留给我们许多关于电影隐含深意的思考。导演的隐喻风格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深化了电影主题,使观众对于电影的内涵有了更深入思考。
[1]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M].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29.
[2]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42.
[3]阙政.搜索陈凯歌:好是你,差也是你[J].新民周刊,2012(28):58-60.
M etaphoric Philosophy in the M ovie Caught in theWeb Directed by Chen Kaige
Zheng Yebai
(Collegeof LiberalArts,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6)
Themovie Caught in the Web tells a story about the internet search triggered by a video of a young womanwho didn’tgiveherseat toan elderly person on abus.Themovieaims to reflecton public opinionsandmorality. Under the cover of the dominant clue in themovie,there is an invisible narrative clue which fully demonstrates the director’s individualstyle.By thebright-colored images,themoviedisplaysa completemetaphoric philosophy system,which exerts an impact on the audiences’visual sense and deepens the theme of themovie,resulting in a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implication of themovie.
Caught in theWeb;philosophy;metaphor
I0-02;H05
A
1674-5450(2017)02-0153-04
【责任编辑:赵 践 责任校对:张立新】
2016-11-05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4CZX055)
郑夜白,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讲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