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竹霞 岳福新
摘要: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言语行为道歉及其策略方面的选择有很大不同。许多学者对道歉策略的文化因素研究颇多,对道歉回应策略的研究却很少。但是,道歉和对道歉的回应是相互对应的言语行为。有了回应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话轮。因此。对道歉回应策略的研究也应该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从权力距离大小、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个文化价值维度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道歉回应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道歉回应策略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中图分类号:G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091-02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由于特定的历史和地域等种种原因逐渐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从各个方面指导着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们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人们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意识和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其中很大一部分学者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人们日常语言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道歉是许多跨文化及语言学学者研究言语行为的重点对象之一,但是从数据上看。以往人们普遍侧重于道歉这一单一方面。对于道歉的策略和文化差异的影响进行了很多研究。而鲜有人对如何回应道歉和文化差异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道歉和回应道歉作为一种互动性的行为,应当受到学者们同等的重视。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对中西方道歉的回应策略进行分析和归类。并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道歉回应策略的影响。
一、道歉的回应策略
1.对道歉回应策略的研究
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对于道歉策略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对于道歉的回应策略研究得就比较少。不过仍然有一些很值得借鉴的调查和研究分析。Goffman(1971)认为类似“You are weleome”“Thats all right”“Think nothing a-bout it”“Its okay”等都是美国人口语交际中最常见的表达,属于是将冒犯程度最小化(minimizing)的回应方式。0wen(1980)则认为这些句子是接受道歉(acceptance)的表达方式,而去掉指示词“thats”“its”只回答“OK”或者“all right”的话,就属于承认或收到道歉(ac-knowledgement)的回应策略。
Holmes和Robinson后来对道歉回应策略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将上述对道歉的回应方式统一归类于接受道歉(acceptance)的回应策略。但是,这些研究中,基本没有考虑到性别、年龄、文化、语境、语言和语用方面等社会因素。另外,礼貌原则对这些回应方式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女人为了显得优雅矜持而用“没关系”来回答别人的冒犯,不管她内心是多么愤怒。在公共场合,一个男人可能会为自己抽烟而向被冒犯者道歉。以显得礼貌绅士,可是如果在他自己的家里,也许会说“离我远点”。文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西方选择不同道歉回应策略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2.对道歉回应策略的分类
道歉的回应方式有很多种,从沉默到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述。Holmes(1995)对这些纷繁多样的回应策略做了大致的宽泛的分类,包括:接受(accept)、承认或收到(ac-knowledge)、规避(evade)和拒绝(reject)。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承认或收到道歉的定义中,Holmes认为这类回应策略可以说是接受道歉和一定程度上面部表情威胁或语言警告的结合体,程度比接受道歉更弱或者说更不情愿。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助面子理论来理解这种不情愿。当被冒犯者认为事态严重,但是又为了维持双方的面子,而不得不接受道歉时,这种回应策略就可以是对道歉这种补偿性语言行为的承认或收到。
中国学者们对于道歉策略的研究数不胜数。而对道歉回应策略的研究就不多了。黄永红(2010)在其《跨文化交际学教程》一书中,对中国人和美国人采取的道歉回应策略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和分类。他认为,中国人普遍采取两种道歉回应策略。一种是积极回应策略,即认为没有必要道歉。例如“没什么”“不要紧”“没关系”“别介意”等。另外一种是消极回应策略,即拒绝接受道歉,例如采取不理睬对方道歉的方式,或者语言反击:“对不起的事少干点儿”“看着点儿道”等。相比之下,黄永红认为,讲英语的人对道歉的回应有四种策略。其中有两种与上述提到的中方的回应策略相同。比如西方的积极回应策略包括“It doesnt matter”“Dont worry”以及“Never mind”等。西方的消极回应策略,比如“You should watch whereyou are going”等。除此之外,英语中还有另外两种积极回应方式:接受道歉和表达对补偿行为的感谢。例如“Thats/lts OK”等带有“OK”的回应属于对道歉采取接受策略。“Thank you for your apology”是对道歉后的补偿行为表示感谢。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道歉回应策略的影响
显而易见,中西方对道歉回应策略的研究不是很多。也比较浅显。大部分调查分析都缺乏对社会环境,文化差异,性别、年龄等众多因素的考虑。除此之外,影响一个人对道歉如何回应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冒犯程度、社会距离、权势因素、责任归属等。在不同的情景设定下,人们会选择各种各样的道歉回应策略。下面,仅就中西方文化差异这方面对不同文化下人们对道歉回应策略的不同提出几点见解。
1.权力距离
Hofstede(1980)从社会角度来分析文化的差异,提出四个价值维度,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以及男性化和女性化。其中,权力距离是用来表示人们对组织、机构或关系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在权力距离小的国家,如奥地利、以色列、丹麦、新西兰等国家,比较民主,人们不因权力的大小而疏远,相互之间的关系被看做是平等的。下属与上司之间的关系很融洽,相处很舒服。下属可以对管理层的决定自由评论和评价。掌权者也经常与他们的选举人互动,以达到亲民的效果。而权力距离大的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等,没有权势的人与掌权者有非常大的权势差距。社会阶级制度普遍,使得不同阶层权力不平等。阶級顺序在很多层面上有所体现,例如,上司和下属,老师和学生,老年人和年轻人,以及父母和孩子。地位低的人很少质疑地位高的人,反而崇拜和尊敬他们。
在不同的权力距离背景下,冒犯者道歉之后,被冒犯者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回应策略。在Hofstede的研究中,从权力距离这一价值维度,对4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排名。从高权力距离到低权力距离进行排名。中国香港和台湾分别排到第八名和第十九名。而英语国家美国排到第二十六名,英国排到第三十一名。中国和西方相比,权力距离是比较大也比较明显的,属于高权力距离文化,西方则偏向于低权力距离文化。不同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权力距离价值观上的参差不齐,会导致在其他语境因素(如冒犯程度、性别、年龄、责任归属等)相当的情况下,不同文化的人会选择不一样的道歉策略以及不同的道歉回应策略。举个例子来说,老师上课迟到了,对学生们说:“不好意思,路上有点堵车。”在不同的权力距离文化下,学生们对老师这一道歉行为有不同的回应。如果情景设定在中国,一个尊师重道,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国家,在高权力距离文化下,学生认为老师的地位要高于学生。对于老师的行为,学生不能产生质疑。因此,老师迟到时,学生并不期待老师作出解释道歉,当老师道歉时,学生会选择积极回应道歉并认为道歉是没有必要的。而如果在西方国家,尤其在低权力距离文化设定下。学生们可能采取接受道歉,承认或收到道歉的回应策略。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也是Hofstede提出的四个文化价值观维度之一。从他的调查研究结果看,大部分北欧和北美的国家属于个人主义色彩鲜明。而亚洲和南美大多数国家则属于集体主义主导文化。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40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名看。美国毫无疑问地占据第一名的位置,英国排名第三,属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当明显的个人主义文化。而中国香港和台湾的排名分别是第三十二名和第三十六名,所以中国属于很明显的集体主义文化。由于文化的不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造成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个人主义文化下,人们普遍认为个人目标优于集体目标,竞争高于合作,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个人主义者对特定的团体忠诚意识很弱。所以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经常换工作,流动性强。相反,集体主义认为集体目标优于个人目标,合作高于竞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影响下,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于道歉的回应策略也不尽相同。在中国,人们倾向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比较注意维持双方面子。擅长把握全局。在中国古代,这种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例子就有很多,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两国“和亲”。为了维持国家之间的和平,选出某位公主或郡主千里迢迢远嫁他国,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在现代中国,被冒犯者往往放下自身权益,选择接受道歉的回应策略以做到息事宁人,大局为重。这正是集体主义的特点,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目标优于个人目标。同样的事件如果发生在英美国家,被冒犯者则通常是以个人的利益为重点。选择更有利自己的回应策略。比如消极回应策略来要求冒犯者作出更多补偿措施,并不倾向于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权益。
三、结语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差异对于道歉回应策略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Hofstede对于文化差异的研究以及其他学者对文化的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权力距离和个人及集体主义只是研究人们不同语言行为的两个方面,还可以从更多维度去观察并分析这些语言现象。目前为止。学者们需要对道歉的回应策略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结合文化差異的影响,必然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道歉回应策略有更进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