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德�オ�
[摘要]核心素养观下的课程发展无不以学科素养为基础。核心素养观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必须精准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素养,必须将思想政治课根植于社会之中,必须注重非智力因素,从而为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7001
在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础的国际教育大环境下,我国已经采纳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教育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南针。
一、素质教育实施中的两大症结
1.评价制度的缺失和招生制度的局限
评价制度的缺失和招生制度的局限使素质教育就像“穿新鞋走老路”。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实施素质教育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明确而系统的评价制度,素质教育的“产品”——学生,真正具有了怎样的素质,一份考卷是无法考量的,而学生素质的综合性和隐含性成为对学生评价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因而评价制度被局限在了分数上,招生制度也就只能以“分数”取人,只要拿到高分就是成功。地方政府行政部门不是对学校的教学过程进行监督评估,而是给学校下达高考指标,许多高中都有“一荣遮百丑”的说法,也就是说只要高考成功了那就什么都好。很多课堂都是举着素质教育的幌子,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甚至有些学校采取有检查时新一套,检查完了又是老一套的做法。以上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评价制度的缺失和招生制度的陈旧。
2.课堂教学模式化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在教育教学领域掀起了一场“模式潮”,有种非把素质教育装进某种“模式”誓不罢休的架势。模式,其词语含义为事物的标准样式。试想把课堂教学做成一种标准样式,那怎样实现“因材施教”?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看到衡水二中有学生跳楼,不是反思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把教学楼走廊全部封闭,这岂不成了另类的“衡水模式”?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强调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生成性,而课堂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只能是教师设计好的一套“枷锁”,学生的学习只能是循规蹈矩,被教师牵着走。素质教育下的课堂不是某种模式,而应该是开放的、个性张扬的和“百花齐放”的。
二、核心素养观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
1.必须精准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素养
从课程层面而言,核心素养教育的关键应该是精准把握学科素养。首先,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权衡思想政治课在人的素质养成中的层次和比重,科学合理地确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彻底摈弃追求全面、系统的知识覆盖观,精简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给学生和教师留足合作探究和自主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时间和空间。比如,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常识的内容中,“企业和经营者”与“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对外贸易”等内容完全可以删除或仅作简单了解,而突出“产业和劳动者”中“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其次,要准确定位思想政治课在核心素养教育体系中的关联性,也就是要整体性构建学科素养。因此,要充分论证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贯通,比如与地理学科在环境与经济方面的联系,与历史学科在社会形态与哲学思想方面的联系,与语文学科在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方面的联系等等,而不是简单地嫁接或整合,真正做到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2.必须将思想政治课教育根植于社会之中
在中国,家长一直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而对于学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并不关注。这种把学校教育束之高閣的社会环境只能造就出高分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文弱书生。由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在培养人格方面具有特殊性,把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入社会、家庭、社区,必将产生连锁效应。比如“让学生对社区内居民纳税状况进行调查”,不但能够让学生自主获得税收的相关知识,获得实施调查、走访、数据统计与分析、报告书写等方面的方法和技能,还可以向公民宣传税收知识及其政策和法律,培养社会成员的纳税意识,等等。因此,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教育必须根植于社会之中。
3.必须注重非智力因素
一个努力的学生学业能力不一定出色,但一个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学业能力一定不会高。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人的内在潜质,也可以激活人意识的能动性,使人树立起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产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非智力因素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必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不论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还是在教法、学法的选择上都要充分得到体现,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总之,核心素养观下的课程发展无不以学科素养为基础,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素养,科学把握思想政治课素质内涵,才能为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供有效保障。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