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审美教育理论研究综述

2017-04-12 23:53杜奕桓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8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美育教育

杜奕桓(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8)

2016年度审美教育理论研究综述

杜奕桓(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8)

2016年,国内的审美教育理论研究继续处于兴旺状态,这集中体现在对审美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探讨、经典美育思想的阐释与发展的考察、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的研究等几个方面。

审美教育理论 经典美育思想 学校美育社会 美育家庭美育

2016年,国内的审美教育理论研究继续如火如荼,大批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积极参与到美育理论的建设中来,美育与教育学有了更深入的结合。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发表论文数量虽与前几年相比有所回落,但仍高达800余篇。论文涉及审美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探讨,对经典美育思想的阐释与发展的考察,以及对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的研究等。与往年相比,出现更多发散的方向和更加细化的研究课题、研究对象。

一、审美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探讨

反映审美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论文,视点主要集中在对当代美育本质、内涵的进一步透析;对当下审美教育理论发展所出现问题的思考;对审美教育相关政策的阐发;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功用和意义;美育理论的传承、发扬与创新;审美教育实践的途径等方面,勾勒出审美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总体面貌。

(一) 当代美育本质、内涵的再思考

胡健的《活动·精神·教育——审美三题议》指出,审美教育是让人学会领悟“活生生”的“人”与“世界”的意义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如果说人的诗意地理解活动,就是审美活动的话,那么,对这种诗意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作为一种人文素养的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培养人的审美态度、审美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培养人与世界的对话与交流、去蔽与敞开的诗性能力,培养人领悟意义的能力。夏青的《论审美教育与生命体验》一文,则将审美教育与生命体验联系起来,指出生命体验注重学生这一实践主体的自觉和能动性的发挥,强调个体自我的感悟与发现。将审美教育与生命体验结合起来思考可知:一方面,生命体验推动审美教育走向完善,体现在生命体验作为审美教育的起点、过程、结果三个层面;另一方面,审美教育促进个体生命体验,体现在审美教育唤醒并提升个体的生命体验。

与当代美育本质、内涵相关的,是对美育重要性、必要性、功用和意义的研究,李丽在《审美教育在当代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探析》中指出, 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对象、美的方式培养人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人。审美教育的价值在于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以美乐群。陈芸则重点强调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她在《音乐之声,生命之音——论音乐审美教育的人生意义》中,指出音乐审美的人生意义是人类精神需求的体现。一方面,音乐具有的情感表现特征使其成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它独特的认知方式使其成为促发心智的智育学科。因此,音乐具有“怡情”与“育智”的价值功能,从“丰富人的情感内涵”“完善人的认知结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三个方面可以阐明音乐审美教育的人生意义即主体沉浸于音乐中所获得的丰富的情感、理性的认知、圆满的精神、空明的心境、自由的人生,从而实现完美的人性。

(二) 对当下审美教育理论发展问题的反思

对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生发的“审美泛化”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反思。王行、刘雨的《当代审美精神的失落及其复归策略思考》指出,破解当代审美精神失落困境的一种可能性,即是通过制度化落实把美育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推动当代审美精神的时代化发展,以弘扬人文精神救赎审美精神。又如,当代中国,以市场逻辑为核心的经济文化消解了传统儒家道家传统哲学;制度文化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育的效力;精神文化的贫弱把当代审美教育变成近乎纯粹的娱乐。这三种文化对美育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白艳霞在《对当代美育中若干问题的反思》中指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美育工作只有在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协同作用下,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解决中国青少年精神萎缩和信仰危机的当务之急。

(三) 对审美教育相关政策的详细考察与阐发

周星、叶凯在《创设审美教育的新天地——学习贯彻中央美育工作文件思考》中,对审美教育相关政策进行了详细考察与阐发,文章指出,2015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审美和艺术教育的育人理念做了高度确认,并在改进学校美育教学和美育实践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为美育发展提供了从观念到具体措施的重要文件。

(四) 审美教育理论的传承与弘扬

陶莉的《“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种新型美育观的确立》,指出“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代美育发展的大趋势,21 世纪中国美育的发展,一方面要突破原有的西方古典美学立场,告别启蒙美学范式;另一方面重建与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世界。美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彰显了当代审美的本质,拓展了审美教育的领域,改变了美育活动的方式。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终极目标,是美育的多元化与终身化。曾繁仁的《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中华美学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是为九卷本《中国美育思想通史》撰写的导言。《中国美育思想通史》是我国首部多卷本美育思想通史,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全书从先秦一直写到当代,基本呈现了中国五千年美育发展的全貌,揭示古代美育与现当代美育之关系,注意用现代美育学科建设的眼光,考察我国自古以来文化与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所包含的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因素,及其在整个社会文化之中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意义。该书以“中和之美”作为整个中华美学精神之主要特点,在此前提下着重探讨了与此相关的礼乐教化、风骨与境界等观念,阐述了主要立足于“以美育人”的中华美育思想的基本特点。同时,也力图揭示促进中国五千年美育发展的诸多关键性因素,如儒道互补、阴阳相生、中外对话融通以及审美与艺术统一等的内涵与意蕴。

(五)在新形势下创造性地开展审美教育

在新形势下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审美教育,是许多学者关心的重要课题。林英典在《论和谐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现路径》一文中,提出和谐审美教育即包括和谐与审美两个方面的教育。包含一个原则:在教育过程中,以生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依归,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质和信息资源)、教学手段(方法和媒体);七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学资源的关系、教师与教学手段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教学资源的关系、学生与教育手段的关系、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的关系。实现和谐审美教育的路径包括:制造教育悬念,激发参与热情;创设审美情景,寓教育于娱乐;激发审美情趣,引发感情共鸣;加工知识意象,升华知识结构;培养美在生活的感受力,提高审美品位。

研究者们也不忘为审美教育指明实践的途径。美育不应成为教育的薄弱环节,应改变美育态度,强化以美育人。廖幸瑶的《音乐美学教育实践之初探》一文提出,本着“高品位、儿童化”的原则,创建以书香与艺术相结合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在特色引领下,开展课堂教学的审美化改造,构建审美课堂。将“乐美育人”理念融入到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中,把美育带给每一名学生。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我国教育事业获得蓬勃发展的同时,教育部提出“应试教育”应向“素质教育”转轨,各级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教育,既有数学、哲学、逻辑学的抽象性,又具有能够最深刻、最细腻、最明确直接地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功能,开展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是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赵伶俐的《互联网与大美育相遇》,指明美育与互联网结合的道路。互联网与大美育在同一个时代节点上相遇,彰显着两者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实现“互联网+大美育”的深度融合包括艺术课程在内的大美育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审美·综合》课程网上网下学习、教学、延伸学习与教学、学生发展评价等多维一体的教材和教学体系建构等,是必须突破的难点。

二、对经典美育思想的阐释与发展的考察

(一)对中国经典美育思想的发掘,涉及从古至今的很多对象。

(1) 《老子》

《老子》中没有独立的美学思想体系,但《老子》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与美学原则,对今天的音乐、绘画、舞蹈、书法、戏曲、文学等艺术形式及审美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当代美学教育的宝贵资源。周敏的《论老子的德育、体育与美育思想》一文指出,老子“自然”为美的美学美育思想即“道法自然”、去伪存真的审美价值,有无相生、虚实相形的意境追求和以简驭繁、大巧若拙的表现手法,为当今美育提供了有益启示。

(2) 张衡

在张衡的文学著作、科技著作、哲学著作中随处可见这位伟人对美育规律、美育管理、美育教学、美育科研的精辟论述。郭靖的《浅议张衡的美学思想及其对美育的影响》,从张衡的著述入手进行研究,认为张衡吸收和继承了我国先秦以来的朴素唯物主义美学思想,对汉代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唯心主义美学提出了挑战和批判,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代的美育理论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张衡认为天地和谐即为美;以节俭为美,反对奢华;主张质美的同时还应注重形式美;反对“宫室”“美色”等享乐主义的虚妄之美,主张在人生不懈地追求和创造中获得美的美学思想能广泛启迪当代美育。

(3)柳宗元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柳宗元提出的一个涉及审美活动本质的重要美学命题。常婉茹在《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美学思想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启迪》中指出,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承认了美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了人主观感受的重要性,对现当代的美术教育教学有着很深的影响,它的每一层意思都给我们重要的启迪:美因人而彰——做美的发现者;美因人而异——做美的欣赏者;美美与共——做美的创造者。

(4) 丰子恺与宗白华

罗明的《启民智·敦教化·厚人伦——简析丰子恺的“三鼎足”文艺审美教育观》指出,丰子恺的文艺审美教育观,恪守以文艺审美知识的普及开启民智;寓“温柔敦厚”之审美教育精神及“人性美”之教化于艺术教育实践中;其独树一帜的文艺审美教育观和强调艺术教育“三鼎足”的理念,关涉人的“类本质教育”,于当下反思我们的文艺审美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反思借鉴价值。同时,丰子恺在文艺审美教育及其他艺术理论开创的话语实践中,融中西话语资源为一体,形成自我文论话语的写作范例,也值得成为我们今天文论话语重建的借鉴与参考。

作为一个以“精神教育”为毕生志业的美学大师,宗白华从其核心美育课题“美学及审美教育何以改善人的精神状况、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出发,开发出了一系列以中国传统艺术为核心内容的生命美育课程。黄燕在《宗白华生命美育教学特点研究》中,指出其教学活动呈现出“通透”的组织架构:游走于各种艺术形式之间;汇通古今中西;具有“散步”的教学姿态以及重视实践的教学取向。可为当今学校美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对马克思美育思想的再认识和对外国经典美育思想的借鉴

(1)对马克思美育思想的再认识

岳凤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审美教育旨归》一文中指出,具有多种属性的”类存在物”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人可以“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改造世界,也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自身,但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使人异化为机器,人不可能实现自由,人也必然不可能是美的。人要想实现自由,首先就要实现劳动的自由,在自由的劳动中人才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和自身,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马克思审美教育的理想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 对外国经典美育思想的借鉴

对外国经典美育思想进行探究的论文中,德国美学家席勒和他的《美育书简》算是大热门,《美育书简》中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拯救人性的完整,通过美的艺术的力量来改造时代和社会,而非政治暴力革命。陈楚敏《解读〈美育书简〉获得的时代启示》所解读的《美育书简》重要思想有: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存在;古希腊人是完美人性结合整体;用美的艺术拯救时代。席勒美育思想的时代启示在于:艺术的力量亦可是一场革命;人人都可以追求”美”;当代中国教育应继续支持人的美育发展,可适当放大对西方教育先进理念的接受和应用。

三、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与家庭美育研究

与往年一样,学校美育仍是今年研究课题的集中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其相关论文在全部论文中占比高达90%。而社会美育相关论文仅十余篇,家庭美育相关论文更是寥寥无几。理应继学校美育理论研究“井喷”式发展之后,给予社会美育与家庭美育更多的关注,使三者的理论发展保持一定的平衡状态。

(一)学校美育

审美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的结合,是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应该把握的方向。研究者们强调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强调美育应渗透进各门课程,另外还关注学校美育与地区特色的结合。

(1) 加强审美教育必须解决的认识问题

王福阳的《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是与不是——辨析当前学校美育的几个模糊认识》辨析了几个问题:一是美育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美育是教育的一项基本“育人”目标,是所有教育内容和教学课程都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是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体。应坚持美育课程体系内的艺术教育普及性原则;坚守艺术教育这块美育的主阵地;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宗旨;坚持艺术教育特色创新,主动渗透融合。三是明确改进方向才是当下首务。要把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放在首位,突出艺术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有机融合,想方设法扩大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受益面;要把美育资源配置放在配齐教时专项上;要把机制创新的突破点放在评价和督导上;要把推进的重点放在基础教育阶段。

(2) 对学校美育理论模式的思考

沈胜林、沈胜刚的《学校美育理论模式的思考》,指出美育模式包含一种过程化,应将美育渗透、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为此,要优化学校美育管理机制,加强学校“美育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校美育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美育实践,拓宽学校美育途径,加强学校美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统筹。

在将美育渗透、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个问题上,讨论得较为充分的是语文和音乐课程中的美育。美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李鹏在《略论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体性生成》中,指出语文审美教育的特征有:情感特性、互动特性、形象特性。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应以自然美为基础;以社会美为核心内涵;以科学美为重要表征。实施的路径有: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在听、读、写过程中融入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杨文洪的《语文教学中的音乐美育及其意义》,考察了语文与音乐的关系,论证其相通互动之处,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采取综合形式,与包括音乐艺术的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艺术类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假使没有采取将绘画、雕刻、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门类综合起来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活动将会显得单调、乏味。应该打通语文与音乐艺术的学科界限,导入音乐审美教育与欣赏,以进一步增强受教者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升审美能力。

音乐美育方面,田耀农、宋艳艳的《深度音乐审美的理论与实践》,强调深度音乐审美教学的优越性,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方式,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教学的主要内容,音乐审美教学法的滞后使音乐欣赏课程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深度音乐审美”是指学生在冥想状态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音乐聆听。冥想是人的身心充分放松后进行的一种排开外界干扰、自由自在的沉思和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的想象。“深度音乐审美”其理论基础为“主客体同构论”的音乐美学观点、“冥想”状态的心理学依据及注重“审美体验”美育理论依据。

(3) 审美教育在大、中、小学的实施

高校美育方面,许悦吉的《构建高校审美教育的新格局》认为,由于缺少监督检查机制,致使美育在高校的实施仍然还很薄弱。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将这个缺失归结为理论上缺课,实际中缺美。文章提出对构建高校审美教育新格局的设想和建议:实施反腐倡廉建设工程,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实施高校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完善审美教育平台。彭东丽的《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欠缺及相应改进措施的思考》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当前大学生审美素质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当中时常出现不分美丑、盲目跟从、以丑为美等不良现象。这一现状的出现有当前教育的功利性和非道德倾向的大众文化等原因。高校辅导员可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审美教育,加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审美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审美环境以及通过审丑让学生提高辨别美丑能力等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彭美贵的《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通过对苏中地区3所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现状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乐于了解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产生过程并把握其精神实质,认为有必要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认知、理解和运用,期待采取多样手段与措施,切实加强自身马克思主义美育自信,并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审美素质,指导审美实践。文章对强化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教育给出对策与建议:加强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基本观点及精神实质有机渗透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实践教学模式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教育教学与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互促共进;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教育实践活动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宏大视野,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文艺审美建设的层次与水平。

中小学美育方面,蒋新秀、田夏彪的《中小学美育“虚无化”成因及其消解》,,认为当前中小学美育呈现出“虚无化”倾向,具体表现为美育实践形式单一、美育实践内容零碎、美育实践方法机械。主要原因在于美育课程地位弱化,学校应试教育观念深重;美育观念偏狭有误,混淆德智体美辩证关系;美育师资力量不足,社会环境支持薄弱。为消解中小学美育实践“虚无化”,有必要采取切实贯彻实施美育活动,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提高自身审美素质,加强美育实践的有效性;净化社会风气,营建良好的美育环境等策略。

(4) 少数民族地区的审美教育

郑亮、张家淑所作《生态美育: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教育新起点》指出少数民族地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是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民族地区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点。在教育先行的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中,美育教育有利于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可以改善人类当下非美的存在状态。生态美育特有的柔性介入的教育方式和注重生命的关系性存在,及其与少数民族传统生态理念的内在一致性,使得它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回归的教育新起点。少数民族学校生态美育建构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创设生态美育的教育环境;建设生态审美教材;发挥教师力量以及借助新媒体的教育平台建设。

(二)社会美育与家庭美育

社会美育方面, 叶设玲的《立于“闲”,成于“美”——民国时期的休闲教育与审美教育思想及其关系》指出,休闲教育弥补了美育对象与时空的局限性,是美育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真正融入民众日常生活的载体与有效存在形式。而休闲教育所勾画的理想的生存状态——主体性的自由、创造性与人的自我完善正是美育之“成美”的核心表述。未来的闲暇社会中,美育应该为休闲教育留出更多的休闲空间,将美育之“成美”在休闲时空中以最有效、轻松的方式回归生活,美化人生。彭松乔的《绿色发展与生态审美双重视角下的“生态人”型塑》,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必须造就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主体承担者——“生态人”。张知博的《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审美教育初探》,指出我国目前的老龄化社会现状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均提出了挑战。为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推行面向老年人的“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多元审美教育模式。

在家庭美育方面,郭曼的《绘本阅读与儿童的艺术审美教育》指出,图画书及亲子共读对儿童成长的积极影响并强调家长指导儿童阅读时的注意事项。张婷婷、蒋明宏的《梁启超家庭美育发凡》,探讨了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的家庭美育思想。梁启超的家庭美育是其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闪光点。他以身作则、因材施教,通过微励的方式,对子女进行了艺术美、情感美、社会美等家庭审美教育。培养子女的审美情趣、乐观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他始终围绕着“趣味”“情感”“人格”三方面对孩子们进行审美教育,这既是他家庭美育的目标,也是其家庭美育的独特与成功之处。

J01

A

1008-8784(2017)03-25-6

2017-2-24

杜奕桓(1994—),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责任编辑:颜冲】

猜你喜欢
美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