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中的唐代麦类作物及其影响

2017-04-12 23:27华信辉
三明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全唐诗荞麦大麦

华信辉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400715)

《全唐诗》中的唐代麦类作物及其影响

华信辉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400715)

麦类作物在唐代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并作为文学意象在《全唐诗》中多次出现。麦类作物诗歌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又是对一定时期社会状貌的折射,这些相关诗作不仅描绘了小麦、荞麦、大麦、燕麦等麦类作物品种,而且也对麦类作物的分布区域概貌有所反映。同时麦类作物成为北方独特的生态景观,其影响从农业层面上升到了社会经济政策层面,在当时的社会变革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全唐诗》;麦类作物;小麦

我国古代是农耕社会,麦类作物作为古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古代统治者劝课农桑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兴衰,因而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在唐代,随着麦类作物地位的不断上升,逐渐成为重要的主粮作物之一,“唐中叶以后,稻、麦产量在全国粮食比例中渐趋上升并取代了粟、稷的传统地位”[1](P111)。 学术界对唐代麦类作物的研究较丰富①,但对唐诗中的麦类作物进行相关研究还较少。本文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全唐诗》中所述麦类作物诗句为据,对唐代麦类作物的品种、地域分布概况以及影响作一探讨。

一、麦类作物的品种

《全唐诗》有反映唐代麦类作物的种植情况,其中有关麦类作物的诗歌234首②,这些诗歌反映的麦类作物品种至少有4种。

(一)小麦

小麦作为我国传统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在我国北方地区。依据种植季节的不同,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大类。魏晋南北朝时代,“小麦已经成为华北地区仅次于粟的粮食作物”[2](P53)。到唐代中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的种植规模“已经具备可以与粟、稻等作物抗衡”[3](P195)。故在《全唐诗》有关麦类作物的诗歌中,小麦作物的诗歌数量占有绝对的优势,可见小麦在当时的广泛种植以及地位的提升。卢纶在冬至日送友人归河中府(治河东,即今山西永济)的诗中写:“烧烟浮雪野,麦陇润冰渠。 ”[4](P3143)冬至时麦苗已经出现在田野,可见是冬小麦。张说的《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诗中,有 “渭桥南渡花如扑,麦陇青青断人目”句[4](P938),在寒食节时候麦苗已经青青,描写的当为冬小麦。“畬馀宿麦黄山腹,日背残花白水湄。”[4](P3563)宿麦就是隔年成熟的麦,可知当时黄山地区种植的是冬小麦。诗人许浑这样描写家乡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市)初夏的情景:“簟凉初熟麦,枕腻乍经梅。 ”[4](P6052)初夏小麦已经成熟,丹阳种植的应为冬小麦无疑。以上诗句反映了冬小麦在我国南北方都有种植的基本情况。

春小麦在开春后播种,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西北、东北等气温较低、生产季节较短的地区。相比冬小麦,诗歌中对春小麦的描述较少。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秋,杜甫作诗送别友人高适:“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4](P2252)诗句中的崆峒是指岷州溢乐县(今甘肃岷县)。[5](P127)崆峒地区的小麦秋天成熟,可见当地种植的是春小麦。“春来耕田遍砂碛,老稚欣欣种禾麦”[4](P3071),描写的是西北地区的一些驻屯兵在戈壁滩上春耕种麦的情景。白麦是春小麦的一种,陇右地区的凉州(治武威,即今甘肃凉州区)产白麦,天宝十四年(755)春,杜甫在《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诗中云:“汉使黄河远,凉州白麦枯。 ”[4](P2395)《通典》中也有“凉州贡白小麦十石”的记载。[6](P118)开元时的《证类本草》也记载:“河、渭以西,白麦面凉,以其春种,阙二时之气使之然也。”[7](P592)可见白麦是春小麦,种植在河渭以西的地区。此外,唐代北方河套平原上的丰州(治九原,即今内蒙古九原区)土贡也是白麦[8](P976),以及白麦面。

(二)荞麦

荞麦在我国有很久的种植历史,但是关于荞麦最为确切的记载,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荞麦,味酸微寒,无毒。食之难消,动大热风。”[9](P565)对荞麦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作了说明。古代荞麦的品种主要有甜荞和苦荞,《本草纲目》把二者做了区分,甜荞“苗高一二尺,赤茎绿叶,如乌桕树叶。开小白花,繁密粲粲然。结实累累如羊蹄,实有三棱,老则乌黑色”[10](P985)。苦荞则为“茎青多枝,叶似荞麦而尖,开花带绿色,结实亦似荞麦,稍尖而棱角不峭”[10](P986)。 故依此标准,唐诗中“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4](P4854)、“荞麦铺花白,棠梨间叶黄”[4](P4859)等诗句,不仅展示了一幅荞麦花如飞雪之白的美好画面,而且也给我们提供一个判断甜荞麦的重要依据。 “荞麦南北皆有”[10](P985),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明显,荞麦有不同的种植时令。“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4](P4854);“荞麦铺花白,棠梨间叶黄。早寒风摵摵,新霁月苍苍”[4](P4859);“桑柘林枯荞麦干……薄宦未甘霜发改,夹衣犹耐水风寒”[4](P6332);“田翁独归处,荞麦露花深”[4](P6886): 这些描写的都是秋天成熟的品种。在一个春天时节,温庭筠即兴造访卢岵处士未果,看到漫山遍野的荞麦洁白盛开的美丽景象,因而在其住所题诗:“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4](P6738)此诗描写的荞麦应是早熟品种。此外,《踏歌》中有“河水流溷溷,山头种荞麦”[4](P9784)句。这些关于荞麦的诗句,生动描述了当时荞麦大面积连片种植的景象,同时也反映出荞麦主要种植在山地丘陵以及土壤贫瘠的荒野。因此,荞麦作为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产量不会很高,且大面积粗放种植。

(三)大麦

大麦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品种,在我国古代主要农书中,都有大麦的记载。古代劳动人民对大麦的功效也早有认识:“大麦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 ”[11](P484)可见大麦具有温中和胃、助消化而有益身体的功效。李颀在赠别友人的诗中云:“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4](P1353)以及杜甫在《大麦行》中的诗句云:“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4](P2312)这些诗句都展示了大麦是一个早熟品种,比小麦提前成熟。

(四)燕麦

燕麦成熟于春夏之际,是在瘠薄山区大量种植的渡荒杂粮,“舂去皮,作面蒸食,及作饼食,皆可救荒”[10](P985)。 燕麦耐寒,因此主要种植在北方以及其他高海拔地区。如在北方的河南地区,“燕麦青青游子悲, 河堤弱柳郁金枝”[4](P1767)。又如齐己在《湘中寓居春日感怀》中云:“江禽野兽两堪伤,避射惊弹各自忙。头角任多无獬豸,羽毛虽众让鸳鸯。落苔红小樱桃熟,侵井青纤燕麦长。 ”[4](P9552)可见燕麦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一些人迹罕至、气候温凉的山区,也能良好的生长。

二、麦类作物的分布区域

麦类作物作为唐代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管是人来船往的经济繁华之地,还是人烟稀少的偏远荒野,麦类作物景观都引起了诗人们的关注而有所描述。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布局有重要影响。那么麦类作物分布区域如何呢?透过《全唐诗》中有关麦类作物诗歌,也许可以从中窥见一斑。基于历史认识,本文把主要麦类作物的种植区分为黄河中下游、江淮、巴蜀、陇右这四个区域。

《全唐诗》中关于麦类作物的诗歌有234首,通过对这些诗句所描写的麦类作物的种植区域进行统计,就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状貌。黄河中下游地区有99首,约占麦类作物诗歌总数的42.3%;江淮地区有55首,约占麦类作物诗歌总数的23.5%;巴蜀地区15首,约占麦类作物诗歌总数的6.4%;陇右地区3首,约占麦类作物诗歌总数的1.3%。区域位置难以判定的有63首。③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最重要的麦类作物种植区域,这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传统的麦类作物生产区相应对。江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麦类作物种植区,需要指出的是该区域雨热同期,气候条件对麦类作物的生长不是非常有利,多种植水稻。巴蜀地区,当时主要指剑南道全部和山南道西部地区。虽然区域范围较大,但因受地形的限制,有效种植区域较小,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和汉中地区。尽管如此,此区域在当时仍是一个较重要的麦类作物种植区。最后是陇右地区,由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麦类作物集中在绿洲,呈片状分布,种植规模不大。因此,在全国麦类作物生产中不占重要地位,从诗歌中反映的来看,此区域种植的麦类作物主要是白麦,是春小麦的一种。

通过对《全唐诗》中有关麦类作物的诗歌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麦类作物的种植呈现出北多南少的特点,即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也与今人的相关研究相符合。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密集区,江淮地区是次密稀疏相间区,巴蜀和陇右地区麦类生产不发达,在全国麦类作物生产中不占主导地位。[12](P23-32)

三、麦类作物的影响

麦类作物作为文学意象在《全唐诗》中多次出现,在诗歌中成为一种独特的麦类文化景观,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必然会对创造或者产生它的那个时代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深刻影响着地区农业生态景观的系统变迁。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麦类作物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8至13世纪中期是中国粮食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重要粮食作物由‘北粟南稻’逐渐变为‘北麦南稻’。 ”[13](P11)可见,从唐代中期开始,麦类作物在北方正处在逐渐由从属地位向主导地位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也可以从《全唐诗》中描写主要粮食作物诗歌的数量差异进行印证。《全唐诗》中有关稻类作物的诗歌有246首,麦类作物诗歌234首,黍类作物的诗歌233首,粟类作物的诗歌199首,稷类作物的诗歌36首。从这些描写主要粮食作物的诗歌数量来看,麦类作物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仅次于水稻,可以和北方传统主粮粟类作物相提并论。可见,麦类作物从非主流地位上升到主流地位,成为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麦类作物在北方大部分地区逐渐取代粟的传统地位的同时,也是我国“南稻北麦”基本格局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这种“南稻北麦”并行不悖的作物体系布局,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

另一方面,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尤其对农业税收政策的影响。麦类作物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不仅改变了地区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而且也对当时的饮食、生活、生产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策。正是由于麦类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唐王朝向人民征收租税的主要谷物之一。在唐代安史之乱之前,历代统治者没有专门针对麦类作物征收税粮,765年第五琦奏请税京兆之麦[14](P2091),这是我国农业史上政府实物税中第一次税麦。建中元年(780),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废除租庸调制,实行一年迁,这种变迁使麦类作物的影响从农业层面上升到了社会经济政策层面。因此,在唐宋社会变革大背景里,《全唐诗》中的麦类作物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

尽管《全唐诗》作为文学作品,其中麦类作物诗歌并不能直接呈现出地区农业生态景观的系统变迁以及麦类作物与社会发展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但是可以间接印证现实。我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复杂的因素,构成一个多层次、多关联的有机整体,而这种社会关系平衡的构建非常有赖于农业基础。《全唐诗》中大量麦类作物诗歌间接反映出麦类作物地位的变化,那么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生活、生产等元素就需要相应地对接,从而使这些复杂的因素重新构建成一个新的社会循环系统,实现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

注释:分夏秋两次征税的两税法,“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月”[14](P3421)。 在唐代夏收作物以麦为主,北方六月冬麦已经基本收获完毕。因此六月征收夏税,在北方地区主要是针对冬麦。唐中期实行的两税法制度,不仅是对小麦种植普及的一种肯定,而且反映了小麦成为继粟之后北方又一重要税粮来源。元和九年(814)“五月癸酉以京畿旱,免今年夏税大麦、杂菽合十三万石,并随地青苗钱五万贯”[15](P1219), 又元和十四年(819)五月对京畿地区的“京兆府及诸县,今年夏税大麦等共九万四千六百九十四石并宜放免”[15](P1220)。可见,大麦这种处于从属地位的麦类作物也成为唐代赋税征收对象。

唐宋社会处在一个变革期,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散发着时代变革的气息。《全唐诗》中有关麦类作物的诗歌反映了麦类作物种植格局的变

① 主要有华林甫《唐代粟、麦生产的地域布局初探(续)》,《中国农史》,1990年第3期,第23-39页;华林甫《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载《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6-174页;陈冬生《试述古代山东麦作生产的发展》,《古今农业》,1993年第1期,第23-29页;包艳杰、李群《唐宋时期华北冬小麦主粮地位的确立》《中国农史》,2015年第1期,第49-58页;王利华著《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阎万英、尹英华著《中国农业发展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韩茂莉著《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等。

② 北京大学中文系网站《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提供的检索信息。

③ 通过诗歌本身所反映的情况以及查找资料,对这些诗歌描写的区域进行判定。

[1]张家炎.中国古代作物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J].古今农业,1990(1).

[2]包艳杰.李群:唐宋时期华北冬小麦主粮地位的确立[J].中国农史,2015(1).

[3]韩茂莉:论历史时期冬小麦种植空间扩展的地理基础与社会环境[C]//历史地理:第27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唐慎微.证类本草[M].尚志钧,校.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李景荣.备急千金要方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10]刘衡如,刘山永.本草纲目新校注本: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11]尚志钧.唐·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2]华林甫:唐代粟、麦生产的地域布局初探(续)[J].中国农史,1990(3).

[13]王昊:8至13世纪中期河北平原稻、麦种植问题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14(2).

[14]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5]王钦若.册府元龟[M].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8.

(责任编辑:刘建朝)

A Study of Wheat Crops and Their Influences in the Complete Tang Poems

HUA Xinhui
(Chongqing Nanfang Translators College,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Wheat crops became an important food crops in the Tang Dynasty,and have appeared repeatedly in the Complete Tang Poems as a literary image.As a culture landscape,the poetry of wheat crops was a response to the social condition in a given period which not only described wheat,buckwheat,barley,oats and other varieties of wheat crops,but also reacted the distribution profile of wheat crops.Meantime,wheat crops had become a unique northern ecological landscape,and its influence rose from the agriculture level to the community economy and policy level,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and positive role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t that time.

Complete Tang Poems;wheat crop;wheat

I207.22

:A

:1673-4343(2017)01-0082-04

10.14098/j.cn35-1288/z.2017.01.015

2016-12-23

华信辉,男,河南信阳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隋唐史。

猜你喜欢
全唐诗荞麦大麦
红山荞麦看木森
我的大麦哥哥
我国科学家发现荞麦属新种
大麦虫对聚苯乙烯塑料的生物降解和矿化作用
Global interest in Chinese baijiu
荞麦花开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大麦若叶青汁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