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的三个层面

2017-04-12 23:27戴红宇刘小梅
三明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改革

戴红宇,刘小梅

(三明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福建 三明365004)

论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的三个层面

戴红宇,刘小梅

(三明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福建 三明365004)

社会经济、科技与教育自身发展产生的变化,对地方本科高校的教育模式提出转型要求。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的第一个层面是教育目的的转变,要着重于通过教育赋予学生相应的社会属性,使之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以保障自身发展适应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突出教育的中介转化作用。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的第二个层面是对教学关系的再认识,要坚持树立以学的活动为主体、以教的活动为主导的教学关系观,使二者同步发生相应的转变,协同并进、有机结合。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的第三个层面是加强课程改革,既包括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纳入高校教育的目标中;也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使之成为打通学校教育与职业生涯的关键。

应用型转变;地方高校;教育目的;教学关系;课程执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经济、科技与教育自身发展产生的变化,对地方本科高校的教育模式提出转型要求,而转型势必又要求教育责任、教育角色、教育成效产生相应的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各级各类学校为此提出了自身的教育转型方向和举措。就地方本科高校而言,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应用型转变即是对这一标准的具体化,将自身的转型纳入到教育体系的整体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中。而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变关键是应用,这个转变关键应当从教育目的、教学关系、课程执行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和把握。

一、应用型转变的核心:教育目的的转变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质的区别就在于: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教育转型的核心是教育目的的转型,即培养什么样人的转型”[1](P18)。当前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变,从教育目的上来说,是 “加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科技型创业人才培养取得重大突破”[2],从而使其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更加对接社会的需求。地方高校虽然很少主动谈及教育目的的转型,但诸如“成果导向”“目标导向”等相关概念从其本质上而言,就是教育目的的转型,或者说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在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变实践中,一切外部转型机制都要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转型而展开。教育转型最终是以人的转型来体现的,因此,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变是以实现学生具备符合一线技术技能的学科普遍知识和普遍应用能力的转型为根本目的。换言之,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变是通过所培养的学生身上发生应用型转变来呈现,是以学生身上所具备的应用能力来呈现。这是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他诸如教学管理的转变、教学体系的转变,都要围绕学生的应用型转变来进行和实现。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人的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要求地方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但也应当看到教育的社会属性,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社会特性。人是个体差异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统一,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承担普通本科教学任务的地方高校而言,应用型转变的培养目标更着重于通过教育赋予学生相应的社会属性,使之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以保障自身发展适应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突出教育的中介转化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当前的地方本科教育应当具备职前教育的色彩。换言之,地方高校教育的应用型转变从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职业能力的要求对教育对象提出培养的目标,是教育和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跟随。

在地方高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学生的“想要”和学生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学生的想要,主体是受教育者,既包括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学科专业知识更新而对较为滞后的高校教学内容的不满足,也包括其由于个性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对高校制度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的不满足。学生的需要,主体是教育者——各层级教育管理机构以及执行具体教学工作的教师,既包括从国家到学校各层级教育管理机构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赋予高校的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也包括教师本人出于自身对学科、专业、课程的信仰和理解而呈现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积极层面来说,学生想要的,必然有一部分不是教育者认为学生需要的。从消极层面来说,教育者认为学生需要的,必然有一部分不是学生想要的。

从目前来看,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变尚未很好地梳理好需要与想要,即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也尚未明确地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角度出发,呈现出学生应当习得的知识、能力等。教育目的的转型是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第一层面,要厘清个性化与社会化这二者的关系,就必须首先明确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使之成为高校内部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换言之,在应用型转变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的一切教育活动要围绕着普遍学科知识和普遍学科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而展开。所谓普遍学科知识和普遍学科应用能力,就是基于满足生产一线所普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地方高校应当在此基础上,再有条件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深入、专门教育,从而使自己的教育体系呈现出由社会化到个性化、由博(专业上的博)返约(专业上的约)的过程。

二、应用型转变的基础:教学关系的再认识

在教育关系中,存在若干两两相对的伦理关系,其中最为根本和基础的应当是教学关系。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关系而讨论教育,其得出的任何意见和建议都是缘木求鱼。教学活动是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二者的有机结合,不同的教学关系赋予教学活动不同的行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方高校的转型实践,应当是教的活动的转型与学的活动的转型二者协同并进、有机结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关系是地方高校的转型基础。在当前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变过程中,教学关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两种不合理的倾向:其一是教的活动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转型、调整,但学的活动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在转型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其二是过分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习得,教的活动在某些方面是消极地追随学的活动,教师在转型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可以说,出现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转型前后教育目的之间的矛盾在教学关系上的具体表现。

现代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制度化、规模化。教育的改革、转型往往是自上而下的。以本次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变为例,同样可以看到一股行政的力量自上而下地对教的活动施加压力。作为教的活动的实际执行者的教师,主动或被动地、积极或消极地开展一系列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改革和转型的试验、探索,试图以教改促学改、以实践促学习。客观地说,地方高校的应用转变从数据上确实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不能不引起重视的是,在这些数据背后我们应当警惕一种“应用型”的精英教育:享受应用转变的教改成效的学生是一小部分积极参与者,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模式——学的活动没有随着教的活动的应用型转变而发生转变。显然,一部分学生在应用能力培养上的成效,并不能等同于学校整体在应用型转变上的成效。事实上,这也反映出当前地方高校的应用转变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被启发出对应用转变的思考。学生的学习活动,“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又是教育活动的基础”[3](P173)。 如果缺少了学习活动的积极转变,光靠教的活动发生转变,那么地方高校的转型在教学上将会因缺乏足够的参与基础而事倍功半。

另一种情况则是地方高校应用转型实践中过分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从而出现教的活动对学的活动的盲目的跟随,即学生想学什么,老师教什么;企业想要什么,课堂教什么。不少人将直接经验的获得同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等同起来,甚至于将此看作是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的必经之路,而轻视知识学习和教师主导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方面是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提高和能力发展对立起来,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会占用发展能力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则是对地方高校的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的估计过高。而出身普通高校的教师又往往被认为习惯于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适应应用转型的发展趋势。“在一般情况下,人的知识的提高必然会引起行为和心理的变化和发展,而行为和心理的变化和发展则必须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3](P178)科学知识的应用应当是以科学知识的习得为基础的,如果仅仅局限于技术应用能力的习得,那就将地方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等同起来了。同时也应该看到,“企业提出的实际生产管理技能需求,有可能只是某一个狭小的方向,也可能没有现成教材或教程可循,还可能只是一个短期的技术需求。”[4](P6-10)对于高等院校而言,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强调规范性、目的性、预定性和系统性,以便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而基于直接经验的课程往往是不可更新、不能发展内容的课程。对于在“学习意义感”上多数处于不明确的状态,对所学知识的作用没有明确认识的地方高校学生来说[5](P76-80),应当注重教师的教的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尤其是系统的科学知识传授中的主导地位,以系统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具体的应用实践,而不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试误来获得知识或能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旧序》)那样的教学活动无疑是低效的,并不符合应用型转变的实质内涵。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不是为转型而转型,而是牢牢抓住应用型转变这条主线,避免在转型实践中偏离了目标和方向。教学关系在高校的应用型转变过程中,起到的正是这样一种纽带作用,同时也是进一步提升教育的中介转化作用。在应用型转变的实践过程中,仍然要树立起学的活动为主体、教的活动为主导的教学关系观。所谓“学的活动为主体”,或者说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并不是“因陋就简”,而是把握住应用型转变的教育目的,从加强“一线技术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可以说,培养学生的“一线技术技能”就是应用型转变过程中学生主体的真正体现。在此过程中,教的活动更应当发挥主导的作用,将社会需求、学校实际、学生能力三者结合起来,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且符合实际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避免教的活动对学的活动的盲目跟随,以及在一些教师富余专业出现的“因人设课”的现象。对教学关系的再认识、明确转型实践中的教学关系,是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第二个层面,它能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应用型转变的理论内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应用型转变的改革方向。

三、应用型转变的方向:校本课程,由学论教

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变,在宏观上是教育目的的转型,在中观上是教学关系的调整,但在转型实践过程中,最终要体现在微观层面的课程执行的落实上。课程执行是转型的第三个层面,也是具体而微的层面。“学校作为教育执行的机构,其一切活动都是以课程执行为中心来组织的。”[1](P204)可以说,应用型转变的成败、应用型转变的程度,最终是由课程改革执行的成败、课程改革执行的程度来决定的。应该说,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实践中是相当重视课程改革的,如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开展实地教学、课题实践”[6](P1-4)。但是也应当看到,课程改革不是孤立的,不是一门课一门课可以独立完成改革的。一方面它受到学校管理体系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会影响整个学校的关系结构。课程执行虽然是学校教育的微观层面,但它的改革势必要求整个学校转型的协同并进,此不赘述。在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变过程中,课程改革有两个方面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二是由学论教地进行课程改革。

所谓校本课程,应该将其理解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是国家需求、地方需求在学校课程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呈现,而不应将其单纯地理解为学校自行组织、自行开展的课程。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纳入高校教育的目标中。而体现这一目标的具体举措就是在课程建设、执行的过程中体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具体的课程中体现产学研的融合,从而实现高校和地方的良性互动。换言之,地方本科高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要围绕学科专业和地方产业的双元需求,将地方产业在这一学科上的特殊要求纳入课程体系中;或者开发和建设一批交叉学科课程,以满足地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三明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鞋类)专业为例,该专业面向福建地区发达的鞋类产业,是高校服务地方的典型代表。该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就可以根据产业需求,一方面开发地方产业需求更为普遍的电脑制图等课程,一方面开发鞋业制造业上下游的管理、营销相关课程。这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举措,也是课程改革服务于学校应用型转变的切实体现,更是体现高校特色、提升高校特色的有效作为。在这一过程中也要警惕一些课程与教学团队经常为争取更多教学时数和教学资源而影响学校整体的合作性,反而使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所增加,阻碍了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变。[7](P198)

在当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变教育实践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课程的改革往往围绕教的活动的改革而展开,譬如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改革课内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等等,课程的改革集中在对教师的教提出要求。高校的应用转型需要教师的应用转型,这无可厚非,正如在教学中对于教师的要求正逐步“从强调教师职业的伦理性到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8](P13-17),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的活动的转型才是应用型转变应当达到的根本目标。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之所以大幅度地压缩课内教学学分、课内教学学时,是基于认为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自动学习的能力。地方高校大力推动的“第二课堂”建设,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通过推动学生自觉地将“第一课堂”的知识学习成果在课余相关活动上进行应用,以提升自我的学科专业能力。但是,这就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有足够的认识,能够正确理解“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是详细探讨如何学习,然后由学而论教”[9](P247)。 教育的应用型转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应对自己的学习生涯有相当的认识和规划,要懂得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学好。因此在学生入学前期,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通过课程地图的建设和专业导论的指引,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价值取向上有明确的、不同于一般本科高校或高职高专的认识是相当重要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价值的转型,一方面能够对“第一课堂”的转型成效提出良好、及时的反馈,另一方面也能够切实推动“第二课堂”的课程化、项目化、学分化。可以说,“由学论教”、学的改革是打通作为职前教育与职业生涯的关键,同时也是真正地保证教育的应用转型取得预期的效果的关键。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以及基于学习方法、学习意义的变革来讨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的具体作为和努力方向,也是提升高校办学特色的有效办法。这更需要地方本科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共同努力,让师生具体的教育活动真正围绕有特色、应用型的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而展开,而不是把应用型转变停留在一遍又一遍的自上而下的文件建设上,成为教育管理者的活动与口号。

教育的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新常态”下的中国政治经济结构对地方本科高校提出了应用型转变的要求。要达成这样要求,需要我们树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目标,明确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关系,坚持校本课程、由学论教的课程改革,从三个层面共同推进应用型转变。

[1]鲁洁,冯建军.教育转型:理论、机制与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2016-09-18].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3]王道俊,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4]张坚豪.地方本科高校与“双元制”模式的融合策略[J].三明学院学报,2015(3).

[5]杜友坚,陈云奔,孟美婷.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6).

[6]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3).

[7]杨子秋.以校本课程领导促进学校改进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8]潘懋元,吴玫.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7).

[9]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0]王倩.校本课程开发与高校课程改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责任编辑:刘建朝)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Applied Transform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DAI Hongyu,LIU Xiaomei
(College of Art Design,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China)

The changes of social economy,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tself put forward the transformation requirement for the education model of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The first aspect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purpose.It should be focused on that gives students the social attributes of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by education and makes them have the corresponding occupation ability to protect their own development to adapt to the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so as to further highlight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education.The second aspect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i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It should be adhered to establish the view of taking learning activities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teaching activity as the leading,making the two synchronous corresponding changes,and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ynergy.The third aspect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is to strengthen the curriculum reform.The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and have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local society and economy contained to the education goals.It also includes reform of students'learning style which make it become the key to get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career.

applied transformation;local universities;educational purpose;teaching relationship;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G648.4

:A

:1673-4343(2017)01-0091-05

10.14098/j.cn35-1288/z.2017.01.017

2016-09-26

三明学院高教研究项目(SUHE1612)

戴红宇,男,福建莆田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应用型转型改革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改革之路
转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