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丽
体验式学习法是教师通过创设特定场景,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亲身经历、亲手操作,并在经历和操作中体悟知识的一种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体验式学习,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利用体验式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体验式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从感官系统和视觉上对学生形成某种刺激,建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隐形思想,帮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并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最终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养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主要是为学生进行故事情境的设计。由于小学数学学习内容较为简单,且部分知识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利用趣味教学内容为学生编排数学故事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举例:在一片草地上,利用木桩将牵羊的绳子固定在一处,羊可以以绳子为半径绕木桩吃草,绳子长3米,那么羊最多能够吃到多大范围内的草?羊吃草的故事可以提升题目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更加贴近生活地去思考问题。为了进一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以动画的方式,使课堂更具有生动性,而动画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得以集中,学习效率必然提高。且动画中将相应的数学条件以动态的方式标出,学生更能逐步了解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探究学习的魅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数学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能够体验探究过程,感受探究学习的乐趣。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因此,数学教学也应该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将所学数学知识渗透于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发现数学的魅力。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最基础的运算进行探索掌握。如:教师可以设计5套练习题,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派一位学生进行练习题抽签,抽到习题后小组间进行练习题解答。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规定答题时间,目的是让学生提高解题效率。在规定时间内,算得多且准确的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教师可以给予适当奖励,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另外,学生在进行练习题解答的过程中会发现,分工合作解题效率更高,且速度更快。因此,这一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加减法的规律,还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打造了良好的交际圈,促进了生生之间的团结与协作。
另外,除了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习题解答以外,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归纳。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和容易出错的题目。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纠错本,让学生在纠错本中注重归纳自己容易出错的题目,并对自己出错的原因进行反省,提醒学生在日常运用数学知识时不要出现同类错误。例如,在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若是遇到有括号的运算,应该先算括号里的,且应该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但是,有些粗心的学生,在进行运算时,由于粗心大意,经常忽略了运算规则,导致运算出现纰漏。为此,利用纠错本,帮助学生记录易错的问题,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的出错频率。
知识来源于生活。利用生活实例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是让学生更易于学习和了解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对于生活实际的价值。因此,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一些素材,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例子,使学生真正以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例如,教师在进行方程的相关知识讲解过程中,可以编个故事:“老师家里养了一些小猪和小鸡,希望过年的时候将养好的小鸡和小猪拿去集市上卖。但是老师已经忘记了养了多少小猪和多少小鸡,但是记得它们头有12个,脚有30只。同学们能不能开动自己的智慧,帮老师算一算,老师家到底养了多少只小鸡,多少头小猪?”通常情况下,说完这个问题,学生就会开始积极地动脑筋。这时,教师应该做到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当学生列举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后,教师应该对其回答以及解题方法进行评论,进而逐渐导入方程这一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延伸,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在养小猪和小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其实是为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大量的实践证明,人的思维的开发与其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大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探究学习,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开发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注意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框架的组成,并适当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让知识的习得变得更加自然,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知识点:“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先给出结论,可以先设置冲突,问“3根小棒是否都能围成三角形”,然后给出3根小棒,让学生试图围成一个三角形。通过尝试,学生发现围不成三角形。这时学生就会考虑:3根小棒的长度有什么样的关系才能围成三角形?接着教师给出9厘米、6厘米、5厘米和3厘米的4根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任意选择3根小棒围一围,看一看选择哪3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只有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至此,得出了“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学生亲自在操作中探索、发现,才能对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有所了解。
总而言之,体验式学习是一种重视实践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利用实践和动手操作等方式,将数学知识融于日常教学内容中,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数学中抽象的知识点和数学概念定律;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探索,勤于动手,从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