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春野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军事信息管理系,上海 200433)
论图书馆理论在改革实践中的价值及实现
章春野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军事信息管理系,上海 200433)
长期以来,图书馆理论研究一直处于尴尬地位,对图书馆理论研究脱离实际、与图书馆实践脱节的批评一直不绝于耳。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图书馆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在这次图书馆的改革实践中,图书馆理论研究到底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文章认为,图书馆理论研究依然对图书馆改革实践具有动力价值、奠基价值、推动价值和指导价值。图书馆理论的价值通过作用于图书馆改革实践者,影响他们的职业认知、职业理性、职业准则,才能在图书馆改革实践中实现。
图书馆 理论 改革 价值
图书馆理论研究一直遭到来自实践一线的诟病。图书馆理论研究严重脱离图书馆实践,空洞、玄虚,乐于玩弄新鲜的概念、术语,忙于构建宏大的框架、体系,不关心实际,与实践形成“两张皮”,甚至被斥之为“无用”。《图书情报工作》1991年第2期刊登了柴纯青《改革十年图书馆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讨论述评》一文,将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划分为四个阶段:1、1979年——1984年11月:理论落后于实际;2、1983年底——1987年5、6月:理论超前于实际;3、1986年底——1988年底:超前与落后兼而有之;4、1988年——1999年:不正常的脱节与理论虚无主义。[1]撇开这个研究的总结归纳及时间划分是否合理不谈,至少说明了这个时期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是个不争的事实。这十年,正是图书馆改革从起步到发力的最关键期,不管是滞后还是超前,图书馆理论与改革的严重脱节损害的不仅仅是理论研究,而且对改革实践也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过去三十多年图书馆的改革,由于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没有必要的理论指导,不少时候是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明确的、一以贯之的改革目标,没有清晰的、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既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时更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尽管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改革实践中随着国家整体的飞速发展图书馆已经取得相当大的发展成就,但是,在图书馆理念、图书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完成,图书馆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多艰难险阻,需要我们继续高举改革的大旗,全面、深化改革。现今,国家对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文化事业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经出台,如何吸取过去改革的经验教训,如何保证不走过去的弯路乃至错路,使图书馆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稳步推进,需要图书馆理论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认为,是需要对图书馆理论与图书馆改革实践的关系做一番讨论的时候了。
对图书馆理论与图书馆改革的关系的理解,存在着对理论和改革实践双方面的误解。一方面,我们把理论看得很高深、看得很玄虚,除了大量的生僻的名词术语就是长段的论证陈述,让人读来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我们一些理论研究者乐此不疲,故弄玄虚,以显示自己的所谓的理论水平,更加重了业界对理论的误解;另一方面,我们把图书馆改革实践简单看做是一项业务活动,认为工作琐碎、机械重复、层次低下。殊不知,真正的理论其实是简洁而清晰的,能够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说清楚才是好的理论;而改革,则恰恰是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之所以这么说,是源自我对理论和改革最基本、最朴素的认知。
就我的认识而言,理论是对事物、现象的描述与说明。理论对事物、现象的描述与说明,不是直观的、局部的、外在的、感性的,而是深层的、整体的、内在的、理性的。图书馆理论描述与说明的,是图书馆、图书馆活动的本质、内在的真相和规律。比较起其他成熟学科来说,尽管图书馆理论还不成熟,还有待大的提高,但是,图书馆理论研究总是在试图描述和说明“什么是图书馆”“什么是图书馆活动”“图书馆的本质和图书馆活动的规律”等基本问题。即使图书馆理论还没有完全揭示出图书馆及其活动的本质,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理论明白哪些“是图书馆的”,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理论的批判功能了解哪些是“非图书馆的”,哪些“不是图书馆的”。理论除了描述与说明,还有批判与预测的功能。批判的是现实,预测的是未来。理论批判现实中不合理的方面,所谓不合理,就是不符合规律性、不符合目的性,就是要对图书馆实际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无情的批判,提示、惊醒图书馆从业人员注意,把图书馆实际运行纳入到合理化的轨道中来。合理,就是图书馆规律与目的的统一。理论的预测功能,是对事物走向的提前判断。图书馆理论的预测,是图书馆理论研究基于图书馆的本质与规律,结合社会环境变化特点而做出的关于图书馆今后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判断,对图书馆未来作出提示、指引。就我的理解,所谓改革,就是对图书馆进行改变。为什么要改变?需要改变什么?怎么改变?改变成什么样子?如果不是为改变而改变,那我们就需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进行研究,以弄清楚并加以回答,这其实就进入了理论研究层面。为什么要改变的问题,肯定是图书馆在运行中出现了不顺、不畅,图书馆出毛病了。出了毛病就得治,就得通过治疗还原一个健康的图书馆,由此导引出治疗对象、治疗手段。健康的图书馆就是图书馆原本的样子,就是本真的图书馆。因此,所谓图书馆改革,就是改掉让图书馆不健康的一切,改掉“不像图书馆”的一切遮蔽因素,改掉对图书馆功能发挥产生负面影响的一切障碍,这些障碍可能来自图书馆的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技术、设备等各个层面;所谓改革的目标,就是使图书馆“更像图书馆”,就是使图书馆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充分发挥。而这些遮蔽、这些障碍的存在,并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也不是某一部分人设置的,有些不合理的做法长期存在且已固化,成为某种集体无意识,成为痼疾顽症,这其中牵涉到太多的方面、有着太多的利益牵扯,李克强总理说过,“改革中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2]因此,图书馆改革不是说改就改的简单业务层面的工作,而是一场艰巨的攻坚战,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不仅需要有顶层设计、有方法路径、有措施手段,有时甚至更需要改革的勇气。我们常常把理论看得太复杂,把改革看得太简单,这双向的彼此误读也是造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图书馆理论提示着什么是图书馆的本真,什么是图书馆活动的规律,图书馆不合理的现象有哪些,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为图书馆改革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顺应着本真和规律的改革实践才是方向正确的实践,才不是折腾、才不是南辕北辙,一旦偏离图书馆本真和规律,就要不停地加以调适、修正,回到正确的改革轨道上来。图书馆理论这种对改革实践方向的提示、目标的指引、标准的指明,就是图书馆理论对图书馆改革实践的理论价值所在。
事实上,图书馆理论对图书馆本真的揭示以及人们对本真的还原和追求,也是图书馆改革的原动力之一。图书馆理论在研究、探讨什么是图书馆、什么是图书馆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同时,也是对不符合图书馆本质和规律的现象和因素的批判。这会激发起对不符合图书馆本质和规律的现象和因素改变的冲动,这其实就是图书馆改革的动力之源。这种动力,比起自发的变革冲动,由于是基于对图书馆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这种改革更理性;比起外力压迫下的变革要求,这种改革动力来得更自觉。理性而自觉的改革动力比起自发的或者外力强制的推力而言,更为科学而持久。对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革是任何社会机构的本能的应激反应,图书馆也不例外。作为社会文化机构的图书馆,其产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其活动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的。没有对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做出变革反应,图书馆就不会存在到现在,就不会从简单的文献汇集场所演化成现今具有科学依据支撑的复杂工序和流程的大型文化设施。图书馆对社会环境的应激反应而产生的内部变革当然也是改革,当然,这种应激反应式的改革没有理论依据、没有理论支撑,基本上是本能的、自发的、无序的,持续性、稳定性较差,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来进行调适、匡正、固化、定型。而来自外力强制的改革,往往来自于图书馆的主管部门,一般而言并非发自图书馆从业者的真实心愿,很容易引发抵触情绪,是一种被动式的改革;由于改革要求来自于图书馆外部,改革的方向、目标、途径是否切合图书馆的实际,无法验证,有时甚至难以抗拒,改革的合理性就存在很大的疑问。而且,外力驱动下的改革,往往容易使得图书馆成为某种宏大架构下的某种附属和工具,滋长图书馆的功利性和工具理性,从而丧失掉图书馆的本真。从这个角度看,源于图书馆理论的改革动力,其基础是对图书馆本质和图书馆活动规律的认识,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图书馆发展的现状分析,经过慎重的思考、研究、批判,然后认清了遮蔽和阻碍图书馆功能发挥的因素,去除掉这些负面的因素、障碍是每个图书馆从业者职业的本能,这就是改革的冲动。这种改革冲动以理论为支撑,就汇聚成为强大的改革动力。这样的改革动力,既是自觉的,又是理性的,既是激情的,又是持久的,既有理论上的深刻的认识,又有实践上的推进动力,是图书馆改革动力的原动力。
我们用最简朴的语言试图去解释图书馆理论在图书馆改革实践中的价值问题,我们提出了图书馆理论是图书馆改革的原动力之一的观点,我们从图书馆理论应该是什么样的角度探讨了图书馆理论与图书馆改革实践之间的基础价值。那么,图书馆理论和图书馆改革实践之间就自然而然建立起了紧密联系呢,当然不是。这又回到了图书馆理论如何与图书馆改革实践之间建立起联系的老问题上去了。图书馆理论与图书馆改革实践的联系,离不开人,离不开图书馆改革实践者,图书馆改革实践者是图书馆理论与图书馆改革实践的结合媒介,是图书馆理论在图书馆改革实践中实现价值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理论形态的东西,要使之转化为现实形态,产生现实的力量,就必须与人们的主体活动相联系,通过人们接受理论后的自觉活动产生应有的效用。能够使理论转化为现实力量的唯一途径,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任何思想理论如果不付诸实践,不论其多么完美和正确,都不具有实际的价值意义。图书馆理论价值的实现,也要通过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改革实践活动这个途径。图书馆是一个社会文化机构,围绕着图书馆而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的主体是人,社会的人,负载着社会传统、知识、技能的人。图书馆改革归根结底是人的实践活动,其主体是掌握着一定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图书馆从业人员。对于图书馆从业人员来说,受到什么样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就会影响到图书馆从业人员对职业的认知、态度。对职业的认知和对职业的态度,就会影响到从业者的职业行为。图书馆理论是构成图书馆知识最核心的内容,图书馆理论就是通过图书馆实践者——图书馆从业人员与图书馆实践之间建构起最紧密的联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在图书馆领域的诠释。图书馆理论影响图书馆从业者的职业认知、职业理性和职业准则,进而影响到图书馆改革实践,这就是图书馆理论价值在图书馆改革实践中实现的路径。
首先,图书馆理论影响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认知。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实践专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职业化存在是现实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每个现代人都会在接受一定阶段的教育、培训后投身到社会某个职业去挣钱、养家糊口、去实现理想抱负、去成就自我、去贡献社会。对职业本质、特点与作用、价值的认识,决定了从业者的职业选择。职业认知的形成,有多种的途径,有来自实践的体验、有来自社会的舆论、口碑等,当然也来自理论的学习。相比较起来,来自情感的认知是非理性的、外在的、片面的,而建立在理论学习基础上的职业认知则是理性的、内在的、全面的。一般而言,图书馆理论主要的对应的课程是《图书馆学概论》,而概论课程是图书馆学专业学习的入门课、必修课,对全日制学生如此,对接受职业培训者而言亦如此。之所以这样设置,就是要给初学者一个全景式的专业介绍,为今后的学习、培训打下专业基础。初学者、受培训者通过学习,了解图书馆是什么、图书馆做什么、图书馆怎么做,知晓图书馆专业的内容、范围和边界,由专业学习、培训对职业的本质、特点、规律、作用、地位等进行了解、掌握,对职业选择产生影响,进而对职业态度和职业追求产生影响。职业认知影响劳动者的敬业状况以及工作内动力的生发。图书馆从业人员的重要特质在于拥有与所从事的图书馆职业要求相适应的职业精神、职业操守与职业行为准则。职业精神是推动职业人和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职业操守与职业行为准则则是保障职业发展的外在规范,科学的职业认知为职业精神培育、职业操守与职业行为规范建设提供了可能性保障。这种可能性表现在:对已有职业精神、职业操守与行为规范的认同与践行,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职业化员工队伍建设和专业化社会实践发展成为可能。一旦对职业产生了亲近感、依赖感,也就找到了职业的归属感,从而在人与职业之间建立起比较紧密、比较牢固的联系。职业归属感使他们把自己的名位、身份、利益与图书馆挂钩,他们就会在乎日常所作所为是不是“图书馆的”,他们就会时时关心理论对他们工作意义、价值、目的的阐述以明确自己的地位、验证自己的价值,他们会在职业行为中自觉地按照图书馆理论所揭示的本质和规律办事,形成职业行为的规范。
对职业认知的最高境界就是形成职业信念,或者是职业信仰。职业信念是从业者对所从事职业的信服与心理寄托,在精神上表现为对职业的某种境界的推崇与向往,在行为上则表现为一定的态度和准则。图书馆从业者具有了图书馆职业信念,意味着有了基于图书馆职业的使命、责任和文化境界,这说明图书馆从业者已经属于图书馆,即有了强烈的归属感,说明他们已经形成了图书馆改革实践的理性自觉,这无疑要归功于图书馆理论对图书馆的深刻认识。图书馆理论借助一定的机制转化为图书馆实践者的价值信念是图书馆理论在改革实践中发挥其价值的一种方式和路径。树立了图书馆职业信念的从业者,他们会把图书馆当做事业看待而不仅仅是一份职业,他们就会有事业的追求,他们往往都是图书馆种种不良现象的自觉的批判者,他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着图书馆,不容一粒沙砾与尘埃。图书馆理论对现实的批判、对理想图书馆状态的描述,与他们具有天然的心灵上的呼应和认识上的共鸣,对完美的图书馆的向往与追求,使他们成为图书馆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和勇敢的实践者。
其次,图书馆理论影响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理性。人的精神由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构成。理性是以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为基础的认知;非理性是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因素。对图书馆的朴素的情感认知具有表象、片面等特点,其实并不可靠。唯有在进行了逻辑思考的基础上获得的认知才是深入和全面的,才是真正转化并属于自己的思想。图书馆理论启发思考、带动思考、引导思考,为思考者建立起对图书馆的理性认知,使他们具备图书馆的理性思维。只有理论激发了实践者的理性自觉,理论才会成为实践者实践的依据。科学、规范的图书馆理论比起每天机械而琐碎的业务活动,对图书馆实践者来说更有价值,也更能牵动图书馆实践者的精神世界,有吸引力的图书馆理论可以引发他们的合理联想,有潜力把他们带进新的图书馆格局和秩序之中,从而在精神层面上摆脱实际操作层面的束缚,引发他们对图书馆的思考、探索和研究。理论除了认识的功能,它对实践的作用只能是经由实践者的理性自觉。图书馆理性的进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断出现的新概念促成的。而图书馆理论研究者做的就是概念的工作,他们要么确立新概念,要么修正旧概念,目的都是要增益和提高人的理性能力和水平。而理性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必然在思维层面上带动思维模式的转变。图书馆理论尽管也比较枯燥、乏味,却能获得认识上的启迪和思想上的思考,开拓图书馆实践者的视野、启发他们全面、内在看问题的思维,转变他们所习惯的从操作到操作、从局部到局部的直观、片面的直觉思维模式,使得图书馆实践者从业务工序的简单操作者变成对图书馆现状和未来进行理性上的批判和判断的思想者。我们之所以执著于某种图书馆理念的实现,固然由于它的正确和美好,更由于某种图书馆理论激发了我们的理性自觉。而对图书馆是什么样的、图书馆该如何建设这些现实问题的研究的理论成果的消化、吸取并引发自身的理论思考,就会形成一套该如何看待图书馆的实际、如何建设的方式、方法、步骤,这就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思维。如何从实际出发进行符合理论所揭示的规律、原理、原则的实践,而不是凭感觉、靠经验办事,这就是理性思维,就是理论赋予图书馆实践的理性力量。
从理性自觉到理性思维,从理性思维到实践的节奏,图书馆理论顺着这样一条逻辑之路实现其价值。在这其中,图书馆理性思维是图书馆理论与图书馆改革实践之间的一个中介。理性自觉是对逻辑、理智的崇尚与认同,从而改变图书馆改革实践者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态度。不可否认,图书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图书馆学也是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图书馆界历来对理论比较轻视。美国杰出的图书馆学家M·杜威就曾表示:不追求理论上的完整体系,只从实用的观点出发来设法解决实际问题。[3]杜威对于图书馆理论的这种态度,因其巨大的成就而影响了图书馆界。事实上,对于杜威这种轻视理论的观点,早就受到了美国同行的批评。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P·巴特勒就对当时支配美国图书馆界的偏爱技术而忽视理论倾向进行了激烈批评。他在《图书馆学导论》(1933年)的序言中指出,图书馆员对自己职业的理论领域的淡漠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在理性方面的兴趣似乎仅限于满足使直接的技术过程合理化,而企图将这些合理化概括为专业哲学的做法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危险的。巴特勒是图书馆学理论家,他所创立的学说具有超越时代的理论价值。巴特勒也是图书馆学理论的鼓动者,他在1943年出版的《图书馆学的参考职能》一书中这样谈到:“一些图书馆员不喜欢也不相信理论,他们只知道社会需要有效的图书馆服务,而不清楚社会也需要理论观点。他们担心对专业理论的探索会导致对实际工作的忽视。另外一些图书馆员则认为,图书馆的全部工作,应接受理论分析的指导。这种分析将揭示基本规律和原则。他们相信一套完美的图书馆学理论是可以在不损害实际工作效率的情况下向前发展的,甚至还相信,必须在建立了这套完美的理论之后,图书馆员才能在他们的实际活动范围内胜任他们的工作。”[4]巴特勒对于图书馆理论的作用、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阐述,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图书馆理论影响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准则。我这里所说的职业准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图书馆理论阐述的,一是实践中图书馆所奉行的,也就是图书馆的行为准则。图书馆理论在阐述什么是图书馆、批判现实图书馆、描绘未来图书馆时,一方面是在揭示,另一方面也是在说明什么不是图书馆的、什么是图书馆运行中“不好的”甚至于是“坏”的因素,这其实也是在划分专业边界、给出图书馆实践的原则、规范、规则。图书馆理论所给出的准则往往体现出对实践要求的“应该”做的理想标准,是图书馆主体行为所必须达到的价值高度。来自于图书馆实践的准则,既要融入理论所提示的“应该”要求,更从实际出发设定出图书馆“能够”做的规范要求,当然也包括图书馆“不能”做的底线要求。“能够”做的规范是图书馆理论要求的“应该”做的现实妥协;“不能”做的是图书馆的兜底要求,即图书馆主体行为所避免超越的价值界限,防止图书馆失范、越界、脱轨,保证图书馆按照“图书馆的样子”运行。图书馆行为准则是图书馆实践者具有图书馆意识的直接基础,当然也是他们图书馆实践的直接依据。因此,图书馆理论要作用于实践,就必须把理论渗透、影响到图书馆的职业准则。
在国际上,先后有国际图联的《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因特网宣言》(2002)、《格拉斯哥宣言》(2002)、《知识自由宣言》(1999);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图书馆权利法案》(1948)、《美国图书馆协会道德准则》(1995);英国图书馆协会的《公共图书馆宣言》(1972);日本图书馆协会的《图书馆自由宣言》(1979)等体现图书馆理念和理论成果的职业自律性的规范文件,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喜的是,图书馆理论转化为图书馆理念进入反映到图书馆职业准则上,在中国图书馆界也已经有了成功的尝试,尽管这仅仅是初步的。中国图书馆在进入新世纪就开始了关于“图书馆宣言”“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图书馆权利”以及对1921年-1927年“新图书馆运动”的回顾与反思的理论研究热潮,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已经逐步扩散、影响到整个图书馆的从业人员。按照范并思教授的说法,“经过新世纪图书馆学理论变革,无论图书馆权利的理念,还是对全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为特殊人群的特殊服务等现代图书馆理念,都已深深植根于中国图书馆人的观念,成为我们的理论基因。今天我们对图书馆界十年前那场走向权利时代讨论的回顾,可以唤起图书馆人的理论使命感,巩固新世纪以来图书馆学理论变革的成果。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进一步推动现代图书馆理念的普及,使权利、读者权利、图书馆权利的理念成为图书馆职业价值体系与职业伦理的核心,以进一步推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创新。”[5]2007年度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在兰州召开,年会的主题是“新环境、新变化、新发展”,主要关注图书馆核心价值、服务宣言、法制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图书馆学教育以及一些技术问题。由倪晓健和范并思共同起草的以图书馆核心价值为思想基础的《图书馆服务宣言》(草案)在会议上公布,引起了与会者的讨论热情,2008年向社会公布,成为中国图书馆向社会公布的第一个行业宣言,代表着图书馆理论研究向图书馆职业准则的渗透、扩散。对此,吴建中教授评价说:“《图书馆服务宣言》的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倡导执着的职业精神,把图书馆工作者从业的忠诚度提高到理性的高度;二是弘扬自觉的服务意识,把专业服务与社会奉献紧密地结合起来;三是追求卓越的核心能力,致力于塑造图书馆员新的社会形象。”[6]行业准则对图书馆本质、图书馆的社会使命、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图书馆的权利等规定,既是图书馆对社会的庄严的承诺,也是图书馆的行为规范。行业准则与具体图书馆规章制度结合,就是完备的图书馆职业准则,势必对图书馆实践带来直接的影响。随着中国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双方面的进步、成熟,理论研究成果越来越被图书馆界所重视、所吸取,从而影响图书馆改革实践者,由此,图书馆理论就能够在图书馆改革实践中发挥作用、实现价值。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两个全面”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7]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8]这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在中央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社会文化机构的图书馆,也应该在国家文化事业改革的大趋势下,重新迈上改革之路,重启改革进程。图书馆改革,既可以看作是在过去图书馆改革基础上的深化、延续,更应该看作是图书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开始的一场崭新的改革。从中央的战略部署来看,我国图书馆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改革的任务最终落到了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肩头。改革的成败在于图书馆从业人员,在于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改革决心、改革的勇气,在于图书馆从业人员对改革精神的领悟和把握,在于图书馆从业人员对现代图书馆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图书馆改革既有赖于由科技、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外部因素变革形成的外部拉力,有赖于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推动力,也有赖于由图书馆使用者、图书馆从业人员、图书馆利益相关者等要素构成的内部系统变革形成的内部推力。要把图书馆理论转化到图书馆改革实践中去,无法逾越作为图书馆实践主体的图书馆从业人员,现实的路径只能是把图书馆理论转化到图书馆从业者身上,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我们不是要继续纠结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而是应该创新机制,通过组织学习、培训、读书会、小型研讨会等形式,大力倡导、鼓励图书馆从业人员学习理论、掌握理论,乃至投身理论研究,这对于图书馆改革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1〕 柴纯青.改革十年图书馆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讨论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1991(2):13-16
〔2〕 李克强.李克强谈改革: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EB/OL].[2013-03-17].http://news.sohu.com/20130317/n369 138340.shtml
〔3〕〔4〕 霍国庆,孟广均,徐引篪.西方图书馆学流派论评(一)[J].
图书情报工作,1998(4):3-9
〔5〕〔6〕 范并思,吴建中等.现代图书馆的理念基石——“权利时代”
的图书馆巅峰论坛[J].图书馆建设,2015(1):4-19
〔7〕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4-12-05].http://finance.ifeng.com/a/2013 1115/11093995_0.shtml
〔8〕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8-2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821/c1024-22635998.html
On the value and Realization of Library Theory in the Practice of Reform
Zhang Chunye
For a long time, the research of library theory has been in an awkward position, and the criticism of the library theory research from practice and the practice of library has been heard.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process, the library has begun a new round of reform. In the practice of the reform of the library, what kind of role the library theory research should play, what kind of role it can play, is a problem that we pay attention to.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research of library theory still has the power value, the foundation value, the value and the guidance value to the library reform practice. The value of the library theory can be realized in the practice of library reform through the role of the library reform practitioners, the influence of their professional cognition, professional rationality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Library;Theory;Reform;Value
G250.1
A
章春野(1963-),男,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军事信息管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