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生为本的高校现代学生服务体系的建构

2017-04-12 13:36
山东高等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大学大学生

(济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2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和高校运行方式的变革,学生在高校教育与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位置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市场化背景下生源由买方转移为卖方,课程与教学创新背景下学生由边缘走向中心等等。要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趋势,高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建构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学生服务体系。基于此,笔者就高校现代学生服务体系构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大学构建“生本”学生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一)从大学的教育组织属性来看“以生为本”

大学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机构,这种复杂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其组织属性和职能的多元化。[1]大学是一个教育组织、学术组织、文化组织,当代大学还越来越成为一个服务组织;大学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国际交流、孵化新兴产业、参与终身教育等多重职能,而且其职能愈来愈多样化。但大学作为一个价值系统,基础在于其学术价值,同时大学多重价值的实现最终必然以人为媒介,或者以人本身为实现形式,这意味着,大学作为教育机构的组织属性反映着大学的本质属性。一方面,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发展之于大学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即学生构成了大学作为一个意义系统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大学必须置学生发展于根本位置,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第一要务。从此角度来说,大学既以“人主义”为精神和价值的标准、规范,又要不断构建和完善“人主义”理念的实践体系。可以认为,“人主义”为大学提供了一个意义与行动的范式。这便从根本上诠释了“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学生本位”等思想理念同大学之间的内在关系。[2]

大学作为一个教育机构的组织属性,其一以贯之的“人主义”之思想与实践范式,在最终意义上决定了大学的核心理念与天然使命就是要促进学生发展,无论是赋予学生何种类型的知识,还是引导学生获得思想、道德、价值观、人格或个性的丰盈,还是引导学生培育起优异的创新能力和初步的创业能力。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道德及个性,都是其作为学习者所期望习得的学习成果。而现代学生服务体系就是要实现大学与大学生共同使命的达成,服务于大学人才培养职能的实现,服务于学生的知识获得和素质养成。在此,并没有界定大学时代学生学习的内容,而只是强调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同大学生学习的共同目标决定了人主义思想引领下的现代学生服务体系的建构。

(二)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特征来看“以生为本”

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是一个高速跨越的过程,我们仅仅用五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许多国家几十年才完成的路程,跨越式的规模扩张令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凸显其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的学生管理和学生服务模式必须做出深刻的调整,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其新需求。学生规模的大幅增加使得学生权利在大学治理结构中的地位空前彰显,同时这也意味着学生权力的释放同原有治理体系中学生行使权力的有限空间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冲突,这就需要深化学生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建立和完善学生自治自律组织、学生权益诉求表达机制、学生申诉和保障机制等。这又进一步要求大学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体系的专业化建设,一方面增加其独立性和权力空间,对大学生及其组织实施有效、有力的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则需要提高其专职化与专业化,提升学生管理与服务的科学化水平。学生规模的急遽扩大要求学校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同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大容量课堂授课条件下兼顾不同个体需求的教学要求。

大众化时代高校生源日趋多样化,大学生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性和胜任能力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同时,不同学生群体的就学动机、学业期望、价值观等都走向多元。大众化阶段,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已是共识。多样化质量观的形成既是由多样化的社会人才需求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基于学生群体的多样化生态而做出的客观选择。多样化的生源,多样化的需求,多样化的标准,决定了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复杂性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艰巨性。[3]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关涉学生核心利益,因而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大众化时代大学体制机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以生为本思想践行的核心。

(三)从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原则来看“以生为本”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锐减,高校生源供应显著减少,部分院校逐渐发生了生源危机,这就加剧了高校的生源竞争,甚至出现了激烈的生源争夺战。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业已形成,大学的生源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也已表现出了市场化的特征。高校如何运用市场手段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就颇为值得探索。而通过市场营销方式来吸引生源是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做法。例如在美国庞大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部分规模较小、办学层次不高的一类学院为了解决生源困难的问题,纷纷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来招揽生源,包括印制精美的招生手册,加大招生宣传;组织高中生进校参观、考察和学习;树立“学生即顾客”的服务观念,为学生提供先进的生活、学习条件,甚至提供高水准的体育和娱乐休闲资源等等。美国河狸学院为了吸引生源,在校内兴建了设施先进的星级学生公寓,有的院校将发展橄榄球或篮球等体育项目、参与地区性或全国性体育联赛等作为名片来吸引学生。

对于我国部分院校而言,有必要建立起专门的招生服务部门和专业化团队,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体系,利用市场手段挖掘生源市场。适当引入市场理念和市场模式来经营学生服务,既是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施行,也有助于形成一种服务文化。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或市场的角度而言,学生同学校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一种市场主体间的关系,即学生购买服务,学校生产和提供学生所需服务。大学作为服务或商品的提供者,必须面向学生需求,以学生需求为依据开发课程、改革教学、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只有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大学的生产才是有价值,有市场的。

二、大学“生本”学生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从学生发展的基本涵义出发,为学生专业与学业发展服务

知识对于个体发展的基础性价值,共同决定了专业知识与能力系统在学生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现代学生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为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提供资源、咨询、指导和支撑。学生专业发展服务主要由以院系为核心的基层教学科研单位承担,就此需要强调如下两点:其一,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应将基于日常教学的常规性专业服务同集中化、个性化专业服务结合起来,后者要求院系建立专门的学生学业和专业发展服务系统,以专题辅导、项目实施或学生个人申请援助的个性化服务为主要形式,尤其是要完善基于学生潜能发掘的高水平个性化服务体系;其二,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应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充足机会,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和理论解决现实生产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目前现实来看,部分大学生受功利主义知识观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知识无用的思想和观点,缺乏专业认同,专业投入匮乏,专业发展整体质量不高,同时学校的学生专业发展服务恰恰处于一个非正式的、制度化特征不明显的尴尬境地,亟需强化和提升,以树立专业发展在学生发展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亦藉此引导学生回到课堂,重新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和知识观。

(二)从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为提升学生思想与道德服务

大学生只有首先具备了作为人的一般素质,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作为受过高等教育者应有的思想、道德和价值伦理体系,才能作为某个领域的精英实现其个人与社会价值。这反映了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受到我国在人才评价、选拔过程中往往强调“德”的重要性,但从当代高校的学生服务现实来看,在除去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外,学生思想与道德服务整体上较为薄弱。而当前,在自由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交叉影响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道德状况令人担忧。钱理群先生对当代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及大学生在个性、理想、精神等各方面的缺陷提出了严厉批评,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与道德生态。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说,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可能产生的影响将更加广泛和深远。提升学生思想与道德服务将是高校学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思想道德服务应摒弃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化”模式,而应通过正式、非正式课程创造思想与道德推理情境,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与道德推理水平。

(三)从学生发展的社会责任出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服务

大学生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中坚建设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对于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增强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信心、维护和提升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具有基础性意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仅要成为大学生群体的理想和信念,还要通过大学生群体来达到强化和推广的目标。也可以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和服务是基于其社会责任或国家使命的客观要求。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诸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等公共必修课的形式来实施。客观地说,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生动活泼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则“教育”有余而“服务”不足。就前者而言,如何从大学生学习需求出发,开发出多样化课程资源,推行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理论与实践界的共同努力。就后者而言,高校应改变传统的以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单向度的教化)为主的模式,转变角色定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为一种主动的服务,钻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政治观和价值观的动态,发现其兴趣和真实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服务主要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制度认同,提升其理论素养,增强文化自信。[4]

(四)从学生发展的时代需要出发,为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服务

大学生最终将回归社会,教育必须赋予受教育者以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其中,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是当代高校的重要服务内容。有学者明确提出,促进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代高校的又一基本职能。[5]实施创业教育正成为高校建构新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选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空前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步骤。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业素质服务就成为高校建立现代学生服务体系的关键内容。2015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本研究认为,高校应整合资源,探索建立“创业学院”。该学院直接隶属于学校,直接对学校一级权力机构负责;该学院兼具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信息咨询职能,孵化学生企业职能,募集学生创业基金职能以及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研究职能;在构成上,创业学院应整合校内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领域的教师与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掌握市场调研、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和理论;积极引入产业及企业人士,一方面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职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强化创业学院的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对学校而言,需加强制度建设,包括创业学生的休学制度、创业与专业学分转换等,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五)从学生发展的社会需求出发,为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服务

大学生体质是民族体质评价的关键指标,而一个国家的民族体质对于国家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体质状况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及核心利益。《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持续下降。因此,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是高校学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在实践层面,高校除了正式的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外,应加强学生体育运动的生活化,为学生从事体育运动提供充足、便捷的资源和机会,使学生的体育参与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在心理服务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日渐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客观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中的地位仍处于边缘化状态,学校的投入和管理较为有限。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必须切实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置于教育教学的突出位置,加大投入、建立成熟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设施,配备专业化水平高的心理服务队伍;同时必须转变观念,从心理健康教育转向心理健康服务,由被动接受学生咨询转向积极的心理干预,建立预警、指导、诊治、研究于一体的服务体系。近年来大学生受到身体侵害、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我疏导和治疗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学生服务有必要关涉的内容。

三、大学“生本”学生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服务型管理体系的建构:管理型资源向服务型资源的转变

现代学生服务体系归根结底是要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要求大学提供充分的资源为之奠定体系建构的基础。而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服务体系又进一步要求这个基础必须具有服务性取向和特征,例如人力资源应树立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和理念,具备服务于学生的专业素质;经费及其他资源应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相关事宜的专项经费和资源而不能挪作他用;制度和规范服务于学生发展的价值主要反映在其作为人力、经费和资源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有效保障。在大学发掘服务型资源的过程中,应坚持创造新资源和既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战略。传统的学生管理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于学生发展的价值导向,管理队伍在思想观念上定位于权力掌控者,在角色上定位于管制者,在职能上定位于对被管理者包括学生及教育教学资源的控制,在面向上对上级掌权者负责,总之,其在本质上是通过行政权力占有、享用资源及利益,是一个“行政化”的系统。[6]相对来说,既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是奠基现代学生服务体系的主要路径,也就是要对传统资源进行人本化取向的改造,促使大学传统的以管制为特征的行政性学生管理资源向服务型资源转变,亦即建立服务型学生行政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涉及思想理念、价值取向、文化传统、体制机制、利益分配方式等诸多复杂矛盾关系的协调。因此,传统学生管制资源的转变必须要经历一个较长期的“人主义”哲学指导下的理念更新、价值转向、利益格局调整、制度转型的过程。其中理念革新是前提,价值转向是关键,利益调整是核心,制度转型是保障。具体来说,重塑管理与人的发展间的关系观,重新树立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在协商基础上达成利益共享之共识,最终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大学章程架构起贯彻落实人本化学生服务思想与价值系统的体制机制,保障新秩序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在这个过程中,诸如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服务以及学生注册、学籍管理、各项审批管理工作,都需要从传统的管理体系中向以服务性工作的基本定位转变。

(二)服务型教学体系的建构:教师服务与学生自我服务的共建

大学生发展是一个结构性概念,在诸多要素中,学业成就应被置于核心位置,而学业成就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的发展。显然,学生学业成就的锻炼和发展是在学校教学中实现的。当教学被定位于服务活动,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均具备了服务的属性,各要素之间也各自形成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除了学生作为被服务者外,最关键的是作为传统教学场域权威的教师亦站在了服务者的位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对平等、民主的关系,其间的基本交往方式是对话和协商,双方致力于确定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及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需求成为影响师生新型关系建构的主要因素,如何促进学生发展成为教师选择和组织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和最终目标。同时,学生自身亦需要进行角色调整,成为一个服务者——自己的服务者,即学生自己应该为自己的进步提供服务,并且学生的自我服务同教师的学生服务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学生自我发展意识、自我责任意识、自我反思意识、自我规划意识,被动地等待教师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又将陷入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只有学生成为自己的服务者,教师的服务及其他资源型服务才可能最终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成性要素。[7]因此,服务型教学的建成有赖于教师服务、学生自我服务的协同并进。

(三)学校主导型服务的突破:市场及社会服务资源的拓展应用

对于大学而言,必须开拓多元的资源渠道,利用人力资本优势提供社会服务,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争取社会资源投入来服务于学生发展是建立现代学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

第一,促进学生学业成长。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或新型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进而要求大学开放办学。例如,大学应加强与行业、产业的联系与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见习和实训、实践基地;积极同行业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包括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如高职院校的订单式培养等,也包括校企共建学科、专业和课程等。通过校社联动,为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社会、认识市场规律、增强实践能力提供条件。第二,提供学生经济支持。无论是在奖学金的额度上,还是覆盖面上,单一的国家奖学金政策并不能保障更高水平的公平与效率。因此,大学如何面向社会,积极争取企事业、第三部门等社会组织和私人提供的经费及物资等学生资助,包括设立奖学金、提供带薪实习机会等方式,就显得极为重要。当然,在社会介入大学生资助过程中,必须遵循纯公共价值导向,而不应附带不合理的条件,学校方面应建立相关制度建,实现校社合作的规范化。第三,提升学生生活环境质量。从学生饮食、住宿,到医疗保健、就业创业指导等各领域,有必要通过社会化改革,让更具有专业性、服务质量更高的市场组织来承担。这也促使大学优化配置办学资源,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当然,社会化或市场化不意味着学校放弃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责任,大学须做好监管评估工作,保障学生权益。

(四)学生服务体系的现代化:新设施及新技术资源的综合运用

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往往率先体验新技术、新生活。以大学生为服务对象,大学亦须借助新的技术与工具,建立新的学生服务模式,以适合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其生活发展需要。

第一,在学习生活方面,营建现代化的学习环境。首先是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如安装有先进多媒体设施的教学场所、先进的实验与实训设备、语音设备等。构建高度数字化的校园,让学生充分、便捷地利用互联网工具来获取、分析和使用各种数据或信息。第二,在日常生活方面,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餐饮和住宿环境。餐厅、宿舍是大学生日常活动及交往的重要空间,餐宿条件不仅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学校服务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满意度,还会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忠诚感。因此,大学应加大投入,为学生建造良好餐宿条件,包括人性化、宜居型的住宿环境,以及精致化、多样化的餐饮环境。此外,为学生提供完善的体育设施、先进的医疗服务环境等,也必不可少。第三,在互联网个人终端和智能通讯设备业已普及的情况下,学生管理服务应打破传统模式束缚。通过视频、新媒体空间、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下发通知、组织活动、协调关系、讨论问题等;在课堂管理中,智能手机及其相关功能可以协助教师便捷地实现组织和控制,例如利用微信扫描方式“刷脸”来监督学生出勤等。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人际交往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生构筑社会关系网络的一种主要方式,大学生服务体系必须尊重这一现实和趋势。

[1]王庆.大学集群组织属性界说[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9).

[2]暴景升.当代中国大学人本主义理念与实践的悖论[J].文化学刊,2010,(3).

[3]杨德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质量保证[J].东南学术,2002,(2).

[4]曾雅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1).

[5]王洪才.大学“新三大职能”说的缘起与意蕴[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6]张继明.高等教育质量战略背景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J].宏观质量研究,2015,(3).

[7]李青合.关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实证研究:以福建十一所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调查为例[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大学大学生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大学生之歌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