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法译中的美学再现

2017-04-12 12:32:06王晓萌
双语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法语舌尖

杜 燕 王晓萌

(1.上海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2.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

《舌尖上的中国》法译中的美学再现

杜 燕1王晓萌2

(1.上海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2.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

纪录片翻译对展现国家形象、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译者应当重视翻译美学在纪录片文案翻译中的作用,努力让目的语审美主体理解汉语语言之美与中国文化之美。文章选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文案及其法译版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翻译美学理论,通过对审美客体(TAO)具体实例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如何在翻译中再现汉语特有的声韵美和情蕴美,以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

翻译美学;《舌尖上的中国》;声韵美;情蕴美

翻译美学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探讨美学对翻译学的意义,分析、阐述和解决语际转换之间的美学问题。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1]在翻译的过程中,审美客体(TAO)和审美主体(TAS)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互为辩证,通过审美客体(TAO)在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审美主体(TAS)能够发现不同文化间美的碰撞,领略其中的形式之美,语言之美,文化之美,将其中的美学进行再现。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于2012年推出的美食文化纪录片,通过介绍中国各地的传统美食,展示了食物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除了精心雕琢的镜头画面,《舌尖上的中国》还有极富特色的文案撰写,语言平实而意蕴深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该纪录片不仅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同时也受到了海外观众的追捧,除了文化背景接近的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之外,《舌尖上的中国》还被成功地销售到许多欧洲国家,包括法国、比利时等在内的法语国家,[2]无疑是一次国家形象柔性传播的成功尝试。为此,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发行了英语、法语、葡萄牙语等七种语言的配音版本。本文选取《舌尖上的中国》中文文案及其法译版本为研究案例,结合翻译美学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来探讨如何在翻译中体现汉语特有的声韵美和情蕴美。

一、《舌尖上的中国》的审美视角

《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交叉叙事的方法,将人物故事与美食制作、营养知识、文化背景穿插起来,因此文案中主要内容为语言平实的人物动作描述和故事讲述。同时,纪录片落脚于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画面描写,而其核心在于意蕴深刻的文化背景介绍。其中,人物动作和故事讲述是这部纪录片文案的主要支撑内容,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大部分信息都可以通过视觉来准确获取,并且纪录片中的叙事文字都较为简洁易懂,翻译时不存在太多难点。而对于文化内涵的介绍,是《舌尖上的中国》文案的精华所在,此类文字在文案中占比不高,却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这部文化纪录片宣传价值的承载和体现。跨文化翻译必须考虑到不同审美主体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其审美价值(AV)远远超出语言文字本身的美感。因此,极具审美价值(AV)的《舌尖上的中国》文案,是本文重点关注的审美客体(TAO)。

二、《舌尖上的中国》法译的美学再现

翻译审美的实质是语言审美,美学再现的过程是审美信息解构和扫描的过程。针对《舌尖上的中国》文案特点,本章节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在语言结构层级上,《舌尖上的中国》文案中包含许多朗朗上口的韵律,用词精准、结构独具匠心的语句,很好地展现了汉语的韵律美、用词美和结构美。这类美属于形式系统范畴,对于这类物态化、外象化的内容,笔者将其概述为“声韵美”,并尝试探究其在法语译文中的美学再现。

在超文本的语言美层级,《舌尖上的中国》文案中对于美食画面的描写多采用虚实结合、意象相生的手法,展现了汉语的意境美,而文案中对文化内涵的介绍表达出比语言表层概念更深刻、更含蕴、更婉曲的丰富含义与情感,这类非形式系统审美也被称为“模糊集”,它是非物质形态的、非外象的,包括刘宓庆所说的“情”“志”“意”“象”,它们与审美主体(TAS)的审美功能发挥密切相关,笔者将其归纳为“情蕴美”,并以此作为重点内容,探究情蕴美在法语译文中的再现。

(一)声韵美

声韵美是汉语独特的音乐美感,《舌尖上的中国》文案抑扬顿挫的韵律感是观众最先从文案中获得的审美感受。法语与汉语在发音、结构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要让这两种语言体现出相同的声韵美可以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苛求。但法语译文可以尽量保持与原文一样张弛有度的节奏感,通过节奏急缓传递原版纪录片在“听”上的美感,并通过韵律把这种美感强化。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声调、音韵、结构这些第一层级的审美元素,展现文案在法译版本中声韵美。

纪录片分集标题的翻译展现了声韵美。原文和法译版本对比如下: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les présents de la nature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l’histoire des aliments de base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la transforma⁃tion inspire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les saveurs du temps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lesecretdelacuisine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les cinq saveurs en harmonie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notre champs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原文的中文分集标题都是五个字,采用双音节定语修饰双音节中心语,中间辅以结构助词“的”,从语言审美的角度来讲,双音节词有助增加汉语的音韵美;进一步分析,我们还能发现,从声调和平仄上研究,虽然这七个标题并非像古诗一样工整,但每个标题基本都以仄仄或平仄结尾。比如“赠”“事”“感”“道”“密”“野”,这六个字均为仄声,只有作为多音字的“和”,在标题中由于是阳平,为平声。笔者认为,这种音律上的和谐并不是偶然的,汉语博大精深,词语丰富,《舌尖上的中国》的编剧通过汉语的声调之美和结构之美,既“悦耳”,又“悦目”,[3]具有高度和悦的视听感性,而“感性”对美而言是至关紧要的。[4]分集标题通过声韵美,向我们传递中国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的丰富性和精巧性。

再看法文版的分集标题翻译,在结构上,基本传承了中文的结构,使用名词句,如présents de la nature,l’histoire des aliments de base,les saveurs du temps,secret de la cuisine,通过介词de连接两个名词,用后者修饰形容前者,表明其性质或所属关系,而“五味的调和”,用介词短语en harmonie“和谐地”,修饰五味les cinq saveurs,则从翻译的准确性和美感性出发,没有机械翻译成l’harmonie des cinq saveurs,使得分集标题工整中带有变化,笔者对此翻译十分认同。而第三集标题《转化的灵感》,译者摒弃了中文标题的名词结构,直接采用了主谓结构la transformation inspire,这里in⁃spire(动词原形为inspirer),意为:1.引起,唤起(情感、思想等)2.使获得灵感[5],对此,笔者在翻译上却有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将这句话翻译成 l’inspiration de transforma⁃tion,这样翻译,其一,从意义方面,与原文更加贴合,inspiration本身的意思即:3.灵感[6],更加体现“直译”和翻译中强调的“信”字为先原则;其二,从结构上来说,这样的翻译与原文以及其它标题翻译相互呼应,具有精美独到的结构形态,此为“形式美”。

经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如今,超过65%的中国人食用稻米。(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Après le labour au printemps et en été,la récolte dans l’automne ainsi que le stockage en hiver,aujourd’hui,plus de 65%des Chinois mangent du riz.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构成简洁的排比结构,每个词语的第一个字为季节、第二个字为在该季节中对应水稻种植的动作。这四组双音节词排列在一起,简洁而富有节奏感地描绘出中国水稻种植者一整年里跨越春夏秋冬四季的完整劳作过程,也只有汉语才能如此完美地实现结构美与韵律美的结合。

法语译文对原文结构进行了一定的缩合,将“春耕”和“夏耘”放到一起表达,将“耕耘”用labour一个词概况,后文用ainsi que把“秋收”和“冬藏”连接在一起,整个句子形成了三个节奏组,对原文结构进行了改变。这未尝不是一种富有变化的译法,但依笔者看来,如果把“夏耘”的法语意思翻出来更为准确,此处可以试译作le sarclage en été,这样翻译,其一,结构上与中文四组双音节词完全对照,充分体现形式美;其二,sarclage与下文的stockage在发音上押韵呼应,使语句更富有诗性。

除了结构美之外,此句译文还大量运用了“腹韵”,充分展现了音乐美。所谓腹韵(asso⁃nance)亦称“元韵”,指谐音或发音相似,尤指词中元音的相似。腹韵能将一行诗或一句话粘接成和谐紧凑、脉络相通的整体,使之前后连贯、意义关联,增加语言的音乐感,增添语言的专业价值,能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效果。[7]相比“头韵”和“尾韵”对辅音的要求,“腹韵”摒弃了对辅音的限制,因而更加灵活。

这段译文中,在Après之后短短的十七个单词中,récolte、automne、stockage以及后面的时间副词 aujourd’hui中,元音[ɔ]反复出现,增强了听觉的音乐效果,给人以和谐的音乐美感,如果再加上笔者试译的sarclage和文中stockage词尾押韵相互呼应,音调错落起伏,朗朗上口,四季劳作画面如诗篇般展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碗绝佳的牛肉拉面应该具有汤汁清爽、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黄亮五个特点。(第二集《主食的故事》)[8]

Un bol de nouille tiré au bœuf,doit répon⁃dre à ces caractères-là :la soupe est limpide,le piment est rouge vif,les coriandres sont vifs verts,les nouilles sont jaunes et brillantes.

这段话中画线部分描写让许多中国观众对兰州拉面心生向往,仅是回想起文字都有垂涎欲滴的感觉。这是因为原文运用了五组四字词语,每组四字词都是双音节名词+双音节形容词的结构,平仄搭配,起伏有致,节奏配合音调变化使句子极富音韵乐感,并均以仄声结尾,听一遍就印象深刻。加之此句中形容词都准确到位,刻画出“清,白,红,绿,黄”五种颜色,画面感极强,极具意象之美,此句在《舌尖上的中国》整个文案中都属上品。

原文中这五个词组是作为同位语存在,是对句末“五个特点”的拓展和说明。而法语译文将每个词组转换为四个主系表结构的简单句,省略了人人皆知的“萝卜白净”。前三个短句的系词加表语都是三个音节,可被快速读出,最后一个短句的表语为两个并列形容词,以便朗读时做到缓慢清晰、注重音调起伏。通过四个并列短句,译文将汉语的声韵美转换为法语的简洁美和结构美,笔者认为是一种很可取的翻译方法,尊重了两种语言各自的审美特性。

同样,这句话在翻译中也采用灵活的“腹韵”:不长的四个并列短句中出现limpide、pi⁃ment、vif、coriandres、vifs、nouilles、brillante,这些单词押腹韵[i]或发音相近的半元音[j],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洁明快,音律感十足,给人以深刻印象,不失为对原文完美的翻译。

刚做好的年糕温润软黏,撒上金黄色的松花粉,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简直让人欲罢不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Les cadeaux de riz glutineux viennent de sortir moelleux,doux et collants.Ensuite on va éparpiller du pollen de pin doré,cela donne au cadeau une odeur d’herbe verte constante.

这也是原文中极具意象的美句之一。文案中对年糕的描述虽然简短,只用了区区四个字温润软黏,读来却回味无穷。译文中将其转化为三个单词moelleux、doux、collants,着实精妙。第一,用词确切,词语准确表达了柔软、温润、黏性;第二,腹韵应用得当,整句话依次出现[a][i],以及词尾押韵[Ф],节奏明快;第三,也是最重要一点,译文在结构上采用了style ter⁃naire。与汉语中强调偶数的对仗和排比不同,法语中的style ternaire是一种修辞,通过采用三个相似的单词或句子,来加强语气或增加美感。笔者将其译为“三句排比”。汉语喜爱偶数对仗,故而原文中四个并列单音节词符合汉语审美主体,而法语偏爱三句排比,因此译文在语意准确的基础上,没有对原文结构照搬,其翻译更合乎法语审美主体要求。

素琼是个菜农,也是绝对的一家之主。在四川,许多妇女都像素琼这样开朗、坚韧、果断,在汉语里,人们用“泼辣”来形容这种性格。(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Su Qiong fait la culture de légumes,c’est la chef de famille.Dans la province du Sichuan,beaucoup de femmes comme elle,sont ouvertes,fermes et déterminées.

这是一句描写农家妇女素琼的句子,与上文的几个例子相比,原文略显朴实,仅仅在描述素琼的性格时使用了三个并列双音节形容词:开朗、坚韧、果断。而在法文译本里,这个句子却处理得很好。首先,我们来看这三个并列 形 容 词 被 翻 译 成 ouvertes、fermes、déter⁃minées,从音韵上来说,三个词里都出现er在闭音节中[εr]的发音,ouvert中[εr]作为单词韵尾出现,而在fermes和déterminées里作为腹韵出现,音律明快。其次,作为整句划线句子,除了[εr],还多次重复了[m],在 femmes、comme、fermes中作为词尾押韵反复出现,而在最后的多音节词déterminées中又作为腹韵。这样反复交替,前后呼应,一位农家妇女的美德欣然跃入纸上。第三,译文按照法文的习惯插入连词“et(和)”,从音节上看,恰好平衡了连词前后的音节数量,使之兼具平衡的结构之美。

另外,此处描绘素琼的三个并列形容词ouvertes、fermes、déterminées,恰好也构成了“三句排比”修辞,无形中吻合了法语审美主体的习惯。

汉语重视句子的结构整齐,偏爱使用偶数并列结构,对于汉语的审美主体来说,这样的特点可以使语句朗诵起来富有节奏和韵律,但这也正是汉语中大多含有重复、多余成分的原因,对于法语的审美主体来说,这些信息都是不必保留的,甚至法语中还有与汉语大相径庭的奇数(三句)排比。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应当尊重法语的简洁美和逻辑美,分析出原文中的主要信息,果断地删除冗余信息,再以恰当的词语选择和句子结构转换,实现声韵美的再现。

(二)情蕴美

作为超文本语言审美,《舌尖上的中国》[9]文案中对于文化内涵的介绍表达出比语言表层概念更深刻、更含蕴、更婉曲的丰富含义与情感,笔者将这类兼具意、象的“审美模糊集”归纳为情蕴美,并以此作为重点内容,探究情蕴美在法语译文中的再现。汉语的情蕴美是《舌尖上的中国》文案中的精华所在,通过美食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是《舌尖上的中国》最主要的目标,因此整部纪录片中文化信息都贯穿始终。笔者观看过与《舌尖上的中国》同时期推出的一部法国美食纪录片Ce qu’il faut goûterabsolument,直译为《绝对应该品尝的食物》,引进国内后大多译为《舌尖上的法国》,看得出这是受到了《舌尖上的中国》的灵感启发。这部纪录片介绍了法国各地特色美食的制作方法和特色食材的种植培养过程。但是与《舌尖上的中国》相比,这部纪录片仅仅落脚在美食层次上,纪录对象多为专业厨师和游客,鲜有关于食物本身内涵和法国社会文化的内容。所以这部法国美食纪录片并没有《舌尖上的中国》产生的文化影响力那么大。而对于翻译而言,如果没有文化作为载体,再押韵的韵律,再工整的结构,再和谐的声调,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表象而已。只有跨越文化的鸿沟,才能再现汉语文字背后的情蕴美。

洁白如玉的米粉,留有余温,在雾气缭绕中散发着独特的稻米清香。(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Sur les vermicelles de riz,aussi blancs que la jade,il y a encore de la chaleur résiduelle.Dans la vapeur,elle dégage un parfum de riz.

这句话以“洁白如玉的米粉”这一实体意象作为开端和对象,用“余温”“雾气”“稻米清香”等虚化意象去丰富“米粉”这个实体意象,从颜色、温度、气味等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米粉温暖软糯的特点,极具美感。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经常采用的描写手法。

法语译文遵循了对等原则,将画线部分的几个关键词悉数译出,保证了汉语中意象的完整。但是笔者认为此句翻译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是在翻译“洁白如玉”时译者选择了直译,玉是汉语中特有的物品,而大多数法国人对玉其实并不太了解,因此直译不符合法语的表达习惯和法语审美主体的认知习惯。建议改为洁白如雪“aussi blanc que la neige”。

其二是法语翻译的意象顺序完全按照原文来展现,为此改变了句子的结构。原文中“米粉”为整个句子的主语,“留有”和“散发”为谓语动词,“余温”和“清香”为宾语,“雾气”为状语,而在法译中“les vermicelles de riz”是第一句的状语成分,并在第二句中被“elle”指代变为此句的主语,转变生硬。而且笔者认为,此句还存在一个明显的语法错误,“les vermi⁃celles de riz”是阳性复数名词,应该用“ils”代替,法译中使用“elle”很容易让观众误以为是“la chaleur”散发着“稻米清香”,不合情理。

因此,笔者认为,为了实现汉语情蕴美的再现,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对同一审美客体在不同目标语言中的审美价值,进行适当的转换;同时,不必苛求意象的顺序和位置对应,这样可能会损坏语句的通顺性。建议抓住重点意象,再将其他意象进行组合重构,营造符合法语表达习惯的意境美感。

擀好的面皮中放上馅儿,捏成月牙形,就成了一个既简单又讲究的饺子。饺子,寓意更岁交子。(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On met la farce dans la pâte bien étendue,et puis on façonne en forme de croissant.Comme ça,un ravioli tout simple est façonné,soigneuse⁃ment a pris forme.Ravioli se dit« jiao zi»,ça veut dire le nouvel an prend la relève de l’année.

这一段话描写了饺子这一中国传统食物的制作方法,并着重介绍了饺子之所以成为中国新年最重要的食物的原因。除夕之夜是新旧交替的时刻,即更岁交子,“饺子”与“交子”同音,由其意取其名,这正是中国人命名食物的传统方式之一。

此处法语译文翻译较为准确,译者从汉语审美客体的角度分析原文中想要表达的情蕴美,补充了原文中未明确说明的“谐音”概念,解释了“交子”的中文含义,再现了法语审美主体需要的审美信息,充分展示了纪录片的外宣功能。

每到秋冬,阿添家的腊味店简直就是一座“腊味大观园”。(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En automne comme en hiver,le boutique d’A Tian ressemble à un grand marché d’aliment séché.

大观园是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的场景,象征着繁华与富足的场所,对于中国人来说,无人不知。“腊味大观园”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阿添家有数不尽的腊肉种类。但这样的情蕴美只有面对汉语审美主体时才能被体会。但如果把“大观园”直译出来,对于法国人来说,可能会是一头雾水。译者将其翻译为un grand marché,虽然失去了汉语中来自文化典故的情蕴美,但是运用了类比的手法,非常贴近法语审美主体的审美习惯,这是一种非常灵活的美学转换方式。

苦尽甘来,是对中国人在味觉上“苦”的辩证,更是在逆境中习惯坚持的信念。他们相信,最完满的人生总是五味杂陈的。(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Après l’amertume,c’est la douceur.Voici l’idéologie à la chinoise pour toujours garder de la confiance dans la difficulté.Pour eux,une vie parfaite est aussi une vie avec divers goûts.

“苦尽甘来”,是中国人常说的四个字,这里的“苦”和“甜”字面上是指两种给人带来不同味觉的味道,而懂汉语的人都能够理解这同时也分别代表着两种让人感受不同的处境。世界上鲜有先“苦”后“甜”的食物,而中国人一直相信先“苦”后“甜”的生活和时运。这段话是对中国人世代传承的坚忍、勤劳的品质最好的诠释。

译文对将“先苦后甜”四个字翻译成一个强调句,符合法语的表达习惯,是一种灵活的转换。之后两个画线句子的翻译都解释出了原文语句的深层含义,将其情蕴美很好地表现出来,并且还兼顾到了法语的形式美。唯一不足的是,la confiance是“信任、信心”的意思,“信念”一词最好翻译成la conviction。

其实,在法文的表达中,也有类似“先苦后甜”的俗语,比如manger son pain blanc le pre⁃mier[10]。中文直译“先吃白面包”。尽管如今pain complet“全麦面包”是现代社会人崇尚的健康食品,价格也高于普通白面包,但在这个俗语形成的时期,精细的白面面包无疑是人们趋之若鹜的食品,正如过去的中国一样。语言来自于生活,翻译在不同文化之间既有对撞,又有共通之处。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文案的翻译更加贴切。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Selon les Chinois,vivre des ressources na⁃turelles environnantes est une solution de re⁃change,mais aussi une manière de vivre en s'adaptant à la nature.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一句谚语。中国地大物博,中国人生存在这片土地之上,拥有取材于自然的灵感和智慧。因而谚语本身就充满了情蕴之美,文化之美。

在翻译时,此句显然不能采用直译的方法,译者巧妙地翻译了这八个字背后的意思,即“因地制宜”,实现了情蕴美的再现。在处理此类表达中国人饮食观念的语句时,翻译其背后的真正含义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情蕴美作为美学翻译的超文本语言层级,是翻译的难点和重点。情蕴美也集中体现了文化间的对撞。针对文化信息部分的翻译,译者应从法语审美主体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思考法语观众真正想获得哪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然后对其进行全面而通俗易懂地解释;而针对体现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语句,译者应当从汉语审美主题的角度出发,理解语句背后真正传达的含义,再进行直接翻译,这样才能够让观众体会到文案语言的情蕴之美。在这一层级上,翻译完全体现了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成为了不同语言、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11]

三、结 语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蜚声海内外的美食纪录片,凭借其充满美感的构图光影,考究的文案,朴实的情节,韵律十足的旁白配乐,充分展示了中国各地的食物之美以及食物背后蕴含的中国文化之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热爱美食的法国人也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应该说,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文本的翻译。一篇纪录片文案翻译是否成功,要考虑的不仅是用词的准确,句法的精准,更需要考量的是原文的美学因素是否在译文中得到再现。这就需要我们把翻译置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认清差异,以“真正达到吸收出发语文化与丰富目的语文化的目的”[12]。在中国文化输出越来越频繁的今天,译者更应该遵循这一准则,在保证严肃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对文本进行全面地美学审视和美学再现,努力实现翻译语言美和文化美的语际转换,以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

[1]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7.

[2]程春丽.中国纪录片海外营销策略探讨[J].电视研究,2013,(12):70-72.

[3]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78.

[4]Howard Robinson.Perception[M].London:T.J.Internation⁃al Routledge,2001:1-37.

[5][6][10]陈振尧,薛建成.新世纪法汉大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454、1453、1908.

[7]潘卫民,毛荣贵.语言的音韵美及其翻译再现[J].中南大学学报,2006,(1):116-120

[8]央视网.La chine au bout de la langue[EB/OL].http://fr.cntv.cn/special/chineauboutdelalangue.

[9]央视网.舌尖上的中国[EB/OL].http://jishi.cntv.cn/pro⁃gram/sjsdzg/.

[1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2]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2001,(3):88.

Abstract:This article chooses the Chinese documentaryA Bite of Chinaand its French version as the object of study.Combining with the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nd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pecific translation aesthetic objects(TAO),this article studies how to represent the distinctive beauty of rhyme and connotation of Chinese in French transl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xporting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Translation aesthetics;A Bite of China;Beauty of rhyme;Beauty of connotation

[责任编辑]:张 兴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in the French Translation ofA Bite of China

DU Yan1WANG Xiao-meng2

(1.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2.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

H32/H059

A

2095-6967-(2017)03-053-09

2017-03-21

杜燕,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教研室讲师;王晓萌,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法语舌尖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49:23
小型法语口语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
英语知识(2016年1期)2016-11-11 07:08:01
论法语的体系统
舌尖上的创意
FOU: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新概念
外语学刊(2011年6期)2011-01-22 05: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