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分析

2017-04-12 12:06:00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226361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氢氧化铜悬浊液高中化学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226361)

蔡杨阳●



高中化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分析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226361)

蔡杨阳●

教学过程不是知识和方法灌输的过程!而应该是在一定情境下学生自主发现知识、规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很重要,不仅仅可以促进知识的生成,更能丰富学生获知的过程体验,促进学生知、能、情和谐发展.

高中化学;情境;问题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丰富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助于他们学习动机的强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那么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实现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和意义分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活动源于问题的提出.换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机制的开始,也将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注入不竭的动力.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结合问题情境,学生的问题提出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对问题实质的把握;对问题的表征过程.

作为提出问题的第一步,分析问题情境实际也是学生独立认识活动的开始,常规说来,学生要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剖析,有效区分情境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并从中明确情境的本质内容,进而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的的雏形,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语言对其进行描述.由此可见,问题情境是学生问题提出的重要载体,而教师对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也正是将问题教学运用于高中化学课堂的第一环节.

基于建构主义的化学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必须发生在情境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化学世界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帮助学生搭建化学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关联,这必然有助于学生将化学课堂的所学内容与现实存在联系起来,并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促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帮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化学教师在创设情境前,要充分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即将所学的内容,以便通过情境有效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内在需要.由此可见,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进而以问题为主要线索来组织并调控学生的化学学习,将能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充分的调动效果,由此促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意识.

二、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1.借助化学实验设计问题情境

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不断发展的根基所在,它既是人们对化学假说正确性检验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引导学生建构化学认知的重要支柱.以问题教学来建构化学课堂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对某些化学现象或变化提出自己的猜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实验呈现出有关现象,由此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形成问题情境.

案例1 “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实验教学片断

学生在进行“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这一实验时,首先会面临这样一些问题:(1)如何配置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2)本实验的最佳条件是什么?教师则结合学生的实验水平以及相关经验,同时也紧密联系课程标准,为引导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增设一些实验:

实验1:适当增加硫酸铜溶液的浓度之后再进行实验;

实验2: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硫酸铜溶液,再向由此生成的悬浊液中注入乙醛,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在低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入少量高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向由此生成的悬浊液中注入乙醛,观察反应现象;

实验4:采用久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来进行本实验.

学生通过对上述实验的操作和观察,他们将从温度、反应物用量以及浓度、化学试剂的添加顺序等多个角度来展开探究,进而明确实现反应的最佳条件.

设计思路:任何一项科学探究都应该是一个在未知领域的摸索过程,其中往往受到多项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时,不能局限于教材,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而应该注意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隐藏的问题和未知,并将其显化处理,明确相关问题,由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须知,实验本身就是最真实、最鲜活的问题情境.

上述问题情境的创设案例是依托于化学实验来展开的,这种创设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也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设计情境

传统的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往往是以应试为目的,让学生在反复地习题练习中不断训练学生的定势思维,学生接触的是形式单一、内容僵化的试题,进行的重复而机械的解题练习,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将化学知识方法运用到问题解决中来,让学生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中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来研究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教师就需要从教材出发,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二者之间寻求共同点、生长点以及切入点,并制定相应的生活化学习的目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采用生活化的手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预习,围绕即将所学的内容搜集与之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样品、图片、报道等素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可以探究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比如,布置学生“测定和分析校园所处位置的雨水pH值”,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合理安排对雨水进行取样和测定的实验步骤,并注意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最终在分析和比较中做出是否属于酸雨的结论.此外,如果是酸雨,教师还要提醒学生综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分析酸雨的可能成因.这些内容都将成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展示和交流的材料.当然,生活化的问题也可以安排为实践问题,例如让学生调查本地区白色污染的基本情况,带着学生参观当地的污水处理厂等等,由此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化学在生活中的直接应用,以此来培养学生学有所用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G632

B

1008-0333(2017)12-0084-01

猜你喜欢
氢氧化铜悬浊液高中化学
毛细管悬浊液电子浆料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云南化工(2021年9期)2021-12-21 07:44:22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 07:31:38
制取氢氧化铜实验的真伪性探究
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实验改进
化学教学(2020年4期)2020-05-13 14:22:15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沧海瞬间变桑田
悬浊液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铅
偏二甲肼悬浊液电流变特性的实验研究
含能材料(2017年12期)2017-05-07 01:43:28
汤的理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