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小学 余洁
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有效追问的魅力
文/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小学 余洁
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问题回答结束之后的进一步引导。它的目的是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问题的交流走向深入。
与生活沟通是品德课程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生活逻辑、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和特点。从实效性和针对性出发,在课堂上捕捉学生关注的话题,以此为切入点生成初始问题,以便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进而引起情感共鸣。
如我在执教《地球真美丽》(北师大版六下)之《共同的家园》“不同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这一板块时,当课件展示一位男子穿着英国苏格兰短裙的图片,有不少同学在座位上指手画脚,交头接耳。我随即提问:有的同学看到男人穿着短裙觉得好笑。你怎么看待苏格兰男子穿短裙?悬而未决之时,我继续追问:如果外国人看到我们用筷子吃饭,觉得不可思议,还大声发笑,你会怎么想?当你明白了短裙是苏格兰民族的传统服饰后,又会怎样对待呢?孩子们通过交流与讨论,知道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要学会尊重、欣赏、接纳这种不同。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教师恰到好处的追问设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中,当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回答缺乏深度时,教师就要找准关键点,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如在教学《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北师大版三上)一课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这一板块时,谈到清洁工的职业时,有一学生就认为清洁工工作辛苦,而且又脏,是一个不好的职业,甚至流露出看不起清洁工的思想。在教学中,我及时追问“那你认为清洁工这个行业可不可以取消呢?”“如果没有清洁工,那我们的环境会怎样?”“同学们一起思考一下,怎样让人人都喜欢干清洁工这一行?”三次追问后,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言行不好,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清洁工这样的劳动者,更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清洁工行业的美好前景。在最后说理想时,这位学生还树立了做“新型清洁工”的理想。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应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和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在学生出现表达错误时,教师如能在错误处进行暗示性地追问,会巧妙地纠正学生的错误。
叶澜老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随时会发生意外,然而一些教师仅仅把它看成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对之或是熟视无睹,或是草率了断,常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这样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禁锢了他们的想象,熄灭了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价值。
如我在教学《人们的职业和劳动》(北师大版三上)一课时,有个女同学不小心把手挂破了点皮,渗出血来,我发现是小伤,及时给她处理了一下,这时,我想到这个意外事件是个“亮点”素材,我问这位同学会痛吗?并追问全班同学,假如这位女同学的伤口更大,流血不止,那么需要谁来为她包扎?同学们马上回答是医生,我继续追问:“假如是内出血,得上哪儿去?”“打120,上医院。”同学们回答,我追问:“120的电话由谁接听?”“接听后会怎样做?”“需要谁才能把病人送到医院?”通过课堂的一个意外引出老师的追问,把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学生也逐步理解了我们的生活需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而学生也逐步由“被追问”走向“主动追问”。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会常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课堂教学中,学生生成的信息千变万化、交织碰撞,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再通过有意义的追问,使学生的思维更清晰化、明朗化,使他们向更广、更深层次思考,从而拓展思路,迸发灵感。只要我们品德教师有一颗灵动细腻的心,一双善于捕捉智慧的眼睛,便能引发一段又一段精彩的艺术语言,让课堂追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构建出一个充满灵性的品德课堂。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