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 会学 活学 走向语文教学新境界

2017-04-12 06:42
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爱学课文教材

徐 进

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应更多地在切合农村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来探讨学生爱学语文这一课题,切实调动学生爱学语文的积极性,形成爱学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师要以“爱学”为基础,引导学生通往“会学”、走向“活学”的语文学习新境界。因此,想要学生“爱学”,教师就必须在“诱”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选择最佳角度,优化教学方法

最佳角度的选择,是将所教课文的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案。尤其农村中学的教学,更应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知识的客观实际,选择最佳的角度进行教学。

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教学为例。本文讲述的是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在分析本课时,我采用了提“纲”释疑法,让学生花费较少的时间,弄清课文内容。我的具体做法是:以提“纲”三问三答: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问妾:“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学生以“纲”阅读,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从阅读中找出答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样,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进而学生就能轻易地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了。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避免了学生语文学习中产生“难学”“厌学”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爱学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并优化教学方案,方可奏效。

二、挖掘整合资源,打造精致课堂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活用教材、超越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要以语文教学标准为纲、以文本教材为源、以授课教师为主、以学生为本,对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整合。我们可以创造性地把初中语文学习内容按生活主题进行归类整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渗透社会和自然学科知识,使教材具有学科融合性和拓展性。同时,把新、旧知识进行穿插,让学生进行主题式交际与探究,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技能的提升。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也使语文课堂更具弹性。

三、挖掘美德因素,诱发内在情感

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美德因素,充分开拓学生视野,诱学生“爱学”情感,并且在欣赏美、理解美的过程中,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的沟通,从而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我十分重视范读课文的音韵美和讲读课文鉴赏美的教学,因为这二者最能诱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是促进学生爱学语文的成功保障。

语文课程大多数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范文佳作。范读之前,我都深入钻研教材,让自己进入课文角色中去,再用标准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的情愫使学生从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对课文泛读或朗读,分不同文体、不同要求,力求体现文体特点诱发学生爱学欲望。教师泛读课文若能很好地把握,把诉诸视觉的无声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就能将课文的音韵美沁入学生心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为高级的音韵美,不仅朗朗上口且愉悦身心。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从声音的速度、轻重、停顿、韵律、节奏等,读出词和句子蕴含的情韵,引导学生探胜寻幽,披文入情,进入境界。从“境中见形”感到“美”,进而从“美”中激发“爱”的情感和“学”的欲望。要想使学生“爱学”,不仅要靠音韵美来感染学生,还要求教师的讲解要善于用形象说话,富有幽默感。我在实践中深感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了解学生生活实际,才能用通俗幽默的语言打动学生,才会使课文内容活起来,动起来。讲到水,水声入耳;讲到花,香气扑鼻,使学生心驰神往。如: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温柔美丽而公正的蔡芸芝老师、高傲搏击的海燕等形象,通过教师深情描述,将那些形象永远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四、点化特征语言,启迪情感灵性

特征语言,指的是课文中运用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组句方式以突出事物特征的语言,不仅富有表现力和不可遏制的诱发力量,而且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形象感。为了诱发学生爱学的欲望,我十分重视分析课文中一些形象性的语言,点化语言深刻隽永的内涵,启迪情感灵性,加深学生对特征语言的认识。

例如,王鲁彦的《听潮》一文中第八节:“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声音居然有触觉的“温柔”感,又居然有嗅觉和味觉上的芳醇感,还有听觉和视觉上的感觉。这特征语言,就是大海落潮时给人心理上的宁静和安详,在此表现得很充分,强烈地碰撞着学生的心灵。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爱学”,抓住事物特征语言,给以艺术再现尤为重要。

五、满足学生心理,积极参与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往往隐藏着一种不可忽视的情感,那就是参与教学活动,喜欢质疑,提不同的见解满足好奇心,这就是求异心理,真正让学生从情感上参与教学活动,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语文素质教育。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总是按旧有的教学格局,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迫使他们机械地听。学生没有自主意识和思维的参与,就不可能有情感的参与。当课堂上学生的想象驰骋,学生相互讨论,面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怪问”和“蠢问”时,教师不知所措,后者却常常被教师看成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不利因素加以抹杀,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爱学”就变成了“厌学”。

如何变“厌学”为“爱学”呢?我的做法是不厌其烦地满足学生的求异心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学。”学是目的,教是手段。教,在学生的配合下,会传知,会启智,会授能,会解惑;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愿学、爱学、乐学、善学。学生求异心理,正是这种愿学、爱学、乐学、善学的表现,也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师要不厌其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正确引导,学生才能从中体验到亲自参与获取知识的喜悦。久而久之,教师的分析讲解,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自学能力就会由此形成。这就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效果。

猜你喜欢
爱学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解决留守儿童从厌学到爱学的操作方法
小学英语学生的“爱学”和老师的“乐教”
背课文
教育就是爱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