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武
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许多人都是在故事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语文教材中关于故事的题材非常多,诸如古今中外的神话、寓言、童话、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等,或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或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是滋养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食粮。
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学生或许记不清哪一节语文课上回答了哪个问题,或许回忆不起来哪一次语文作业得到褒奖,但“最精彩”的那个故事他一定记得。因为,故事带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是情节上的生动曲折,它还可以发展语言、丰富想象、培养审美、促进创新。
1.发展语言。“要想让孩子有清楚的头脑,首先必须有明确的词汇”。故事大多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适合学生阅读。在接触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故事、讲故事,还要复述故事、欣赏故事。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尤其是在复述故事和欣赏故事时,学生得理清故事的顺序、明晰故事的环节,进而在学习中积累语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语言的敏感性,构建属于自己的言语系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身语言发展的生动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2.丰富想象。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传奇。每一个学生,更是一个传奇。学生在阅读、欣赏故事的过程中,既可以完善故事情节,又可以构建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甚至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故事情节更加精彩曲折。
3.培养审美。每一个故事,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寓言童话,呈现给读者的,除了生动的情节、可感的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可能是一个道理,或是一份启迪;彰显的总是人性的东西、人生的哲理。学生喜爱故事,陶醉其间,总是与故事力透纸背的精髓不无关系。例如,读到绘本《爷爷真有办法》时,学生总是被爷爷的那份诚挚的爱、连同小老鼠一家的亲情所打动。阅读神话《女娲补天》,学生既感叹女娲的神奇,更折服于她敢与天斗、与大自然抗争的勇气和一心为民、不辞辛苦的胸怀。阅读过程,就是学生逐步明辨是非,认清善恶,形成正确审美观的过程。
4.促进创新。通过想象,学生感知的故事是立体的、多元的。欣赏完一个故事,阅读并没有停止,故事所激发出来的学生的想象、创新、探究都在悄然延伸。阅读绘本《神奇的小石头》,学生会想象:小石头还会变成什么呢?于是,在已有情节的启示下,学生会继续探究小石头的命运,继续创编新儿歌。同样的道理,《鲁滨逊飘流记》中交代了鲁滨逊“乘这艘船在海上航行半年后,终于回到了英国”。回到英国后又会有怎样精彩的故事呢?故事教学,绝不是止于故事本身,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探究,去实施更精彩的创造。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当前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和重视的。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如解读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评价反思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应该具备一些非专业素养,包括故事素养、体态素养、幽默素养等等。
1.提升素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三把刷子”,那就是“脑瓜子”“嘴巴子”和“笔杆子”。所谓的“嘴巴子”,指的是教师的口才。故事融入教材,给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历练机会。好的故事就是好的教育。如果教师自己都积累、储存甚至创编了大量的故事,且能够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一定会特别喜欢语文教师和他的课堂。教学是个互赢互利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也锤炼了体态语言和讲演技巧,培养了创编能力,提升了综合素养。
2.融洽关系。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性格开朗、富有爱心的教师。当他向学生精彩地描述故事的时候,他对学生的关爱,对故事的渗透力,乃至对故事的育人效果都了如指掌。整个过程,教师自己和学生一样,陶醉其中。学生的心底,萌发的不仅是对故事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对教师的人格魅力、讲演艺术的钦佩和仰慕。师生之间,以故事为纽带,构建着一种平等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3.拓宽视野。课程改革提倡“大课程意识”。语文教学走到今天,许多观念、做法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一如既往地教教材,还是适时选用、开发、拓展优质课程资源呢?答案毋庸置疑。时下,绘本、童话、寓言、民间传说等故事题材进入课堂,不仅丰富了现有的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提升了语文教师的大课程意识,还拓宽了课程资源的外延,使“教材”更丰富、更全面。
故事引入课堂,怎样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呢?依据学生年龄特征与知识能力,我认为,故事教学要历经读故事、讲故事、评故事、创编故事的过程。
1.读故事。故事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将故事读通、读顺,大致了解故事的情节和内容,初步感知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形成初步的印象。读故事环节开展得扎实有效,后续的讲故事、评故事才能精彩纷呈。
2.讲故事。读完故事,学生要能够将故事粗略地讲述出来。讲述故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引导学生归纳故事的主要内容,用以检查学生对故事主要内容、情节的把握,形成整体印象。第二层次,复述故事。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详细地复述故事的方方面面,包括必要的细节、动作,加深对故事的了解。第三层次,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这个层次的要求已不同于第一、二层次的复述,学生可以有个人的独特思考,有自己的个人创造,可以完善某些情节,细化某些动作,使故事更丰满、人物更立体鲜明。三个层次的讲故事,是一次由整体感知到深化理解、完善的过程,并非机械性地搬运。
3.评故事。学生讲述故事,或多或少地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与故事文本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种区别,就是我们实施故事教学的契机和切入点。不妨这样引导:同样的故事,我们讲述的与文本呈现的有哪些地方相同?又有哪些地方不一样?这样的设置,旨在让学生明确欣赏故事的方向和侧重点。事实上,学生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已初步形成了对故事的评价。但随着读故事、讲故事的逐步深入,这种评价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准确,会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观点和主见。
4.创编故事。阅读故事,我们往往产生角色迁移,感觉自己仿佛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想象自己真的就置身于那样一个环境。这是阅读故事入情入境的一种表现。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将故事文本改编成戏剧脚本,引导学生去演绎故事、呈现故事,将语言文字内化为具体可观、可感的行为。在表演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对故事进行创编,如写故事后记、想象空白情节、新编故事等,实现对故事文本的二度创作。
厘清了故事与学生、教师、课堂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能够借助故事载体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欣赏、评价、创编的能力,就能够丰富和发展师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