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被称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面对身心发展处于不完善阶段的大学生,大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每个细节,更新传统学生观。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学细节;学生观
基金项目:上海理工大学2016年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项目“针对材料科学专业学生的《材料工程传递现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项目编号:CFTD16053Y)以及2015-2016年度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
国学大师陈寅格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精神很好的诠释了何为大学。而正如科学泰斗钱学森所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中国的大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与大学教师的传统学生观有关。传统的学生观是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大学教师给大家的印象更是上课就讲,下课就走,学生的学习情况全凭一纸试卷来考核。这样的教育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1]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要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当代大学生,还需要大学教师首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一、要热爱教育事业
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爱学生,才能甘于奉献,甘于奉献才能全身心无私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去实现自我的人生追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形象描绘了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在学生的监督之下,并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3]老师的爱也同样会被学生感受到。用爱的方式对待学生,学生才能更愿意亲近老师,才能更愿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二、对课程要有设计,不能照本宣科
老师知识渊博,在课程教学中出神入化地将专业知识通俗化,才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但要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不是那么容易的,要求老师在课前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设计课堂内容。有些老师认为,只要自己对课程内容都懂了,就能把学生教会,其实不然。因为老师不仅自己要对所授内容娴熟掌握,包括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所属学科的发展渊源。还要对课程内容的衔接、逻辑以及层次加以设计,使同学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最好从身边的实际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追溯问题的根源、充分理解抽象的理论的提出并会用理论去解释实际问题。利用这种深入浅出、层次清晰的课程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知识的海洋。
三、要懂得尊重学生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人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学生要尊重老师,其实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不仅是不使用粗暴的态度,不随意呵斥学生,更体现在课前认真细致的备课、课上情绪饱满以及课后认真的批改作业。这里千万不能小看批改作业这一环节。学生辛苦作出的作业如果得不到老师的认真批改会大大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老师每次上课前把上次作业情况总结一下,把作业情况反馈给他家,这样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尊重下次也会认真对待作业而不是敷衍了事。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注意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和方法。有的老师很认真负责,学生不来上课就把他叫来批评一顿,学生迫于压力可能下次会来上课,但听课效果却可想而知。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即只有学生在情感上比较亲近老师时,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才会乐意接受。由此可见,若老师不了解学生心理需要,不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不去倾听学生们的心声,而是一味指责,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影响双方的教学活动。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不要吝啬赞美和鼓励。老师对学生的点滴都会被他们感受到,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记得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4]
四、要正确的评估学生
大多数的大学课程利用考试和考查两种比较传统的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而一纸试卷并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个人能力,却会助长学生猜题押题,一门心思关注老师可能问哪些问题。这样老师就不能充分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不了解自己通过课程的学习有哪些进步。[5]教师要正确评估学生,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到教师要突出的是学习而不是分数,学生要提高的是思维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
教师应不断更新思想、改革教学思路和方法,更新教学观念。而注重爱学生、花心思设计课程、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正确的评价学生等等这些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更有助于培养新时代优秀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沈炜. 从说教灌输到增能赋权: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的社会学思考[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6(2): 165-172.
[2] 李想.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观和学生观的辩证统一[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 4: 69-72.
[3] 李兵仁.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J]. 未来英才, 2014, 10: 122.
[4] 顾瑞荣译. 学习的革命[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12
[5] 李少龙, 金爱娟, 倪似松, 徐宗瑞. 关于课程考试的思考[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3): 297-300.
作者简介:沈淑玲(1979-),女,吉林人,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