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的德育思想

2017-04-12 06:37赵梦茹
现代交际 2017年1期
关键词:忠信颜渊儒家

赵梦茹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兴起并迅速发展,其重视教育和学习,教育思想内涵也较为丰富,是古今中国教育的一大宝贵财富。本文就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儒家德育思想的精髓。

关键词:儒家 德育思想

一、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

孔子对圣人和贤人有着很高的赞誉,认为所教育出来的人,应该具有圣人的人格,这种人必须有刚强的意志,注重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肩扛国家大任,关心百姓疾苦,居庙堂之上能“修己安百姓”,处江湖之远,能够“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并且具有博爱的精神,遵守一切礼制,遇难时能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培养出一个“忠信孝廉仁义礼智”全都具备的“内圣外王”的形象。但“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常人与圣人相差甚远,则退而求其次。君子形象就成了儒家教育的现实目标。

要想达到君子这一形象。无外乎内在的“仁”和外在的“礼”这两方面。子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者代表的分别是情感、理智和意志,所以,要想达到孔子所期望的君子形象,首先内在品格需要做到这三点,即:要有健全明晰的理智,爱憎分明的情感,勇敢坚强的意志。

对于君子的内在品格,孔子依据于“仁”,那么君子的外在形象自然是依托于“礼”。“约之以礼”是以“礼”为外在形式。换句话说就是“仁”所包含的君子所有的内在品格要通过“礼”来具体表现,君子的行为必须要符合礼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仅在行为举止方面。在一些仪式和衣着上也有严格的规定.举手投足间必须按照“礼”的原则。

二、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道德教育,是以“孝”为基础,以“仁”为核心观念,以“礼”为制约和指导人们行为的规范。

(一)仁

“仁”是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要人人都怀有爱人之心,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他人,既自爱又爱人,既自尊又尊人。“仁”是一种宽容的精神。孟子在这方面工作也做得很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把仁爱的精神,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如果把“仁”上升到社会的角度。那么它就是社会的最高准则,孔子认为统治者都有“天下归仁”的理想愿望,要实现这一愿望,必须要明白和遵循“民兴于人”的原则。

(二)礼

儒家中“礼”的地位亦是非常重要。其范围跨度非常广,小到日常礼仪和行为规范,大到规章制度和伦理纲常,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动荡时期。所以强烈要求推崇礼制,他的一生都在为恢复礼制奔波忙碌,虽是恢复,实则是建立一个新的礼乐制度。子日:“不学礼,无以立。”由此可见,孔子认为礼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在日常生活中,人民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注意自己的形象。具体该怎样做呢?“颜渊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孑L子非常巧妙地根据“仁”和“礼”的关系。用“仁”来回答“礼”的问题。儒家所倡导的“礼”包含形式和本质两方面,礼的形式起着一个规范和制约的作用,而“礼”的本质,则是人内心的需求和欲望。用“礼”的外在形式来控制和调节其本质中的欲望。这是划分“礼”和“非礼”的一个界限,表现出来就是勿视、勿听、勿言和勿动。“礼”被看作是所有品德和行为的制约,只有经过它的规范和调节,人们才能修养为君子。

把“礼”放到社会这个大层面上来看,所体现的则是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及伦理教化。孔子希望建造一个以“礼”为代表的有秩序的社会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司其职,各守其分,彼此不可逾越,“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由此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秩序。秩序是“礼”的内在精神,人们按照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的礼制,有条不紊地各尽其能,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三)孝悌

“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子日:“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孝悌”在儒家德育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孝”以“仁”为思想中心,以“礼”为基本规范。表现出来就是“爱人”,这是实现“孝”所迈出的第一步,“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论语·学而》)所以,“孝”是以“仁”为中心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一个人在家中如果能孝顺父母,在外面能够敬爱兄长,那他就具备了爱人这一品德。孔子认为具有“孝悌”品格的人是不会逾越合乎“礼”的等级界限的。

儒家提供了多种尽孝的途径。“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孝顺父母要不违背礼,父母在的时候,以“礼”的标准去侍奉,父母不在了,以“礼”的标准去埋葬、祭祀。“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让父母只担心自己会染上疾病,品行让他们放心,这样也可以尽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果想把赡养父母与圈养犬马分别开来。那就要对父母怀有敬重之心,此为尽孝。儒家这种“孝悌”的思想,在历代人们脑中根深蒂固,对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忠信

忠为“实心”,信为“实言”。“忠信”是尽忠职守、讲究信用。“忠”是作为国民的责任,忠于祖国和人民。“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强调修身要每日自我反省思想行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孔子强调人要诚实守信,提高自身修养,以忠诚守信顺从大义来提高德行。孔子的优秀弟子、衣钵传人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謀划的事是否已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心诚意,学到的知识是否已温习实践。由此可见,忠信的重要程度。但讲信用也要谨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君子贞而不谅”,守信也并非不能不顾是非,要坚守正当。

三、儒家德育的方法

儒家在道德教育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因材施教

孔子收的学生背景多样,生活条件、经历、性格特点和智力都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中孔子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一个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公西华对于孔子对两个人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感到困惑。孔子解释说冉求做事畏畏缩缩要鼓励他向前,子路好胜要抑制他。再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见大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个不同的人问同一个问题,什么是仁,孔子根据四人的情况分别作出了四种回答。對愚钝的樊迟。孔子只让他做到最基本的“爱人”:对话多烦躁的司马牛,孔子回答做到“仁”要注意自己的言辞,谨慎说话;对不考虑他人感受、不谦逊恭敬的仲弓,孔子回答要体谅别人、换位思考;对德行很高的得意弟子颜回,孔子说要遵循“礼”,一言一行都要合乎“礼”的规范。这是“仁”的最高标准。孔子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和造诣,对同一个问题做了不同的回答,使每个学生都受用。

(二)启发诱导

孔子是教育启发诱导的鼻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其启发式教学理念。“愤”是学生对一个问题想要解决却又解决不了。这时候老师应该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开启思路,从而实现“启”的效果;“悱”是学生思考一段时间仍然没有考虑成熟。想表达又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老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事物本质,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老师还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这一教学方法在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今天的教育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言传身教

儒家强调道德教育要以身作则,树榜样作用。孔子比较重视身教示范,在这一方面做得尤为突出:“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在教育中提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将道德要求运用到实践中,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四)环境教育

儒家认为。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关键的作用,所以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孔子提出要选择有仁者的地方居住,“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居住在有仁者的地方,经常受到熏陶,这才是明智的选择。对于居住地选择的重要性,从孟母三迁也可以看出。另外,对于朋友也要有所选择,《论语·学而》中“无友不如己者”提示人们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问,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提出了择友要求,要和正直、诚实、见闻广博的人近交朋友,而要远离奉承、谄媚、圆滑善辩的人。重视对居住环境和朋友的选择,经常受到熏陶,对学生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儒家德育思想博大精深。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还在探索和试验当中,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是今后一段历史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主题。所以,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营养,借鉴具有时代价值的教育方法,给人民道德教育添加新时代的气息。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忠信颜渊儒家
知命
百岁“武痴”
百岁“武痴”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茶道
高管偷腥“小萝莉”难脱身,逃亡千里血案收场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