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2017-04-12 18:04余宗
魅力中国 2016年47期
关键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

余宗

摘要: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参与精神,倡导自主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從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中学数学教学应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和空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求知欲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实践证明:在愉悦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敏锐地把握机会、果敢地付之探索的行为的精神状态处于最佳的境界;反之,紧张、严肃、压抑的课堂气氛,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激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构筑一个师生关系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平台”,让学生愿意学习数学,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2.创设情境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为此,教师要化大力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里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如教学“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时教师让学生任意出题考老师,老师都能很快比较出来大小,而教师出题,学生却一下子答不上来。老师为什么如此神速,定有奥妙?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探求其中的规律,也就会把学习看作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一种负担。总之,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数学材料。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里产生疑团,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内心发生需要时才是成功的。

二、提供学习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中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案例一:《从不同方向看》的教学学具:教师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了乒乓球、水杯、暖水壶、还有六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要求:人人动手通过实验探究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结果(每个人都积极动手、动眼、反馈,交流时争着汇报他们的发现。)生:我们将乒乓球、水杯、暖水壶放在一条直线上,暖水壶放在中间,从左面看只能看到乒乓球,从右面看只能看到水杯。生:我们组从正面、后面看都能看到。生:我们把六个正方体摆好,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不同的形状。(学生动手画了下来)生:怎样区分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呢?(通过课本知道了什么是主视图,什么是左视图、俯视图。生:我会画主视图了……学生充满了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己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这就是有效的参与、主动的参与。实践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感受、理解知识,把课本现成结论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教学材料实践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

三、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1.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2.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题目:3+3+3,7+7+7+7+7,8+8+8+8|+……+8(100个8)。看了题目以后,小朋友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的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觉得很奇怪。这时我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学习机会,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1.创设交流探讨机会。

《新课标》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现行教材往往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知识内容,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此,可以把教材陈述性内容加以重组与整合,创设有利于学生展开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的学习素材,效果会更好。案例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教学中,教师出示以下内容组织学生展开活动:(1) 算一算:5-3= 5+(﹣3)=18-18= 18+(﹣18)=29-13= 29+(﹣13)=(2) 你发现了什么?(3) 是不是两个数相减都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些例子来验证。(4) 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讨,规律让学生去揭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2.创设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实现的,而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过程的教学,充分展示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创设各种条件,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时间和空间,让其积极学习数学,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具体教师应做到三不:学生能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表述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不帮助。案例三: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揭示课题后,教师说:“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我不想教了,由你们自己能推导出来吗?”,学生的情绪顿时提了上来,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有的用量角器量一量的方法,有的用拼对的方法来求三角形内角和,有的学生先自学课本,找到了推导方法后再推导。这样,学生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和好处,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就会逐步提高。

总之,要使数学课堂气氛活跃焕发生机,就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兴趣入手,科学的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活泼,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数学成为孩子们自觉追求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张士荣.儒源教坛[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5.12.

[2]邢改萍.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中卷2)[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01.

[3]童双仲.在自主中学习 在学习中发展[J].福建教学研究,2011,第3期.

猜你喜欢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创新教育发现数学——以小学数学为例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初探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