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chachter(1974)提出回避现象后,学生的回避行为成为了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研究热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回避词汇和句法两方面,虽然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回避行为的成因,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认知因素对其行为的影响。本文运用认知加工层次理论和英汉语言概念系统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回避现象,结合认知相关理论总结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期为全面认识回避行为提供些许新思路。
【关键词】回避现象 加工层次理论 教学对策
【Abstract】Since avoidance phenomenon was mentioned by Schachter in 1974, it has aroused become an important focus in SLA and ELT.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mainly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They found that their avoidance behaviors mostly reveal in two aspects: words and syntax. In addition, they have analyzed some reasons and enlightenment on teaching. However, to some extent, they have neglected the influence of learner's cognitive model on their behavior.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various reasons of avoidance behavior in English learning from the learners' cognitive theory and summariz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by considering the learners' cognitive mode. It also hopes to provide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to avoidance behavior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it.
【Key words】avoidance phenomenon; theory of depths of processing; teaching strategies
回避現象(avoidance phenomenon)最早是由美国学者Schachter(1979)在对比研究母语为非英语的学习者学定语从句时提出的。这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心理现象和学习策略。回避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要全面了解回避行为也必须从学生开始。因此,从认知相关理论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回避现象是减少回避行为的首要前提。
一、词汇回避与认知加工层次理论
学习者的词汇量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主动词汇,即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理解别人的那部分词汇;另一部分是被动词汇,即只能用来理解别人而不能表达自己的词汇。被动词汇量大于主动词汇量,主动词汇总是被动词汇的一部分。认知加工即信息加工,我们把词汇看成一种信息模式,那么学生处理词汇的方式就可以看做信息加工。
1.记忆与词汇记忆。心理学将记忆定义为: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认或回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或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类型。
外语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同时又是一种记忆。词汇学习是一种典型的记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记忆过程。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反映语言的发展状态。词汇越丰富,语言就越丰富,越发达。George W. Wilkins (1972)强调“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由此可见,词汇知识是构建语言知识体系的基石。英语的词汇浩如烟海,词汇的学习成为许多英语教师和学生的棘手问题。要提高英语词汇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必须了解记忆的性质和规律,分析学习者的类型,摸索对记忆信息的加工方式,探索提高记忆效果的效率和方法。
2.加工层次理论。语言回避现象与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心理密切相关。认知和语言的研究指出,语言的输出和输入都受到大脑中央系统控制的接收器和效应器所制约。所有的语言的使用,不管是接受性的,还是产出性的,都建立在于认知有关的过程中。学生回避使用某类词汇说明其尚未在相关认知上形成习惯和刺激机制。也就是说英语词汇输入不足直接导致输出困难。上一小节说到记忆分为三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Atkinson &和Shriffrin(1968)第一次提出信息加工模式,即记忆信息加工模式。“信息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是通过复述实现的:复述时间越长记忆保持越久,效果越好。”Craik 和Lockhart(1972)提出了加工层次理论(Theory of Depths of Processing),认为“记忆的保持不在于复述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加工方式的差异,加工层次越深,记忆保持越好。”此理论可以解释学习者在词汇方面的回避现象。以上义词和下义词为例,学生在英语写作或口语表达中,过多地使用上义词,过少地使用下义词,原因就在于上义词在英语教学中不断地反复输入加工,对上义词的加工层次深度越深,学生对上义词的记忆保持的越好,词汇输出越容易。而下义词的加工则远远比不上上义词,学生记忆浅,不能轻松地提取下义词,因此回避现象就产生了。以学生常见的“flower”为例,大家都记得住它的意思是“花”。老师在举有“花”的例子时,总是会使用这个单词。但是在遇到要描述“tulip(郁金香)”“violet(紫罗
兰)”“chrysanthemum(菊花)”时,学生对以上这些花的英文表达记忆模糊,甚至完全没有记忆,常常就会用最普通的“flower”来回避。
二、句法回避与概念系統和元语言
英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句法层面体现尤为明显。英语中的单、复数,限定、非限定的变化,主语的不可省略,连词必须强化这些特点,若受到汉语母语的负迁移,必然会说出或者写出错误的句子。
认知语言学认为,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概念系统。外语学习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在学习外语之前已经有一套牢固的母语概念系统。中国的中小学生都是通过课堂学习接触和使用外语,课下学习外语的时间寥寥无几,更别提实际使用英语的机会。所以,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没有形成新的外语系统概念的条件,英语概念的理解和产生都是依赖汉语概念体系的辅助。说白了就是老师在用汉语教英语,中国学生是在用汉语学英语。根据王俊菊(2003)的调查,中国中学教师和学生对于“外语课上母语广泛使用”持肯定态度,绝大多数中学教师“缺乏全完用英语授课的能力”,所以汉语成了首选的工具语言——元语言。封宗信(2005)认为此现象的语言学根源在于大多数中学教师的英语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以英语作为元语言来描述和解释英语的阶段,而语法教学是必要涉及到许多语法术语,用外语表达元语言范畴的知识和概念也超出了中学生的语言接收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元语言能力便得不到很大的提高。时常珺(2012)把元语言能力解释成一种分析能力,是基于对元语言知识深刻体悟后的理性能力,解释能力和描写能力,具有元语言能力的人对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语音结构,词汇结构和语用认知结构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描述,从而更准确,更生动地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语言交际。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也在学有关这一门语言的知识。如果老师只是生搬硬套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如果没有真正地理解知识点,便不能够运用自如。
三、教学对策
从认知加工角度来看,英语教学可以全面提倡过程型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加大学生回避使用的词汇和句法结构输入,加深它们的信息加工深度与难度。在词汇教学中,加大低频词汇的输入。比如,在教师话语中多使用低频词汇“chimp(黑猩猩)”“donkey(驴)”“bear(熊)”等代替高频词汇“animal”;用 “cabbage(白菜)”“lettuce(莴笋)” “spinach(菠菜)”等代替“vegetable”。在句法方面也是一样,教师应该明确那些是学生常常回避使用的句法结构,如学生常常回避被动态,使用主动态;使用祈使句表达请求,回避使用疑问句等。教师可以加大被动态和疑问句的课堂输入,加大力度,拓宽回避的句法结构的使用机会,增大使用频率。
从语言概念系统来看,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概念系统,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中国的外语学习者通常都是依赖汉语来学习英语,汉语的思维模式随时都会影响英语的输出。为了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减少这种回避现象的发生,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较为牢固的英语思维。元语言是知识也是能力,增强他们的元语言意识与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同样重要。封宗信(2005)认为“外语教学不能停留在以母语为工具语言的阶段,到了中高级阶段,外语应该是教学中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元语言手段。在高级阶段,让学生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同时,如果他们学到一些有关该语言知识(如此类,句法,修辞)的源语言知识,他们就能在‘learn a language 的同时‘learn about a language。如果教师放弃元语言的知识,他们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正真意义上的交流。学生只会讲英语,不能用英语去描述解释英语,更不能领会许多美妙的语言特色。”所以教师应该尽力将元语言带入教学活动中,不仅要“teach English”,更要“teach about English”,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英语思维。
四、小结
回避现象的本质是英语学习者的一种学习策略的运用表现。学生偶尔的采用回避策略,可以帮助他们暂时性地解决眼前的问题。但是如果长时间地选择回避,会导致学习者英语水平停滞不前。本文结合了认知加工层理理论相关知识和英汉两种语言的概念系统分别对词汇和句法方面的回避现象做了分析。教师首先要对回避现象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正确对待回避现象;其次要加强学生对回避现象的意识,让他们了解到回避现象的危害;最后教师可针对上述已讨论过的回避现象的原因,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逐步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回避现象。
参考文献:
[1]Atkinson,R.C.& R.M.Shiffrin.Human memory: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 control process[A].Academic Press,1968.
[2]Blum,S,& Levenston,E A University of lexical simplifi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78(2).
[3]Craik & Lockhart.Levels of processing: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2(11).
[4]Dagut,M,& Laufer,B.Avoidance of phrasal verbs:A case for contrastive analysis[J].Studies in Second Acquisiton,1985(7).
[5]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6]George W.Wilkins.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MA:MIT Press.
[7]Kellerman,E.Another Look at an Old Classic Schachter Avoidance[R].Tokyo:Temple University,1992.
[8]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阮周林.第二语言学习中回避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2000(1).
[10]张文忠,吴旭东.课堂环境下二语词汇能力发展的认知心理模式[J].现代外语(季刊),2003(4).
[11]李玉玲,汪宏.从大学生英语写作看语际影响下的回避现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2]封宗信.元语言与外语教学[A].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
[13]王金巴.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回避现象调查研究[A].外语教学,2010(5).
[14]戴财运.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认知理论分析[J].教学研究,2013 (5).
[15]王俊菊.助跑器?绊脚石?——一次有关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情况的调[J].现代外语,2003(04).
[16]时常珺.教师话语中的元语言现象与学生元语言意识的培养[J].常州工学 院学报(社科版),2012(05).
作者简介:徐林婧(1993-),女,江西德安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