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性”与福利政策瞄准偏差
——基于甘肃省东部农村新农合的调查

2017-04-11 15:35赵代博程令伟
社会保障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价值理性新农福利

赵代博 程令伟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

“价值理性”与福利政策瞄准偏差
——基于甘肃省东部农村新农合的调查

赵代博 程令伟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老龄化浪潮的来临,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加快,政府加快了福利政策的推进。福利政策的瞄准偏差影响着福利效率,传统的瞄准研究从技术分析视角、政治过程视角、文化视角三个视角出发进行研究,而文化视角侧重于文化特殊性与福利污名化关系的研究。调查发现甘肃东部农村存在与文化特殊性相关的价值理性,这种价值理性构成了不同于福利污名化的另一个面向新农合政策瞄准的影响。而该价值理性主导的行为选择所形成的新农合政策瞄准偏差的缩小,不仅需要农村地区关于“孝”、“享福”与“善终”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从而在个体行为上实现以对患病高龄老人进行及时治疗,而非将大额金钱用于丧事消费;同时制度层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村高龄患病老人对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高龄老人;瞄准偏差;价值理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分级诊疗;大病救助

一、问题提出

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进程加快。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78亿,其中农村人口已超过1亿,全国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0.2亿,其中0.12亿生活在农村。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最新数据,2015年全国的60岁以上2.22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6.1%,65岁以上人口1.44亿,占总人口比重10.47%。2015年甘肃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0.0365亿,占全省人口的13.69%,乡村家庭中拥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省同年龄段比重为69.48%。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5中国平均寿命数据,文中将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定义为高龄老年人。老年人是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和冠心病等其他重大疾病的高发群体,因而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也相对较大,特别是高龄老年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有着巨大的医疗照顾等需要,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一系列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政策,旨在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状况。毋庸置疑,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福利项目在农村的推进,农村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与这种政策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在甘肃东部农村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即高龄老人患病后,其老人和子女并不主动对老人进行积极治疗;相反,在老人去世后,其子女为老人大肆操办丧事,而认为这种行为是尽孝。当前西部农村社会中存在的这种特殊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会导致老年人患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影响高龄老年人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该社会行为对于新农合政策的执行形成干扰,不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韦伯认为人的行为必然涉及价值判断,理解社会行为的关键是理解其赖以产生的价值基础(王楠,2014)。那么这种特殊的社会行为背后的价值理性是什么?*与此同样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该种价值取向是如何形成的。但由于该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并非本文所讨论的核心内容,因而在此不做详细讨论。该价值理性如何作用于新农合政策瞄准过程从而形成瞄准偏差?这将是本文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二、研究现状

“瞄准偏差”是社会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李棉管认为有关政策“瞄准偏差”的研究可被归纳为三种视角:技术分析视角、政治过程视角及文化视角。瞄准偏差研究的技术分析视角将研究锁定在“瞄准机制及其可行性”的范围内。认为任何一种作为“纯净模型”的技术路线图与复杂的现实环境相遇时,瞄准机制简约化和通用性的内在要求与社会环境复杂多样的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瞄准偏差的出现;瞄准偏差的“政治过程视角”的核心观点是:公共资源的配置过程既体现了权力运作又再生产了权力结构。扶贫或社会救助政策的社会发展诉求与国家治理的政治性诉求之间有时会出现不一致,当社会发展诉求与政治性诉求发生矛盾时,政治性诉求会干扰甚至取代社会发展诉求,产生瞄准偏差。瞄准偏差研究的文化视角集中关注贫困者及非贫困者对接受公共福利的主观感受及其后果。这一研究视角背后的假设是羞耻感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文化特殊性,如果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能很好地兼顾福利污名化问题,则有可能导致瞄准偏差的出现(李棉管,2017)。当前关于社会政策领域中的文化研究主要聚焦于福利污名化对于政策瞄准的影响;对于政策理念与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契合性及传统家庭福利观对现代福利体系的建构等方面的研究虽然有所关注,但主要集中在文化传统对于政策实施的对象选择的影响方面和传统福利观与传统的福利实践中的福、命、报等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并未具体涉及政策瞄准相关的研究(祝建华、林闽钢,2010;邓大松,2008;罗红光,2013;张佩国,2017)。

概括而言,以往的政策瞄准偏差研究虽然关注到了文化因素对于政策瞄准的影响,因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强调政策落地项目与当地文化特殊性之间的内在亲和力,但目前更多的关注福利污名化与文化特殊性及政策路径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特殊文化下的福利污名化之外的文化因素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而这其中暗含一个既定的假设,即只要政策理念与当地文化相一致,同时福利资源可及的情况下,就会实现政策对象的有效瞄准。然而笔者在甘肃东部的调查发现,即使在医疗资源完全可及的情况下,乡土社会当中的价值理性同样会影响新农合政策的瞄准,而这不同于福利污名,因为政策对象的选择并非出于污名化的考虑;同时也并非新农合政策与当地福利观念的冲突,因为这一过程中并不存在政策理念与当地内在福利观念的明显矛盾。这是一种在政策理念和政策设计(医疗资源可及性)无可挑剔的情况下,政策对象在特殊的价值理性的主导下主动选择的结果所导致的瞄准偏差。然而这一现象,学界并未获得足够的关注。本文借助马克斯·韦伯的价值理性这一概念对当前甘肃东部农村高龄老人患病后,老人和子女的特殊行为进行解释,从而形成文化视角下对新农合政策瞄准偏差的另一个面向的解释。

三、“价值理性”与瞄准偏差

(一)农村患病高龄老人及其子女的认知现状

1.案例一

A老人,男性,81岁,患有冠心病。2016年6月冠心病初次发作,乡镇卫生院以年龄大为由拒绝进行治疗;之后转院至县医院,县医院同样以高龄为由拒绝治疗,此后其子女并未将老人转院至市医院或省医院进行治疗,而是采用口服药物治疗的方式在家进行治疗,并以氧气袋辅助治疗。幸运的是,老人在两个月后渐渐恢复。2016年12月,老人冠心病再次复发,这次其子女并未将其送至医院,老人也并未要求将其送往医院,采取在家服用基本药物进行治疗。复发初始辅助有氧气袋;后期老人认为氧气袋花钱,拒绝使用;*通过访谈老人子女得知,老人患病期间其使用的氧气袋每袋只有20元,正常情况下可以使用20小时。治疗药物也没有继续服用,最后老人于氧气袋停用3天后去世。老人去世后其子女花费近3万元为其父操办丧礼。

老人冠心病初发恢复后,笔者对老人进行了访谈,当问及您患病后为何不要求子女送您去大医院*地级市里的医院和省城的医院,下同。进行治疗,而是采用最简单的口服药物在家治疗的方式?老人的回答是:“万一在医院治疗时去世,而不是在家里,这说明我罪大嘞;儿女送我去大医院,即使花了钱也活不久,我都一把年纪了,这么花钱治疗不值当;儿女都是农民,也没有富余的钱,而且我去世后丧事要花钱,把钱用在过事*“过事”的意思是办丧事。上好些,儿女负担也小,我上一辈人都这么过来的。”

当对其子女访谈时,当问及您为何不带您父亲去大医院治疗?子女的回答是:“老人子孙满堂,活成了。冠心病伴随着严重的呼吸困难,刚患冠心病就去世不受罪,是享福;如果父亲在治疗的途中在外地去世,族里人认为是我的做法不孝,况且村里到了父亲这个年纪的老人,生了病也都不会去大医院。等父亲去世后,给他风风光光办个丧事就是尽孝了。”

2.案例二

B老人,男性,84岁。2008年发现患有严重前列腺炎,2009年起老人每年需住院4~6次不等,住院地点为乡镇卫生所,由于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治疗费用大多被报销,并不存在医疗负担。老人有五个子女,其跟随大儿子生活,大儿子生活经济来源为苹果树经营收入,年收入大约为4万元,老人的收入基本是依靠养老金和高龄补贴、粮食补贴等,其他子女对老人基本不提供的经济支持。

访谈中老人认为:“像我这样带病活着是一种受罪,如果能赶紧去世那就享福了。我与A老人关系好,像A老人81岁刚患病不久后就去世,太有福了。”

访谈中其大儿子谈到:“虽然国家报销大部分住院费用,但是父亲一年要住院好几次,每次家里人都要去镇上照顾,家里的活也干不了。父亲这样下去可怎么办,老人受罪我们也折腾。”

访谈中其大儿媳告诉我们,其实他们早已经备好了给老人办丧事的钱和场地,就等着老人去世,得以享福!

上述两个案例当中患病高龄老人及其子女的核心价值观念可以概括为:在高龄老人患病后,早些去世是享福,而带病活着是受罪;患病后老人在家安养,而不是死于其他地方(包括医院)体现了子女的孝和老人的福气;*老年人在家里去世符合当地的价值传统,是老年人善终的表现。在收入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将有限的钱用在丧礼上而不是治疗上是更合情理的做法。

(二)价值理性:对上述现象的一种解释

价值理性源于韦伯社会学研究最基本的概念:行动。人的行动服从于某种目的或者体现某种意义,社会学研究要对赋予行动者主观意义的行为进行解释性的理解。相对于工具理性行为而言,价值理性行为即有意识的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者任何其他阐释的,并不着重于获得什么成就,而是自觉地实现一种特殊行动类型。纯粹价值理性的取向,其范例就是不计代价的去实践由义务、荣誉、美、宗教召唤等一系列要求的信念。价值理性总是涉及一些“命令”或者“要求”,它们在行动者看来是必须执行的。只有在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完成这些无条件的要求时,它才能称之为价值理性的(韦伯,2015;李猛,2010)。我们从某个时代的文化出发总觉得另一时代里有效的文化是存在问题的,其实质在于我们没有理解另一时代文化的价值,我们需要理解这种文化对于当时那个时代生活着的人的价值与意义。没有什么事情本身即为非理性的,而是从某个特定的“理性的”观点看来是如此。对于无信仰而言,一切的宗教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对快乐主义者而言,所有禁欲的生活样式都是“非理性的”,然而就他们的终极价值而言,这却是种理性化(韦伯,2016)。“价值理性”具有价值的性质,它是不同价值之间逻辑关系的判断。如果将“目标理性”归结为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那么“价值理性”即为目的和后果的价值,是一种主观的合理性(苏国勋,1988)。依据韦伯关于价值理性的讨论,在特定时空下,人的行为并非毫无依据,背后存在着普遍的价值判断。以此来讨论当前甘肃东部农村高龄老人患病后,老人和子女的特殊行为,可以有助于阐明这一特殊行为的背后的价值基础。

1.患病高龄老人及其子女对于“享福”的价值理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个器官的功能逐渐衰弱,高龄老人患病是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通常情况下在老年人患病后,通过医疗技术和药物进行及时治疗,使老年人身体得以及时恢复,从而寿命得以延续。然而在甘肃东部的农村地区,当高龄老人患病后,其子女并不主张对其进行及时治疗。这是因为在当地的观念里认为老人带病活着是受罪;如果高龄老人患病后,子女依靠仅有的经济条件给对老人治疗,族人和其他乡邻会认为这种行为让老人延长了受罪的时间(带病生活的时间),是不孝和不理性的行为;而高龄老人患病初期就离世被认为是一种“享福”。所以一般的情况下当高龄老人患病后,子女只采取简单的口服药物治疗的方式,“被动”坐等高龄老人去世以享福。这种特殊的价值理性,成为了在高龄老人患病后,老人自身和子女不主张进行治疗的价值基础。

2.患病高龄老人居家治疗的价值理性

在当地人的观念中高龄老人在家中去世有着特别的意义,被认为是“善终”的表现。与此相反如果高龄老人在家之外的地方去世(即使是在本地的医院),被认为“不得善终”,这则不被当地居民共有的价值观念所接受。高龄老人本就是冠心病等多种与年龄相关疾病的多发群体,而当地乡镇卫生院与县的医疗条件又相当有限,对于重大疾病的系统检查和全面治疗必须前往地市或省会等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同时患病的高龄老人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年龄的原因很容易造成患病高龄老人在外地去世的情况发生,而这与当地高龄老人的善终观念严重冲突。因而当高龄老人患病后,无论是重大疾病还是常见疾病,当地人一般采用口服药物或在家中输液治疗等基本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正是这种何以善终的“价值理性”,催生了患病高龄老人患病后,不分病种都居家进行治疗的现象。

3.操办丧事的价值理性

花费大量积蓄操办体面的丧事在当地是一种特别普遍的现象。从未有人对此产生过任何质疑,高龄老人子女对此持有积极的态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高龄老人患病后子女不主张进行治疗的“消极态度”。在当地的价值观念里,高龄老人去世后大规模操办葬礼是彰显老人儿孙满堂、颂扬在世德行,后辈团结与和谐的重要标志;在丧事中,内亲和外亲会前往进行祭拜,而这一过程是对老人功德的颂扬;同时,这一过程在传统意义上也是子女孝顺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因而当高龄老人去世后,其子女花费大量积蓄为其操办丧事是对当地人而言是价值理性的行为。与此相比,高龄老人患病后,子女用本就有限的积蓄对患病高龄老人进行治疗,却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和不被普遍认同的选择。

(三)“价值理性”与瞄准偏差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政策目的是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16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达到420元,其中财政补贴标准和对于西部地区的补贴优惠进一步增强。*《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明确2016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在2015年的基础上提高40元,达到42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新增40元部分按照西部地区80%、中部地区60%的比例进行补助。财政补贴标准和对于西部地区的补贴优惠进一步增强。截至2015年,包括农村儿童急性白血病等50种病种作为新农合农村重大疾病病种,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范围。*《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2015年)》规定,对于50种农村重特大疾病患者在定点医院治疗时不设起付线,不受新农合用药目录和诊疗目录的限制,不计入患者当年新农合封顶线计算基数。新农合基金按照不超过最高限额70%的比例,对每例重大疾病住院患者在一年内累计发生的门诊和住院费用进行补偿。报销比例方面,2016年新农合门诊报销比例为:村卫生室、卫生所报销比例60% ;镇卫生院报销比例为40%;二级医院报销比例为30%;三级医院报销20%。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为镇卫生院报销60%;二级医院报销40%;三级医院报销30%。手术费起付线1000元内按照国家标准报销,超过1000元按照1000元报销,60岁以上老年人住院治疗费及护理费每天可报销10元,限额200元。2016年新农合大病报销比例为门诊统筹乡、村补助比例分别提高到65%、75%;一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在400元以下者,不设起付线;二级医疗机构补助比例提高到75%~80%;三级医疗机构补助比例提高到55%~60%;省三级医疗机构补助比例提高到55%。谢卫卫等人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农村数据,从大病支出的发生概率和家庭经济负担两个方面评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没有降低大病保险的发生概率,但显著减轻了中部和东部地区患病农民的经济负担,而在西部则效果较差(谢卫卫、弓媛媛、马萧萌,2017)。

对于农村居民而言,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构成农村高龄老人患病后医疗费用的主要报销渠道。以案例一和案例二为例,与冠心病相关的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药品九种药品,与前列腺相关的治疗药物共11类。*与冠心病相关的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药品包括辛伐他汀、卵磷脂、猪脱氧胆酸三种基药和非诺贝特等六种非基药共计9种药品。与案例二相关的前列腺炎治疗药物,属于泌尿系统药:包括利尿药(袢利尿药、噻嗪类利尿药、保钾利尿药)、脱水药、其他类三类共11类药物。基本涵盖了治疗所需的基本药物。尽管就案例一和案例二相关的病种而言,不属于大病病种范畴,但在自费金额超过5000元的情况下,可以走大病报销程序。*2013年《甘肃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规定,全省参保(合)的城乡居民住院费用按现行基本医保政策规定报销后,个人自负部分达到起付线5000元的纳入大病保险,以个人自负超过5000元的部分为补偿基数,报销比例分段递增。补偿基数0~1万元报销50%;1万元~2万元报销55%;2万元~5万元报销60%;5万元以上报销65%。按照“基本医保+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方式,使城乡居民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0%,救助对象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相关的心脏搭桥术属于新农合基金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治疗项目类。而对于此规定内的诊疗项目,先由参合人员按规定比例自付后,再按新农合的规定支付。自付比例原则上个人承担不低于20%。另外与案例一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相关的心脏搭桥术自付比例原则上个人承担不低于20%。尽管新农合制度仍然存在统筹层次等制度方面的问题,但一定程度而言,当前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对于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贵的问题。

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较强的新农合政策中,造成当地患病高龄老人群体的政策瞄准偏差的因素并非主要来源于制度设计,而是患病高龄老人与其子女主动选择的结果。当然患病高龄老人及其子女的主动选择是源于其特有的价值理性。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患病高龄老人及其子女的行为主要基于两个基本准则:在高龄老人的视角下,行为背后的价值理性是如何在患病后,缩短受罪时间,得以善终的问题;在子女的视角下,将有限的金钱用于可以体现其孝道的事情上是其价值理性的出发点,即价值理性下有限金钱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因而,作为这种价值理性所主导的行为选择所产生的结果,尽管中央政府层面出台了相关政策,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一定程度上新农合政策对于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这一现代化制度理念明显不能与当地农村传统的价值理性相融合。因而在当地居民特殊价值理性的影响,即使在制度层面存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居民也选择不去主动就医,而选择在家进行简单治疗。这样的价值理性之下的行为选择从而形成了瞄准偏差,因而构成了新农合等医疗政策并不能真正对当地患病高龄老人群体发挥医疗保障作用的事实。

四、矫正瞄准偏差

农村共有的文化与价值规范是有效地处理人们之间关系的一套规则,它产生于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经验,在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条件下产生了独特的价值规范,满足着人们的共同要求(王思斌,2001)。特定的价值理性往往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的,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被人所接受。传统中国福利实践中的命、福、报、份等观念,作为融合生产与榨取性为一体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象征文化,恰恰是社会基本结构的黏合剂(张佩国,2017)。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一传统的社会逻辑已失去了它发挥作用的土壤与外部环境,甚至成为社会政策运行与农村社会发展的阻碍。因此,为了提升新农合政策的瞄准效率,增加农村居民的生活福祉,重构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理性”便显得尤为重要。欲从根本上转变当地居民的的价值理性,需要根植于当地的文化传统,引导农村地区关于“孝”、“享福”与“善终”的价值观念的转变;行为方面实现以新农合为依托,对患病高龄老人进行及时治疗,而非将大额金钱用于丧事消费;制度层面上需要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对于农村居民的可及性。

在价值层面,构建新价值理性。政府通过行政行为直接干预地方社会秩序与价值观念极为常见,当然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也构成了凯恩斯主义的思想来源。通过树立道德典型来干预社会个体行为,对于改变旧有风俗文化,引导契合时代发展的价值文化具有明显的效果。虽然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社会面貌已经今非昔比,但是乡土社会仍然是一个“熟人社会”在一定地域内频繁的交往互动,这为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与扩散效应提供了条件。以基层政府为主导树立典型的正面案例,即对患病高龄老人进行及时治疗,而非将大额金钱用于丧事消费“孝”的理念和行为的宣扬,一定程度上会带动特定价值观念的转变,在物质激励与道德激励双重作用的情况下,传统关于“孝”、“享福”与“善终”的价值观念必然得以逐步转变。

在制度方面,第一、完善大病救助提供制度安排。有效运用大病保险制度,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保障老年易患病群体的基本医疗需要及基本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大病保险的实施效果的评估认为,大病保险显著减轻了中部和东部地区患病农民的经济负担,而在西部则效果较差(谢卫卫等,2017)。在大病救助的政策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到高龄老年群体的人群特征与多发疾病的特点,同时注重高龄老年人易患疾病的预防,结合现有的相关的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对于高龄患病老人动态信息管理能力,确保患病老人在患病初期接受有效的治疗;第二、合理运用分级诊疗制度,引导老年人妥善就医。对于老年人高发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村、镇卫生机构因医疗资源有限,无法对老年高发疾病进行治疗,只能为老人提供一些基本药物对病情进行药物控制,往往不利于病情治疗,时常因治疗不善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在整体的分级诊疗制度下,适当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增强先进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第三,开通针对高龄群体的特殊病种保障渠道。对于不属于大病范畴,但又对居民生活造成极大负担的病种,开通特殊渠道,特别是高龄老年群体。同时,为保障农村家庭对老年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干预,政府应扩大救助人群及病种范围,将医疗费用较大、治疗周期长的老年疾病纳入到国家保障的范围内,针对不同疾病种类设置报销比例。

[1]王楠:《价值的科学: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再探》,载《社会》,2014(6)。

[2]李棉管:《技术难题、政治过程与文化结果——“瞄准偏差的三种研究视角及其对中国精准扶贫”的启示》,载《社会学研究》,2017(1)。

[3]祝建华、林闽钢:《福利污名的社会建构——以浙江省城市低保家庭调查为例的研究》,载《浙江学刊》,2010(3)。

[4]邓大松、王增文:《“硬制度”与“软环境”下农村低保对象的识别》,载《中国人口科学》,2008(5)。

[5]罗红光:《“家庭福利”文化与中国福利制度建设》,载《社会学研究》,2013(3)。

[6]张佩国:《传统中国福利实践的社会逻辑——基于明清社会研究的解释》,载《社会学研究》,2017(2)。

[7]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8]李猛:《理性化及其传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载《社会学研究》,2010(5)。

[9]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0]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1]谢卫卫、弓媛媛、马萧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的实施效果评估:基于CFPS的数据分析》,载《中国卫生经济》,2017(3)。

[12]王思斌:《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载《社会学研究》,2001(4)。

(责任编辑:H)

Value Rational and Targeting Error of Policy:Evidence from East of Gansu Province in China

ZHAO Daibo CHENG Lingwei

Since the 21st century,with the advent of the global aging,China's aging rate has increased quickly,the government has taken some relative welfare policy.The targeting error of the welfare policy affects the welfare efficiency.The traditional researching is focus on three viewpoints:the technical analysis,the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culture.The viewpoint of culture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welfare stigma,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 value rational in east of Gansu Province in China affect targeting error of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Policy(NRCMP)that is different from welfare stigma.The result of researching is that the decrease of targeting error of(NRCMP)depend on the change of values:the "filial piety","happy lot"and "die in his bed",promoting elderly people by diseases having timely medical treatment,instead of spending large amount of money on the funeral consumption,while the public healthcare system is easier access to medical treatment.

elderly people,targeting error,value rational,NRCMP,graded clinics,serious illness assistance

猜你喜欢
价值理性新农福利
新农人时语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新农人时语
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批判之管见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新农人时语
新农人时语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