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南:深入学习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

2017-04-11 10:55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族区域中华民族民族

(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四川泸州 646000)

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上,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工作思想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一脉相承,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召开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及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等多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也先后前往新疆、内蒙古、云南、青海等民族地区调研。总书记在这些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无不闪耀着创新的光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时代特征对民族工作的思考和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1]“涉及民族工作内容之多、重视之高、论述之浓墨重彩前所未有,为民族工作提供的历史机遇前所未有,对民族工作提出的要求之高同样前所未有”[2],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工作思想的丰富内容。

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基本内容和科学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序言中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3],确立了我国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根本原则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内容。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4]。 “八个坚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赋予了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鲜活的生命力。

二、做好民族工作的前提保障和根本基础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维护国家统一,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前提保障和根本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领导中国一切事业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中国站起来了;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勇敢地实行改革开放,创造性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富起来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中国强起来了,“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不会有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国是基本性质是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科学选择的必然结果。国家的统一稳定和谐保证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历史证明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了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将不会存在,国家的统一就会面临挑战,中国民族就会陷入分裂和纷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不坚持党的领导、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工作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是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各族人民经过实践探索的共同选择;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民族工作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国家统一稳定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自1922年“二大”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了迷茫中探索、调试、激进并最终走向民族区域自治的艰辛历程,在长期实践和反复比较中,开拓了民族区域自治这条符合中国多民族国家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综合考虑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政治和经济、民族和区域、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做出的正确选择。以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建立为标志,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已经整整七十年,是我国四大基本政治制度中实施最久的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大制度安排,被称为“中国智慧”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答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十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得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快,生态保护扎实推进。当然,不容忽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还存在明显不到位的地方,比如中央、上级机关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权利界限不清晰,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立法建设滞后等问题。并且,由于近年来我国民族关系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民族地区发展稳定面临一些新问题,特别是拉萨“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之后,党内外、社会界、学术界对民族问题出现了不同认识,对民族工作成效有了不同程度的怀疑,甚至进而质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认为其造成了民族隔阂,提出全面“去政治化”,讨论“第二代民族政策”等。针对这些新情况,习近平分析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民族工作也面临这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即“五个并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落后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5],并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是最成功的”[5],“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和根本,许多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来,依此而存,这个源头变了,根本就动摇了,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等问题上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5],这是我党第一次从民族政策源头的高度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总书记坚定地指出 “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马克思主义者们认为,民族是历史范畴的事物,其形成、发展和消亡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民族存在,民族问题就会存在,我们要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急于求成,要充分领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法律。

中国共产党是实事求是的党,敢于直面民族工作中还存在的诸如思想观念跟不上,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体制机制不健全,能力水平不适应等突出问题。我们的党是主动担当,勇于创新的党,积极探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之道,提出“两个结合”,即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使民族区域自治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新国情,也鼓励全国各族人民发挥主人翁精神主动思考积极作为,参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同十九大报告中要求,我们要坚持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释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四、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以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各民族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互帮互助,实现共同繁荣。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中提出:“直到现在每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相比都具有某种优点。”[6]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各民族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各民族应相互学习对方民族的优点和长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平等原则的最早思想理论基础。1876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一步阐释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观,把一般平等运用到民族平等上来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大建树。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提倡,世界上各民族有大小、强弱、先进和落后之分,但无优劣和贵贱之别;坚持民族平等,就要反对任何民族特权;逐渐消除民族事实上存在的不平等;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平等就是真正的平等,是相互尊重、平等和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守望相助、共存共荣,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同时,我们的任务不只是提出民族平等,而是着眼于实现平等。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六区”定位可以看出民族地区在国家统一体中的重要地位,也看到民族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因为大多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发展起点低、历史欠账多,城乡发展差距明显,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部分地区在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正是因为看到了民族地方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建国以来,我们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法律制度,包括区域间的民族援助制度,这些制度和政策为国家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有人将扶持性的优惠政策称为“逆向歧视”,认为其引发了新的不平等,这种观点是短视且狭隘的。如果我们只讲形式上的平等,而忽视实质的不平等,只能导致更加严重的不平等。我们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实际而科学的方法,用“不平等”的方式实现平等,为实现完全的彻底的平等而努力。

我国各民族的真正平等为民族团结奠定了良好基础,民族团结也历来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毛泽东曾说:“我们要和各民族讲团结,不论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团结”[7]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2006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民族关系,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8]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把“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四个重要标准之一。有人反对甚至担忧,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会在融合和同化中没落直至消失,也有人担心我国会像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民族融合的口号下,忽视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搞“一刀切”或“齐步走”,强行改变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损害民族关系。这是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误解,我们党历来是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1957年,周恩来同志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就有过重要论述:“如果同化是一个民族用暴力摧残另一个民族,那是反动的。如果同化是各民族自然融合起来走向繁荣,那是进步的。”[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好的,是团结的。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交融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更不是消灭哪个民族。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决定了各民族必须要拧成一股绳,共同团结进步。习近平还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10]中国梦使得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有了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目标定位,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地区也不能掉队。“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认为这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着眼点、着力点和总目标。他指出:把握好这一着眼点、着力点和总目标,核心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既处理好“大家庭”内的民族关系,又要促进“大家庭”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抓住了这一着眼点、着力点和总目标,就抓住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精髓,也就抓住了民族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变形不走样的关键[11]。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才能巩固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五个认同”;才能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在文化层面形成共同意识,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创造力的精神之源、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是民族不畏艰险、团结奋进、科学创新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唯变所适、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12]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存在基础”[13]。

五、结 语

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历史方位判断,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突出的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迎来了新时机。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历史纵深、现实宽广和未来全局的视野,以更高的站位,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极大地丰富、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南。

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努力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创新内容,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努力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局面。四川警察学院党委书记张光华同志在《用十九大报告指引四川公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一文中指出,作为肩负国家安全、社会治理和公安理论研究职能的重要基地,四川警察学院要倾力打造区位独特资源禀赋,充分彰显四川警院服务实战的职能优势和支撑功能[14]。所以,学习、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教学和生活中,对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推动民族工作的开展;对于推进学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部署落深、落细、落地,推动学校社会治理研究和警事科学研究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拓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7:全文;40;20;15.

[2]巴特尔.在首都少数民族人士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seac.gov.cn/art/2017/11/2/art_31_293801.html.

[3]吴宗金.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68.

[4]丹珠昂奔.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N].光明日报,2015-01-29.

[5]丹珠昂奔.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体会[J].中国民族,2015,(2):16;16;15.

[6]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问题文选(马克思恩格斯卷上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74.

[7]毛泽东.对西藏问题的指示[N].新华月报,1954,(7).

[8]孙承斌,邹声文.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光明日报,2006-07-13.

[9]朱维群.民族工作应向“交往交流交融”使劲[J].原道,2015,(2):13.

[10]习近平.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N].京华时报,2014年-01-01.

[11]巴特尔.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举办全国民委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EB/OL].http://www.seac.gov.cn/art/2017/11/13/art_31_294679.html.

[12]韩振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构建途径[J].中州学刊,2009,(4):23-26.

[13]段钢.文化精神寻觅与教养主义回归——文化软实力与精神家园构建[J].社会科学研究,2008,(5):130-134.

[14]张光华.用十九大报告指引四川公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EB/OL].http://sc.people.com.cn/n2/2017/1106/c379470-30891874.html.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范式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社会主义的视角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