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建蓉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经济学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思考
瞿建蓉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经济学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保育的作用。在新疆发展绿洲生态农业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绿洲生态农业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化解。
新疆 生态农业建设重点
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可以通过粮经饲、果经粮、农林牧及产加销融合发展,实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降低成本并增加产出,从而有利于化解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新疆地域广袤,人口稀少,占全国1/6的国土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比重只有1.7%,绿洲面积占比约为5%,独特的地形地貌赋予了新疆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和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自然资源优势。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新疆农业在强化四大能力建设(即农业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加工转化、市场开拓能力)、深入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农产品品牌战略及市场开拓战略的同时,也积极遵循“生态环保优先”的理念要求,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实现了绿洲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生态农业步伐加快。
1.农业综合产能持续增强。当前新疆已基本形成了以粮、棉、畜、果、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六大产业为主导的具有新疆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2016年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保持了“区内平衡、略有节余”的稳定供给;棉花总产占全国半壁江山,总产、单产、商品调拨量连续22年稳居全国首位;特色林果业面积达2 500万亩,已有1 000多万吨新疆瓜果畅销大江南北,丰富了亿万国人的果盘;特色农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面积超过1 000万亩;反季节蔬菜、瓜果等设施农产品年度供给量超过300万吨;新疆的牛羊肉已成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大酒店的必备食材,伊犁河谷的熏马肠在内地大中城市供不应求;水产品产量居西北首位。
2.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高。近年来,新疆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严格控制水土资源开发,推广实施高效节水、机采模式、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了以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土、种等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不断提高,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5%,测土配方施肥已覆盖所有县市。皮棉单产超过135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0%。果经粮、果经草等间作套种“多熟制”种植模式在南疆五地州普遍推行,提高了光热、水土、种质等资源的利用率,拓宽了农民增收门路。农机化水平全国领先,主要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84%。特色种质资源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取得新成效。2015年已创建农业科技园区21个,其中,国家级7个。
3.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全国领先,节水农业成效显著。绿洲农业的发展对水资源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多年来农业用水占比一直高达95%左右,“十二五”末才降至92%,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及生态用水明显不足。为破解这一难题,自治区加快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使新疆成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和工程建设的示范区。截至2015年底,新疆(含兵团)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已接近4 000万亩,居全国之首。节水农业实现了节水、节肥,高产、高效,并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目前,新疆高效节水技术已经推广应用到棉花、林果、饲草等30余种作物种植中,可节约灌溉用水30%~50%,抑制了地下水位抬高和土壤盐渍化;肥料利用率提高30%~80%,节约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亩均节省劳力投入30%~50%、机耕费20%~40%,同时使土地利用率提高5%~7%,作物增产幅度达到20%~40%,不同作物实现亩均增收400~1 500元不等。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提高了新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也带动了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生改进和创新。例如,适应大田滴灌系统运行需要,各地探索形成了“合作社+专管人员”“村组+专管人员”等多种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发展节水农业、降低农业用水比重,也为“五化同步”协调发展提供了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4.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从“荒漠绿洲、灌溉农业”的实际出发,新疆较早就实施了水土保持、沙化治理、盐渍化治理、西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强了农田、绿洲、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及外来物种入侵防控,较好地遏制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2016年达4.9%。“十二五”期间,新疆强化了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实施了全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5年中仅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就累计投入13.23亿元,对全区1 833个村庄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约占全区村庄总数的21%。
从2013年起,自治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级体系,继续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绿洲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田防护林、村庄绿化、道路绿化工程深入推进,国家级自治区级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也在积极创建中。2015年,创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已达9个,中国美丽田园7处。2016年建立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保护区总面积1 963.75万公顷。近年来新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步伐在加快,使得新疆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日益改善。
5.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态势向好。截至2014年底,新疆共制定农业地方标准574项,推广应用了农作物和果树生态绿色防治技术,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12个、示范区86个,建立林果标准化示范园75万亩。从“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看,2016年全区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达1 072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40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5个,两项合计面积达1 400多万亩。绿色农业的加快发展,巩固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每年300多万吨绿色有机食品销往疆外,国际名牌“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库尔勒香梨”消费者美誉度得到提升,新生代名牌“伽师瓜”“哈密大枣”“木拉格葡萄”“和田薄皮核桃”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特色品牌认知度和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
1.生态文明科学理念亟待强化并落实。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呈典型的绿洲经济特性,具有“荒漠绿洲,灌溉农业”特质,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极为脆弱。在新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不仅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更是推进新疆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然而在现实中,生态文明科学理念并未真正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的现象,发展与环保间的冲突时有发生。例如,新疆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的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环保人才队伍力量不足,环保监管能力亟待提升。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更容易出现先发展后治理的急功近利短视行为。表现在新疆农业生产方面,突出的问题是有机肥严重不足,化肥、农药超量违规使用;作物桔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水平低;由于市场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优质优价的机制和环境建设不尽如人意,农民从事生态有机农业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说明还需在全社会加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同时要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切实做到在保护中有序发展、在发展中有效保护,把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的基础上。
2.农业产业结构问题多,制约新疆生态农业发展。目前,新疆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棉花面积大,特色作物规模小;农作物单播面积大,间作套种面积小;盐渍化、中低产田比重高,标准化高标准农田比重低;果树品种单一面积大,生态健康果园面积小,错峰上市果品规模小;农区畜牧业份额小,种养业单一经营比例大,实行循环式、融合式发展份额小;农业生产规模大,优质、精深加工农产品产量小等,严重影响了新疆生态农业的发展,急需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相关制度及政策工具进行积极引导和促进,让新疆生态农业发展拥有更好的市场前景,从而调动更多农业生产经营者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3.农业科技短板突出,制约农业产能及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农业体系的构建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实现,均离不开农业科技支撑,特别是先进实用技术在农村的普及推广,以化解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尽管2010年以来国家加大了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投入,但由于历史欠帐较多,加之国家投入资金有限而地方配套不足,新疆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大多只能保证固定的办公用房和培训教室建设,缺少测量、化验分析器材及交通工具等必备的设备,试验示范基地也很缺乏。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经费短缺,农技人员缺乏、素质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待遇差,因而农技推广服务水平难以提升。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一方面农业研发投入较低,农业科研力量不足;另一方面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改革仍然滞后,联合攻关的平台较为缺乏,农业产能提高及可持续发展缺乏核心支撑力。
4.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产业更是稳民心安天下的产业,但是当前我国及我区“三农”中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现象较为普遍,在一些地方甚至很突出,严重影响到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及市场竞争力,也使美丽乡村建设困境重重。农村劳动力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新型经营主体更是当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态化的核心力量,但目前新疆农村劳动力素质堪忧,初中以下农村劳动力占比仍高达80%以上,大专以上仅占3%左右,即便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大专以上的也仅占11%左右,农牧业现代化主体严重缺位。“谁来种地?”“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若不能寻求到有效途径加以解决,则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农村增美也就难以实现,然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壮大。
1.树立生态文明科学理念,加强农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当前我国包括新疆农业发展都面临着“双重挤压”“双重约束”的严峻形势,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文明发展新理念指导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如源头保护制度、产业准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等,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针对绿洲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绿洲经济考评制度,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指标考核,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生态观。另外,要建立有效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合理调整各方利益分配关系,引导企业及农牧民推行低污染、低耗能、高效益的绿色发展方式,促使各族人民群众形成绿色环保、简单低碳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
生态是新疆农业的一个核心竞争力,也是创建新疆农业品牌的一个重要基石。绿洲农业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对新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结合农业部《支持新疆农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布署和最近启动实施的“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今后在新疆农业生态建设与保护方面应重点加强农村沼气工程、草原保护与建设项目、乡村清洁工程、农业生物资源保护项目、兵团农田防护林建设建设等。其次,鼓励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倡导绿色生产、绿色发展方式模式,有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外,还应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为新疆生态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三品”农产品认证与基地建设。针对当前新疆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应按照“稳粮、调棉、强果、兴牧、优设、育特”的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比重,推行绿色发展方式,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水平,并根据水土资源、物种资源、草原资源、生态资源情况,科学制定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高农业竞争能力。按照《关于加快我区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和《新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要求,新疆生态农业发展要紧紧围绕“三品”认证与基地建设,在规模、数量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规划目标,即“十三五”全疆“三品”发展目标2 600个以上,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2 000万亩。为此,一方面要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另一方面要放权,将“三品”申报材料初审工作下移至地州,提高基层工作的主动性和申报效率。另外,应将“三品”认证与基地建设和其他相关工作,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统筹推动。
3.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农业产能建设。邓小平曾强调,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提升新疆农业产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加大对新疆农技推广投入。应充分考虑新疆特色产业、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增加财政专项及金融信贷资金投入。其次,要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标准化建设水平,努力将其建设成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一支专业技术队伍、有必要的仪器设备、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有试验示范基地的工作站,健全区地县乡四级农技推广网络。再次,要针对目前新疆农技人员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技能素质和工作待遇,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提高其服务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另外,要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制机制。坚持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介制度,遴选发布一批适于全疆各地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构建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多元服务主体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的农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从而减少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发生,也更好地满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需求。
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结合新疆农业区情重点要在高效节水技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特色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先进农机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领域率先突破,为新疆良种良法推广、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及农业产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另外,要加快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产业技术联盟建设,为联合攻关积极打造各种有效的对接合作平台,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2016年年底新疆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正式挂牌,其建设将对新疆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极强的示范引领作用,也将更好地激发和释放新疆农业的新活力。
4.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强化现代农业人才支撑。一方面新疆目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现代农业主体严重缺位,但另一方面新疆农业发展中也发生着一种积极的变化,即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成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引领者、主力军,也成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者和实践者,较好地提升了新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对节约农业资源和维护生态农业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农民合作社的发展,2016年年底全区已达2.4万家,其中自治区级以上示范社约2 000家;专业大户7.3万户(其中,种植业有3.2万户,养殖业有4.1万户),家庭农场577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有50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2家。
适应农业分业和农业多功能拓展需要,“十二五”以来自治区加强了农牧民培训工作力度。2011~2015年,自治区累计承担阳光工程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23万人,共有70余个县、140余所培训机构承担过相关培训任务。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今后一是要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服务重大工程项目需要为导向,加快建立“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二是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健全一体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既要发挥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校所等公益性培训力量的作用,也要积极与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社会化教育培训力量协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促进学历、技能和创业培养相互衔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另外,要扶持和鼓励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返乡从事农业创业,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生力量。
[1]辉煌60年·生态文明:新疆践行“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结硕果[EB/OL].http://news.ifeng.com/a/20150813/44413744_0.shtml,2015-08-13.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news.iyaxin.com/content/2016-04/11/content_10054376.htm,2016-04-11.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xinjiang.cn/2017/04/17/129362.html,2017-04-17.
[4]中央一号文件推动新疆农业跨越发展[EB/OL].http://www.xjte.gov.cn/index_nero.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095&wbnews id=46382,2017-02-16.
[5]新疆建成1856万亩高效节水农田[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xj/2015-04/01/content_19966845.htm,2015-04-01
[6]新疆农科城:激活释放农业发展新活力[EB/OL].http://www.agri.cn/V20/ZX/qgxxlb_1/xj/201701/t20170106_5425458.htm,2017-01-05.
F127.4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5.14
责任编辑:洪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