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7-04-11 07:18祝辉辉
实事求是 2017年5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总书记

祝辉辉

(1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2清华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 100062)

论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祝辉辉1,2

(1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2清华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 10006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继承和发展。仔细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切实把握中国处于历史发展新阶段的时代背景、传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理论基础、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开辟发展新路径的思路布局。

习近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分析和准确研判当前世情国情党情,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推出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一个新阶段。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旨,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与灵魂,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继承和发展。深入学习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深入分析其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价值导向和思路布局。

一、时代背景:当代中国处于历史发展新阶段

理论创新源于在实践中解决新问题新挑战新难题的需要。实践前进一步,理论创新就需要跟进一步。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所面临的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认识学习把握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客观依据。

十八大以来,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可以概括为“三个前所未有”“三个没有改变”“三期叠加”。“三个前所未有”是指当前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这是对当代中国国情具体深刻的把握;“三个没有改变”,即中国仍将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揭示了当代中国国情的本质;经济发展上处于“三期叠加”时期,即中国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会对同样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加大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我们必须要提出新的理论,也就是党中央在科学把握当前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此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复杂多变的。主要表现为需要破解“四个难题”:一是我国当前改革处于深水区和攻坚期,表现出来的难题是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需要破解;二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进入“表达诉求、矛盾多发和攻坚克难”新的历史时期,遭遇新的难题;三是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四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国际社会上已经强大的国家对我国的围堵打压的热度与日俱增。从治国理政的角度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所要解答的时代课题,是在中国“三个前所未有”“三个没有改变”“三期叠加”、破解“四大难题”,将由大国变为强国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答解决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与怎样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以往我们党“三步走”战略思想基础,时刻牢记既注重从战略全局谋划治国理政的思路布局,又要运用发展、联系、全面的思维来处理治国理政中多对复杂交织的矛盾关系,确定好治国理政战略目标就成为首要之需。这种战略目标,既包括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包括中国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然而,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破解各种矛盾、难题、风险和挑战。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必须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立国先立人,治国先治人,治人先治心,要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就必须寻求最大公约数,以凝聚最大共识,凝聚人心。其中最根本或者首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既体现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体现着唯物史观,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理论基础:传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立场是人类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所站的价值原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和解放人”发展价值取向的当代表达,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强调“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价值立场的继承,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导向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马克思主义创始者始终强调“关注和解放人”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把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一方面他们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及历史发展的关键动因,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获得彻底解放的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人在物质领域获得真实解放;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个人通过社会实践实现“自我解放”的过程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演进的主体力量。“人乃至全人类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命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终生探索的课题。他们认为,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是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基础,人逐步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逻辑前提是: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摧毁旧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机器进而夺取政权——无产阶级获得解放进而陈旧腐朽的生产关系被代替——生产力上实现发展进步——人类的劳动不再是仅为谋取生活资料——作为社会中的个人自主性、创造力实现归复与释放;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社会人在开始生产他们必需生活资料的同时也无意识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这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前提,人类首个历史活动由此展开。纵观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人在实现从“人的依赖关系”转化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异化”,其原因是生产资料的绝对私有化,只有在社会当中不断地进行实践上的革命与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更新,才能把人从异化的状态当中解放出来。因此,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心重视人民,坚持人民的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者始终强调“关注和解放人”的价值取向的继承和发展。

其次,“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强调的价值立场。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在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之后进而使全人类获得解放,“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相较于其他政党的最大不同。进一步来讲,始终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价值追求原点。“为谁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定回答的原则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有着最明确的立场。自建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人民立场,对全国人民的福祉有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对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问题有着强烈的执政使命感。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表达了为中华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的根本立场。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期间接受俄罗斯记者访问时,表示“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就是他的执政理念。在建党95周年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并且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灵魂、根本立足点和根本归宿,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合法性所在。

最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而归根到底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准则;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就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将“人民”作为发展的主体,强调发展中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要紧紧依靠人民来推进改革与发展;承诺要将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反馈人民,让十三亿中国人民能实现生活富裕、幸福,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际上是对“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更高层次的回答,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继承丰富发展。

三、价值导向: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在我国处于历史发展新时期的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人民的发展意愿及党的事业的发展需要,对发展进行了相应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重要思想。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是,以人民幸福为标准,尊重人民;把人民当作主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共创发展成果;把人民当作目的,为了人民,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由“收入差距过大”走向“公平正义”,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以人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分析,由于市场经济规律的存在,发展产生的社会产品在分配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平衡性是这个历史阶段的必然,这一客观必然深刻影响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获得感。经济增长同人的进步与发展并不表现为必然的正相关关系,有一部分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长期滞留在生存线以下。十八大召开之前,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相对不协调,缩小收入差距的呼声日益高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工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全党必须高度重视;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提出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把“共享”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落脚点。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既降低或限定过高收入,又努力通过精准扶贫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既积极取缔非法收入,又努力限制不正当收入。

其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满足全国各族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期待。发展是第一要务,人类获得自己生存发展的全部前提条件是改造自然的劳动生产。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会逐步提升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当人们消除贫困之后,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和发展质量将会成为逻辑的必然。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分析,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当下迫切之需。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问题已经危如累卵,以牺牲生态换取经济发展的生态问题令人如坐针毡。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多次指出,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生态文明战略落到实处,“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崇绿色发展,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着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刻思考,破解了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关系这一难题,形成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对持续健康发展、幸福生活的期盼提供了根本遵循,终将引领中华儿女完成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最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共创共享思想引领治国理政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观是“人民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的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幸福为标准。中国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学习得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人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也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体现着“人民共创共享”思想。一是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分化,大量新兴经济体衰落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优化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了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二是在社会建设上,党中央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核心价值追求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根本目标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让人民广泛地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利、监督的权利、享受司法平等的权利;三是在国防和外交方略上,党中央大力推进国防建设和实施中国特色外交,建构中美、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同沿线国家共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致力于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进而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四是在从严治党方面,党中央一系列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根本目的就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始终坚守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等,在防腐倡廉领域推行八项规定,打老虎、拍苍蝇,深得民心。

四、思路布局: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开辟发展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必须树立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谋划中国未来,统筹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发展,尤其需要凝聚最大共识,凝聚人心,从而科学地解答了“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这个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首先,围绕“打铁还需自身硬”破解改革和发展难题。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需要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根本上还是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只有不断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我国如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是围绕“打铁还需自身硬”来确定治国理政的突破口。一是“打什么”,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毅力来打这三块坚硬的“铁”。二是“谁来打”,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是打铁的主体。三是“是否敢于打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在改革开放上,在作风建设上,我们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四是“怎么打”,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打铁合力。中国共产党人要凝聚党和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主体力量。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是办好中国事情的关键。治国理政、破解改革难题,需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力量。同时,又要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因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在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依靠人民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治国理政,引领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五是“能否打好”,这需要破解“四种危险”,使党自身在“精神、能力、作风、纯洁”这四个方面“硬”起来,即硬在精神、硬在能力、硬在作风、硬在纯洁。六是“打成什么”,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纵观以上六个方面,“是否敢打”“怎么打”“能否打好”是关键环节,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牢牢抓住“四个全面布局”中的领导主体,以确保我国经济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坚定有力有序的前进。只有“自身硬”,才能引领我国发展的帆船沿着正确的航道乘风破浪。

其次,推动四个全面,理念引领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准确洞悉,积极回应人民发展期盼,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整体谋划,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未来发展。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导到关注我国发展目标、发展全局、发展基础上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基础;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扫清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破除制约发展的利益固化藩篱,促进经济社会持久旺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有序、规范、合法地规制了“有权就任性”“有钱就任性”“有嘴就任性”的社会现象,确保了经济社会有序规范的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通过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正确、状态稳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分化,大量新兴经济体经济衰退,区域一体化如火如荼背景下,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刺激点,使经济发展体现出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等特点。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发展的动力,重在揭示发展动力的转换问题,主旨是激发发展新功能;协调是发展的平衡,重在揭示发展中的整体与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主旨是补齐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是发展模式,重在揭示发展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应然关系,主旨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出现的不和谐问题;开放是发展空间,重在揭示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主旨是解决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发展的合作共赢问题;共享是发展的目的,重在借势发展的主体价值,主旨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坚持共创发展成果。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而归根结底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习近平的历史观是“人民群众史观”,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幸福为标准。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发展思想的落实和执行首先必须凝聚最大共识,凝聚人心。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布局中,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进程中,在经济生产领域之外的其他各领域中,需要攻坚克难,需要凝聚力量。要凝聚力量,就必须达成最大共识、赢得广泛认同,就必须寻求最大公约数。中国梦就是最大公约数,他是所有中华儿女、全国各族人民、社会各个阶层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确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目标,目的是让人民群众有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和共同话语体系,进而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不忘提宏扬中国精神,以提出“中国梦”为开端,强调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人心,又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国魂,凝聚中国力量,凝聚共识、共建发展。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党校组织编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韩庆祥.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01).

[5]何艳玲,李志军.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构建的三重维度[J].湖湘论坛,2017(02).

[6]王青,李先伦.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论析[J].理论学刊,2017(01).

D252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5.01

*本文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副校长、新疆行政学院副院长艾比布拉·阿布都沙拉木主持的2017年度校(院)级特别委托项目“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的思想”(项目编号:2017WT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黄璜、祝辉(执笔)

责任编辑:洪美云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总书记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신시대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