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述评

2017-04-11 07:08童贤东
实事求是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童贤东

(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24;2中共通辽市委党校党建研究所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述评

童贤东1,2

(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24;2中共通辽市委党校党建研究所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由来已久,研究的领域广泛且重点突出,研究的范式多样并不断创新,研究形成了诸多成熟的观点,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这些都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入这项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提供了有益经验借鉴,因此,梳理和评述现有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述评

学界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已形成一定数量的学术成果。笔者借助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以“党的群众观”为检索主题,检索结果为:期刊论文1 272篇,会议论文23篇,硕博论文209篇;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检索主题,检索结果为:期刊论文636篇,会议论文6篇,报纸论文1篇,硕博论文110篇。这只是粗略计算,且只涵盖建国后党的群众观及群众路线研究,如果从研究发展史角度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应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的时候,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内蕴着自身的群众观点,只是囿于当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还不成熟,自然在学术研究上也就不会自觉提出,而只是散落在党的文件和党的领袖文献中。到延安时期由于党的群众观成熟,党的领袖群体和党的理论工作者对党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的研究和阐发呈现集中化和显性化的态势,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都有专门对党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的理论阐述,这对党的群众观的确立和巩固产生一定的历史作用,也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研究奠定了政治理论基础。建国后,学术界对于党的群众观的研究逐步走向具有自觉学术目的和明确现实针对性的研究状态,但真正达到一种成熟的研究状态还是近几十年的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在多个方面逐步走向体系化、规范化,无论在研究领域的拓展上,在研究工具的运用上,抑或是研究范式的创新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的主要领域

当下,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研究的领域主要有:对于党的领袖的群众观的研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的研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某一个方面的研究,对党的历史上某一特定阶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研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比较研究,对群众观与党群关系的构建的研究,对群众观与群众路线及群众工作关系的研究等。

1.对党的领袖人物群众观的研究。对党的领袖人物群众观的研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中的主流研究方向,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且已基本形成了成熟的研究范式。一般都是从领袖人物群众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发展进程、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和主要特点等方面展开。

一是毛泽东群众观及群众路线思想的研究。对于毛泽东群众观及群众路线思想的研究,从专著方面来看主要有王国玉、张增海主编的《毛泽东的群众观与党的群众路线》,把毛泽东的群众观分为三大部分来阐释:毛泽东早期群众观的转变和科学群众观的初步形成;毛泽东科学群众观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晚年的群众观。谷淑英、丁惠永、冯义坤的《毛泽东的群众观》主要从毛泽东群众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地位和作用等几个方面展开。此外,在毛泽东研究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著作中,也有对毛泽东群众观的部分论述,比如石仲泉的《毛泽东的艰辛开拓》,李锐的《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王立胜的《毛泽东晚年的艰苦探索》,程林辉的《毛泽东人生哲学》等,此类成果数量很多,此处不作专门列举。

研究毛泽东群众观思想的的学术论文数量较多,这些文章按其内容又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第一,对毛泽东群众观的综合性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张友群的《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坚持和发展》,汪青松的《毛泽东的群众观与群众路线工作法的当代意义》,白亮清的《浅析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孙金华的《论毛泽东的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邵维正的《根、线、本——学习毛泽东的群众观》,金键的《毛泽东的群众观点论析》,王立民、张晓东的《论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项国兰的《浅析毛泽东与列宁的群众观》,郑晓云的《毛泽东的群众史观探析》,杜新华的《毛泽东群众观述论》,权宗田的《人民观视角下毛泽东执政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等。第二,对毛泽东群众观某一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潘泽林的《试论毛泽东群众利益思想》,郑东艳、郭凤志的《毛泽东群众文化权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王诗卉的《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群众观》,杜成功的《毛泽东决策思想中的群众观》,谢家书、李怡的《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工作群众观研究》,刘卫平的《毛泽东的群众运动观探析》,王国勇的《毛泽东的群众观与中国法制建设》,郑丽珍、盛晓华《试析毛泽东的群众观及其在反复斗争中的意义》等。第三,对某一历史阶段毛泽东群众观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江萍、吴满贵的《青年毛泽东的群众观点》,郑邦兴的《试论五四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和实践观》,王治涛的《论五四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宋一平的《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及现实意义》,曹守亮的《谈谈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孙树芳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及其实践》,牟蕾、郑德荣《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与实践》,杨凤霞的《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群众工作方法》,石宏亮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动员思想述评》,杨希之的《鲁迅与毛泽东的群众思想》《毛泽东的群众运动观及其失误——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思想的探析》等。第四,对毛泽东群众观的比较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肖建杰的《毛泽东与孙中山群众观之比较》,蒋秀碧的《毛泽东的群众观与古代的“民本”思想》,丁祯彦的《毛泽东的群众观点与中国传统哲学中民本思想》等。第五,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专门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田克勤的《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及当代价值》,康永超的《毛泽东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及现代启示》,李珊的《论新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路线的实现路径》等。此外学界还对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的群众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这对于推动毛泽东思想群众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张红安的《周恩来的群众观及当代意义》,梁向阳的《论刘少奇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徐骏、马华的《试述张闻天的群众观》,管飞、葛清伟的《论刘少奇军事思想中的群众观》,卢尚纯的《刘少奇的群众观探析》,郭爱萍的《论陈云的群众利益观》,吴晓荣的《论苏区时期陈云的群众观》。

可以说,学界对于毛泽东群众观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既有从宏观上对毛泽东群众观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把握,也有从中观,乃至微观的角度对毛泽东群众观思想的深层剖析;既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毛泽东的群众观的理论考辩,又注重对党的历史事实的梳理和提炼以实证的方式揭示毛泽东群众观的理论精髓和实践基础。这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毛泽东群众观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学术研究基础。

二是对后毛泽东时代党的主要领导人群众观的研究。对于邓小平群众观的研究,著作主要有南俊英的《邓小平的群众观》,该书也是按照传统的群众观研究范式,从邓小平的群众观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和地位作用等方面展开,此外,还有陈继安的《一生为百姓的世纪伟人》,也是从宏观的角度切入。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的群众观研究目前还没有专著面世。

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群众观为研究主题的代表性论文有:南俊英的《恢复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学习邓小平的群众观》、熊志勇的《邓小平的群众观初探》,冯义昆的《试论邓小平的群众观》《学习邓小平群众观理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耿庆彪的《论邓小平的群众观》,施友佃的《试论邓小平的群众观》,何蜡生的《邓小平的群众观述略》,潘卫东的《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化及当代价值》,张可芬的《邓小平的群众观及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张昌俊的《邓小平新闻思想的群众观》,秦弘毅的《论邓小平群众史观的时代特征》,郭大俊、黄瑞的《邓小平的人民群众主体观》等,大多是对邓小平群众观的综合性研究。以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群众观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目前数量也在逐步增多,比如:耿庆彪的《江泽民群众观研究综述》,李羽飞、何建华的《论江泽民的人民群众观》,姚东的《胡锦涛的群众观述略》,赵文的《论胡锦涛的群众观》,张刚的《胡锦涛的群众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张辉《胡锦涛人民群众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肖刚的《胡锦涛的群众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滕振国的《胡锦涛群众观的伦理意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群众观研究又成为这一学术领域的热门,主要成果有:张秀勤的《浙江时期习近平的群众观及其启示》,谭扬芳的《论习近平群众观的三大来源》,田铭钊的《试析习近平的群众观》,周知民的《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学习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杨鑫的《习近平总书记“群众观”思想研究》,王智勇的《从〈之江新语〉看习近平群众观》,杜鸿林的《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的丰富发展》等,对习近平群众观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群众的重要讲话和论述上,亟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几篇领导人群众观的比较研究,比如:郑谦的《毛泽东与邓小平人民主体观比较研究》,朱婉丽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群众观比较研究》等。综合梳理领导人群众观研究文献可以得出几点规律:

首先,毛泽东的群众观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地位。毛泽东的群众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和灵魂,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体系中占有首要的地位,是在深刻吸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基础上的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的原创性的群众观,并在以后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因此,对于毛泽东群众观的研究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次,毛泽东群众观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学界对于毛泽东的群众观研究,主要还是内向型的研究(只在其理论体系内部研究),而没有进行太多开放式的研究,就是说应该把毛泽东的群众观和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群众观进行比较研究,把毛泽东的群众观和后续党的领导人的群众观进行比较研究,或者说把毛泽东的群众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进行比较研究,把毛泽东群众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联系和区别说清楚,从而把握好两者之间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①。另外毛泽东群众观研究的方法上过于单一,需要进一步借助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解释学、领导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多角度的研究,才能使毛泽东群众观思想,释放出其蕴含的丰富的理论能量和实践指导作用。

再次,后毛泽东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的角度日益多元化,比如从理论来源的角度、理论特点的角度、理论价值的角度、理论地位的角度、理论过程的角度、比较研究的角度(数量有限)及综合研究的角度进行研究等。这种多层面、多角度研究显然大大推动了人民对于群众观的认知和理解,在取得丰硕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但笔者认为对于领导人群众观研究所运用的交叉学科知识研究的意识还很弱,如胡彦伟的《从伦理视角看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化》这样的文章还很少,所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进行研究的高质量的文章还很欠缺,这必然会遮蔽领袖群众观中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内容,从而不利于这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对于各界领导集体的群众观研究显得较为薄弱,这也是该项研究的一大弱点。

可以看出,对于领袖人物群众观、特别是毛泽东群众观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内容,但不容忽视的是,新时期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新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角对党的群众观研究成为新的研究重点,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阶段和综合性研究占据主体地位,这也和新时期党的领导更加民主化,更加强调集体领导,从而使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出现现代性转型相吻合。

2.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历程及基本经验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研究,以前是包含于对于领导人群众观等研究中,以历程和基本经验作为主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著作很鲜见,有分量的学术论文数量还不多,因此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加深的领域。目前的成果主要有:衣芳的《坚持人民群众主体论——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的根本经验》,谷淑英、丁惠永、冯义昆的《毛泽东的群众观》(对于毛泽东的群众观形成和发展及经验有专门章节论述),郝春琦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冯德楠的《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硕士学位论文),左吉祥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群众观的传承与创新》,吴限的《中共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与创新》,王立新的《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历史经验》,张燕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及其实践意义》,邱春林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历程与经验研究》,李景强、杜玉娟的《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理论贡献》等。有关马克思中国化历程和基本经验研究的学术著作中也有很多涉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历程和基本经验研究的部分,比如:龚育之、石仲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田克勤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通论》,包心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与当代走向》等。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只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整体把握,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其来龙去脉和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及特点,便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吸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经验,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基本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打下良好的理论研究基础。

3.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某一个方面的研究。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是深化这项研究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这种研究可以通过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双重视角,解析群众观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方面,从而使整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比如衣芳、崔立勇的《人民群众执政主体论——群众观、党群关系、群众工作理论研究》,就是从人民群众作为执政的主体这一方面,来阐述人民群众在党的执政中的地位、作用、价值和意义,就很好地拓展了对于人民群众观的内涵、价值、地位和作用认识和研究。李晖在其博士论文《执政党的群众基础研究》中从人民群众观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如何巩固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曲建华的《简论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与时俱进》从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时代性角度进行研究,体现出群众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特点。这种研究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纵向的系统性和研究内容的专门性,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向。

4.对于党的某一历史阶段群众观及其中国化的研究。对领袖人物群众观的研究其实也是属于此类研究的范畴,从这方面来说,应该是有交叉的。但这里所说的阶段性群众观的研究主要是指以特定历史阶段的背景为划分依据和标准的研究,比如从现在已有的学术成果看,五四时期毛泽东群众观研究、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观研究、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群众观的研究、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群众观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研究都属于这一类。主要的研究成果有:郑邦兴的《试论五四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和实践观》,要兴磊的《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群众观探微》,高斌博的《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研究》,叶先进的《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研究》,曲建华的《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郭淑颖、王平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若干重要观点的新发展》等。这种研究目前已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向,这种研究的特点是,研究目标明确,对党的群众观横向发展研究的特点比较突出,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历史特点。

5.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理论成果进行比较研究。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不同成果进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分量的成果不多,还有巨大需要开拓的研究空间,目前,笔者只见到甘永宗、张福运的《第一代与第三代领导集体人民群众观之比较研究》,朱婉丽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群众观比较研究》。无论在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和这一领域的研究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不匹配。

比较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范式,通过对具有可比性的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的比较研究,就能够更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理解两个研究的对象。而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同成果的比较研究,能够让我们了解彼此的历史传承和发展,使我们更容易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这一研究方面还需要加强。

6.对于群众观、群众路线、党群关系及群众工作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目前,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学术专著是,衣芳著《人民群众主体论——群众观、党群关系、群众工作理论研究》,这是一本对这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的专著,但是对于这几个方面相互关系的研究却不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内容,不但是本书没有重视这方面的研究,笔者还注意到,一直以来学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这几个方面的研究的重点和主要兴趣是在党群关系上,忽略了对群众观和党群关系及其他方面的重要作用的研究。以党群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相关著作主要有:陈进玉著《党群关系对话录》,张雷克著《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于昆、王炳林著《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党群关系》,王金柱著《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唐金玲《多元利益格局中的党群关系研究》,吴警旭、马振华主编《论新时期农村党群关系》。这方面的学术论文直接以群众观和党群关系的辩证关系为直接论题的也非常有限,主要有:刘万军的《毛泽东调研中的群众观对党群关系的思考》,张文凤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角下和谐党群关系的实现路径》,薛蒙林的《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密切乡镇干群关系研究——基于河南省渑池县张村镇的调查》,王刚的《论群众路线与党群关系》,赵刚印的《错位与重构:对群众观念与群众路线的几点反思》,穆敏的《密切党群关系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学习江泽民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论述》,钟隆惠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蒋维兵的《党群关系研究中的群众概念分析——一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视角》,王保彦的《坚持群众路线促进党群关系良性发展》,徐志宏的《群众路线中党群关系的角色定位与功用发挥》等。

学界对于这几个方面展开系统性研究的成果还不多,笔者认为对于这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是非常必要和有价值的,因为从哲学上看,群众观是群众路线、党群关系建构和群众工作的哲学基础,群众观是根本的立场和观点,群众路线是群众观在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上的体现,群众工作是群众观在实践层面的落实,目标指向是党群关系的融洽和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的增强,它们之间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系统关系,有着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对于它们之间关系的系统性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长期研究历程中,学界主要就这样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范畴的学术观点,对于深入认识和实践党的群众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人民群众主体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都持有这样的根本观点。人民群众主体论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流观点是有着合理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学者衣芳在其代表性著作《人民群众主体论——群众观、党群关系、群众工作理论研究》对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层面多维度的解读,认为人民群众主体论体现在群众观、党群关系和群众工作理论的方方面面,并且在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人民群众主体论”的思想。首先,在群众观论域中,认为人民群众主体论具体体现为: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人民群众实践主体论、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人民群众权力主体论、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论、人民群众执政主体论,这可以视为人民群众主体论的宏观展开。其次,在现阶段党群关系论域中,认为在政党政治时代,“执政的合法性来自各阶级、阶层人民群众对政党的认同和信任。重视研究和正确对待党群关系是现代社会任何政党都不能回避又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尤其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党群关系具有更加特殊的重要意义。”[1](P137)然后对于人民群众主体论如何体现在党群关系上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刻论述,这可以视为人民群众主体论的中观展开。再次,在群众工作理论论域中,认为“我国现阶段党的群众路线应当具有不同于民主革命时期、计划经济时期的实现方式,群众工作也必须根据党的地位、任务的根本性转变和现阶段党群关系的特点、状况实现根本性转变。要创新群众路线的实现方式和群众工作思路与方法、机制”。[1](P137)认为在群众工作理论创新、群众工作定位、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方式、工作运行机制都应体现出群众主体论,并探讨了群众工作规律,这部分可以视为人民群众主体论的微观展开。学者高尚全、傅治平在其著作《人民本位论》中,提出“人民本位论”思想,认为“为民宗旨:人民本位思想的开篇之作;邓小平理论:人民本位的实践性理论;‘三个代表’: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旗帜鲜明地昭示‘以人为本’”,[2](P1)认为人民群众本位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认为政党和人民同为人民群众本位思想的实践者。杜鸿林、曲建华也持有此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应该包括“人民群众主体论、人民群众至上论、人民群众实践论、人民群众利益论、人民群众价值论、人民群众教育论等”。[3]

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论。这种观点认为群众观的形成有着理论本身形成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规律,是社会历史逐步形成发展的结果。这种过程性的阶段划分可以从宏观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阶段性理论成果的形成阶段划分,谷淑英认为毛泽东的群众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并且对其形成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完善和成熟阶段、丰富和发展阶段,对于其他阶段新成果的过程阶段划分,现在还没有学术成果面世。另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整个历史进程的阶段性划分,又可细化以下几种观点:“三阶段说”:邱春林认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新进展;[4]“四阶段说”:张燕从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贡献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分为四个阶段(这是一种学界很多人认同的划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标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5]左吉祥也认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毛泽东对群众观的探索与贡献;邓小平群众观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群众观;江泽民群众观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群众观;胡锦涛群众观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群众观的继承与创新;[6]“六阶段说”:罗平汉以群众路线思想史的角度把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思想划分为六个阶段: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群众路线思想的成熟与发展、群众路线思想的延续、群众路线思想的曲折、群众路线思想的恢复和发展、群众路线思想的创新。还有很多学术成果是以特定历史阶段的群众观为研究客体,比如,对于延安时期群众观的研究,井冈山时期群众观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研究都是隐含着对于群众观形成的阶段性划分的思想。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特色论。“群众”概念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时代不同,群众范畴和对于群众的认识也会相应的变化,表现在群众观上也会体现出不同的特色,比如毛泽东的群众观和邓小平的群众观在基本立场观点一致的情况下,也会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因此,很多学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阶段的特点进行了研究。谷淑英、丁惠永、冯义昆认为毛泽东的群众观特点是:具有理论上的完整性和彻底性;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仲伟富在《邓小平群众观的特色》一文中,认为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路线,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坚持群众路线,摒弃群众运动;相信依靠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结合;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坚持群众观点;社会主义观与人民利益观的统一。王汝认为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特色是:群众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群众观与实践观的有机统一;群众观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张春伶、郝春新认为邓小平群众观的特色是:群众利益中心论;群众实践源泉论;群众利益标准论。

4.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现实困境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同理,对于群众观的研究也是如此,因为只有很好地了解把握群众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才能够运用科学的群众观理论解决群众观在实践中存在的症结,从而进一步推进党的群众观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进步。学界对于当下党的群众观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值得关注。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党群关系、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党群关系存在的问题,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曾做了一个调研课题,成果发表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上,认为在国内外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党群关系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党群干群思想隔阂不断加深、矛盾复杂化、利益矛盾逐步凸显;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向心力有所下降;不同群体对党的感情差异较大;党组织对部分新领域新阶层群众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够。武汉市委党校的刘朝军,张绍春、陈先春等人也持同样的观点。张宝林认为问题主要是“有些地方和单位的群众利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地区和单位的一些干部的素质不够高,脱离群众的现象和腐败现象严重存在;有些地区和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群众中的思想认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矛盾不能有效化解;有些地区和单位干群沟通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存在弊端,群众的诉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表达”。[7]对于群众路线方面的问题,胡增勇认为当下部分党员干部不愿走、不敢走群众路线,部分党员干部走群众路线跑偏。余维法认为当前群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群众工作的理念急需转型;群众工作机制不健全;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群众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较为严重”。[8]

5.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现路径论。实现路径的合理选择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性环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论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指出,理论变为现实必须借助于现实中的人(群众)的作用,“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PP9~10)而合理的途径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学界对于群众观理论落实途径的研究成果还不多,与其重要作用很不匹配。苏建成认为群众路线的实现在于群众权利的保障,应依法保证公民的参政议政权利,依法保证公民的选举权,依法保护人民利益不受侵害。秦金保认为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要善于运用非权力影响力。张青媛认为当下落实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路线要“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把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保障决策的科学化;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保持党的纯洁性;完善群众工作机制,拓宽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10](PP95~96)王盛泽认为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建立密切的党群关系,实现群众根本利益”。[11](PP14~15)曲建华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民群众观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建立顺畅的民意表达机制,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和繁荣发展,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不断加强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为实现人民群众观提供根本保障”。[3]这些路径探讨有些是针对群众路线的实现(由于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本质是党的群众观的一部分,所以笔者把群众路线的实现也纳入到群众观实现的范畴之中),有些是针对群众观点的实现,但其共同点都是围绕着如何实现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问题展开,涉及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层面,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有从人民群众权利的法律保障视角,有从党的建设的视角。

三、进一步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的建议

综合当前学术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关涉的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研究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如下几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重点关注和继续深化研究。

1.需要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基础及理论来源研究。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自身生成的理论逻辑渊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也不例外,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中西方传统民主、民本思想都是其有益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借鉴,但它们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相同的,为更深入地从本源上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需要明确其理论来源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各自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完善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2.需要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历史形成及基本经验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的历程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地位相当重要,因为只有深入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才能更好地总结党的群众观实现的历史经验,也才能为更好地把握党的群众观的理论逻辑提供历史依据。而目前这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还很欠缺,依据笔者所掌握的现有资料看,只有罗平汉的《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史》一部著作,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与演变作了系统性的研究,虽然,群众路线和群众观不相同,但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研究视角。从目前看,群众观历史演变研究主要针对党的领袖群众观历史演变的研究,这种阶段性研究的研究成果很多,即便有些成果对整个党的群众观的历史梳理,也仍然是主要以领袖群众观为研究的相对独立的单元,这种情况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需要我们打破这种研究的定式,用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身形成的脉络为基本线索进行历史演变的梳理,将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历史发展、合理设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光辉前途。

3.需要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内容架构及理论特点研究。群众观是对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如果仅仅将其理解为党的群众观点,就有失全面性,实际上群众观的内涵是包含基本群众观点,又远大于基本群众观点的思想理论体系,笔者认为群众观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是由立场、观点和方法组成的统一体,既有以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根本立场,也有以全心全意为核心的系列群众观点,还有以群众路线为中心的方法论体系,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立体的研究维度和多层的研究目标,这也就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特有的内部理论架构,同时,也内在地规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具有独特的理论特点,研究分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内在理论架构和基本的理论特性,对于深入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4.需要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存在问题及实现路径研究。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因此我们进行理论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学术思辨层面,而应该用理论来分析当下社会群众观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只有在这样一种过程中,才能对我们群众观的合理性改造提供现实的实践依据和参考,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6](P134)同样我们群众观是否正确也需要实践的验证,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升。此外,实践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就会流于自发,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正确思想对现实的指导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当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研究的现实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这项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注释]

①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依据笔者掌握的现有资料看,对于群众观的比较研究的成果有项国兰的《浅析毛泽东与列宁的群众观》,甘永宗、张福运的《第一代与第三代领导集体人民群众观之比较研究》,朱婉丽的《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群众观的比较研究》等少数几篇论文,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1]衣芳.人民群众主体论——群众观、党群关系、群众工作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高尚全,傅治平.人民群众主体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曲建华.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D].天津师范大学,2010.

[4]邱春林.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历程与经验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3(03).

[5]张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及其实践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02).

[6]左吉祥.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传承与发展[J].甘肃理论学刊,2008(01).

[7]张宝林,陈新.新形势下干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特点及原因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2).

[8]余维法.论当前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0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张青媛.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在当下的实现路径[J].沧桑,2013(06).

[11]王盛泽.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J].福建党史月刊,2013(19).

责任编辑:洪美云

D252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1.23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