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田凯华
(1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2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试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重关键维度*①
王磊1田凯华2
(1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2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我们已开始步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我们党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崭新境界,就务必把握好三重关键维度:一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领导,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政治保证;二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三是有效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上述三重“关键维度”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现实路向。
党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1]现在,我们已开始步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关键阶段,就要采取关键举措。换言之,我们党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崭新境界,就务必把握好三重关键维度:一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领导,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政治保证;二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三是有效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上述三重“关键维度”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现实路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毋庸置疑,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亦是如此,这项宏大事业的巨轮通达“自由王国”的彼岸,需要党的坚强领导保驾护航。基于此,我们就必须坚持和巩固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中的领导地位。该如何“坚持和巩固”?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无疑是必然选择。归根结底,为确保至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亟需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亦即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关键。
这种论断显然是合乎逻辑的理路运演,但是透过既成论断去关照时代重任和现实基础,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艰巨、繁复、庞博的系统性工程,这项工程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借鉴,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我们复制套用。加之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典型的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石仍亟待进一步筑牢。就是这种时代使命和现实境遇的难以嵌合进一步确证,能否顺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取决于我们伟大的党,尤其是取决于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即唯有党把自身建设好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内在的底气和坚强的组织根基。由此而言,这种“自身建设”的直接归旨是使党能够良性运行、健康成长、不断强固和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若透视其“建设”的内在机理,可以着眼于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立足宏观层面的党的自身建设所囊括的基本要素。众所周知,党的自身建设内含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显然,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也就务必要从这些方面切入着手。在党的思想建设上,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宏大治国理政方略理念去武装全党,“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3]坚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党的作风建设上,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一贯的执政传统,也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当前,每一位党员干部依然要秉承这一优良传统,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同广大人民群众时刻保持血肉联系;在组织建设上,要按照“三严三实”的基本要求,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立场坚定、清正廉洁、道德高尚、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一整套严密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不仅要坚持和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还要使用各项纪律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营造适宜党健康发展的清明环境提供制度规约和红线保障;在反腐倡廉建设上,要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每一方面的建设均须真抓实干、务取实效,决不可浅尝辄止,也决不可偏废失调,而是要协调推进、多管齐下、凝聚合力。如此,党的肌体才可以永葆青春活力,从而有力量、有自信地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使命。
其次,立足中观层面的党的各级组织,尤其是各类基层党组织。我们知道,“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4](P21)加强和改进党的这些基层组织,最终的落脚点就在于使之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切实贯彻执行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坚强堡垒,从而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最后,立足微观层面的党员和领导干部。毫无疑问,包含领导干部在内的广大党员是构筑整个党机体的基本细胞。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政治修为、党性修养既关乎党的生死存亡,亦关联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由此,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务必要加强学习党章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发挥先进模范作用,争做一名党性坚定、政治和道德素质均过硬的“合格党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务必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这样我们党的领导才会有信心和力量。我们要立足上述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把党的自身建设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磅礴实践,使党保持勃然生机和活力,不断提高党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从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
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这个长期历史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5]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5]而关键阶段亦必有关键任务,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这个关键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须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推进。换言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既然是“必由之路”,也就足以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之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极端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主要从两个层面论析:
首先,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厘定把握。此语境的“全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早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6](P39)亦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意涵,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建成。这就告诉我们:小康社会决不是或政治、经济抑或文化、社会的单一向度的建设,而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建设,也就是“全面”的建设。自党的十八大开始,生态文明建设被正式纳入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这就昭示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只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理应包括生态向度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五位一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7]缺失任何一个层面的建设,特别是缺失生态向度的生态文明建设,会严重打破和撕裂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状态。因为,在这个“全面”建设机体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均无法脱离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支撑。简言之,生态文明建设是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改善的汇聚点。从它们相对应的文明形态层面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功能会更加鲜明:如若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和丰裕的自然资源,人类社会不可能取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如若没有彻底摆脱威胁生态安全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整个人类社会就会不可避免地面临黑暗的生存困境。所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必然要求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生态环境的承载限度为前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内含着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安排和制度设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节约的“美丽”价值追求。正是立足这个层面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当然,这也恰好进一步确证了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可或缺之维,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路径之维。
其次,立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待。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8]然而,当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比,……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9]通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历程足以窥略,粗放型的“黑色发展”模式的确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尤其是近年来,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等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不断涌现,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这一“短板”不仅极大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由此引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频繁地见诸报端无疑是强有力的佐证。这就充分说明,人民群众对于所置身的生活环境的质量和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正所谓,“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10](P123)由此而言,着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价值归旨。所以,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理论指南,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则是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就是“要着重在空气净化、水源保护和保证食品安全等层面加大气力,为广大民众创造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和食品安全的良好生活环境。”[11]如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愿景可期且指日可待。
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12](P265)“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12](P223)正是以摆脱贫穷为轴心,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支点,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郑重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宏愿。即如他曾对外宾所言:“我们有个雄心壮志,……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小康社会”。[13](P95)为了更加清晰直观地呈现“小康社会”,邓小平还凭藉具体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其隔年翻番对其概貌进行详实擘画。实际上,此举有一个鲜明的意图指向,即“小康社会”与“贫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是抵牾相悖的。“小康社会”内在地对“贫困”进行抗拒和斗争。可以说,摆脱贫困是“小康社会”的内在构成要件,更是当前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必有之义。建国以来的执政史业已雄辩地证明,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数辈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不懈奋斗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历史的接力棒在不同场合集中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扶贫开发”阐发了一系列经典论断,透彻厘清了决胜小康和摆脱贫困的内在关联。即如他坚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2]毫无疑问,“脱贫攻坚”无疑是我们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短板的关键。可以说,如若“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4]此论域的“建成”直指脱贫,而脱贫重在“全面”。此“全面”何解?笔者认为,主要有双重意涵:
首先,实现不同分类区域的全面脱贫。其一,农村地区要实现脱贫。事实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15]“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16]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17]其二,民族地区要实现脱贫。众所周知,我国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广大少数民族同胞主要聚居于边疆偏远山区和牧区,囿于自然地理等条件因素,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仍亟待提高。所以,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山区和牧区的居民仍难以摆脱贫困的纠缠和困扰。如若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千万别忽视了分布在农村牧区、边疆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18]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9]其三,革命老区要实现脱贫。当年“老区人民为了革命胜利和新中国不惜流血牺牲,今天这些地区有的还比较贫困,”[17]要全力支持和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也就是“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这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20]毫不讳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21]
其次,实现社会民生事业各层面的全面脱贫。这个方面的脱贫所包含的内容庞杂繁复,可以说,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譬如,实现教育脱贫。贫困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边疆偏远山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藉于教育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和政策倾斜力度明显不够,再加之,优秀师资的严重匮乏,这些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难以接受到公平的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阻断贫困境遇代际传递的决心只能是“泡影空谈”,而贫困现象循环打转的“怪圈魔咒”依然无法打破。亦如,实现医疗卫生脱贫。目前,农村特别是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重大疾病医疗商业保险难以有效实现,基本医保、大病医疗保险等多道医疗救助和保障防线尚未完全构筑。所以,贫困家庭和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依然沉重,因病致贫的风险依然难以降低和规避。又如,实现地区产业脱贫。绝大多数贫困地区虽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条件,但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的缺失,致使其相应地域特色的比较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诸多惠民富民产业难以深入发展,自身的“造血”功能羸弱乏力。当然,这一方面的脱贫还囊括很多内容,诸如,饮食安全脱贫、金融信贷脱贫、公共文化脱贫、社会保障脱贫、生态环境脱贫等,全部内容难以一一赘述,所以只就其中三种有代表性的脱贫类型加以简析例证。
综上所述,旨在阐明两个问题:一是,“贫困”与“小康社会”是一对相拒斥的矛盾体,“贫困”决不能对“小康社会”进行内在的身份确证。由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脱贫”,并且还是“全面脱贫,”立足这个层面来看,二者存在着语义转换上的等同;二是,立足前述“等同”语境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也就是“全面脱贫”之“全面”,它的具体涵义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实现不同分类区域的全面脱贫,即农村地区要实现脱贫、民族地区要实现脱贫以及革命老区要实现脱贫;其次,实现社会民生事业各层面的全面脱贫,即实现教育脱贫、医疗卫生脱贫、地区产业脱贫等。由此易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务必实现上述双重向度的“全面脱贫”。如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出了明确答案:双重向度的“全面脱贫”要通过“精准扶贫”来实现,也就是要把“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22]可以说,当前阶段的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3]的确,由于“全面脱贫”是双重向度的,而每一向度内又包含着多个层面的脱贫类型,这些类型无疑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具体言之,一方面,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以及革命老区显然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域分区,它们各自内在的“小区域”之间的贫困类型、贫困程度、贫困分布等不尽相同;另一方面,社会民生事业各个层面的脱贫,诸如,教育脱贫、医疗卫生脱贫、地区产业脱贫、生态环境脱贫等又是完全不同类型的脱贫模式。由此,也就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的相应扶贫工作要做到精准有力,如此,方可取得真正“全面脱贫”的实效。简而言之,决胜全面小康,就务必把精准扶贫作为重要抓手,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1]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9-30.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3]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全面从严治党打下重要政治基础[N].人民日报,2016-06-30.
[4]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欧阳国文.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学习月刊,2013(06).
[6]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杨高,陈元进.解析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天府新论,2014(03).
[8]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EB/OL].http://politics.people. com.cn/n/2015/0310/c1001-26664989.html,2015-03-10.
[9]霍小光,罗宇凡.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N].人民日报,2015-04-04.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1]王磊,肖安宝.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论[J].理论导刊,2015(12).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4]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千家万户[N].人民日报,2012-12-31.
[15]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脚踏实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3-07-24.
[16]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25.
[17]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和保障[N].人民日报,2014-11-03.
[18]习近平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补齐“短板”[EB/ 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1110/c40531-27799900.html,2015-11-11.
[19]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123/c70731-26437349.html,2015-01-23.
[20]习近平张德江俞正声王岐山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讨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06/c_1114553254.htm,2015-03-07.
[21]习近平.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EB/OL].http:// 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217/c1024-26577794.html,2015-02-17.
[22]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1-22.
[23]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报,2015-06-20.
责任编辑:洪美云
D610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1.03
①*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化的协同推进机制研究”(15BKS020)、2013年度广西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源开发利用视域下的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3BZX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