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视角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

2017-04-11 03:51梁民强
社科纵横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建构

梁民强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00)

问题视角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

梁民强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0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社会时代文化变革息息相关,它体现着时代精神,把握着时代脉搏,汲取着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的当代建构也是时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艺术多样化和文艺理论多元化发展现实,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更需要进一步完善理论范式,深化和拓展当代性的问题领域,推动与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的构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

当前,面对全球化语境中文学艺术多样化和文艺理论多元化发展现实,特别是面对后现代主义等文化思潮的挑战,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需要在研判中国社会时代文化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理论范式,深化和拓展当代性的问题领域,推动与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的构建。这是现阶段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所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笔者认为保持以下研究姿态对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构意义重大。

一、在文化多样性语境中保持文化主体性立场

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品格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特殊的文化语境及其思想传统的影响,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接受程度和接受层面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学问题相呼应时,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理论范式和理论表达方式,呈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交融,加剧了这一趋势。这种变化既增加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总体把握的难度,但同时也提供了中国马克思文艺理论形态当代建构的契机。在日益凸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中,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面临的迫切而棘手的问题。面对如此的文化多样性语境,保持中华文化主体性立场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文化主体性的概念来源于近代主体性思想,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主体性”概念,即本土文化对现代化的主动适应。从理论上讲,本土文化应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规律,但在它们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本土文化应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本土文化。文化主体性包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省和文化自强四个方面的内容,四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文化主体性的有机整体。[1]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当前社会实践活动表明,人类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有利于维护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以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信心。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文化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学者认为,国人进入集体无意识状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正在被悄然蚕食。[2]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如何重新构建文化主体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主动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就成为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同样地,在中国马克思文艺理论形态当代建构中,如何保持这种立场,应倍受人们关注。

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社会,但其理论内容从本质上讲是世界性的,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但这种世界性的内容要为不同国家、民族的人民所理解、所接受,就必须有一个民族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就是同各个国家、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个性化和本土化,并主动适应现代化。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构建就必须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当代“问题”与马克思主义“提问方式”的对接。这就是说,要倾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呼声,特别是要从当代文学经验、创作体验和社会文化、文论以及文学思潮中进行理论概括和提升,实现富有时代感的理论创新,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能够为解决文化社会问题起到理论指导作用。同时,应当特别注重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现代化转化的成果以及问题,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保持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鲜明立场。总的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构建必须结合中华民族实情,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必须在尊重中国文艺实践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推进。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构建中,我们只有不断增强文化主体意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形成独立自主的文化体系,以平等的身份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民族化、科学化和时代化。这对于推进“当代形态构建”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二、在充分融入当代审美文化中实现理论综合创新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体系应是有别于传统的20世纪的文艺理论体系,它既不是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现代化发展,也不是西方文艺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替换,更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进行机械的复制。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世界观的指导下,根据中国当前的文艺发展现状,在符合文艺发展规律、尊重传统文艺经验特别是充分融入当代审美文化的基础上,使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要与时俱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和中国实际要求的新型文艺理论体系。[3]这是诸多学者一直深刻探讨的理论话题。

在社会高度商品化和对外开放形势下,大众传媒迅速普及,这些信息社会特有的新型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并直接促成了审美文化传统形态、美学内涵的不断消解和新成分的生成。这使得“当代审美文化”更为具体、现实地表征了“当代性现象”中的历史、文化“隐喻”,表征了当代人在特定文化活动层面的生存现实。当代中国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说是完成了由神权社会到世俗社会的根本性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各种长期被压抑的欲望以及主张得到空前的释放和表达。因此,当代审美文化无论从实践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来讲,都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一方面,经济动机上升为支配文化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现代科技改变了文化的内在构成与运作方式。这就决定了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存在两大基本矛盾——经济冲动与文化冲动的相互对立,以及科技含量和人文含量的相互抗衡。[4]因而,运用美学思想对当今流行的社会文化进行批判考察已成为当代美学的重要课题,而批判的基点落实在现代人文精神上,通过高扬现代人文精神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结构和思想体系发挥积极、健康的导向作用。

如前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在充分融入当代审美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全球化背景,通过对现有文艺理论的整合创新,实现理论发展重大突破;紧紧立足于当代人生存现实特有的“当代性现象”,回应当代性问题,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性和批判性特质;同时,在多元文化发展语境中保持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鲜明民族特色。这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在理论把握现实维度体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与中国问题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理论是现实的概括与升华,只有在更高的层面上与现实相契合的理论,才是彻底的理论,才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掌握广大人民群众,就在于它的理论与现实相契合,不仅在更高的层次说明了现实,而且科学地指明了彻底改造现实的正确道路,因而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由衷认同,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行动的科学指南。可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化就必须在理论与现实的契合上着力。同样,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必须在理论把握现实的维度体现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最大可能地使社会发展现实、文艺发展现状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求相契合,充分展示其现实性品格,从根本上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艺的问题不可能完全从经典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现成答案,也不可能仅靠异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术语来应对。而是要从中国社会和文艺发展现状出发,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回应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即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6]这不仅是一种可能而且成为必需。

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基础和基质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实现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据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已经提出并正在创造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并组成相互关联的问题群落,共同构成了“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向世人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实绩和贡献,即中国经验。在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基本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产生了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例如,文学批评的“人民优位”、“政治维度”、“民族形式”,等等。当然,这些具有鲜明中国风格和时代特色的理论命题在“中国形态”的问题域并不是被孤立或单个加以研究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以“问题群落”的方式共存于“中国形态”之中,显示出区别于其它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特殊差异性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

同时也要看到,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高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现象和问题,即中国问题。若完全按照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理论观点来研究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就会有削足适履之嫌。这些问题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需要批评主体去发现和解决,它们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能否在中国当代社会文化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的问题。例如,文学与资本的关系问题。受康德审美无功利性的影响,这个问题在我国批评界被人们长期忽视。其实,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尤其是纳入文化工业轨道的文学活动,大都有资本为后盾或有赖于资本的支撑,因而“中国形态”就必须重新阐释文学的性质,正视文学与资本的关系。这就需要在充分考虑和了解市场因素、市场运行机制的情况下,保持对资本霸权的警惕,着力追求文学活动的精神品格在审美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矛盾统一中应该具有的优先权。再如,文学与高科技的关系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深入应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带来了深刻的革命性影响。“中国形态”则需要结合中国的文学和文化发展现状,重新思考那些已有定论或尚未解决的问题,在文学与科技的关系上做出新的开拓,即在充分认识到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文学有巨大影响的同时并对这一影响作出辩证的分析。就是说,在看到高科技的模式化、标准化对文学创作力造成戕害的同时,应借助高科技的能量,为文学插上腾飞的翅膀。文学可以凭借其自身的优势,通过情感的升华和对人生的畅想而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技术发展注入更浓郁的人文关怀。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并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答案,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立场和方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认识和解决中国文艺领域出现的问题,并做出一些新的理论概括。当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还有末完成性的特征。它立足于中国大地而面向中国的未来,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和产生新的理论、新的范畴。

[1]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J].文艺研究,1999(1).

[2]贾艳丽.文化主体性的构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J].学术探索,2016(8).

[3]陈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的困境与出路[J].河北大学学报,2014(5).

[4]农云海.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探略[J].广西社会科学,2006(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6]胡亚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探讨[J].中国文学批评,2015(4).

[7]齐晓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的当代建构[J].社会科学家,2015(11).

[8]谭好哲.马克思主义问题性与文艺理论创新[J].文学评论,2013(5).

I01

A

1007-9106(2017)10-0140-03

梁民强,男,中共兰州市委党校讲师。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建构
文学批评新生代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建构游戏玩不够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