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圣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100000)
·文化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敬传承发展
党圣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100000)
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我国当前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必须重视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必须理性对待传统文化,而其根本目的在于文化创新。
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以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为引领,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2016年5月17日,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回顾总结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过程和经验的基础上,在纵论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学术发展历史和总结归纳其内涵特质及在当下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重点对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以及如何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和方法论指导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深化、繁荣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我党关于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必将载入历史史册的重要的纲领性、历史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处涉及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对于发展繁荣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
丁酉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我们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多处、多次、多种语境中提到、阐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治国理政的重大意义,如果将系列讲话中关于意义精湛、识见高远的言说汇集在一起,将会是一本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现实性非常强烈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论著。可以说,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创造性阐释与创新性发展的言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指导性纲领。我们应该深入学习贯彻、研究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引领,加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创造性阐释和创新性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如何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所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出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段讲话,为我们思考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创造性阐释和创新性传承,如何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所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
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我国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和思想力量。因此,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保护、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诠释、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当代中国社会,与现代文明建立起深度对话的关系,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性的发展,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2],“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5]习近平的讲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精确的估量和定位。我们在此所说的建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正是基于此而提出来的。我们期望,通过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提出一套能够应对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的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
建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现实社会给我们提出的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建设主题,因而迫切需要我们从思想学理的高度与深度来进行思考,并且付诸于理论话语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建构的核心实质,就是建构适应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能改进和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能维系世道人心和社会秩序的理性、公正、宽松、和谐的新道统、新政统、新文统。这种新道统、新政统、新文统,应该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敬畏传统并勇于创新为姿态的,既充分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又与世界先进文化相通声气的新的思想文化形态。这种新的思想文化形态,必须能够对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作出价值方面的界定和规范,必须能够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资本和商品经济大肆扩张所带来的“恶”的释放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体制、人性弊端具有文化规范约束的作用。作为一个体系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包括理论纲领和行动准则两个层面,由一系列具体的思想准则、理论方法、建构框架、实施措施组成,这里不予展开。
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要与时代主题相互融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一个梦牵神绕的期盼,始终是历史与现实交汇互融的一个大命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在于其始终与时代主题密切相关。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常青的光荣与梦想,一旦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民族复兴也好,国家兴盛也好,便无从谈起。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的融合。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实现伟大复兴需要着力汲取和挖掘的重要思想资源宝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光辉体现,更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的主要依据。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巨目标的行进途中,迫切需要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文化精神和思想力量予以有力的支持与驱动。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与时代主题的融合。
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须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在历史的延续中积淀并随历史的发展而变迁。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传统”很多时候被视为一个贬义词,每当需要之时便把“传统”拉出来声讨、鞭笞一番,让其充当“现实”的替罪羊,从而使各个阶层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信任,一部分人甚至主张全盘“西化”,将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抛弃、埋葬传统思想文化,完全推行西方思想文化。这种文化思潮一直存在。并且成为一部分国人随心所欲地蔑视中国历史、欺凌传统文化的文化认知心理倾向。近年来,随着美国强势推销民主进程的接连失败,以及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再次重现,面对中国强劲崛起这一鲜活的社会现实,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题的呈现,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越来越失去话语空间。人们已经看清了“全盘西化”论者主张的完全迷恋和拜跪在西方思想文化脚下的实质和用意所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方向与路径越来越清晰化,传统思想文化资源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得到充分重视,我们正处于一个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意义再发现的时代。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呈现和资源价值利用,具有非整体性的特点,其中既有具普适性的精华成分,又有属糟粕性的东西;既有合时宜的,亦有不合时宜的。因此,对于传统文化,要汲取哪些内容,摒弃哪些方面,应当心中有数。判定是否属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于看它是否经历过长期的实践验证,是否即使历经过种种历史磨难仍能很快恢复并继续为人们所遵从、被家庭所提倡、为社会所公认。事实证明,无论主张全盘复原传统文化的极端文化保守主义,还是倡导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问题皆在于长期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态度,如果不摆脱那种认为传统文化一切皆好或一切皆坏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不调整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心态,不能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客观辩证的认识,便不能建立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与机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当前,我们重视和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决不是为了复古式地完全回到传统,也不是要用传统来对抗、抵制乃至取代马克思主义,而是要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同马克思主义元典精神在深度意义层面上相互对话、会通,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引领力。
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建构,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目的、方向、任务方面都是一致的,处于同一个思想与实践过程。习近平在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国家文化意志的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意义所作的最好诠释与说明,并且告诉我们:在顶层文化设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已被视作国家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中国未来的文化走向与形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建设特别是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展示出的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对于国人从当前过分追求物质功利向信仰高尚的文化过渡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文化方面仅仅靠守成是不可能始终保持国力强盛、文化兴盛的,国力强盛和文化兴盛的活水源头在于创新。“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它在历史的过程中积淀,并且需要随着社会的前行而不断地创新发展自身;没有历史积淀,自然谈不上传统,而没有创新性发展,传统最终必将会中断。因此,根据现实的需要,融合时代主题,在传承的基础上智慧灵活、大气磅礴地进行文化创新,是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根本目的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勇于探索和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进一步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其在现实社会中获得新的生长点,从而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与人类优秀文化相汇通。我们所强调的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之目的正在于此,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径和新文化形态育化之可能性亦正在于此。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
[2]习近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J].党建,2013(1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64.
[4]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16.
[5]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种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
G122
A
1007-9106(2017)10-0112-03
党圣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