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2017-04-11 03:51马洪建
社科纵横 2017年10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生态

马洪建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马洪建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当代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不容乐观,对基本生态常识了解不全面,生态道德与行为脱节。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仍然面临着高校生态教育失当、社会重视不足、生态法治意识淡薄等诸多困境。因此,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优势,进行生态价值观渗透,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生态意识培养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生态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法律素养刻不容缓。

大学生生态意识困境路径

一、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亘古未有的窘况。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与全社会所有成员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观,做到知行合一,形成高度的生态自觉和绿色行为习惯。

生态意识应该包括生态环境道德意识、生态环境忧患意识以及绿色消费意识等。目前,不仅我国乃至全球,人们生态意识普遍淡薄,全球生态环境越演越烈的事实足以说明这一点。工业革命200多年以来,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了极大的提高。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然而,事与愿违,人类在只追求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却罔顾自然意愿,毫无留情地消费和浪费自然资源,大大超出了大自然的承载能力,导致了生态系统严重失衡。21世纪初,随着《21世纪议程》以及《里约热内卢宣言》等一系列国际性环保文件的发布,使得人类的生态意识逐渐觉醒。与此同时,我国近些年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制定了相关的体制机制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这就促使了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普遍提高,但是“就整体而言,大学生对生态保护的理解和认识仍然达不到时代的要求”[2],与我国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生态环保常识普遍缺乏,生态道德普遍低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深刻,加之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视阈下,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等多元价值观对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产生严重的影响。另外,大学生生态环保常识的缺乏就会造成社会、校园中出现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随手折花、践踏草坪等现象多不可数。尽管一些大学生能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具有了较基本的生态保护意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生态破坏行为、生态环境污染,很多大学生望而却步,甚至采取漠视的态度,对公益环保活动毫无兴趣,生态责任严重缺乏。大学生生态道德水平低下常常会出现虐待小动物、捕捉国家野生动物等一系列令人发指的事件。由此可见大学生生态环保常识、生态道德意识还远远达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很难想象这样一些缺乏生态责任意识的大学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做出大作为、大贡献。努力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觉树立牢固的生态意识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的课题。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现实困境

(一)高校生态教育失当

我国生态教育起步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态教育。另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资源能源的开采量也越来越大,漠视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感受”和“意愿”,加之在“发展=经济增长=GDP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使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凸出。因此,如何使全体社会成员意识到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做到防范于未然,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其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因此,在教育领域进行生态意识教育显得迫在眉睫。近年来,由于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各高校生态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首先,没有相应的生态教育理念的支撑,同时生态课程也没有纳入大学生公共课范畴,仅通过开设相关专业大学生选修课程来普及生态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教育目标。其次,虽然一些高校成立了“装饰”环保组织机构,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成为空的摆设,即使偶尔开展活动也是停留在捡捡垃圾、清理街道“牛皮癣”等表面上的活动,使大学生们没有真正理解到生态意识教育的实质内涵。最后,高校在生态教育师资方面严重不足,同时缺乏对生态意识教育的深层研究,生态教育相关配套教材明显无法涵盖基础性的生态相关知识。因此,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生态意识教育的全面展开,使得生态教育很难顺利进行。另外,这种情况也难以形成人才培养理念的主流思想,使得高校大学生态意识的发展缺乏动力。

(二)社会重视不足

社会给与大学生的生态教育对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正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容易受到社会各因素的影响。在当代,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些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容易使得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产生偏离,很难形成自觉的生态责任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消费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同学之间相互攀比浪费之风盛行。另外,据统计:“全国城镇许多酒楼、饭店、食堂丢弃的剩饭剩菜成桶成吨。……所有方面的食物损失和浪费,按5年平均值计算,每年约损失浪费粮食6192万吨,……就6000万多吨粮食而言,生产这些粮食需用水600亿吨、化肥400万吨。”[3]在这样庞大的数据显示下,人们不难发现,社会在生态教育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在社会中还没有形成勤俭节约,努力承担生态责任之风。因此,在这样社会不良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大学生很容易将自身良好的生态行为忽视,而实施非绿色的行为。

(三)当代大学生生态法治意识淡薄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生态环境好坏与人们的生态法治意识强弱是紧密相关的。随着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不断健全,依法治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由于受到传统‘人治’思想以及社会司法实践的负面影响,加之法律教育体系的尚未健全等因素干扰,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总体法治观呈现弱化迹象。”[4]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大学生生态法治意识普遍较弱,对于环境保护法、水法、森林法、大气污染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同时高校大学生在自身的生态权益受到侵害时,更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生态权益。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各个专业的不断细化,大学生往往只对于自己的专业有着浓厚的学习热情,而对生态法律等其他专业的学习热情呈现出明显的减退现象。大学生生态法治意识淡薄,进而导致了他们行为习惯与生态法律规定相距甚远。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法治既离不开国家的制度安排,又离不开高校在生态法制方面的培养教育。

三、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路径

(一)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优势,进行生态价值观渗透

高校生态教育失当对于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淡薄难辞其咎。高校作为传播生态知识、帮助大学生自觉树立生态意识的重要场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的教育资源,不仅要加强基础性生态课程,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两课”的教学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的灌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程对大学生生态道德、生态责任意识进行良好培育,同时也可以通过两课课程向大学生推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生态环境的相关书籍。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里面大量涵盖着经典作家对生态环境认识对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有着良好的启迪作用。另外,高校要将生态意识培育的思想贯穿办学理念、校训、学风等方方面面,丰富校园文化中的生态元素,“将整个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倡导绿色管理、绿色学习和绿色活动方式,切实将节约理念和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于学校基本建设。”[5]这样别具一格的生态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生态责任意识、生态道德的重要性,自觉的承担生态责任,遵守生态道德,爱护生态环境。

(二)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生态意识培养教育实践活动

“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6]因此,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生态意识培养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的一项重要的途径。生态意识培育是一项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必须积极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工作,以竞赛、娱乐等形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生态意识培育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能够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的认识。另外,社会有关部分可以利用公园、社区、广场、广播、街道等有利的场所设施来宣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特别要发挥新兴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使大学生更加自觉地树立生态责任意识。只要社会能够制定有效的实践规划,开展科学的引导教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才会有所提高。正如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在给《寂寞的春天》写序时深刻指出的,“环保意识的迅速觉醒是最具根本性的。一个正确思想的力量远远超过许多政治家的言辞。”[7]

(三)加强生态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法律素养

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法律素养就必须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法治教育氛围。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新环保法的出台更让人民感受到党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决心,但是我国生态法律体系仍然不健全、法治仍然不完备,至今尚未出台过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大学生的生态行为。另外,高校也尚未制定过关于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规定。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妨于小,终亏大德。因此,政府应当加快制定出台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相关法律法规,为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同时政府可以利用有关部分加强对社会和高校监督和管理,使得社会充满生态法治教育环境,高校充分发挥其自身优越性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法律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生态法律素养,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其次,高校可以制定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评价体系,将其与大学生的德育考核和综合素质测评有机结合在一起,督促大学生形成健康绿色的行为习惯制。最后,大学生自身应加强对生态法律相关知识的掌握,多阅读些关于生态法律相关的书籍、报纸、杂志等,要充分了解国家制定出台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同时也要积极关注国际上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等重要文献。坚持并且落实以上具体措施,那么提升大学生生态法律素养就不难做到了。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2]铁铮.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喜忧参半[N].中国教育报,2004-10-18(7).

[3]《生态文明建设读本》编撰委员会编.生态文明建设读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29.

[4]刘振清.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10-113.

[5]李定庆.系统论视觉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05-108.

[6]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出版社,1992.77.

[7][美]蕾切尔·卡森.吕瑞兰,李长生译.寂寞的春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5.

G641

A

1007-9106(2017)10-0086-03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北地区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及其防控机制研究”(11CZZ027)、“西北民族地区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与机制研究”(12CSH008);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2014A-040);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深化美丽兰州研究”(15-021D)的阶段性成果。

马洪建,(1989—),男,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生态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